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园艺文化考虑.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73000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园艺文化考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园艺文化考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园艺文化考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园艺文化考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园艺文化考虑一、园艺文化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自古以来维吾尔民族很重视建设果园和园林。日本学者SugawaraJun的文章(多元的法律环境下新疆有关地契文件的格式问题)主要讨论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叶维吾尔人在买卖或租借土地时所用的地契文件格式。我们从他列举的地契文件原文中了解到很多关于某某人的果园、林带、庭院等信息。人们买入、卖出或租借土地时把果园或树木、水渠也一起处理。历史上的君王贵族、伯克、财主等有权人物也是如此。他们不仅注重建起华美的建筑,也十分重视建造花园、园林。他们引水源,建河道、挖水渠建造了一片片美丽的花园。在伊朗学者穆罕默德巴格尔乌苏吉(MBVosoughi)的(波斯

2、文献中关于喀什喀尔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记载)一文中,引用了10世纪时候穆罕默德本扎法尔纳尔沙希描绘喀什喀尔的著作。其中描写道:“在米尔扎阿布贝克尔(MrzAbbikr)在位期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和周边村落建造了一万两千个花园;城中建起了很大的城堡,叶尔羌城中天堂般的溪流、树木和花园无与伦比,这座城市由此享有盛名从这些短短的描绘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城市以花园为主的格局。我们不知道这些花园的大小、规模怎样,但花园的数量也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哈密市庙尔沟园林(Artmbghchisi)就是哈密王的大果园。哈密市中阿牙的优勒瓦兹园林(yolwsbghchisi)是20世纪初哈密有影响的官员的园林。这些园

3、林还在,固然没有了当年的茂盛、美丽的景象,但就凭规模和果树品种之多也足以证实当初这些果园的华美原貌。历史上的很多花园、果林早已没有了实体,有的变成了居民区、单位、工厂等等,但这些园林的名称却保留了下来。如今好多以“巴格为命名的镇、村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维吾尔语中把园、园子、园林、园地、果园、公园统称为“Bgh,即音译为“巴格。假如我们查看新疆地域名称的话,能够看到新疆各地很多村落或聚居地,甚至是街道都以“巴格或者以“巴格的意译“花园、果园命名的。比方:欧尔德巴格村(宫廷花园)、巴格万村、果园村、果树巷、雅尔巴格村、恰尔巴格村,多来提巴格乡,古勒巴格村(或乡),花园乡,花园街等。有的直接以某个

4、果树或树木的名字命名,例如:阿勒马里克村(苹果园),布依鲁克村(葡萄沟),吉德勒克村(沙枣园)、铁热克镇(杨树镇)等等。二、园艺与维吾尔传统文化维吾尔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文化体现着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特有的思维方式、心里构造和审美观念。维吾尔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和园艺有密切关系。可以以讲园艺创造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独特因素。维吾尔族非常喜欢养花种草。一般妇女们注重珍藏和栽培各式各样的花种。每年春季她们准备肥料、花盆,挑选花种,开场在庭院、凉台中种植。笔者的奶奶当时是在我们社区里有名的花匠。她懂得多,

5、知道如何保存花种,如何栽培和种植。小时候远近的邻里的妇女们专门过来向她讨教。有时她们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她们的话题不知不觉中都会转移到种花养花的事情上。她们滔滔不绝地谈起哪个花有几种颜色、什么时候开、能否有花香等等,她们就这样相互沟通栽花知识。这也成为了她们忙于日常琐碎之后的休闲光阴。栽花是妇女们的家务之外的爱好,也成为一种妇女们享有的民众知识。维吾尔族人对花草的热爱也体如今取名风俗之中。维吾尔人以本人喜欢的花儿名称来给女儿取名。常见的名字有热依汗古丽(紫苏),阿娜尔古丽(石榴花),娅斯曼(素馨),莱丽(秋葵),扎帕尔古丽(藏红花),尼鲁帕尔(莲花)、塔吉古丽(鸡冠花)、阿丽腾古丽(金莲花)

6、除此之外,一般名字后面加“古丽一词来称呼女儿,表示对女儿的宠爱。“古丽是维吾尔语“Gl一词的音译,即花儿之意。如阿依古丽、齐满古丽、伊帕尔古丽、热娜古丽、茹仙古丽、海热古丽等。维吾尔民族日常生活中比拟偏爱绿色,建筑物一般以绿色为主。比方清真寺的墙用绿色琉璃瓦,住房的门窗多为绿色或者蓝色粉刷。他们头戴花帽,身穿花裙,穿着以鲜艳、亮丽为主。花帽的样式很多,各种花色的都有。刺绣工艺也非常发达,刺绣的花样多以花草、树木为主。在当代城市里见不到花草芬香,果树成林的传统庭院。但我们处处能遇见苹果园餐厅、红枣林快餐厅、葡萄园快餐、无花果餐厅、绿洲快餐等以果树的名字命名的餐厅。而且餐厅门前摆放无花果、石榴树的

7、花盆来装饰环境,构成一道绿色的景象。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他们对园林的热爱和拥护。“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最繁忙的季节,他们整日忙于给果园准备肥料,选优质果树苗,插条、嫁接,挖渠引水流,种植树木的事情。维吾尔族个个都有一手好的嫁接技术,是园丁、花匠。每个果树成熟的时分各不一样。维吾尔族习惯以某个果子熟了的时分来记忆某事发生的时间。在民间有“在桑树熟了的时候、“柳树出芽时、“杏树开花时、“哈密瓜熟时等。在瓜果成熟的季节里举行“巴格塞丽斯,即游园活动。一般亲属们或朋友们一起来举行这种活动,全家大小一起出动,在美丽的果园里品尝甜甜的果子,享受自然,尽情玩耍。有时带着都塔尔、达普(手鼓)、弹布尔等民族

8、乐器,举办娱乐活动。采摘果子具有及时性特点,不及时采摘会影响一年的收获。这种特殊的情况催促构成互助互利的很多好的传统。在最繁忙的时间里,亲属邻里会过来帮助收摘果子。他们相互帮助解决困难。自家果子熟了,邻里们会互送果子品尝。如本人没有能力或不想收摘果子时也会让给邻里或亲属们收摘果子。民间还有一种特殊的习惯称为“Pasang,即音译为“帕桑。园丁或瓜农收摘瓜果一定程度后,公布自家瓜果园的“帕桑,意思是人们能够随意进入他的瓜果园里,挑选果子,尽情的吃。某某人的瓜果“帕桑了,这种消息传得很快,孩子们都跑到甜瓜、西瓜地里和果园里拾摘瓜果,一起共享,热闹非凡。瓜果的“帕桑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

9、他们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园艺不仅在治理沙漠、保护生态、扩大绿洲面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已成为维吾尔民族的支柱产业,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新疆的新鲜水果、各种干果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受欢迎。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做干果小本生意的维吾尔族青年。园艺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甜美的果子、丰富的营养,也激发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构成了很多民间知识和民俗风情。维吾尔族积累了很多保存新鲜瓜果的传统方法,制作各种果酱、果脯的技术和晾干瓜果的方法。他们不用当代技术,用传统的土方法可以以保存水果的新鲜,在严寒的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瓜果。在吐鲁番总能看到人们为了凉制葡萄干而建造的“荫房,一座座建造在山坡上、自家院

10、子里的这些建筑构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景,已成为吐鲁番的一个标志。你若在六月后旬七月份去南疆时,在乡村小路的两旁会看到一片黄色的景象。从远处看好似来到了开满了黄色花儿的大花园,走近一看是要晒干的、铺在热地上的熟了的杏子。在新疆总能看到这种别具特色的风景,这些奇特的图像会给人们留下最深入的印象。三、园艺文化与维吾尔民间文学维吾尔民间文学是维吾尔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生产生活经历的总结,是教育民众的教科书。它以口头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园艺在维吾尔民族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在民间文学中具有显著的体现。1988年开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原新疆民研会)的组织下,在全疆范围

11、内开展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新疆各地以州、县为单位进行了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陆续出版了(三套集成)县卷本。我们查看这些维吾尔县卷本时,了解到在谚语卷、歌谣卷或民间故事卷中,有大量、丰富的有关园艺为内容的作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长辈们口中听到谚语、格言、寓言、民间故事时,不仅学到实际知识,还体会到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等,都包含着深入的内容。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天空的点缀,花儿、果树是大地的装饰。我们从中感遭到就像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人类至关重要一样,花草树木也一样重要,体现着他们对绿色的热爱。传播园艺知识的谚语有“经营果园,财源不断

12、、“家乡无果园,云雀不来临、“栽石榴要栽在戈壁滩,无花果要种在水池边、“精心栽培,瓜果飘香;任其荒芜,终生忧伤、“园丁有心智,果实甜如蜜、“别问有没有果园,果实累累才能算等。(乌古斯传)是维吾尔民族古老的史诗作品,它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历史及原始宗教情况。故事中讲道:“一天,乌古斯出去打猎,见前面湖水中长着棵树,树穴里有个姑娘坐着,她长得美极了,眼睛比天还要蓝,发辫像流水,牙齿像珍珠。乌古斯可汗爱上了这个姑娘,与她一起起居,实现了本人的愿望。姑娘生了三个男孩,长子取名天,次子取名山,幼子取名海。神话故事(神树妈妈)中讲述树救人的故事,也体现着古代祖先对树木,大自然的图腾和崇拜内容。维吾尔族歌谣中

13、表达情感的作品最多,一般把情人比喻花儿来表示对情人的情感。如“苹果似的红艳,桃儿一样光灿。俊男倩女双方结合,好像花儿盛开花园。;“林间自有百灵唱,甜瓜熟透散奇香。孤苦之时遇情人,浑身上下是花香。父母对儿女的爱慕和疼爱之心也多用花儿来表示。如“人家的孩子多,像石榴花。我仅有一个,是心灵的花。维吾尔族十分重视礼仪和道德行为。从这首歌谣中我们会有深入的体会。“礼仪是树,学问是果。没有树木,何谈结果,把人的行为举止看的比做出的成绩还要高。民间故事(神奇的苹果)中讲的是坦诚和纯真的行为。故事中一个孤儿走路累了,走到一条渠边喝水。有一只熟透的红苹果漂到孤儿面前,孤儿没多想,捞起苹果就吃了起来。吃完后,觉得

14、不妥,应该向主人道歉,就循着流向上游找去。孤儿找到园丁恳请他宽谅,园丁看到年轻人坦诚,最后把女儿许配给他。民间故事(国王吃石榴)也是一个有关道德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国王外出打猎,路经一座荒芜的果园。天气很热,他口很渴,老翁给他两个石榴解渴。国王心里产生了坏念头,暗暗想:“我是一国之王,这样好的石榴不应该在这个穷老头的园子里,应当结在我的果园里。应当把石榴树挖起来,移到我的御苑里去。国王要求园主再次给他两个吃,国王一吃,又涩又苦。国王问个原因。园主讲:“我只要一棵石榴树,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的身上:你的心坏了。心坏了,甜石榴吃起来也是苦的。国王哑口无言。民间有“好人植树造林,没有果实也会成荫的谚语

15、。以此来教育人们这不仅为了本人,也为群众和后代积极植树造林。(园丁老爷爷)这则故事讲的就是多种树,造园林的思想。故事中有一个国王出外打猎,看见农民弯腰曲背,在地里栽种果树苗,问道:“你的生命只剩一拃长了,横竖你吃不上这树苗的果实了,你不去安安然然的呆在家里,还这样折磨你的身体,何苦呢?老人讲:“虽讲我的半截身子已进到土里,准定吃不上这树苗的果实了。但我如今不能不动弹,活动活动对本人有好处。若干年后,当后人吃到这些树上的果实时,他们将会怀念我,记住我的名字。国王听了钦佩老人的话语,并奖赏他。维吾尔族很好客,有着悠久的待客礼仪和早已成规的标准。德国学者伊丽迪库百丽汉(IldikBellr-Hann

16、)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族的待客礼仪)这篇文章中议论的一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遭到法律的、宗教的约束,还会遭到传统风俗的约束。故事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在南疆,有民众品尝新甜瓜品种的风俗。民众自带肉、油和米来到瓜农的田地,品尝甜瓜。然后去瓜农的家做抓饭吃。要回去的时候,每个人给瓜农一两,拿一个瓜回家。有一天哈里法(宗教人士)带着弟子去了郊外一个瓜农家。瓜农为了遵守风俗,把他们带到瓜田里,但是给了不好的瓜。哈里法非常生气,写了一首鞭策瓜农吝啬的诗句放在田地里。事情传开后,瓜农成为人们的笑柄。最后瓜农到哈里法那里道歉,才把事情平息。这则故事讲述了违犯了待客之道的瓜农遭到惩罚的内容。以此来教育人们不要吝啬,要慷慨待人,要遵守待客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