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26834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 录前 言第一章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第一节 现状基础.1第二节 存在问题.2第三节 机遇挑战.4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6第一节 指导思想.6第二节 基本原则.6第三节 战略定位.7第四节 发展目标.8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10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10第二节 强化产业发展约束.11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5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5第二节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23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27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31第五章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35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35第二节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36

2、第三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38第四节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39第六章 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42第一节 实施绿色制造推广工程.42第二节 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43第三节 实施“三品”提升工程.44第四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45第五节 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工程.45第七章 保障措施47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47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47第三节 完善法制保障.48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50附件 1: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5 52 2前前 言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现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规划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 、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 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 、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 湖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 、 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动纲要 、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等编制完成。规划范围覆盖湖北全域,规

4、划期为 2016-2020 年,展望到2030 年。0第一章 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现状基础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加速发展,湖北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 2 万亿、逼近 3 万亿,年均增长 1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 11 位上升到第 8 位,实现 5 年前进 3 位的重大突破;人均 GDP达 8000 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先后迈过 2 千亿、3 千亿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 20 位上升

5、到第 9 位。武汉市进入 GDP 万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双双超过3300 亿元,过千亿元的城市由 3 个增加到 10 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由 7 个增加到 17 个1,食品、汽车、石化化工等支柱产业向万亿元规模迈进。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13.548.637.9 调整为 2015 年的 11.245.743.1,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2736.8 亿元,迈上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超过工业,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的经济特征。1 17 个千亿产业:分别是食品业、汽车、石化化工、光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业、

6、农副产品加工业、 钢铁产业、建材业、医药产业、通信产业、电力产业、纺织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1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565 亿元,占 GDP1.91%,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湖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 27 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46 家,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703 个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5028.9 亿元,增长 10.9%,占 GDP 的 17.0%。其中, “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4946.8 亿元3,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 4337.8 亿元,增长12.0%, ;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 609 亿元,增长 3.8%。4、

7、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2015 年,全省拥有 14 个国家级和 26 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7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 90 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了一批区域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认定 370 件,名牌产品 260 个。5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 “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以年均 5.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 10.7%的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5 年累计分别下降22.18%、20

8、.1%、12.25%、13.95%、20.61%、18.49%。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降至 26.8%,5 年下降 6.1 个百分点。2 截止 2016 年 8 月,湖北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703 个。其中,重点实验室 166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10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1 个,校企共建企业研发中心 163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63 个。 3 “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限额及以上产业的统称。2第二节 存在问题1绿色发展认识有待提高,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理念还未真正破除,对绿色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应有的重视。在

9、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社会管理等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绿色低碳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通过制度安排,增加违法成本,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2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制造业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在有效需求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从制造业自身看,效益下降与其转型升级步伐的缓慢有关,而这种状况又给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阻力,直接危及到一些行

10、业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继房地产和汽车后,我省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新兴消费热点并未形成,虽然近年来网络消费和通讯电子消费快速增长,但总量依然偏小,整体作用有限。传统支撑行业如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高速扩张期已过,2015年我省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9%,短期内又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替代。3重化工业占比较大,能耗、碳排放约束进一步趋紧。湖北3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资源能源消耗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主要产业部门能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十三五”规划 ,2015 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为1.64 亿吨标煤,按照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要求,规划

11、“十三五”末湖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1.89 亿吨标煤,仅有 0.25 亿吨标煤的增长空间,年均增长率不足 2.9%。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主要目标显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18%,表明碳排放约束进一步趋紧。 “十三五”期间湖北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果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发生积极转变,将难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要。4沿江重化企业布局不合理,环境风险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湖北长江、汉江两江沿线 15 公里范围内 394 家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 2015 年共排放废水 28672万吨、COD20353

12、吨、氨氮 2453 吨,企业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2.6%,但排放的污染物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35.1%、18%和 20.4%。目前,两江沿线区域尚有 25%左右的企业尚未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废水能够进入园区或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三分之二的企业废水都是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直接排放,且部分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第三节 机遇挑战41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 ,为湖北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中央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

13、加突出地位,对湖北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湖北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湖北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和精准扶贫脱贫,为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保障。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抉择;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双赢,是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支点”地位

14、,是湖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2主要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4、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5;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中高速” 、 “优结构” 、“新动力” 、 “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吸引低端制造业“双重挤压”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4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10 年全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 66,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湖 北省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 63,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5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我国到 2020 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5突出,面临着有效内需不足和外需持续低迷的

15、双重难题,去库存、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目前还难以取代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6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

16、平提升,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先行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化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的双赢之路。2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绿7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

17、生产率,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核心动力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安全化发展。3开放协作,区域联动。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完善省内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第三节 战略定位1创新驱动引领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人才、科技资源密集优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探索区域综合集成创新模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2绿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

18、性新兴产业双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驱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集聚区。3智能制造先行区。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紧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8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更强,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相关指标见表1) 。到 2030 年,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

19、色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支撑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表 1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类别指标2015 年现状 值2020 年目 标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68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43.148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累计提高 2 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2.453产业 转型 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比重(%)8.51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310研发与实验发展(R孝感市孝感市孝感商业航天产业;孝感生物基材料产业鄂州市鄂州市鄂州葛店生物制药产业黄冈市黄冈市黄冈高效节能装备产业咸宁市咸宁市咸宁应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20、;咸宁节能环保产业及绿色 清洁能源产业;新型非金属材料产业潜江市潜江市潜江(中国)光纤产业天门市天门市天门市医药产业宜昌市宜昌市宜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宜昌生物制药产业;宜昌高性 能化工新材料产业;宜昌复合新材料产业荆州市荆州市荆州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荆州生物育种产业24荆门市荆门市荆门通用航空产业;荆门装备制造产业襄阳市襄阳市襄阳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襄阳通用航空产业;襄阳高效节 能装备产业;襄阳再制造产业;襄阳城市矿产产业;襄阳 新能源汽车产业;襄阳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十堰市十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 产业集群随州市随州市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电

21、子信息产业;生物医 药产业;应急产业第二节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动纲要 ,推进“双九双十”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绿色安全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汽车。加强乘用车、商用车产品系列化开发,推进专用汽车差异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汽车服务业,打造形成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提升商用车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以总成配套为突破口,逐步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推进动力系统、前端集成系统、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与整车的同步

22、研发、同步生产、同步模块化供货,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2钢铁、有色。以关键技术突破、智能化能力提升、绿色安全化转型为重点,提升高牌号冷轧硅钢和高档汽车面板制造水平,围绕航空航天、高铁、核电、船舶等领域对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25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的需求,大力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合金。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能耗实时监控和过程智能管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各环节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推动钢铁企业沿江合理布局。发展和运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构建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钢结构产业集群及钢材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3石化化工

23、。坚持炼化一体化、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建设千万吨级智慧炼厂,着力延伸乙烯下游产业链。推进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入园,提升园区环保水平,严格园区安全管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两化” 深度融合,完善园区配套服务。4建材。大力发展“四新两高”8,推进水泥、玻璃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建材产业与建筑业融合发展

24、,大力发展部品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新型绿色节能建材。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向主动承接工程项目,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8四新两高: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高档玻璃及制品、高档建筑卫生陶瓷。26务转变。5食品。以“绿色、安全、特色”为主题,以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食品、功能营养食品、品牌休闲食品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集中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食品制造的精细化率。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设施和手段,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6轻纺。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相结合,承接产

25、业转移,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有地方特色的轻纺产品。发展智能家电等发展潜力巨大的轻工行业。支持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带动“棉纺-印染-面料-服装”产业链整体素质提升。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延长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三条产业链。支持无纺布等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扩展无纺布应用领域。专栏专栏 2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武汉市武汉市武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武汉精品钢材产业;武汉石化产 业;武汉食品加工产业;武汉高端家电产业黄石市黄石市黄石城市矿产产业;黄石精品钢材产业; 黄石模具产业;黄 石(阳新)化工医药产

26、业;黄石(阳新)汽车零部件产业; 黄石下陆区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黄石服装产业孝感市孝感市孝感电子机械产业;孝感(云梦)塑料包装产业;孝感 (高新区、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孝感(云梦)皮草产业 集群产业;孝感(孝南)现代森工产业鄂州市鄂州市鄂州金刚石刀具产业;鄂州经济开发区工程塑胶管材产业;黄冈市黄冈市(麻城、浠水)汽车配件产业;鄂东新型建材产业;团风 县钢结构产业;鄂东(英山、黄梅、龙感湖)纺织服装产27业;黄冈现代森工产业仙桃市仙桃市仙桃汽车零部件产业;仙桃市无纺布产业潜江市潜江市潜江经济开发区新型化工产业;潜江华中家居产业;天门市天门市天门泵阀产业宜昌市宜昌市宜昌精细磷化工产业;宜昌医用纺织

27、产业;宜昌低碳化学 品产业;宜昌建筑陶瓷产业荆州市荆州市荆州市(公安)汽车零部件产业;荆州开发区白色家电产 业;荆州沙市区针纺织服装产业;荆州(公安)塑料新材 产业;荆州(洪湖)石化装备制造产业;荆州区拍马林浆 纸印刷包装产业;荆州家纺产业;荆州(松滋)白云边酒 业产业;荆门市荆门市荆门新型化工产业;荆门城市矿产产业襄阳市襄阳市襄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枣阳汽车摩擦密封材料产业;襄 阳(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襄阳樊城区纺织产业十堰市十堰市十堰商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堰汽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十堰(丹江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随州市随州市随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随州曾都区铸造产业;随州 (广水)风机产业

28、恩施州恩施州恩施富硒产业咸宁市咸宁市咸宁机电产业集群;咸宁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嘉鱼管材产 业集群;赤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通城涂附磨具产业集群; 崇阳钒产业集群;医用敷料产业集群;通山石材产业集群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更高水平的融合,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创新发展,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体育、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28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研发设计。建立研发服务

29、联盟,打造一批专业化、开放性的研发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主体。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等行业为重点,增强工业设计能力,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运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围绕建设武汉“工程设计之都” ,重点发展水利、铁路、交通、船舶、建筑、电力、桥梁、冶金、化工、医药、港口等优势领域工程设计高端专业服务,建设若干低碳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打造以工程设计为龙头的设计产业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2金融。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线,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目标,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密切结合,加快发

30、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融资租赁、物流航运金融等金融新业态,推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吸引全国性和外资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将武汉建成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碳金融为特色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襄阳、宜昌两个省域金融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中等城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特色产业金融中心,积极开展县域金融工程。3现代物流。推进铁水公空多模式联运,提高铁路和水路运29输比重,构建低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系统。加快建设一批临港物流产业园区,

31、打造南北物流通道和长江物流中心枢纽。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构建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支持“中欧班列(武汉) ”等国际班列、航班、航线的发展和顺丰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4电子商务。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农村电商生态链和生态圈。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支持鄂州葛店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支持十堰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二、

32、大力发展现代生活性服务业1旅游。保护性利用沿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龙头,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集群式发展,在形成整体竞争力的基础上打造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养生旅游和老年旅游等个性化旅游。2健康养老。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30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

33、量举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3体育。实施体育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4教育培训。加快推进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以武汉市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服务业

34、领域的龙头品牌。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开拓海内外教育培训市场。专栏专栏 3 现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市武汉市武汉总部经济;武汉工业设计产业;武汉健康服务产业; 武汉汽车服务产业;武汉临空产业;武汉黄陂文化生态旅 游产业;武汉智慧物流产业;武汉文化创意产业;武汉物 联网产业黄石市黄石市黄石旅游产业;黄石金融服务产业;黄石现代物流产业; 黄石信息与软件服务产业孝感市孝感市孝感文化(红色)旅游产业;孝感健康养老服务业31鄂州市鄂州市鄂州现代物流产业;鄂州电子商务产业黄冈市黄冈市黄冈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黄冈(蕲春)李时珍 医药健康产业咸宁市咸宁市咸宁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咸宁休闲旅游产业;

35、 仙桃市仙桃市仙桃电子商务产业宜昌市宜昌市宜昌商业航空及航天产业;宜昌市物联网应用产业;宜昌 现代物流产业;宜昌文化旅游产业荆州市荆州市荆州文化旅游产业;荆州电子商务产业荆门市荆门市荆门大健康产业;荆门现代物流产业;荆门通用航空服务 产业;荆门电子商务产业襄阳市襄阳市襄阳智能交通产业;襄阳现代物流;襄阳金融保险;襄阳 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十堰市十堰市十堰健康养老产业;十堰旅游服务业;十堰汽车服务业随州市随州市随州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桐柏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健康养老产业恩施州恩施州恩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恩施休闲健康养老产业神农架神农架神农架生态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

36、业严守耕地红线,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严守耕地红线,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32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进种植制度、优化农产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科学利用四大片区的林业资源,引导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37、推广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有机结合生态养殖方式,推广稻田生态种养等新型高效养殖模式。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施策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山区、鄂西山区和鄂北岗地四大农业片区。江汉平原以发展大宗农产品为主,鄂东南丘陵山区以发展林牧渔特色产品为主,鄂西山区以发展山区特色农林产品为主,鄂北岗地以连片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种植为主。二、发展农业新型业态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建设高效粮食及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养殖业和休闲渔业,着力构建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打造粮食生产核心

38、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支持中国农谷(荆门) 、中国“有机谷” (襄阳)建设。构建沿江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优质畜牧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带、特色林果生产与加工产业带。2发展生态农业新模式。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培育构建循环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广种植业废弃物-养殖业、养33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减量化-低碳化生产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推进保护型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积极推行“种-养-沼” 、“果-草-鸡” 、 “猪-沼-果” (菜) 、 “虾-稻”等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发

39、酵床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溉等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生产方式;发挥沼气在发展有机牧业、生态农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打造沼气综合利用的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广使用低毒性、低残留农药、化肥,减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大力推进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积极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延长秸秆综合利用链条,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3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建设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提升蔬菜、花卉等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育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农业主题观光地。举

40、办农业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文化农业、景观农业、公园农业等创意型农业业态,开辟农业和农村发展空间,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推广“互联网+”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产业商业化运营机制和模式,扶持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湖北物联网产业及相关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设34一批农业发展平台,实施湖北智慧农业战略、 “农产品加工流通促进工程” ,做大做强“12316”9服务品牌、 “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5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融合方式,培育融合主体,完善融合服务。优化农业种植

41、养殖结构,加快农业“接二连三” ,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建设休闲农业与农业公园试点。发展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合作形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者兴办龙头企业,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的管理体系,拓展农民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一批农业化服务组织与农产品绿色加工园区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坚持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用地需求。改善农

42、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配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打造长江经济带优质农产品品牌名片,探索互联网+绿色营销渠道,引导绿色消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9 “ 12316” 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35统一。专栏专栏 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武汉市武汉市武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孝感市孝感市孝感(汉川)食品加工产业;孝感(安陆)食品加工产业; 孝感苗木花卉及园林工程产业鄂州市鄂州市鄂州水产(螃蟹)产业黄冈市黄冈市黄冈大别山区食品饮料

43、及绿色食品产业;黄冈乳制品产业咸宁市咸宁市咸宁油茶产业;茶叶产业(以砖茶为代表) ;桂花产业;楠竹产业;苎麻产业 仙桃市仙桃市仙桃商品粮生产与加工产业潜江市潜江市潜江生态虾产业天门市天门市天门棉花产业宜昌市宜昌市宜昌茶产业;宜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荆州市荆州市荆州(洪湖)淡水渔业;荆州(监利)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荆州农高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荆门市荆门市荆门粮油加工产业襄阳市襄阳市襄阳(宜城、老河口)食品加工产业;襄阳(襄州、南漳) 农产品加工产业;襄阳油菜产业十堰市十堰市十堰竹房城镇带有机食品饮料产业;十堰茶产业;十堰中 药材产业;十堰水产、餐饮产业随州市随州市随州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随县食用菌产业恩

44、施州恩施州恩施茶产业;恩施绿色食品产业第五章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依托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创新发展;以开发区、工业园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推进产城,农村一二三产、信息化与三产、军民融合发展;推动沿江产业合理有序转移,促进上36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重点区域,以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为重点,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协调技术创新主体,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由“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

45、变。1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区域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提升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2发挥创新平台优势。积极发挥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支撑服务平台的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领域创建一批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在优势领域和学科建设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科技成果为载体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6、3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开放式实践载体和创新文化,完善创37新服务体系,强化创新资金保障和制度安排,形成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通过举办长江流域创新创业论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并进的创新文化;发展服务型科技中介机构,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创新服务体系;引进培育创新投融资机构,推动设立长江银行,充分发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作用,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行政审批、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第二节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产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完善区内和区外的产业链,建设世界级汽车、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施工产业集群,打造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长江现代产业集聚带。1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四基”能力10,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建设世界级汽车、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施工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适量扩大整车产能,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差异化发展专用车,建设世界级重要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将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