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精品).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82794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及对策摘要:校企合作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是解决当前传媒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体制、人才评价标准的宏大差异,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错位。从校企合作中高校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资源、评价标准等方面分析入手,探索传媒人才培养途径创新,走出传媒人才培养窘境。关键词:校企合作;传媒专业;人才培养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资讯需求的日益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断加快融合,推动传媒行业本身的快速变革,同时也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媒企业具有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思维,高校具有丰富的传媒教学与研究资源,二者整合资源,

2、合作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是解决当前传媒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传媒学者刘蒙之、刘战伟的(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统计,全国有所高校开设了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万人,在校老师约人。新闻学个,广播电视学个,广告学个,传播学个,编辑出版学个,网络与新媒体个,数字出版个。该报告指出,我国传媒行业真正缺少的是合适传媒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媒行业人才供应和需求两侧都有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应侧。怎样解决传媒行业人才供应侧问题,关键在高校。笔者近年来从事高校传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介入校企合作传媒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深感由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体制、人才

3、评价标准的宏大差异,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错位,需深化分析其原因,探寻对策,走出传媒人才培养窘境。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与窘境老师行业经历严重缺乏高校传媒专业老师是学生专业入门的引路人,对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专业老师的产业视野、专业技能、研究能力等深入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而目前高校传媒专业老师绝大多数是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几乎没有任何传媒行业工作经历,无论从事教学工作还是研究工作,都与产业隔着距离进行着“纸上谈兵的工作。传媒行业深受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技术的更新迭代的加速引发市场快速变化。理论更新迭代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产业中出现的

4、往往是比理论场景更为复杂的媒体运营环境。高校里单纯的理论教学只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传媒理论素养,无法很好地运用在产业实践中。没有任何传媒产业经历的老师要培养出知足传媒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悖论。一方面是传媒企业叫苦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招进人才后还要继续培训方能上岗;另一方面是高校传媒专业学生难以找到与期望值匹配的工作,必须继续学习新的技能才能觅得适宜的岗位。当前高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业界导师,但受校、企各自体制的限制,外聘的业界导师来校“蜻蜓点水式的授课显然无法充分知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人文底蕴积淀不够当前高校传媒专业中新媒体作为传媒产业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侧重技术发

5、展,图片处理、视频制作、小程序开发、制作等技能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采、编、播一体化中的技能要求,学生热衷于传媒技术的学习,追求新技术成为时髦。受技术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传统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人文性开场出现弱化的迹象,直接导致信息传播中出现人文价值的弱化,引发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下滑。但是从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信息传播中技术只是工具和载体,信息是内容,信息传播的经过是将内容经过创意运用技术载体传递给受众。这一经过中,通常传播的内容需要经过创意成为特定群体所需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载体的运用同样要经过创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产业属于典型的创意产业。创意的实现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深

6、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当代社会科学素养,创意就会流于形式而苍白无力,信息传播的经过也会显得刻板僵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校企合作能够使高校传媒专业围绕社会媒体发展实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与企业、科研单位、相关实务部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为传媒专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力促进老师的专业教学等研究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春江水暖鸭先知,传媒企业对行业变化高度敏感,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战略,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而目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仍然继续推行传统的规模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人员、教学设备等相对固化,一旦调整众多要素

7、要随之变化。因而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形式过于固定,调整节拍缓慢,很难灵敏地与传媒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校企合作中在专业教学、产品研发、业务拓展、产业运营、项目研究等方面合作契合度不高,导致目前校企合作整体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双方本质性的融合互补力度不够,造成高校对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才评价校企错位过大人才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方式起决定性作用。高校传媒专业普遍实行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形式,导致长期出现分类评价缺乏、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对人才的培养还在传统的单一专业能力上彷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固定有余,灵敏缺乏,

8、不利于传媒行业人才创意能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传媒行业的人才评价是定位于行业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变化,高度市场化。“一专多能的全媒体技能是其首要标准,不仅需要“一招鲜,更需要“百招全。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企业需要的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新闻、视频、图片、文字、音乐、平面、客户端等传统的细化处理能力,更要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运营能力,擅于融合产品多形式内容生产,精通各种介质的融合分发。对传媒人才的供应端高校与需求端的传媒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进行比拟,双方错位较大,显然不利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也长远影响传媒行业的发展。创新高校传媒人才培养途径师资队伍:不求其有,但求其在校企合作为

9、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行业资源,外聘的业界导师、产业教授成为专业教学师资的重要补充,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师资。高校在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时要落到实处,大胆打破高校传统的用人机制,不求其有,但求其在。改变原有的或是管得过细过于僵化,或是听任不管,流于形式,要进行服务式管理,为外聘老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薪酬待遇和评价机制,激发其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将产业一线的新技术、新思维融入教学之中,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企业针对市场发展新方向、新需求设立研究项目,支持外聘老师与高校内部老师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管理机制,实现研究成果的迅速转化。高校要建立灵敏的老

10、师行业学习机制,变通传统的对老师的考评办法,鼓励校内专业老师走进产业一线,学习研究行业新思维、新技术,具备一定的产业经历后重返讲台,将产业经历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传媒行业发展保持一致。学科建设:不求其全,但求其专高校传媒专业学科建设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上要做好顶层设计,打破专业壁垒,以培养全媒体人才为导向,在原有专业中融入全媒体理念。学科建设要不求其全,但求其专,实用为上。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外聘老师的行业资源优势和校内专业老师的理论教学优势,建设“联合创作课程教学团队,合力开发项目式教学课程。将传媒企业实际项目融入课程教

11、学之中,坚持“真题真做,以项目促教学,以项目评价教学,不断总结实战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经历。在实践教学中支持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基本实践,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并把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组建的校内媒体尝试商业化运作,培养学生的媒体运营管理能力。高校传媒展业学科建设要充分借助外聘老师源自行业的国际化视野,吸收全球化的智慧与资源,在学科建设中注重提升学生介入国际媒体市场竞争的能力,为传媒行业培养全球化竞争的尖刀气力后备军。办学资源:不求其广,但求其用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要高效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不求其广,但求其用。双方共同致力传媒人才培养

12、、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为相关企业和单位人才招募、产品研发、业务拓展提供新机遇,同时加强产学研管合作,在产业运营、项目运作、课题研究、挂职锻炼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建立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合作共建委员会,指导、协调合作活动。合作共建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多方联络与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协商调整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共同建设合作教育管理平台,共建、共管、分享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织项目攻关,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拓展就业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机制。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老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

13、讨或实践沟通,双方共同承当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养传媒行业实用人才。评价标准:不求其同,但求其实每所高校都有本人特定的发展定位和优势学科资源,每所高校的责任和承当的责任并不完全一样,高校在制定传媒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时要紧贴行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高校本身实际,在确保人才培养政治方向、人文精神导向不变的前提下,融入传媒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在传媒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经过中,前期一定要注重政治素养的养成和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当代社会科学素养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后期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使得内容创意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有机融合。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将政治素养、人文精神、专业技能、运营能力、产业视野等要素落到实处,洞察传媒行业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宏观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微观注重细分领域内容创意与技术创新,根据行业发展适时调整评价标准。人才是传媒行业的第一生产力,传媒行业的快速变革给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带来宏大的挑战,传媒人才培养必须紧贴行业变革需求不断突破原有的局限。压力产生动力,校企合作中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办学资源、评价标准等方面大胆突破现状,适应融合媒体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