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道教斋乐传承.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71060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道教斋乐传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晋道教斋乐传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晋道教斋乐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道教斋乐传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晋道教斋乐传承(音乐研究杂志)2014年第三期一、经、斋、乐三位一体的修道实践道教斋乐发展到东晋时情况大为改变,诸经中不仅出现了较多明确的音乐术语及曲目唱词,且指明了音乐在仪式信仰体系中是必用的手段,有很高地位。这也佐证了笔者对东汉仪式音乐运用情况的揣测分析。(因缘经)述:吴赤乌三年岁,在庚申,正月一日壬子,仙公登劳盛山,静斋念道。是日中时,有地仙道士三十三人诣座,烧香,礼经,旋行。仙人请问曰:近登昆仑玄圃宮侍座,见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道陵降座,丰都伺迎,三界稽首时东华青童子众仙,尽嵩高洞中,静斋咏经。如学之者,闻仙公讲诸本行,莫不思念大法,以自笃励。青童曰仙公妙唱,辞远事要,信而可尊者也。众

2、仙作礼而曰:请事斯语矣。仙公教道士礼经修道之事发生在三国时代约公元249,直接描绘音乐之语虽简,仅有“静斋咏经,仙公妙唱八字,但却表明当时修道成仙的实践活动必烧香、静斋、读经,及歌咏妙唱的现象。修斋、咏经、歌唱是一组严密联络的活动。上载材料讲明当时神仙道士的修道活动已趋集体化、仪式化。有33人参加静斋仪式,并有诣座、烧香、礼经、旋行、咏经等一系列程序节目。读经修斋时运用歌唱显然已是固定程序。其中又有推崇张天师之语,表明以读经为修道主要手段的灵宝派也吸纳了天师的道法和道徒,有将之归入灵宝体系之意图。事实上,(灵宝斋)所记的灵宝斋法,不少是由天师道斋仪发展而来,如“入静中的依方祝炉,请祷中的“请官

3、等。这是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斋乐的文字,类似记载在东晋经文中开场增加,表明灵宝派修斋读经仪式实践中,音乐已成必然手段并占据了较高地位。(步虚经)中,斋乐已是神仙世界须臾不离的活动,且经韵本身就被视为经。步虚是形容道士步行虚空、登仙成神之行状,至迟在东晋已成为经韵名曲,并被奉为经,可见音乐在神仙道教信仰体系中地位之显赫。(步虚经)实际上是一组经韵的集成,前面的“序描绘至高神太上无极虚皇天尊之住所玄都玉京山的状况:其山林宫室,皆列诸天众圣,一月三朝其上,烧香散花,旋绕七宝玄坛,诵咏空洞歌章。是时诸天奏乐,百千万妓云璈朗彻,真妃齐唱而激节,仙童凛颜而清歌,玉女徐进而骈跹,灵风振之,其音自成宫商,雅妙宛绝

4、,诸天闻声而飞腾,勿缀弦止歌,叹味至音,不能名状。太上震响法鼓,安坐连花讲道,静真清咏洞经,敷释玄文。其描绘太上讲道,主要模拟人间群臣朝圣和宫廷乐舞以及fo教pu萨讲道的情景,充满了音乐气氛。此正反映出经韵构造人的士族背景,只要身居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熟悉帝王的生活状态,具备比拟高深广博的文化修养。这与东汉只知画符治病的民间道教不可同日而语。在修道信仰上,(步虚经)更强调长斋诵经、吐纳存思之术,这也体现了新道派的特点:“能长斋又思讽诵洞经,叩齿咽液吐纳太和,仙人兆读是经,咽味至真,道自成矣。“序之后依次罗列了(洞玄步虚吟)、(太上智慧经赞)、(太洞玄经玉京山詇颂)、(太极五真人颂)、(十方礼经咒

5、)等六首经韵的唱词,皆五言律诗。这些是长斋中必咏之韵,在修道体系中地位很高,并且都用于当时及后来的仪式之中。经韵内容表现道士朝神修道的状态,所以统归入(步虚经)。其中列为第一首的(步虚吟)可能更集中表现了步行神界的内容,是狭义的(步虚经)。(步虚经)的主体是六首经韵的辑录和讲明,经和韵的一体化很明显。在道教斋仪体系中,随着灵宝派的崛起及其对修斋读经的高度重视,音乐作为读经方式或是经的本身而用于斋仪之中,在斋仪中的地位无疑越来越突出重要了。这正是东晋道教斋乐忽然丰富的内因。(步虚经)在记录经韵时对相关的唱法和传承也有讲明,现依次介绍分析。第一曲(步虚吟)共十首五言诗,当为分节歌体裁,第一首唱词为

6、“稽首礼太上,烧香归虚无,史称“十大步虚,从东晋开场一直沿用于多种斋仪,前有小字注:“修灵宝洞玄斋,诵空洞步虚章。先叩齿三通咽液三过,心存日月在己面上彻照十方,随我绕经旋回而行毕。又叩齿三通咽液三过,存三素元君在金华宫,如婴儿之状。真人斋皆如威仪法,唯不用启事出吏兵一节耳。其余愿念星期,悉依大法建斋。初一过,出吏兵,非授经法及教外人,不须出吏兵。太极真人珍贵此经,宿无仙真之名不令见也。由此讲明了三个特点。其一,诵经本身是修道行为,并伴随其他法术叩齿等而组成一组程式,是谓威仪;其二,修斋诵乐已程式化,诵乐与其他程序结合而行,不同的斋有共通的一组基本程式,但有繁简之异;其三,太极真人非常看重此经步

7、虚吟,不轻易宣示于人。第二曲(太上智慧经赞)共八首,第一首唱词“太上玄虚宗,弘道尊其经,唱词后有文字讲明此赞是太极真人所作,众仙官经常吟诵,可教授修灵宝斋的至人,不能宣示于俗人:“太极真人之辞,众仙官所耽诵。不宣于下俗之人,秘藏金阙玉房之内也。仙公曰,宜传至人修灵宝斋者也,不可示浮华之徒。慎之哉慎之哉。第三曲(玉京山詇颂)共三首,首段唱词“八会途无宗,乘运观嚣罗。唱词前有文字讲明其授受者及唱法:“玄师太元真人临授许常侍撰太洞玄经玉京山詇作颂三首,同夕右英夫人亦吟诵之。第四曲(五真人颂),四首,分别为太极真人、太上玄一第一、第二、第三真人的颂,太极真人颂的首句唱词“太上太道君,出示灵宝经,词前有

8、话交代唱颂的背景:“太上太极五真人于会稽山虞山授葛仙公洞玄灵宝经各吟一颂。是知,五真人颂实为四位真人在教授葛仙公(灵宝经)时所吟唱的四首颂。最后一曲(十方礼经三首咒)三首,首句唱词分别为“乐法以为妻、“郁郁家国盛、“大道洞玄虚,词前有文字讲明“:真人诀云,侍经仙童玉女闻此咒皆欢悦而佑兆身也。是大经悉用此咒而星期矣。若真心礼经者亦心咒其文,乃上仙秘之乎。表明此咒之来历与作用,作为神仙秘藏之宝物,咏所有大经时都要星期唱念此咒,能使仙童玉女欢喜,保佑亿万人。二、斋乐之内容及其传承谱系东晋时期运用的斋乐,主要是在灵宝派为图得道成仙而修斋咏经中构成的,已初步具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恒为之作礼、烧香、散花,

9、众道之本真矣。道士奉仰灵宝,朝拜斋戒,按法修之。此法在(灵宝斋)中已有更为详细完好的记录。在诵经的斋乐中,音乐运用已非简单的吟诵,罢了构成了多首歌咏性的经韵,如(步虚经)载有(步虚吟)等五曲,(灵宝斋)运用了(步虚)、(礼十方)、(空洞章)、(太极颂)等四曲。仅这两部文献中记载的经韵即有九曲之多,且有明确的唱法标记,均为五言诗多段体一曲多词的分节歌体裁,保留了汉以来流行的歌曲格律。比照此前道教仪式中全无音乐记载的情况,不能不使人产生东晋道教斋乐忽然丰富的深入印象。也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这些音乐是怎样产生和传承的?对现存东晋道教文献比拟一致的看法是:斋乐最初在仙人中口传,后神仙传葛仙公,仙公

10、再传其弟子和家人。东晋末编撰的(灵宝斋)是灵宝斋仪和口诀的讲解,也是目前所知最早运用了经韵和较规范程序的准仪式,篇末述斋缘起云:“南岳先生郑君曰,吾先师仙公常秘此书,非至真不传也,万金缺乏珍矣,仙人相授于口,今故书之。仙公言,书一通封还名山,一通传弟子,一通付家门子孙,世世录传。知道者也,与灵宝本经俱授之,道家要妙也。郑君即郑思远,葛玄的弟子。按上讲,此斋原在仙人中口传,后传郑之师仙公葛玄秘藏,玄又书录之并传于弟子家人。南宋权威的道教仪式文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认同此讲并作了更简明表述:“灵宝之教,秘而不传,仙人口口相授,太极仙公葛玄始笔之书,著(敷斋威仪之诀)。强调葛玄是开场记录斋仪的第一

11、人,并将斋仪音乐视为传教的主要内容。综合以上两条材料,可明确这样一些认识。首先,神传给仙公的是(敷斋威仪之诀),即斋仪和口诀之讲解,亦即今之(灵宝斋),它可“与灵宝本经俱授之,可见灵宝斋与灵宝经的关系既密切又相对独立,可单独教授,可以与经一同教授。又因斋中明确包含经韵,可证授经亦等于授乐。其次,在经斋乐传承谱系中,葛玄是关键人物,他既是从神到凡的中介人物,也是从口传转换为书传的中介。在他之前,斋经在仙人应理解为神仙道之间口传,从他开场才笔录于书传给后世弟子家门。这在道乐教授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仍然保留了“秘传的传统“,非至真不传。那么,授经给葛玄的到底是何路神仙?葛玄之后的传承又是怎样呢?

12、文献大都以为是太极真人等天真授葛玄也有以为至高神太上虚皇天尊授太极真人,葛再传弟子家人等,一直到灵宝斋的问世。(智慧经)末尾以仙公口述形式描绘的教授线索是:太极真人葛玄郑思远“,仙公告弟子郑思远曰:吾少游诸名山恒修慈祥,念道存真,无时敢替也。斋直一年而未竟,其冬至之日,天真眄降,见授大经上仙之道。天真令我大斋长静,按经施诵。次而学之,遂成真人矣。吾昔所受经道,太上所贵也。非中仙之所学矣。今相为师友,是以相授耳。吾逝世也,将有乐道慈心居士,来生吾门者,子当以今道业事事一通付之,法应世世录传也。皆是我前世与彼有宿恩,因缘使然也。子以一通依科传付弟子之佳者也。若无其人,一通封付五岳名山矣。此太极真人

13、口诀,子秘之慎之,慎之时思之。教授人为天真,内容为“太极真人口诀,应是(敷斋威仪之诀)即灵宝斋的简称。(道教义枢)持类似看法,但认教授人为太极真人徐来勒等三真,内容讲成“三洞真经,所述传人线索甚详:徐来勒等于上虞山传葛玄,玄于天台山传郑思远、孙权,并传其从弟少传奚,奚传其子护军悌,思远于马迹山授玄之从孙葛洪,洪于罗浮山传弟子海安君望世等,传其从孙葛巢甫,再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步虚经)在(礼经咒)唱词之后有文字讲明葛玄教授(上清三洞太真道经)的地点及传人线索:葛玄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兵孙权思远授葛洪。“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字孝先,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沙门竺法兰、释道徵兵、时先主孙权,后思远

14、于马迹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从孙,郑君于时讲,仙师仙公告曰,我所授上清三洞太真道经,吾逝世之日,一通付名山洞台,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世世传录至人,若但务吾经,驰骋世业,则不堪任录传。可悉付名山五岳,不可轻传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传之,勿闭天道也。以上文献所述虽小有出入,但在关键问题上却看法一致。第一,斋乐从神界传给凡界的第一人是葛仙公;第二,葛初次将斋乐笔录成书三通分别付名山、弟子、家人;第三,葛传第一人是其徒弟郑思远,思远的后传遵照了仙公遗嘱,均为其子孙或至人。看法不约而同表明道教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共同认识。对文献所述,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宜略作考察分析。向葛仙公授经的神仙,多称

15、太极真人,或称三真、仙真、太上太极五真人不等,都是神话传讲性质的人物,应属伪托,但也非空穴来风。其事实基础应该是江东神仙高道,在长期静斋修道中制作了一套仪式经乐,先在小范围内口口相传即“仙人相授于口讲之来历,后欲传之后世,以使大道不灭,又欲不被人随意篡改变易,遂予以神化,以加强其权威性,使受者顶礼膜拜,不敢亵渎。从葛玄以后的传人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应该比拟可信。至于细节叙述的小差异,是口述传统中难以避免的。如传人不尽一致,内容略有不同,或真人口诀或上清经或敷斋威仪之诀等,实属大同小异,都是灵宝经的内容,只是所指广狭之别。狭义指斋戒经诀,专指灵宝斋仪音乐,是实践性的仪式系统。广义则指灵宝经整体甚至

16、包括上清经等,都是神仙道奉行的经。由于前述经、斋、乐的三位一体性质,无论指经或斋或乐,并无大的区别。三、东晋斋乐的来源揣测各种迹象表明,灵宝斋乐的教授特点特别吻合江南神仙道的信仰和修行实践方式,并且初步成型的斋乐本身已是传教授徒的基本手段和内容。不无道理的揣测是,以葛玄为中心人物授受的斋乐,是东晋江东神仙道士奉行斋乐的权威版本,这套斋乐是以灵宝派为主导而构成的,其来源应与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南音乐有密切关联。东晋神仙道派以灵宝和上清为大宗,葛玄和抱朴子葛洪及其从孙葛巢甫同属葛氏家族,代表灵宝派系统。而葛氏家族与茅山上清派许氏同为丹阳郡句容县的土著豪族,又是世代姻亲。茅山的降神活动是上清派宗教活动的

17、起点。(真诰)卷19曾记述:巢甫造构的灵宝经在江南非常流行。东晋末年灵宝派与上清派的造经与教授,与句容葛氏许氏都有很深关系,因此灵宝斋乐也融合了上清派的某些因素。(灵宝斋)的传承与江南尤其茅山一带地域文化有很深关系。上清派与灵宝派虽有独修与普度之区别,但其修道仪式及音乐均以江南音乐为根基则是共同特点。以(灵宝斋)为起点的正统道教仪式音乐后来成为道教音乐的主流,至今仍然如此。而现代道乐之大宗十方韵,仍以鲜明的江南风格为其特点,亦可作为上述斋乐来源揣测的一个佐证。东晋斋乐虽以(灵宝经)为核心,但构建者也广泛吸纳了天师道、上清派和fo教的思想和斋法形式,这是灵宝经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灵宝斋)中依次

18、对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洞真经)和(灵宝经)都作了高度评价和推崇,“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所谓大乘之经矣。“五千文,仙人教授之科,素与灵宝同限。高才至士好讽诵,求自然飞仙之道者,“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不得人间诵之,是真道幽升之经也。咏之一句,诸天为设礼,况鬼神乎。故不可人间妄施行矣,“(灵宝经)是道家之至经,大乘之玄宗,有俯仰之品,十方已得道真人恒为之作礼、烧香、散花,众道之本真矣。道士奉仰灵宝,朝拜斋戒,按法修之,皆使得道,岂有不然矣?诸斋法皆上宗于灵宝本斋矣。稍作分析,其间显然有微妙区分。外表看对上清派的(大洞真经)评价最高,但又将其影响

19、力限于天界的神鬼而不宜在人间诵传,只是在神界和真道修成的最终阶段诵咏,由此采取了敬而远之、束之高阁的态度。(道德经)和(灵宝经)都宜传于人间,均可普度众生,能得道飞升成仙。但(灵宝经)则因构成了更严密的仪轨程序,因此更具有实践价值。所以得到最高的推崇,“诸斋法皆上宗于灵宝本斋矣。显然,(灵宝斋)在整合三派三经的经过和意图中,非常明确地将(灵宝经)置于核心地位。此外,斋乐在理论与实践上也大量吸收了fo教仪式因素。如(灵宝斋)中提到的“转经一法,“太极真人曰,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积世罪,灭凶咎,却冤家,修盛德,治疾病,济一切物,莫近乎斋静转经者也。贤者欲修无为之大法,是经可转。此法

20、殆袭自fo教的转经,另fo教思想及术语亦在灵宝经系中随处可见,如(灵宝斋)和(步虚经)中频繁出现“大乘、法轮、七宝、地狱、宿世、轮回等。(灵宝斋)的造构者意识到对世人来讲,戒诀那样的详细实践指南愈加重要,他们把(灵宝经)置于中心,在此基础上把(上清经)、fo教思想和天师道法、礼仪统合起来,传至葛巢甫时集撰为斋乐文献,终构成了新型的仪式音乐形式雏形。四、传承方式及其他综上可得出一些基本认识,以葛玄为首的葛氏家族是灵宝斋乐构成和传承的核心集团,葛仙公的出场应该是可信的史实,表明东晋斋乐的传承已构成了明确的师承关系。“新兴的道派是以经典的传受、修习为重要特点师与弟子的关系完全不再具有官民关系,而是纯宗教的师徒关系。葛仙公及其弟子和从孙等都是师的角色,与徒弟形同父子,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尊师精神的痕迹,当时道门已出现了三宝之“师宝概念,师在道内有很高地位,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云:“师者,宝也。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行,非师不生,非师不度,非师不仙。故师,我父也。子不爱师,道则不降,魔坏尔身。师承是修道成仙的必要途径,也是能否登斋坛诵唱经文的前提。敦煌文书P3148号规定弟子必须为经师、籍师、度师开度“:(下元黄箓简文灵仙品)曰:功过威仪,受法不为经师开度,弟子功德不建,诸天无名,不得登斋诵经。可见,事师既是修道的门户,也是学习斋乐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