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中国式“荷兰病”.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1819387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 中国式“荷兰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讨论: 中国式“荷兰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讨论: 中国式“荷兰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 中国式“荷兰病”.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式中国式“荷兰病荷兰病”一、一、 “荷兰病荷兰病”“荷兰病”(Dutch Dis-ease)是指荷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大规模开发天然气而遭遇的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困境。 20 世纪 60 年代,荷兰已是一个工业化和制成品出口国家。但随着天然气储备的发现,其国内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传统的机械制造和出口工业,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逐步萎缩的所谓“去工业化”现象。到 20 世纪 70 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

2、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被称之为“荷兰病”。人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某种相对丰富自然资源的危险性。不过,荷兰病并不只出现在荷兰,后来的一些新开发了自然资源的国家(包括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好像也感染了类似的经济症状。“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 W.M.Corden 和 J.Peter Neary 在 1982 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 。假设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如果突然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上涨将

3、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吸引劳动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打击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带来外汇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影响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但这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的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价格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这对本国的制造业来说又是一个灾难) 。不过,对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增加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本国的服务业会重新

4、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一种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二、中国式的二、中国式的“荷兰病荷兰病”众所周知,在社会财富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管理技能等四种稀缺的基本要素中,占世界人口 20%的中国无疑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大发现和大开发一样,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会产生某种形式的“荷兰病” ,如产业结构低下、劳动密

5、集型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地区间和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等。由于这种“荷兰病”与传统意义上的“荷兰病”产生的原因不同,当然,这种“荷兰病”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所以为了区别,我们称之为中国式“荷兰病” 。三、中国式三、中国式“荷兰病荷兰病”的原因和表现的原因和表现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外资的大量流入 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密集型出口行业国际竞争力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最终拖累经济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国际经济学荣誉退休教授古斯塔夫拉尼斯(2007)指出,中国式的“荷兰病”源自大规模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经济所带来的持续而大量的出口盈余,并伴随着依旧被低估的货币汇率以及

6、大量涌入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一些投机性的证券投资资本。随着沿海省份的剩余劳动力逐渐消耗殆尽,这种“宣泄剩余”的活动开始转往内地,继续推动着整个投资热潮。四、中国式四、中国式“荷兰病荷兰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支出效应一方面,在繁荣的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带动下,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加速,几乎以平均每年 1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到去年已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特别地,中国人均GDP 也加速增长并成功地翻了一番多,显然,中国大力开发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收获了巨大财富,而由巨额财富诱发的支出效应已十分明显。同时,我国物价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和粮食价

7、格指数近年来出现了节节攀升的势头,以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已十分明显。(二)资源转移效应随着人世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劳动力工资收入的提高,中国也产生了显著的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大转移,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转移效应:一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涌人中心城市以寻找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二是经营困难或者发展前景看淡的国有企业的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工程师等转入其他待遇更高、条件更好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工作;三是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量涌人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的双重挤压

8、下,我国传统农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断遭受严重挑战,不少产业出现了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日益弱化以及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的典型的“去工业化”现象。(三)人民币汇率效应在入世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持续繁荣和外来直接投资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同时,国际投机资本却在利用我国金融体制漏洞特别是政府监管缺位不断冲击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力密集型出口行业国际竞争力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四)农业萎缩效应中国传统农业在人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的双重挤压下,出现了农业逐步萎缩以及农业创新能力和发展

9、动力日益弱化的典型的去工业化现象。农业变成了迁徙劳动力的副业,甚至被他们完全抛弃。且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巨大作用下,我国广大农村退化为“老人农业”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五)收入差距效应人世以来,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三大差距” (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以及脑体差距)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解缓,而且东西部差距( 即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恶化,国富民穷现象日益突出。长期来看,我国需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内部结构;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处理好依赖外资和自身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注重外资的数量转变为注重外资的质量,正确引导外资流入合适的产业和区域,使外资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