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3248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讨论(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八期秦末汉初之际,社会剧烈变动,这是历史发生断裂、由混乱无序进入稳定状态的过渡时期。在反秦战争中,此前蛰伏在穷闾阨巷的底层民众,开场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充当主要角色。表如今思想观念方面,在这一时期,来自学界的“立言、“立德不再遭到瞩目,社会底层民众倡言“立功的价值观,这一点突出表如今“大丈夫观念与功业分封思想上。一、“大丈夫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初次出现了“丈夫一词,(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即男子二十行冠礼,表示成人,丈夫指成年男子。再如(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在这一语境中

2、,丈夫是与女子相对应的,男子即为丈夫,(左传定公五年)中也有类似记述:楚昭王妹季羋,因楚大夫钟建于逃亡途中背过本人而辞婚,以为: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钟建负我矣。杨伯峻也在注中指出:丈夫犹今言男子汉。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丈夫观念,延至后世仍在使用,如烈丈夫、美丈夫等等。同时,“丈夫一语逐步跳出了之前狭窄的性别角色,开场包含社会学层面的意义,其中的社会价值比重愈来愈大,如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年晋伐齐,事未竟全功而楚攻郑,晋军退兵救郑之际,晋军主帅荀偃病危,史载:“士匄请见,弗内。请后,曰:郑甥可。二月甲寅,卒,而视,不可含。宣子盥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其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乃

3、复抚之曰: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乃暝,受含。宣子出,曰:吾浅之为丈夫也。杜预对这段记载做注曰:“自恨以私待人。士匄忖度荀偃临终之意,其最挂念而不能瞑目之事肯定是家族的延续,向其许下誓愿将会全力侍奉后继者,岂料荀偃乃是忧国,士匄只知事主却没有想到报齐,没有真正领悟到大丈夫的深入涵义。时至春秋后期,这种被注入价值因素的“丈夫观念,开场逐步获得人们的认同,丈夫要有勇气、有决心并且应该对国家、对社会承当起责任。例如哀公十一年前年齐军深化鲁境,时鲁国三桓势强,季孙欲守城作为后援,叔孙、孟孙更是怯懦畏敌,武叔问战于冉求,冉求回答:“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子强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

4、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这里冉求成心用激将法,以为武叔和懿子都没有高瞻远瞩的丈夫情怀,不过是只考虑本身利益的小人罢了,之后武叔也终于醒悟,认同冉求的观点,即丈夫需要有社会大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于是武叔参加了对齐的战争,最终鲁国博得了胜利。由是而言,“丈夫一语在当时的贵族之中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共鸣,与“君子意义相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符号,更包容着为国分忧解难的社会责任感。笔者以为,这种丈夫观念的发展,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密切相关,此时社会正处在发展变革的过渡阶段,宗族组织还是当时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生活在宗族共同体中的人们,宗族意识相当浓厚,宗族的利益和发展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所以士

5、匄、武叔在处理问题时把宗族放在了首位。延至春秋后期,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愈演愈烈,宗族的延续让位于国家的存亡,各国贵族愈加关心一国之运,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族的狭窄范围,丈夫观念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及至战国,对具有浓厚价值因素的“丈夫一语,诸子亦纷纷阐发本人的见解。韩非云:“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不处其薄者,行情实而去礼貌者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韩非在人际关系和思想方法方面对“大丈夫进行了界定,以为所谓大丈夫就是能洞察人心、顺应天理的大智之人;而孟子则以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6、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的界定,是在各种不利的环境中,均须坚守本心,承当本人的一份责任。能够讲,这时的“大丈夫观念侧重于内在的人格操守,这也深入影响了此后人们的价值观念。秦汉之际,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当时底层社会民众的真实愿望:只要不懈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称王侯拜将相,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经济状况,甚至站在权利的巅峰。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功利思想,使得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地付出本人的努力,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环境中,“大丈夫这一观念恰恰迎合了群众的进取心理,进而成为秦汉之际普通民众心向

7、往之的伦理角色。此时,“大丈夫观念中自然增添了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容。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以为:“工,指手工业工人;“功,工作;“攻,进行工作,三字同源。可见,“功与“攻都包含着注重个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实效的内涵,体现了一种进取精神。秦汉之际,秦的暴政虐民使得民众积怨颇深,六国旧贵族希冀能够复辟宗国,社会底层民众也积极寻求进身之径,以在乱世中提升社会地位、实现本身价值,故“自众卿下面,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能够讲,这一时期的“大丈夫观念中,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例如韩信微时,漂母饭信,信谓老妇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8、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漂母这番振聋发聩的教导,让这个困厄之中的“大丈夫奋然而起。在这个“王迹之兴,起于闾巷的时代中,一个大丈夫,即便出身乡里民间、无祖业可袭,只要有秀拔之智能、顽强之意志,都有可能在危局中登高履险,成就大器与大业。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的“丈夫之路峰回路转,“战必胜,攻必取,获得了辉煌的战绩。汉四年韩信平定齐国,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韩信封疆称王的意图特别明显,彼时,刘邦正被困荥阳,处境堪忧,不过在张良与陈平的暗示下,也满口应承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虽则刘邦此时封韩信,并非己愿,然而韩信战绩卓

9、越,是刘邦的重要倚傍,定为诸侯在当时乃丈夫之志的非凡成就,刘邦也不得不顺势而为,况且刘邦也曾远观始皇帝而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能够讲,秦末汉初这种充满进取精神与事功色彩的“大丈夫,在社会中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伦理角色。二、功业分封思想如前文所述,秦汉之际的“大丈夫观念中,包含着实现个人价值、建功立业的丰富涵义,而巷闾阡陌之间的基层民众,最关注的是实际利益的获取、社会地位的提升,正如董仲舒所言“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秦末汉初之际,正是社会阶层剧烈变动重组的时期,底层民众拥有各种时机向上层流动,此时向上流动的有效通道便是建立军功、割据一方,实现分土封侯之业,如此便可保证本身及家族高爵厚禄

10、的世代传承。能够讲“大丈夫价值观念的追求体现为功业分封思想,在汉初的各个阶层中成为一种共鸣,上至六国故族、下至黔首百姓,都期望能够裂土分茅、封王拜侯,复辟与分封成为时代的主题。陈胜反秦伊始,武臣与张耳、陈馀率众攻打赵地,竭力讲服赵地豪杰追随陈胜:“今已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於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武臣的陈词得到了赵地豪杰的认同,收兵数万人。可见,当时“人豪的终极目的定位便是“成封侯之业,大丈夫或亲受矢石、斩将搴旗,或出奇画策、运筹帷幄,便是希望能够以军功成就“割

11、地有土之业。刘邦被困荥阳时,郦食其劝立六国后以打击项羽,张良闻之列举八条理由加以反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昼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显然,张良也并非反对分封,只是在分封的形式上与郦食其有异议,包括张良在内的六国故旧,不仅仅是为了国恨家仇才效力于刘邦,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逐鹿定鼎之间也分得一杯羹,能够获咫尺之封、博王侯之位。以刘邦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无疑是各个割据势力中的翘楚,刘邦若能够酬功以封土,便会聚拢更多的武将谋臣,构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并取天下指日可待;而根据郦食其的思

12、路,一旦六国复立,追随刘邦左右的游士各归其故旧,多足鼎立的纷争之势虽可牵制项羽,但是对于刘邦的并取天下徒劳无益,不得不讲,张良确实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实际上,刘邦很早就接受了以城邑酬功臣的分封思路,韩信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力荐给刘邦为大将,韩信拜将之后,君臣之间有过一番恳谈,韩信言之凿凿:“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不难看出,韩信的丈夫之志与“成封土之业是联络在一起的,“成割地有土之业的价值取向在韩信身上留下了深入的时代烙印,而刘邦对韩信的陈词亦深以为然,自以为得信晚,可见当时功业分封思想影响之广泛。汉宣帝年间的杨恽在(报孙会宗书)

13、中,为本人狂放不羁的行为辩白,引董子之言曰“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确实,底层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国家层面的理念与口号,而是能否脱离穷困匮乏的生活状态。秦末汉初之际,社会处于大震荡的节点,底层民众关心的是在新秩序的建立中,能否能够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其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刘邦虽偶有倨慢不礼的无赖之行,但是楚怀王评价:“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太史公称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喜施者,以共享为乐事。实际上,刘邦所奉行的“以城邑酬功臣的分封理念,迎合了最大多数人的功利主义观念,做“与天下人共利的施恩者,使刘邦迅速成为当

14、时割据势力中的翘楚,吸引了一大批的猛将谋士,使人甘为己用。(汉书叙传上)记载了棠邑侯陈婴之母与安国侯王陵之母的事迹,能够讲充分体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班固对两位封侯的母亲大加赞扬,以为她们:“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实际上,探究当时的情势,秦汉之交,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天下共逐亡鹿,刘邦被视为最具实力的潜力股,“长者即谨厚者,(韩非子诡使)云:“重厚自尊,谓之长者,刘邦的实力与谨厚乐施是将来封王拜侯的有效保证,能够讲,陈婴母与王陵母完全是抱着朴素的功利思想,揆情度理,把筹码放在了能够与天下共利的“汉王身上,以期家族后代的富贵

15、安定。可见,秦汉之际功业分封思想已经成为民众的主流价值观念,大丈夫披坚执锐、创功立业的“鸿鹄之志,便是获取高爵厚禄,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取向,与刘邦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思路一脉相通,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西汉的创立。三、因功分封与汉之兴秦汉之际,群雄并起,六国之后希图复辟,恢复昔日南面称王的荣光,布衣与匹夫则希望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开拓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获得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反秦伊始,一方豪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容易构成一个个地方割据的小集团,但是各自为政的地方势力也在不断地寻求一个愈加强有力的靠山,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既得利益并实现将来收益的最大化。笔者以为,各路豪杰之士在楚汉之

16、争中不断甄别和选择,汉屡败而附之者众,楚屡胜而附之者寡,刘邦能在诸多的农民起义领导者中脱颖而出,与刘邦对群臣奉行“因功分封的原则密切相关,这无疑迎合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功利思想。汉三年四月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汉王问陈平何时能定天下,陈平为之分析天下大势时讲:“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陈平以为奖赏军功,最好的报酬就是爵位和封邑,在这一点上,刘邦“因功分封的做法,吸引了大批嗜利之士的归附,而项羽却恰恰相反,对麾下将士“于人之功无所

17、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显然,项羽对部下的酬赏,与当时的主流价值中所等待的回报相去甚远,故此项羽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灭秦战争结束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主持戏亭分封,在分封之初便提出:“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显然,戏亭分封的原则也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诸将称善也表明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以军功论赏的功利思想。但是戏亭分封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个原则,项羽为了扩大个人势力、牵制异己,分封中“亲之则厚,疏之则薄:“先诸侯至坝上的刘邦,

18、固然未负怀王之约被封为“汉王,但所居之地并非富饶的关中,而是道险难出的巴蜀与汉中,其愤怒与郁闷可想而知;另封原秦朝三位降将为王,统治关中地区,以遏制刘邦,其中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梁而被立为塞王;另一方面,作为地方豪杰的田荣、陈馀、彭越等人,其军事实力绝不容小觑,却连分封的资格都没有。项羽主持下的分封,暴露了种种的不公和粗疏,并没有使天下群雄服膺,项羽的霸业四面树敌、危机重重,面临宏大的挑战。与项羽的任人唯贤不同,刘邦在战争中比拟严格地根据军功大小多寡行赏分封,楚汉战争伊始,刘邦便公开公布:“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楚汉之争结束后,诸将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协助刘邦获得

19、胜利的功臣,依军功大小,共封异姓王八位: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这些诸侯王,除卢绾因与刘邦亲幸“群臣莫敢望而被封王外,几乎都是楚汉战争中能够左右战局的气力:如韩信作为卓越的将领,战必胜,攻必取,谋士蒯通讲韩信反汉连楚:“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以为韩信完全能够与楚、汉并峙,“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彭越的实力也不可小觑,戏亭分封时其部众已达万余人,汉五年,楚汉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刘邦约彭越、韩信至固陵出兵相助,但二人未至,汉军即大败,张良讲刘邦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20、。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于是,刘邦对彭越、韩信许以膏腴之地,彭、韩皆欣然出兵会师垓下,终灭项羽。正如梁国大夫栾布所言:“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不可否认,在楚汉之争的拉锯战中,这些诸侯王足以影响天下定局,裂土封王乃天经地义之事。此外,依军功之多寡,受封列侯者一百四十三。能够讲,较之项羽的戏亭分封,高祖分封的规模和公平性更具讲服力,汉室之定天下,刘邦因功而封、“与天下同利的行事原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五年二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尊请汉王刘邦为帝,劝进曰:“大王起微细,诛

21、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从诸臣的角度出发,汉室之有天下,有功者均论功行赏,裂土而封,汉王实现了群雄的政治理想,加尊号为皇帝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置酒宴请群臣,席间君臣论得天下之道,史载: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总结性的沟通发言中,君臣的回答迥然不同,作为皇帝,高祖更多地以为本人的知人善用是平定天下的关键,可见,刘邦强调的是本身的智慧与才干,突出了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诸将则是站在本人的立场上,以为高祖能够因战论功,计功封赏,与众臣分享天下,这才是汉室得立的关键所在。不难看出,群臣之见解恰恰反映了秦汉之际社会“大丈夫观念和“功业分封思想的广泛流行,普通民众建功立业的目的,是能够提升社会地位、谋求高爵厚禄,“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是当时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念,由是言之,“与天下共利才是高祖定天下的杀手锏。当然,异姓封王分散了汉廷皇权的掌控范围,使得西汉初年的皇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也为此后异姓诸侯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实施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