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习题集.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26329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习题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土地资源学》习题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习题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习题集.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地资源学1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试题库答案试题库答案参考教材参考教材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谭术谭术 魁主编魁主编实用专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实用专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教研室编制土地管理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教研室编制 20162016 年年 1111 月月土地资源学2目目 录录第一部分 填空题.1 第二部分 判断题.2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3 第四部分 选择题.5 第五部分 简答题.6 第六部分 论述题.12土地资源学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填空题填空题填空题,每空填空题,每空 1 1 分。分。 1、

2、面积有限性 利用的可持续性 2、 生态功能 储蓄和增值功能 景观功能 3、 生产性功能 承载功能 提供原材料功能 4、 自然属性特征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土 地用途的多样性 土地的增值性 5、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土地利用的外部性 土地的产权特性、 6、 气候 地形和地貌 7、 水文 土壤 生物 8、 热量 降水 9、 太阳辐射 10、沉积岩 变质岩 11、表土层 心土层 底土层 12、最适 最低 13、砂土 壤土 黏土 壤土 14、最高 三基点 15、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物的组合比例 壤土 16、 0 10 15 1

3、7、 潜水 承压水 18、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家所有 征收19、有偿使用 出让 20、 市场流转 协议 21、 人工价值 稀缺价值 2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23、地方 限区 相 24、分级 同级土地类型划分 25、发生法 景观法 26、同级土地类型划分 3-5 27、潜力区 土地类 土地型 ; 采用地貌、植被、土壤的三名或两名 法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 28、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 29、1984 15 1984 年 2001 30、第一次 1998 年 1984 年 2001 年 31、2007 2007 年 两级 12 个 57 个土地资源学232、6.0 15.0 33、 4.0 6.

4、0 34、生产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 可行性 35、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经济效益的可持 续性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36、农用地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 耕地 37、数量保护 质量保护 38、建设用地 超过 低于 39、超过 耕地保有量 低于 40、土地利用面积的扩大,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土地的再开发,对已 经利用的土地进行再开发。 41、二级 土地资源利用区 土地资源利用亚区 12 个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判断题判断题正确的打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错误的打 , 每题每题 2 2 分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6、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土地资源学3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土地:指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 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自然 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 在土地总量中,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直接为人类所利 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土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3、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能够给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带来 经济收益的土地。其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4、土地管理:国家为贯彻土地基本国策、维护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

7、、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 5、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加。 6、农业指标温度:指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田间作业的温度。 7、有效土层厚度:指作物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具体指作物能利用的土 壤母质层以上的土层厚度,是作物的根系活动层。 8、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组合比例) 。 9、活动温度:日平均温度 10 10、作物生长期:日最低温度 2 的持续期,该持续期无霜冻,即通常所 说的作物生长期。 11、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 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

8、总称。 12、土壤剖面构型: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13、土地价格:指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出让土地所有权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14、土地出让金:是出让若干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所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 使用权所应支付的代价,是地租折现的总和,即购买或卖出若干年的地租。 15、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在充分考虑光照、热量、降水、气温、土壤等自然 要素交互作用,使附着于土地之上的农作物可能实现的产出水平。 16、土地经济生产力:是在土地自然生产力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技术等人 为因素对土地进行改造,影响植物产出而得到生产水平,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可 以实现的土地生

9、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率律: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 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 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18、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劳动和资本(物资)数量的 多少。 19、土地生产力: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是土地自然生产土地资源学4力和土地积极生产力的有机综合。 20、土地类型:也称景观形态单元,是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系列空间单元。 21、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和覆盖特征相对一 致的地域单元。 2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

10、,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 致的土地单元的集合。 23、土地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 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 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2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为查清各类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及其分布 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 面积而进行的调查。重点是按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分布。25、宗地: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指以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地块。 26、图斑:指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封闭而形成的一个具有 相同地类的地块,其图面表示称为地类图斑

11、。 27、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好坏 (适宜程度高低、生产潜力、生产力大小)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 程。 (它是针对特定利用目的,对土地的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过程。 ) 28、土地适宜性评价 :是指评价土地对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就是通过对土地 的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它对农、 林、牧、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是指评价土地对特定用途的适 宜程度,通过收集自然和经济等基础资料,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评价范围内土地特定用途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 29、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针对一定的区域范围,在一定的技术水平

12、和生活 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30.光合生产潜力: 是指假设影响作物生产的其他因素保持最适宜条件,仅把 来自太阳辐射的光能作为唯一的考察因素,此时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 能产生的生物量(干物质) 。 (指土地的其他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佳理想状 态时,作物利用当地光照资源的最大生产能力, 即作物高产的上限。是计算光 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业生产潜力的基础) 。 31、土地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 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土地资源本身 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主要包

13、括数量和质量的可持 续性。 3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 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对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土地资源学5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 析、以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 33、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 持续性下降,土地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34、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 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所必须确保的农田。 35.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对土地用途和用

14、途变更的管理和限制,通常属于国 家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36、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 采取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在特定区域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或者提高对 土地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强度所开展的活动。 37、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 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 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38、土地复垦:指对因挖损、塌陷等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进行投入 改造,恢复土地原貌及其生态系统恢复以供人类再生利用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15、39、指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 程度的数量指标。 40、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41、也叫种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它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选择题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1 分)分) 1-5:BCDBC 6-10:CBABD 11-15:BCABC 16-20:CAADA 21-25:CAACD 26-30:CCAAC31-35:BCBDD 36-40:DDDBD 41-45:ADAAD 46-50:DACA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

16、项是正确的:(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每题 2 2 分,选少得分,选少得 1 1 分,分, 多选、错选不得分。)多选、错选不得分。)1-5:ABC ACD ABD ABD ABCD; 6-10:BCD ABC AB BD ABCDE; 11-15:ABC ABD ABC CD ABC; 16-20:ABD ABC ABD CE ABD; 21-25:AC ABD ABCD ABC BCD; 26-30: AD ABD ABCD BCD ABC 31-35:ABC ABCD ACD ABD ABCD; 36-40:ABD ABC ABC ABCD ABC; 41-45

17、:ABCD BCD ABCD ABCD BCD; 46-50:ABD ABCE ABC ACD ABCD土地资源学6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简答题简答题1、答:自然属性:(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 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4)、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属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的增 值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的外部性;(6)土地的产权特 性;(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2、答:指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 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深受

18、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自然经 济综合体。 3、答:在土地总量中,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 经济效益的这部分土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 土地和已开垦利用的土地。 4、答:土地的功能包括:生产性功能、承载功能、提供原材料的功能、历史记 载功能、生态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和景观功能。 5、答:我国土壤质地类型划分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黏土。对土地的农业利 用来说,壤土是最好的土壤质地。6、答: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

19、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7、答:土地资源的价值由天然价值、人工价值、稀缺价值构成。8、答: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是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 济生产力的有机综合。土地生产力包括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土 地自然生产力是在土地自然生成力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技术等人为因素对 土地进行改造,影响植物产出而得到生产水平,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的 土地生产力。土地经济生产力,又称土地社会生产力,是土地自然生产力基础 上,通过投入劳动、技术等人为因素对土地进行改造,影响植物产出而得到生 产水平,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的土地生产力。

20、 9、答:土地资源价格以下因素影响(1)一般因素,包括:社会稳定和国民经 济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密度状况;土地市场发育完善程度。 (2) 区域因素,指土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地经济条件。主要有交通条件、 环境质量、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条件等。 (3)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 件和特征,包括:土地使用条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其他因素等。 10、答:(1)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大导致人地矛盾尖锐(2)人 口转移使得土地资源供需结构失衡(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发展直接影土地资 源利用结构的变化(4)社会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直接推动了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7利用类型的变化。 (5)国

21、家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变 化。 11、答:(1)土地分类是对土地信息的归纳总结,是衡量土地科学发展水平 的重要标志。统一的土地分类是建立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制度的前提 和基础,是消除统计数据混乱的根本途径。 (2)土地分类是开展土地调查/评价的基础,是人类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保护 土以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前提,也是土地科学信息交流的工具。 (3)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 的区域性差异,从而为分析土地规律提供依据。 12、答: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 (1) 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分级分级):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22、 依据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 ,划分出的土地等级系统, 是土地属性的纵向划分。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土地分级是对 土地个性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 (2)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划分(分类分类):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分类。在 土地分级的基础上进行,将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构成性状和利用相似性进 行类群归并。相当于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属性和特征共性的归纳。 13、答:该分类系统分级是在大尺度水热组合类型(土地纲)的基础上进行的, 下面划分两级,一级为土地类,共 115 类,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大中型地貌类型 的相似与差异性;二级为土地型,其划分依据是植被

23、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 共划分出 872 种型。 14、答:(1) 统一性原则 (2)地域性原则 (3) 生产适用性原 则 (4) 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 (5) 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6) 连续性原则。土地分类标准既要发展、修改,又要同原有体系和调查成果相衔接,尽 可能小改、不改,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7) 多途径满足土地管理需要的 原则。通过修改土地分类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通过其 他渠道、方法来满足单靠修改土地分类尚难以满足的那部分需要,并在修改中 为之创造条件。如城市、建制镇、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等将另行单独列表统计。 (8) 精简、协调的原则。凡能精简、归

24、并的地类尽量归并,并使修改后的土地 分类与原有土地分类相协调,既为过渡到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创造条件,又尽可 能减少过渡成本 15、答:(1)分类系统及划分依据:分类系统为两级划分,一级 12 类,二级 57 类。一级的划分依据:(1)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和经营特 点,考虑到农、林、 水、交通和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 前 11 类。(2)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设定“其他土地” 。 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 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 土地资源学8(2)适用范围: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各行各业凡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均要以此标准为分类标准。适

25、用于土地调查、土地规划、评价、统计、登记及 土地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16、答:(1)为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供重要基 础。 (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 重要类容。 (3)是进行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支撑。 (4)便 于实现土地动态监测、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为土 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国情 国力调查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 17、答:(1)查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定国民经济 计划和有关政

26、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服务。 (2) 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 经验,教训、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18、答:(1)查清各类土地权属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以及各级行政辖区范 围界线 (2)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并量算出各类用地面积 (3)按照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管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用地面 (4)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 (5)调查和分析土地权属争议情况 (6)编写调查报告,分析土地利用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 19、答: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

27、验收 (一)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资料准备: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地形图。 二)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建立解译标志室内预制调绘(土地资源调 查工作核心) 。 (三)内业工作:转绘面积量算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 20、答:土地资源评价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的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按照一定 的评价准则和技术方法对其特性进行评判的过程。 (是指为了一定目的,在一定 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其特点 有:一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二是具有时空特性;三、 具有综合性,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

28、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21、答:(1)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完善土地资源调查服务。 (2)为合理 配置土地资源服务。 (3)为土地交易服务(4)为地税服务。 22、答:该评价系统将土地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级。 a 潜力级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土地资源学9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全部土地划分为 8 个等级。 b 潜力亚级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 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与 潜力亚级相应的共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潮湿,排水不良或洪涝(w) , 根分层(S)

29、,气候(c) 。 c 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 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 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 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23、答:(1)土地生产潜力(2)技术经济条件(3)需评估的土地面积(4) 人均基本生活标准(5)时间。 24、答:通过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空间 分布与本区域的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 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25、答:(1)生产性原则(2)稳定性原则(3)保护性原则(4)可行性

30、原则 (5)可承受性原则。 26 答:通过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空间分 布与本区域的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 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具体包括四层含义:(1)存在形式的可持 续性(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4)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性。 27、答: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力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 失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土地生产力下降,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通常表现为 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28、答:(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预防为主,因地

31、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3)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4)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29、答: (1)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建设用地用途合理使用土地; (2)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 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控制指标。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不占或少占农用地; (4)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30 答:(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2)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需要;土地资源学10(3)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4)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32、 31 答:农地整理:农地整理:(1)农田整治;(2)农地改造;(3)地块调整;(4)土地结构调整;(5) 宜农荒地开发;(6)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市地重划市地重划:(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在用途、布局与产 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并改善城市环境。 32 答:(1)确定开发目标和开发方式; (2)选定重点开发区域; (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 33 答: (1)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荒地开发;滩涂开发;闲散地开发;废弃地开发 (2)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低效利用的农用地再开发;低效利用的建设

33、用地在开发 34 答:(1)开发规划先行,保持土地开发的科学系原则; (2)农业土地资源优先开发原则; (3)维护良好生态平衡原则。 35 答:(1)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 (2)山地多,平地少,平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土地自然条件区 域差异大。 1)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生长期短; 2)山地多,地势起伏 大,地貌复杂,限制耕地扩展,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3)交通不便 4)自然 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突出,利于发展土地多种经营,土地利用类型多样。(3)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分布不均,东西水分条件差异大,西部季风影响 不到的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使各地农田水利建设 投入大,

3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 (4)光热条件优越,是土地资源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也是农业丰收 的保证。 (5)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小,自然景观成分复杂多样。6、地域差异显著,光 热水土条件配合不够协调。 3636 答:背景:答:背景:(1)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大。 (2)山地多,平地少,平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土地自然 条件区域差异大。 1)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生长期短; 2)山地多,地 势起伏大,地貌复杂,限制耕地扩展,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3)交通不便 4)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突出,利于发展土地多种经营,土地利用类 型多样。 (3)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分布不均,东西水分条件差异大,西部季风土

35、地资源学11影响不到的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使各地农田水利 建设投入大,农业气象灾害频发。 (4)光热条件优越,是土地资源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也是农业 丰收的保证。 (5)受第四纪冰川作用小,自然景观成分复杂多样。6、地域差异显 著,光热水土条件配合不够协调。 3737 答:答:(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资源质量相对较低:1)难利用的土地多,山地多,干旱区面积 广,沙漠、戈壁、高山地带生态环境脆弱,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工农业发展的优 质土地缺乏,光热水土组合不协调,土地生产力低;2)优质耕地少,中低产田 比例大;草地质量低,且退化严重,人工草地比

36、重低,天然草地质量差;林地 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低,但利用潜力巨大,林地流失严峻,林木过量采伐严 重。 (3)土地分布总体不平衡,宜农、宜林土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80% 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大。 (4)后备土地开发潜力大,但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林地草地开发潜力大。 后备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高寒、高山、陡坡、低湿渍涝地区,利用难度大。 3838 答:答:耕地特征:1)平耕地为主,陡坡地和缓坡地也占一定比例。2)耕地土 壤类型众多。3)质量不高。4)利用特点:以旱地利用和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利用程度逐步提高,耕地减少过多。 3939 答:答: 1) 地域分布与用地面积

37、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制约 2)农村居民点比重大,城镇工矿用地比重小3)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较快,建设占用耕地过多。4)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利用不充分。4040 答:答: 关键问题:(1)交通不便,交通用地面积偏少。 (2)山高土燥,砂石 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3)溶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和土 地产出能力不高。战略措施:(1)坚持以林为主、以农为辅的发展道路,发挥材林基地优势, 建设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2)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水田面积, 发展自给性农业。 (3)以农养林,以坝养山,充分开发现有草山草坡,促进农 牧、林牧结合,发展商品性草地畜牧业。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8、。 (5)结合长 江、珠江中下游生态护林网工程建设,对岩溶山区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 境。 41 答:(1)高原上山地丘陵占总面积 90%,土层薄,尚有大面积宜林荒山; (2)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森林覆盖率达 31.9%;(3)有林地、 灌木林地、旱地、水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4)土地利用率 80.6%,略高于 全国水平(5)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6)立体 气候明显,生物种类繁多,为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提供条件;(7)分布着土地资源学12广泛的岩溶地貌,溶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8)山岭中分 布着许多小盆地,其内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39、而肥沃,是农业发达地区,也是集 镇密集的地区。第六部分第六部分 论述题论述题1 1、答:参考提纲。、答:参考提纲。土地资源的退化是指由于人为不当的利用或者自然的原因,使单位面积的土地 生产能力逐渐减退或者产品质量降低的现象。我国土地退化的种类主要有:水 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土地污染等。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 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 济原因。 (1)自然原因 : 不稳定的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 覆盖度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 强。坡面越

40、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 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 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原因: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A.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加大B.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过程中的滥砍、滥伐、滥垦、滥牧和滥樵、私挖乱 采。C.区域开发政策失误加剧水土流失 措施: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 式梯田,降低

41、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 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 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 产力的根本。耕作措施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 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 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对策建议土地资源学13(1)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2)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 还草、打坝於地。 (3)封山育林、开发小水电,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4)禁止乱采乱挖,禁止陡坡开荒。 (5)进行矿区土地及时复垦(6)加大宣

42、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2 2、答:参考提纲。、答:参考提纲。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情是: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小,耕地、林地 比重小,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 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突出(2)土地利 用结构不尽合理 c 土地生产力较低(3)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控制(4)土地资 源退化严重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逐年加重。其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第 三,草原退化也在发展。第四,土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要实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

43、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 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国内关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在高投 入水平下,2025 年以人均 450kg 粮食计,中国的土地资源可养活 15.48 亿人; 以人均 500kg 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 16.6 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 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 。为此,我们必 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2、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 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农田

44、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 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 (2)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 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3)促进农田装 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 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 工作有:(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 市

45、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2) 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 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 序发展的道路。(3)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 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土地资源学145、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1)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 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 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 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2

46、) 、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 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 合理流转和交易。 (3)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 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 (4)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 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3 3、答:参考提纲、答:参考提纲 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资源质量相对较低: (1)难利用的土地多,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广,沙漠、戈壁、高山地带 生态环境脆弱,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工农业发展的优质土地缺乏,光热水 土组合不协调,土地生产力低;(2)优质耕地少,中低产田比例大;草 地质量低,且退化严重,人工草地比重低,天然草地质量差;林地质量 较高,但利用程度低,但利用潜力巨大,林地流失严峻,林木过量采伐 严重。3、土地分布总体不平衡,宜农、宜林土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80%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大。 4、后备 土地开发潜力大,但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林地草地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