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2523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9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山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oc(7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二零一八年十一月I目 录1 总则.11.1规划背景与任务由来.11.2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2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31.4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31.5环境保护目标.62 区域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72.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72.2区域社会经济概况.82.3区域生态环境现状.93 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方案分析.143.1规划概述 .143.2规划不确定性分析.223.3规划相符性与协调性分析.244 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污染物排放特征.254.1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现状与“十三五”实施进展.254.2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特征.285 规划环境影响

2、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305.1煤炭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特征.305.2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315.3资源与环境主要制约因素分析.375.4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识别.405.5评价指标体系.40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3II6.1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情景.43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436.3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456.4固体废弃物影响预测分析.456.5声环境影响分析.486.6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507 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67.1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67.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567.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577.4地表沉陷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587.5环境风

3、险防范.608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618.1规划综合论证.618.2优化调整建议.639 规划与“三线一单”的协调性分析.659.1生态保护红线分析.669.2资源利用上线分析.679.3环境质量底线.709.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7210 评价结论与建议.7310.1 评价结论.7310.2优化调整建议.7311总则1.1规划背景与任务由来“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攻坚阶段,也是山西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煤炭是山西省的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山西是煤炭生产大省

4、,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对省内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未来一个时期,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山西省能源局按照国家关于“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面总结“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布局、推进措施以及政策建议,编制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5、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的相关要求, 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单位在认真研读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基2础上,走访山西省内相关职能部门,查阅、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进行了数据调研,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标准,对规划与上级和同级的相关政策、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对规划实施涉及的资源、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设定情景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编制完成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1.2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1.2.1 评价目的调查分析规划区域

6、社会、经济、环境现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现状和规划方案的具体特点,识别规划布局的环境条件和规划实现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改变;分析规划目标设置的环境合理性、规模合理性,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污染物控制以及规划实施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从战略层次上对规划方案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山西省“十三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中期评估、环境管理和下阶段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1.2.2 评价原则从全省大局出发,全面分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

7、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价与规划方案的完善及评价实施的中期评估全过程互动;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3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提倡公众参与,充分考虑行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利益和环保主张。1.3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1.3.1 评价范围根据规划方案、规划区的地域范围,考虑各环境要素的特征及规划实施可能造

8、成的环境影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山西省域,涉及 11 个省辖市。1.3.2 评价时段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规划评价确定基准年为 2015 年,评价时段为 20162020 年,与规划时间范围一致。由于规划发布时间为 2017 年 5 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时间在此之后,本次评价对规划期工作进展进行了回顾,确定回顾现状年为 2017 年。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基准年 2015 年,现状年 2017 年,目标年2020 年。1.4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1.4.1 评价内容41.规划方案分析。是本次评价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评价的基础,因此评价中要对规划主

9、要内容进行简洁、准确的描述,对相关规划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规划与其他相关发展规划、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符合性、协调性,通过这种分析,对规划存在的不适宜处提出修改意见;2.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山西省内资源、生态和环境背景,评估煤炭发展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根据规划区的环境特点和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3.分析环境合理性。分析山西省煤炭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与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一致性、与山西省环境功能区划、区域性、行业性专项规划的协调性等。4.分析煤炭产业发展规划规模和布局的环境适宜性,及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析评估煤炭

10、工业发展对生态影响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通过对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与环境要素、需特殊保护目标的相关性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等,得出规划主要环境影响结论。5.提出规划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通过规划合理性分析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布局等提出合理的建议;对资源综合利用及减缓矿区开发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影响提出建议和限制要求。1.4.2 评价重点1.与上层级、同层级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不同层次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保政5策和规划等在功能定位、开发原则和环境准入等方面的符合性。分析规划方案与其他相关规划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要求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11、论证规划方案与区域发展目标、定位的协调性。2.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煤炭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回顾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分析说明近年来大气环境、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等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通过分析区域内煤炭工业发展实施引发的生态环境演变趋势,识别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3.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根据山西省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的时空限制和要求,综合分析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核算大气环境、水资源和水环境、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规

12、划实施的承载能力。4.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重点对山西省“十三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情况进行摸底和估计,结合山西省“煤改电”、“煤改气”、 “矿井水排放”、固废综合利用等措施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对省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的影响,分析明确规划实施是否会加剧现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内。65.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以资源环境可承载为首要前提,从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布局、环境合理性及产业结构等方面论证规划的合理性。对与相关环保政策要求存在冲突的方面提出优化调整建议。6.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立足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出相关污

13、染防控对策和生态保护措施。细化水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明确煤炭工业主要固体废物煤矸石综合利用、合理处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跟踪评价方案。1.5环境保护目标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结合山西省环境保护要求及煤炭工业发展特点,确定本次规划环评的环境保护目标为煤炭工业发展涉及区域内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需要保护的对象,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泉域保护区、重要水体、湿地、珍稀濒危(或地方特有)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为首要任务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居住、医疗卫

14、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72区域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2.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山西省地处太行山与黄河中游峡谷之间,位置在我国三大阶梯状地形上第二阶梯中部的前缘地带,巍然屹立于华北大平原的西侧。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体是一个有黄土覆盖、起伏较大的山地型高原。按地形特点,可将山西省分为东部山地区、西部高原区和中部盆地区三大部分。总的地势是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断陷盆地,平原分布其间。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

15、流域面积 97138km2,,占全省而积的 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km2,占全省面积的 37.8%。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 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5%-80%;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而干旱,蒸发量较大;秋季短暂,气候温和晴朗。由于山西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土壤类型呈现明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按其成因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带性土壤类型、

16、山地土壤类型和隐域性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8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山西植被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个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分布又是沿着水平(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有规律的分布、变化。山西省地处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或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南北两侧呈北东向,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型。省境构造格架主要受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而新有:太古界(中太古界、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震旦亚界;古生界(寒武系

17、、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缺少志留系、泥盆系。2.2区域社会经济概况据 2015 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366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6 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 36 万人,人口出生率 9.98;死亡人口 20 万人,死亡率 5.56;自然增长率 4.42。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51.5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37.7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2015 年,山西省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降幅持续收窄,服务业在稳增长中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加快,经济结构积极变化,财政民生支出继续增加。全年

18、全省生产总值 12802.6 亿元,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88.1 亿元,增长 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6.2%;第二产业增加值 5224.3 亿元,下降 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40.8%;第三产业增加值 6790.2 亿元,增长 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5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5018元,按 2015 年平均汇率计算为 5624 美元。2.3区域生态环境现状2.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2015 年,11 个地级市达标天数平均为 253 天,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 70.4%,比 2014 年上升 7.1%。11 个地级市中,大同、

19、吕梁、临汾、晋城、阳泉、忻州 6 市达标天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 个地级市重污染天数平均为 12 天,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 3.4%,比 2014年下降 0.8%。11 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介于 5.367.13 之间,综合指数由轻到重排名前 3 位的是大同、吕梁、晋城。与 2014 年相比,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晋中、忻州、吕梁 7 市综合指数下降,长治、朔州、运城、临汾 4 市综合指数上升。2015 年,11 个地级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 61微克/立方米、34 微克/立方米、98

20、微克/立方米、56 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平均浓度分别为 3.5 毫克/立方米和 134 微克/立方米。与 2014 年相比,全省 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和 CO平均浓度分别下降 6.2%、2.9%、14.0%、12.5%和 2.8%,O3平均浓度10上升 20.7%。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5 年全省 11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均不同程度超过二级标准。2.3.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2015 年全省地表水水质属中度污染。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在监测的 100 个断面中,水质优良(类)

21、的断面 44 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 44.0%,同比下降 3.9%;重度污染(劣类)的断面 32 个,占 32.0%,同比上升 7.0%。2.3.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2015 年 8 个地级市共监测 45 个监测点位,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地下水总体水质为良好。其中:太原、朔州、吕梁市水质优良,大同、长治、晋城、临汾水质良好,阳泉市水质较差。与 2014 年相比,水质基本保持稳定。2015 年 11 个地级市共监测 29 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为 87.9%。其中:太原、大同、长治、晋城、朔州、忻州、晋中、运城、吕梁 9 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22、率为 100%。与 2014 年相比,水质基本保持稳定。2.3.4 声环境质量现状2015 年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 52.9dB(A),较2014 年下降 0.1dB(A),声环境质量较好。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进行评价,吕梁市区域声环境11质量为一般,其余 10 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较好。2015 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 66.7dB(A),较2014 年下降 0.2dB(A),声环境质量好。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进行评价,太原、临汾 2 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

23、,其余 9 个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好。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评价,2015 年除 0 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 0%外(我省仅有大同市新唐宏酒店 1 个 0 类功能区监测点位),各类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在 48.3%100%之间,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达标率最低。2.3.5 自然生态环境截止 2015 年底,山西省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 46 个,其中国家级 7 个,省级 39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110 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7.4%。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6 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2 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8 个,国家级生态村 3 个;省

24、级生态县 2 个,省级生态乡镇 244 个,省级生态村 1372 个。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造就了我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山西省野生脊椎动物和野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共有 2602 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共 152 科 685 属 2121 种,包括蕨类植物 22 科 39 属95 种,裸子植物 4 科 8 属 14 种,被子植物 126 科 638 属 2012 种;野生脊椎动物共 34 目 108 科 481 种,包括哺乳类 7 目 22 科 65 种,鸟12类 17 目 64 科 329 种,爬行类共 2 目 7 科 27 种,两栖类 2 目 5 科 12种,鱼类 6 目 10 科

25、48 种。山西省境内共有中国特有种 635 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特有种 591 种,野生脊椎动物特有种 44 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 种,二级保护动物 51 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 种,二级保护植物 7 种。维管束植物中属于极危物种 1 种,濒危物种 10 种,易危物种 53 种。野生脊椎动物中属于极危物种 2 种,濒危物种 11 种,易危与近危物种 62种。山西省土地总面积 15.67 万 km2,全省耕地面积超过全省面积的 1/4,人均 1.8 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质量一般,旱地比重大,坡地多,低产田多,抗灾性弱,总体质量不高,主要的一些河谷盆地是耕地分布较多的地方,人均耕

26、地量高于全国均值。林地面积 6106hm2,湿地面积 1.333104hm2,未利用土地面积 1.0106hm2,适宜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面积约 4.24 万 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7.06%。“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面积 0.9 亿亩,森林蓄积 1.3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20.5%。全省林业大力实施六大林业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 2252 万亩;着力加快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步伐,累计完成营造林 420 万亩,新发展经济林 50 万亩;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10 万亩;晋西北风沙区建成了百万亩集中连片人工林基地;绿化“大路网”和“大水网”沿线荒山 180 万亩,盐碱地治理试验任务

27、全面完成,汾河流13域两侧造林 58.7 万亩,完成矿区绿化 80 万亩,义务植树 2.5 亿株,全省城市周边、通道两侧、水系沿岸森林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省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480 万亩,共批复 700 余家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划定 2 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创建 16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 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 个国家级生态村、2 个省级生态县、257 个省级生态乡镇及 1454 个省级生态村。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23 个。全省 60%以上的县建立了城郊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数达到 127 处,总面积达到 847.1 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143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28、方案分析3.1规划概述3.1.1 规划时期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期为“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3.1.2 规划目标依据国家“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全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结合相关政策、规划等综合要求,确定山西省“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1总体目标到 2020 年,全省煤矿 900 座以内,总能力 14 亿吨/年,煤炭产量约 9-10 亿吨。到 2020 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 1 万亿元,其中,煤炭产业3500 亿元,非煤产业 6500 亿元。2分项目标集约高效:到 2020 年,通过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

29、模力争达到 180 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 95%;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 1600 吨/人.年。安全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杜绝重大以上事故,遏制较大事故,95%以上的煤矿实现生产安全长周期,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 0.1 以下,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15障能力大幅提高。延伸循环:全行业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煤制天然气 40亿立方米、煤基合成油品 600 万吨、煤制烯烃 240 万吨。低碳清洁:到 2020 年,原煤入洗率达到 80%,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 100%,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 133

30、亿立方米、利用量 85 亿立方米。生态环保:到 2020 年,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置率达到 10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 90%,力争实现 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对重点矿区实施地质环境保护与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新建和生产煤矿全面治理,毁损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3.1.3 规划布局根据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 18 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进一步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大力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通过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保障国家清洁煤和综合能源基地生产原料

31、的供给。1.晋北基地重点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级煤炭企业。依托动力煤优势,加快煤电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面向煤基清洁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产业两大发展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162.晋中基地重点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重点推进低热值煤电厂建设,加快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煤焦化产业,形成煤焦气化产业链。加快推进西山、离柳两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3.晋东基地重点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企业向亿吨级企业迈进。重点推进阳煤集团、潞安集团

32、、晋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重点发展煤基合成油、甲醇制汽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生产等产业。重点推进晋城、阳泉、潞安三大矿区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3.1.4 推进措施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审慎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法淘汰关闭一批、减量重组一批、减量置换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置延缓一批煤矿,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优质供给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到 2020 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 900座以内,通过

33、进一步减量重组、大幅降低煤矿数量,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 180 万吨/年。推进煤炭产业高效化发展,到 2020 年,全省各类煤矿采区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 100 人以内、综采工作面单班作业人17数控制在 35 人以内、掘进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控制在 20 人以内,进一步引导煤矿减人提效,全员劳动工效力争达到 1600 吨/人.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 95%。推进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在产能减量置换前提下,优先建设大型矿井;对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全方位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三、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形势稳定好转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责任。

34、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多元发展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推进我省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降低成本,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五、推进瓦斯抽采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沁水、河东两大煤层气基地,推进六个煤层气片区勘探开发,到 2020 年,全省煤层气(含致密气、页岩气)总产能力争达到 300 亿立方米。建设晋城矿区、阳泉矿区、潞安矿区、西山矿区和离柳矿区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矿区建设,提

35、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 2020 年,全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达到 133 亿立方米、利用量 85 亿立方米。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工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煤炭企业改革18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能集团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鼓励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创业创新发展。推动分离办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要逐步分离移交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七、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强煤战略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尽快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煤炭现实生产力。建设新型煤炭产业大军,创新煤

36、矿产业队伍建设机制,推动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八、完善煤炭市场机制,探索销售体制改革创新煤炭销售方式,按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煤炭销售。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创新煤炭交易机制和探索建立煤炭储备体系。九、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清洁高效利用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煤炭开发的全过程。加强矿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完善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重点抓好矿区绿化美化。抓好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法妥

37、善处理现有矿区与已设立或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镇规划区、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的关系,对各类保护区内与已设置煤炭矿业权重叠的煤矿进行摸底排查,对区内现有煤炭企业实行分类处置,确保各类生态系统安全稳定。192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对煤炭开采形成的沉陷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防范新生采煤沉陷灾害的相关法规、规章,明确煤炭企业为治理责任主体,并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按照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搬迁安置、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重点改善采煤沉陷区群众的

38、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建设新型现代化小城镇或新社区。3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鼓励使用型煤,为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提高电煤比重;攻坚一批煤炭深加工自主核心技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水耗、煤耗;积极推广煤矿井下抽采极低浓度瓦斯、矿井风排瓦斯氧化供热技术,矿井回风、洗浴废水和井下处理水等低位热能热泵回收技术,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技术;加大薄煤层、边角残煤回采,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无煤柱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十、提高职工劳动保障,推进美丽矿区建设加强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保障。妥善安置关闭退出煤矿职工。推进美丽矿区建设。3.1.5 节能与环境影响评价一、节能减排分析评价1. 资源节约。煤矿设计要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回20收率高、污染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各煤矿应严格按照核准(审批)的建设规模进行初步设计,满足节能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煤矿设计要有对固、液、气体废弃物、共伴生资源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的措施,大力推进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抽采利用系统必须与矿井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