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357099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模板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一起看看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

2、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教

3、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间”什么

4、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

5、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6、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

7、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5.齐读。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板书:知诗人,解诗题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板书:抓字眼,明诗意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板书:入诗境,悟诗情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1)教师简介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

8、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3)学生自读。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板书设计:欣赏诗歌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

9、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一)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1)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

10、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2)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11、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句诗。(3)品味“开”之内涵。“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

12、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3.诵读提炼。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二)学习长相思。1.看插图,说词意。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2.讨论:(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

13、时。)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

14、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

15、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板书设计:秋思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长相思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教学反思: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

16、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二学生自学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三汇报自学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2时句的意思3几个问题(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7、?”四总结延伸1熟读成诵2练习背诵3改写短文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五课堂总结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回顾复习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二导入1出示古诗2指名朗读三学生自学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四汇报自学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指导背诵五感情升华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

18、么不同的地方。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3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p)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1

19、、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

20、:靠家近很想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

21、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4、同桌互说诗意。5、分男女生读古诗。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

22、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

23、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5、填字练习: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自由填字: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2、指导背诵。第二课时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

24、流。)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走过一段山路,

25、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背诵全词。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