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80898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硅外延雾状外表构成机制探究摘要:当前,硅外延片作为制备功率MOS等器件的关键支撑材料,对其外表的结晶质量有愈加严格的要求。硅外延片外表一旦存在雾状缺陷也就意味着晶体完好性遭到毁坏,后续在器件工艺流片后将直接导致器件漏电大、软击穿,严重影响产出良率。文章通过对外表形貌和微粗糙度的测定,分析了硅外延片出现雾状缺陷的原因,为后续有效防止该现象再生提供了解决思路。关键词:硅外延片;外表缺陷;雾状外表;微粗糙度如今,随着摩尔定律的不断向前演进,功率MOS器件的特征尺寸正在不断缩小,同时对器件的产出成本、性能和良率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因而作为器件构造及关键性能支撑材料的硅外延片,在当期情况下对其外表结晶完好

2、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硅片外表上存在微小的缺陷就意味着晶格的排列完好性遭到毁坏,极容易引起后续制备的器件呈现漏电大、软击穿等现象,导致整个晶圆的良率下降。随着半导体晶圆良率的接收标准日趋严格,外表缺陷的指标水平已经成为评价产品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研究硅外延片外表微缺陷的构成机制并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今,外延片的外表质量的检测手段较为丰富,一般可划分为两类方法:1非毁坏性检测,如在照度不低于200LUX的强光灯目检或者在干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毁坏性检测,普遍采用择优腐蚀显示法,用Sirtl针对111晶向的硅片或Wright针对100晶向的硅片化学腐蚀液对缺陷进行择优腐

3、蚀,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硅外延片的外表缺陷包括位错、层错、雾、滑移线、棱锥、沾污等2。其中雾缺陷在宏观上是一种存在于外延层外表,因外表的不完好性如外表蚀坑、外表颗粒、缺陷,而在强光灯下引起散射,呈现出花纹状的图样,故无法呈现出正常外延外表的镜面亮片效果,因而一般被判定为雾片。雾的特征主要包括两种:1白色状雾。特点为在强光灯下观察呈弥散雾环或局部雾状,甚至可覆盖外延片整个外表,并且通过RCA湿法清洗不可去除。经过化学腐蚀液处理后目视直接观察或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些小的腐蚀坑缺陷,在强光灯下因漫散射作用构成观感上的白雾。后续通过XPS,SIMS等仪器检测可发现这种雾缺陷所在的区域作为金属杂质尤其是重金

4、属杂质的诱陷中心,钠、钾、钙、铝、镁等金属杂质的含量较正常外延片偏多。2彩色状雾。特点为已经外表检验合格的硅片在储存一段时间后,再次在强光灯下观察时会发现硅片外表局部或者全部呈现彩色状雾。这种外延片在采用外表扫描仪对其进行颗粒检测时,会发现此时外表颗粒严重超标,这些颗粒在强聚光灯下发生散射,因而呈彩色雾状,这种雾通过RCA湿法清洗一般可去除3-4。雾存在的位置往往是晶格缺陷富集的区域,金属杂质易于在晶体中沉淀而成为载流子的复合中心,会使硅晶体中少子寿命严重缩短,造成制备器件发生漏电流增加、软击穿等问题,对器件良率构成严重危害。因而在半导体业界研究克制“雾缺陷的出现显得尤为迫切。但由于构成雾的因

5、素较多,并且通常会包含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至今还未能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半导体业界的问题。本文描绘了实验中发现的外延片外表雾状缺陷的异常现象,通过原子力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对其进行外表观察以及外表金属含量的分析等对外延片的指标进行了测定,最后分析了外表雾状现象产生的来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1.1实验设备实验中沉积硅外延的设备为意大利LPE公司生产的LPE-3061D平板式外延炉,包括晶盒片架放置区、机械手传递窗、外延生长腔体石墨基座、石英热壁和钟罩组成以及尾气系统装置。该外延炉采用高频感应的加热方式,具有维护简单,生产效率高的特点,是目前主流的硅外延片生产设备,实验采用的高纯

6、单圈平板式石墨基座,每炉可同时放置8片150mm或5片200mm硅衬底片进行外延层的生长。1.2衬底材料为知足功率MOS器件对所需外延片的参数要求,本实验选用1500.2mm掺As的硅单晶衬底进行外延生长。衬底材料晶向为1000.5,导电类型为N型,厚度为40025m,电阻率为0.010.02cm,衬底反面包覆有50001000的SiO2背封层。实验所需制备的外延层厚度为402m,电阻率为102cm,不均匀性要求3%,外延层缺陷要求位错密度100个/cm2,层错密度1个/cm2,外表质量要求无滑移线、雾、划道、沾污、橘皮、崩边等晶体缺陷。1.3外延工艺SiHCl3作为硅外延生长原料,纯度为4N

7、,常温下为液态。H2既是介入反响的气体,还起到了携带SiHCl3气体的作用,纯度为6N。采用H2鼓泡的形式将液态SiHCl3转化为气态引入反响生长腔体。磷烷气体纯度为5010-6,作为外延生长的掺杂源,用于控制外延层的掺杂质量分数。2结果与讨论2.1外表形貌分析每炉产出的外延片全部进行外表质量的检验。方法为在光照度高于200LUX的白色强光灯下直接目检,检验结果发现外表正常的外延片的特点为光亮如镜,异常的外延片正面均呈现满布蓝绿色雾状现象,属于外表异常。对异常外延片先采用常规RCA湿法清洗后,重新在强光灯下检验,观察结果仍为雾状外表,这表明该缺陷不可通过RCA湿法清洗去除,对外表正常外延片1#

8、和异常外表2#的外延片在MX51型金相显微镜下观测,外表形貌如图2所示,可见外表正常的外延片对应的观察图样比拟光滑平整,而外表异常的外延片对应的观察图样则呈现明显较大的外表粗糙现象,结晶质量相对较差。2.2金属杂质分析外延生长腔体或气路管道内的金属杂质的引入通常会造成结晶质量的不佳,往往对外延“雾状外表的构成起到催化作用。因而需要分析外延雾状现象的产生能否与外表金属沾污有关。采用Agilent7500C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MS对外表雾状的外延片以及外表正常的外延片同时进行金属杂质分析,结果如表

9、1所示。异常的雾状外延片和正常外延片的外表金属检测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Spec:5E10atom/cm3。因而能够判定雾状现象的产生原因与金属杂质无关。2.3外表微粗糙度分析实验利用美国布鲁克公司的DimensionEdge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正常外表的硅外延片1#,雾状外表的硅外延片2#的进行三维形貌分析,扫描范围为10m10m,结果由图3所示。正常的外延外表相对平整,其高低起伏小且变化平缓,平均面微粗糙度Ra值仅为0.074nm,雾状外延片外表呈现明显的高低起伏且变化较陡的岛状构造,平均面微粗糙度Ra到达0.272nm。基于上述测试结果,可以为本实验发现的蓝绿色的雾状外延外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将

10、是造成雾状观感的主要原因。这种外表特征将会造成入射光在外延外表的漫反射,引起观感上的雾状缺陷。为了进一步查明雾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硅外延沉积经过中的各工艺环节,包括在H2中的高温烘焙、HCl对外表的气相抛光以及外延生长经过,在各个经过后即对外延片进行外表检验,结果发现衬底外表在通过H2高温烘焙后,在强光灯下观察发现外表无法呈现镜面亮片的效果,即意味着H2高温烘焙的工序后由于硅外表自然氧化层刻蚀速率的不一致造成了衬底的外表粗糙度增大,进而导致后续沉积的外延外表微粗糙度的增大4。该现象为解决外延外表的雾状现象提供了方法,因而通过在外延生长工序前减少衬底的粗糙度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本实验通过将H2烘焙的流量由初始设定的100slm提高至150slm,在生长外延后再用强光灯下检验,未再发现雾状现象,因而能够断定当H2流量的升高保证了硅外表氧化层刻蚀的一致性,降低了衬底的外表粗糙程度,保证了外延后的外表光亮如镜。本文通过实验发现外延后外表出现雾状缺陷并非仅仅源于通常以为的金属杂质污染问题,本实验中观察的现象以为雾的观感主要源自外延片外表较大的微粗糙度,造成强光灯下光线在外延外表的散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与H2高温烘焙的工艺设定条件密切相关,当增大H2的流量能够保证刻蚀氧化层速率的一致性,降低外表的微粗糙度,实现外延片外表质量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