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2650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精品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革新综述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和重建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调整与发展阶段以及目前面向新世纪深化改革阶段。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带有较浓的集权体制色彩。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这与美国的市场主导形式、英法德的学术主导形式有很大的区别,但这并不阻碍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于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正处在一个制度变迁时代,“不仅能够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制度变迁,而且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制度变迁14-5。事实也证实制度变迁理论在中国具有坚实的应用土壤,在转型期让一种较高效率

2、的制度代替较低效率的制度,使制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利益得以最大实现,以较低的变革成本换来较高的利益收益。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同样遵循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因而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力和途径进行深化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改革历史的脉络,对将来制度改革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一、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力“制度变迁的动力是指推动制度发生变迁的动力,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对于制度施加作用并使之改变的气力2。根据制度变迁动力的来源不同分为制度变迁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诺思以为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源泉来自于利益相关者期望在制度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当现有的制度有无法实现潜在利润的预期

3、,利益相关者便会采取新的制度安排以无限接近利益平衡,并且新的制度安排一定是基于改革的预期收益大于改革的预期成本而制定的3。当利益相关者以为改革预期收益大大超过改革预期成本时,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力也会大大增加。林毅夫教授对中国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颇多,与诺思的制度变迁内部动力观点不谋而合,他以为制度变迁是基于“成本-收益这个行动法则的,利益相关者站在使本人大大获利的角度,对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通过利益表达和不断的协商进行制度创新进而发生制度变迁4。尽管我国是由政府为主导制定和公布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但并不意味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仅仅是为了知足政府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4、涉及教育管理部门、招生单位、导师及考生这几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因而利益相关者追求本身利益的驱动则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利益相关者根据现有资源的分配确定各自的需求,并在需求能最大程度实现的预期下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管理部门、招生单位、导师、考生在制度改革中因利益的不同担任不同的角色,由于性质各异、利益大小等进而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构成扑朔迷离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逐步恢复和重建,教育管理部门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色,将政府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利益诉求放在首要位置,开展以政府利益为主导的计划改革。结束后,教育改革配合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允许其他利益相

5、关者表达利益诉求,为知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调整改革。高等教育群众化进程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利益诉求表达环境,招生单位、导师及考生的利益诉求得以更进一步凸显,驱使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呈现大改革小改革不断的局面。利益相关者为追求潜在利益,获得预期收益而进行的利益博弈是制度变迁产生的内部动力,而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深度、广度等则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气力及博弈策略比拟而决定的。我国政府尊重并协调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且在利益博弈中占主导地位,因而政府的利益需求是制度变迁内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单位、导师及考生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公布政策法律等强迫性措

6、施,进行权利和利益的再调整而到达促成制度改革,实现本身诉求的效果。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力制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基于实现本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行为是制度进行变迁的内部动力。但是任何制度都是处于一定的外部环境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利益相关者进行一项制度创新,到达某些目的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这就要求利益相关者适时改变或调整已有的行为规范才有可能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总体看来,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一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

7、展速度、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研究生教育及其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而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及深化推动研究生教育进行不断改革,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在建国后的近30年里,研究生教育的投资均是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代表中央政府意志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招生管理体制实现“自上而下的计划形式。其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资金投入困难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开场招收计划外委培生、自筹经费研究生,以此争取地方政府和个人分担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成本。当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中央政府适当放权以强化地方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招生培养单位也获得一定的

8、自主权,招生培养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得以加强,依靠程度逐步提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话语权随之减弱,招生培养单位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由此看出,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大背景,使研究生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一直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市场和用人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方,而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没有知足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这与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尤其与其综合选拔性有密切的关系。怎样丰富选拔形式以知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

9、求;怎样使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难以测度的项目成为选拔硕士研究生的测试指标;怎样建立综合的录取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难题促使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三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各国也毫不例外的感遭到综合国力比拼的压力。为了在世界强国中生存和发展,各国进行的综合国力比拼是保证本国国际地位的检验手段。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指标,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可见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最终落实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上。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同样也分担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压力和责任,

10、因而不断推动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完善是各国专家、学者致力完成的重要课题。四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成功范例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从历史文献看,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是在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十分是招考方式进行借鉴与模拟,并进行中华特点化的自我探索而构成的。由洪堡所创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及德国的免试入学制度就遭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崇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借鉴,包括研究生教育制度和研究生招生制度。尽管在教育指导方针上强调将苏联经历与中国详细国情相结合进行借鉴和融合,但施行中在招生计划,招生条件及招考方式上都有生搬硬套的痕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群

11、众化阶段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现实引起政府、专家及学者的重视,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总结成功范例的精华,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和指引。三、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途径当制度的利益相关者发现制度出现不平衡,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无法实现预期的“潜在利益,因而总有其中一个利益相关者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采取新的制度安排,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博弈关系,想方设法获得超出成本的新收益。一旦新的制度安排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或默许,原有的制度框架则被打破,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构成新的利益格局。率先打破原有制度框架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制度的某一主体,

12、决定从哪个特定的切入点进行改革,因而能够根据制度改革主体选择的切人点来判定制度变迁遵循什么途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由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对招生制度的某一方面进行突破改革后再逐步推行到更广的范围。制度变迁根据制度的需求与供应分析框架及改革主体的不同分为需求诱致性变迁和强迫性变迁两种变迁途径,两者最大特征是一个表现为“自下而上的程序,另一个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程序。需求诱致性变迁是由于制度的需求性使制度的基层主体对潜在利益追求而发生的,它是以制度的基层主体为改革主体,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变迁途径。这种变迁途径大多采取渐进式改革,历经时间较长,稳定性较高,且更能尊重改革主体的意愿和要求,但由于

13、改革主体的基层性使改革难以彻底,核心制度较难突破。强迫性变迁这一概念是林毅夫教授根据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现实而提出的,强迫性变迁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6进行的制度变迁。付泳等学者也提出类似解释:“以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通过政策法令施行的1102-103。由于是由国家或政府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所具有的强迫力使制度变迁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完成,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能够看出,两种制度变迁的途径是互相补充,互相并存的,事实也证实鲜有某种制度变迁只呈现为某一种途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途径也不例外。作为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

14、制度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途径呈总体一致趋势。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形式为主,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都是由政府推动的,而且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公立性质,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因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政府的约束和强迫。如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一直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及各招生单位的培养能力而定制的,在招生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中,国家意识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对市场参与太多,将些许自主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招生培养单位,但这仍然与招生单位拥有招生自主权的诉求目的差距甚远。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双轨制形式,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形式的影响,因而国家在转

15、型期间教育制度的改革仍然以国家实行的强迫性变迁为主,这有利于国家的权威性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需求诱致性变迁的缺失。在80年代中期,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型呈现多样化,其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及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剧增,企业向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表达对人才的需求,希望利用培养单位的教育资源进行“委托培养,而招生培养单位因拓宽了教育资金来源,知足了本身利益需求,也乐于与企业达成一致,因而培养单位招收委培生和定向生的意愿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丰富招生类型。能够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是以国家的强迫性变迁为主,需求诱致性变迁为辅的途径进行改革,强迫性变迁为需求

16、诱致性变迁提供良好的环境,若需求诱致性变迁能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其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强迫性变迁,而国家实现的强迫性变迁能规范教育市场,纠正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秩序混乱,克制各个利益相关者为各自的利益而浪费教育资源,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当然若强迫性的制度改革过于强迫,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产生消极影响,制度就会呈现不平衡状态,为下一次制度变迁做准备。综上所述,能够看出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经过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利益驱动的内部改革动力和外部环境因素构成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动力,政府主导的强迫性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变迁成为改革的主辅途径选择,这能够使我们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经过进行深化理解,为今后的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实施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