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6613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浅谈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第一节人格及人格研究的概述什么是人格?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很多概念一样,人格也是一个存在着很大分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人格一词的理解也就不同。阿尔波特G(.w.AlPlor)t曾对人格定义做过一个系统研究,他罗列了约50多种不同的人格定义,并对这些定义进行了归类,其中心理学领域下的定义能够分为

2、6种,这类定义把一个人所有的特质的总和称为人格,其本质是把特质不分大小,一律相加;综合性定义(integrativeandconfiUgrationdefinition),强调人格是人各方面特征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等级性定义,这类定义将人的各方面的特征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其最高层次的特征对其它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适应性定义(definitionintermsofadjustment),这类定义强调人格的功能在于适应社会;区别性定义(definitionintermsofdistinctiveness),这类定义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独有的特征:本质性定义(definitinonitemrsofthee

3、SS。nec。fhtePerosn):此类定义以为人格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且更是个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现代心理学一般以为,人格是支持个人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既包含了人先天的基因因素,同时也包含了人后天的生活经历。尽管学者们对人格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人格特点的理解却有着基本接近的观点。第一,人格具有统一性。统一性有两层含义:首祖先格是一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交互作用的相貌展示,认知、情感或行为的单方面特点都不能代表人格本身;其次,人格所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的变化具有连带性,也就是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第二,人格具有稳

4、定性。稳定性意味着人格是跨时间、跨情景和跨场合的,人们能够通过个体在某一个时间、情景或场合卜的人格特点来推断其在其它时问、情景或场合下的人格特点。但人格的这种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人格是可塑造的也是可培养的。由于人格本身包含有个体的生活经历,当个体的生活经历本身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时,个体的人格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过,人格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它般滞后于生活事件的变化。第二人格具有复杂性.复杂性是这个世界的特性之一,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现象都具有复杂性,但人格的这种复杂性却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这种复杂性体如今它是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这种复杂性就既具有构

5、造上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功能上的特征。其次,这种复杂性还体如今人格的变与不变上,从本质上讲,人格的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这就意味着人们总是要在运动和变化中来把握人格。再次,人格经常会受现象或情景的影响,它的展现经常会被情景性事件所掩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人格本身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经过。第四,人格具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每一个人的人格相貌是唯一无二的,也就是讲不同的人的知、情、行是以特有的方式相结合,又以特有的方式去展现。人格的独特性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对于人格独特性的把握,如今般是通过人格的特质维度来进行。从古代始人们就一直对人格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丛于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真

6、正了解别人的愿望。很明显,我们不能只靠别人的言语、动作、行为等来了解个人,由于这些很可能是假象,是一种欺骗。有鉴于此,人们很早就开场运用一些专门的手段、技术等来对一个人的人格做出鉴定,这种鉴定甚至能够追溯到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如公元前10世纪,古巴比伦的占星家们就根据一个人出生时行星所处的位置来断定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段,通过相面来对一个人的人格做出断定,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前额大者偏呆板,前额小者用情不专,天庭阔者好冲动,天庭突者易发脾气。当代医学、生理学和行为科学等早己证实这是一种迷信的无稽之谈,但这种观点到如今似

7、乎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十分是一些风景名胜的地方我们仍然会看到这种看面相、看手相的情景.到了十九世纪,由于生理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人又发展了一门新的鉴定人格的学科颅相学(Phernology,也称骨相学),它根据人头骨的大小、形状等来断定一个人的人格。当时的德国解剖学家加尔(Gal)l是颅相学积极提倡者。他在大量观察了监狱和疯人院的很多人的基础上,把人的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并对每一个区域的特征与人心理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如,加尔以为头骨隆起的人具有窃匪的人格特征。留神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心理学家们又在人格研究中出现了新的争论,主要是遗传论和学习论的争论。遗传论者女一

8、高尔敦(Galton)、格达德(Goddard)、推孟(Terman)等人以为:人格主要是遗传的,只不过这种遗传是以一种回归的方式出现,人们不易从现象中直接发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统计测量手段。他们拿出了很多的调查数据来证实本人理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名人的后代更可能成为名人的统计资料,高尔敦甚至还写了一本书来讲明他的这种观点,书名就叫(遗传的天才)H(erdeitaryGenius)。如今看来,高尔敦的心理遗传理论固然有失偏颇,但它的真实性也许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荒.唐。至少目前的很多事实(如利用家族图谱分析法、双生子比拟法等获得的事实)己经能够证实人心理的很多方面都是来自于遗传,只不过

9、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学习论者如巴甫洛夫(Pavlov)、华生(watson)、斯金(skinner)等人(主要是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以为:人格是由后天的学习而来,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状况,这-部分心理学家用了很多的实证明验来证实本人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这种争论仍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继续着,似乎谁也讲服不了谁。不过这种遗传论与学习论在今天己演化成为另外两种相对立的人格理论,一种是实体论(entitytheory),另一种是渐变论(inerementaltheory)。实体论(Mueller,Dweck,1998)以为人格特性是固定不变的,它华本上不受人后天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

10、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行为动机和特定的情景等。实体论者相信人格是由人格特质构成的,人格特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形式,一个人的行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特质的外显经过,人格特质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对应关系。因而,实体论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具跨情景性、跨文化性和跨时间性,也就是讲只要具有了某种人格特质,那么他不管在什么条件卜都会具有和这个特质相对应的行为。当然实体论也成认外界环境和情景的影响作用,但他们以为外界的环境和情景条件只是起着一种表层装饰作用,它只能影响人格特质活动的详细方式,而不能改变其所导致的行为的性质。因而,环境和情景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附加在心理系统上的随机千扰,受环境和情景条件干扰的

11、行为也一定最终能够复原为个体所具有的潜在特质。在实体论者的心月中,人的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可变性,心理学学家只要考察行为本身就能准确地把握到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质。实体论的这种关于人格特质的不变性信念因其比拟符合科学主义的精神而遭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推崇,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的根本日的就是要寻找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并希望最好还能把这种规律复原到个休的生理机制上。和实体论相对的另一种人格理论是渐变论。渐变论者坚信人格是可塑的,在不同的情景条件一人的行为与人格是能够分离的。在这里渐变论主要有两个观点:首先,尽管人先天的神经构造对个体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人格主要还是受一个人后天的努力、

12、动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格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构成,同时又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其次,人的很多行为尽管遭到人格的影响,但可以能随环境或情景条件的变化而显示一定的意义变化,人格与行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渐变论坚信个体人格的构成经过是一个动态经过,是动态中的平衡,因而对人格的认识经过也应是一个动态经过。只要对一个人的心理经过如需要、动机、认知、情绪等动态性的研究(尽可能多的了解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的心理经过与行为表现之的关系),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或解释个体的人格。不过,渐变论者也经常使用人格特质这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但他们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和实体论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渐变论者主要把特

13、质当作是个体行为的一种社会性概括,也就是讲,渐变论在使用特质这个词时更主要是突出其在一定时间、一定情景一F的社会意义,而实体论者则更强调特质的生物属性意义,强调其跨时间、跨情景的一致性。关于实体论和渐变论的心理模型的详细比拟我们能够参阅下面的。第二节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基本观点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以为传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不管是本质论还是渐变论,它们都存在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了人格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人格的共同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但世界土也似乎不存在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二是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有着消极的特性,

14、即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到如今比拟流行的特质人格理论,它们的最终归属点都无一例外地落实到了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上.一、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还不尽完善,甚至能够讲还没有构成一个完好的理论系统,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主张主要有下面三个突出的观点: (一)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的心愿是试图以少数荃本类型来对整个人类进行分类,这当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个可作为的尝试,当代心理学流行的方法是通过特质纬度来对人格进行分类.所谓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构成

15、的对刺激发生反响的一种内在倾向;不作严格区分,可以以将特质理解为性格特征。(黄希庭,1991,p.672)也就是讲,一种特质能够归结为一个人以相对长久和一贯的方式而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有文化的差异),是个体的一种持久性的性格特征,它和详细的生活情景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等。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本人或别人进行描绘时,我们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形容词,如好争斗的、聪明的、易冲动的、少耐心的、慎重的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特质术语的使用经过。特质是从一个人详细的行为经过中抽象出来的,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特质作为原因此回到这个人的行为本身。如我们讲某人是一个好争斗的人,但假如这个人在一次活动中无故

16、地殴打了别人,我们不能讲这是由于他有好争斗的特质使他这样争斗。积极心理学同样也采用特质纬度来对人格进行研究,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秉承了它的一贯做法,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构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良好人格以及影响人格构成的积极因素,是种积极的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特质理论是大五人格理论,所谓大五是指形容人格的五大因素(关于到底是几大因素,目前心理学界还有争论,如艾森克以为只要三个因素就行了,而卡特尔则以为要有16个囚素等),这瓦人因素是从所有描写人格的形容词!,运川囚素分析法而抽取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ism)、外倾性(extraversion

17、)、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eonseientiousness)。这五个词本身都是川来描写人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价值意义,是一种中性词,如神经质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有勇气还是焦虑、是安静冷静僻静还是生气、是快乐还是消沉、是自己控制还是冲动等;外倾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好交际的还是自己封闭的、待人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活跃的还是保守的等;开放性指人在面对审美、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时是好幻想的还是墨守成规的;宜人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信任的还是怀疑的、乐于助人的还是不合作的;尽责性指人在而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

18、是自己约束的还是听任的、是讲秩序还是混乱的、是精心计划还是一时冲动等。所以从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本质来看,人格心理学相信在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最。一股力最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戚、悔恨、贪心、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讲谎等;另一股气力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气力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每一个个体本身到底在给哪一股气力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气力创造更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在第只章中我们曾经把积极体验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官偷悦,主要由感觉器官的知足而带来

19、的体验;另一种是心理享受,它是由于个体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竭力量时(大多数情况伴随着获得某种实现或成就)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个体自己的积竭力量具有性格类特征,它在促使人获得积极验的同时,也对人美德的构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Peterson和Seli叨an(petesronseli脚an,2001)曾做过一个积极)量的行为分类评价(theValuesinAetionClassifieationofStrengths)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良好品德(智慧、勇气等)是核心,而培养性格类积竭力量则是确保个体能获得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详细见表5一1),表5一l中所列的24种性格类积竭

20、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24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假如一项性格类特征是积极人格特质(也就是性格类积竭力量)的话,它一般要知足二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是特质类的、和幸福生活的实现相联络、知足道德价值、不会损害其它人的利益、遭到公众社会的肯定、在社会角色中有较高的价值意义、能够被有出色成就的人作为本人之所以成才的例证。(AlnaCarr,2004,p.51)第二,除了以上这些标准之外,积极人格特质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即和每一条积极人格特质涵义相反的性格类气力不应同样具有的积极价值意义。如灵敏性的反义词是坚定性,坚定性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灵敏性就不属于积极人格特质。后来Peterson

21、和Selimgan又把这两条标准细化为12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普遍存在性(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知足感(有助于自己实现感、满意感、幸福感的产生)、道德性价值(有本人的社会价值意义)、不影响别人的成长(能被他从敬仰或崇敬)、对立面具有消极意义、特质类(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测量、独特性(和其它积竭力量没有共同的地方)、个体性(和个体的生活相联络)、惊奇性(可成为年轻人或孩子学习的典范)、选择性缺少(不是姆个人身上都能表现出来)、社会性(是社会行为或各种仪式要培养的目的)(Selimgna,etl,2005,p.411)。当然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品德,并不是讲就一定要具有一项美德所包含的全部积极人格

22、特质,很多时候一个人只要具有其中的一项或二项也许就够了。同时这也少补不表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24条积极人格特质,就定能构成这6大美德。事实上,个体良好品德的最终构成还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如教育、社会环境、家庭文化等。顺便讲明一卜,表5一l中所列的6大美德被以为是人类进化经过中构成的一种具有生存价值意义的心理机制,它们己经具有了某些生物性特征。人格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或人格的问题方面,这使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即一方面解决各种人格问题的技能、技巧日益成熟,而另一方而却对良好人格的构成或发展一无所知。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心理学必须研人内心所存在的积竭力量,只要人所固

23、有的积竭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假如人格心理学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竭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己实现的人。当然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人格并不意味着人格心理学就是要忽视或放弃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它只不过是强调人格心理学要成为一种平衡的人格心理学,要在既研究消除各种人格问题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研究助长良好人格的积极方面。 (二)强调人格构成经过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首先,积极心理学成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形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形式

24、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也就是讲,人不是根据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途径来发展本人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经过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CPaaarrCevrone,2003,p.62)如Magnusson在研究中发现,生理成熟较早的女孩子,其发育早期经常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从外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典型的生理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但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这一现象其实并不完全是由先天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同一年龄组的女孩实际上生理成熟相差很大,这就意味着那些成熟早的女孩和其他同年龄

25、的女孩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动机和需要(Mganusosn,1992,PP.119一138).这种动机和需要使得她们会去追求和同龄人比起来有明显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种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但社会却不考虑这个问题,仍然把她们和其他女孩一样对待,这就导致了她们可能会出现某些问题行为。也就是讲,正是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决定了她们的自己形象和自己评价,进而导致了她们的不良行为方式问题行为。事实上,当这些女孩子在后期改变了她们早先的人际关系后,她们和其他一般孩子的行为也就没有什么差异了。Mganusson等人的这一研究讲明生理机制既对人格产生着重大影响,但又不完全

26、决定着人格的发展形式,人格应是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影响的一个合金。其次,积极心理学以为外在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构造等。积极心理学的这一观点己被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所证明,Gott11eb(1998,P.79一802)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人面临一个全新的行为方式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显示出相应的可塑性和变化性,期间人的荷尔蒙水安然平静细胞质均会发生定的变化。而日.敏新的REP实验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学习的个体,其同一种知识在大脑中的脑定位可以能不同,如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等人的研究就显示,

27、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他们的英语知识在大脑中的定位位置是不同的。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个体现有的生理机制既是生物体属性本身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起作用的结果。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固然也不忽视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只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因而,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个体内化其外在活动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htamJmaes,1842一1910)所讲的,假如你播逐

28、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在外在的社会活动内化为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经过中,积极体验则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的阐述请参阅本章后面部分的相关内容)。 (三)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构成经过中的作用目前流行的人格心理学是在过分强调人的局限性而忽视了人的潜力的框架内进行的,在一些观点看来,人格由一些在不同生活情景中较少发生变化的先天遗传特质倾向所构成;另外一些观点则以为,即便环境影响能改变人己有生理机制的激活阑限,但人格总是由那些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构造和功能都不变的、主要由进化而构成的特定领域的机制所组成.(叩ar

29、arCevrnoe,2003,.P62)其实,在人类的发展经过中,人类的毕因气力早已和人的某些行为功能相结合而成为了一种受主体控制的能力(或者是潜在能力)。因而,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潜力在个体人格建构经过中的作用也就是忽视了人在发展经过中的主动性(或讲是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积极心理学之所以强调人格是由人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讲明本人的理论观点:即人格的构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经过,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竭力量,也就是研究影响人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由于,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而人在本人人

30、格的建构经过中又具有主动性,那么我们就能通过发展人的良好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到达建构或改善个体的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则又能够通过发展人的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由于当个体具有了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能够对本人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进而影响本人的人格建构.这样,一个人的现实能力(包括人对本人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日标的能力、实现目的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为构成的能力)就被纳入到了人格的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气力。不仅如此,这种交互作用的观点也使人的潜力也被纳入到了个体的人格建成构之中,由于潜力总是在特定的

31、社会环境中和其它事物发生关联时就能被人意识到(也即上述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必定使个体的内在潜力得到表现),而个体的潜力一旦被意识到后,它就会表现出与现实能力同等的作用。正如Kagan在1998年时曾讲到,一块躺在湖底的大石头被人称为潜在的危险,但这一危险的意义并不是它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在它孤立时所能表现出来的,但当它在和其它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发生联络时,它就开场显示其危险的意义。因而人类在积极人格的建设经过中就不仅要关注人的外在能力,也要关注人的内在潜力。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积极心理学眼中的人格心理学已不仅仅只是对个体的差异做出描绘,或者利用其理论来对某些人的人格问题进行纠正,更主要的是

32、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竭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竭力量来帮助所有人构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一种积极的人格观。二、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积极心理学是以解释风格为标准来分类人格的,这种分类在心理学历史上还是第次所谓解释风格就是指人们对发生于本人身上的事(也就是外在的刺激)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详细地讲,就是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外在刺激事件的理由,而这种解释又是相对稳定的或持续一贯的。解释风格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塞里格曼提出的,它是从60年代的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一)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前面第二章中我们曾提到塞里格曼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的一

33、次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助现象,在发现这一现象之后,塞里格曼随后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系列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他们先把一些狗一只只轮流拴在有电击的笼子里,让它们分别遭到屡次电击(让它们学会习得性无助)。然后,再把这些狗和其它几只没有受过先前电击的正常狗关进同个笼子,装狗的笼子里有一只电灯不时打开,电灯亮后10秒钟给予一次电击。这样几次之后,笼子里所有的狗都构成了把灯光和电击联络在一起的条件反射。这时忽然打开电灯,所有没有经过前面单独处理的狗在笼子里挤作团,四处乱窜,它们很快跑到笼子的另端而逃避电击。而所有经过前面单独处理过的狗则呆在原地,不知道做出任何努力去逃避。根据这个发现,塞里格曼对人类做出了大胆的

34、假设,他以为很多人存在的诸如压抑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具有了习得性无助对现实有了一种迫不得已的信念,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本人的问题。但这个理论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们的反对,他们用很多的生活事实和临床事实证实了这种推论的不可靠。在这种情况,塞里格曼和他的同事们开场寻找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的这种心理压抑,他们于是把习得性无助理论和罗推尔(Rotte)r的归因控制点理论相结合。罗推尔在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既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又是一位实验主义心理学家。尽管总的来讲他是一位行为主义者,但他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经历却让他十分重视人的

35、认知经过和情感经过。他发现,很多病人的生活态度通常是由、些关键性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而一旦构成了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则会泛化到他其它的一切行为上。罗推尔和他的研究生做f一个实验,他拿出一些卡片,这些卡片上有正方形或圆形图案,但他只是把没有图案的一面呈现出,他让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些本科生猜想卡片上的图案到底是什么?他告诉这些本科生讲这是一个超感觉实验,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用来掩盖实验的真正日的。当这些被试猜想之后,由实验者来讲是对或错,也就是讲不管被试猜想的真实状况怎样,实验者才真正决定着被试的对或错。当他进行了一组10次之后(分别根据需要给被试以不同的强化,目的是让其中的有些人具有相信本

36、人真的有某种超感觉的信念),他让被试本人估计他在后面的一组中会猜对几个,并讲明理由。这时就出现了差异,有些学生会以为本人在后面会做得很差,由于他们以为本人完全是凭运气猜中的;而另此学生则以为本人下次会做得更好,由于他们以为本人猜中是由于本人有超感方面的技巧,而且这种技巧会随着练习而愈加熟练。在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整理的同时,罗推尔还发现他督导培训的一个名叫费里的心理治疗师有一个病人很有趣。这位病人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总是抱怨本人没有社交能力,但在费里的敦促一,他参加了一个免费的校园舞会,在舞会上,这位病人和好几位女孩子跳了舞。可当费里事后跟他议论这些时,他却讲:这完全是运气,这样的事以后

37、再也不会发生了。当罗推尔把以上两件事联络起来后,他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这种新想法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归因控制点理论以为,人在血临定的生活事件时时,要么把其原因归咎一J几外部川段,如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它人的气力等,要么把其原因归咎于本人的内部气力,如智力勤奋或者其它一些个人的特征等.前一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外部,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经常会觉得本人对外在事件无能为力;后一种人的归因控制点在内部,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人经常会觉得本人是生活的主人,本人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或发展。根据这一思想,罗推尔还编制了一个归因控制点的测验量表,这个量表共有29条项目,每项题目都有2个不同

38、的答案可供选择,我们选择其中的几条作一个讲明。如:2、()a人生不幸多是运气不好所致; ()b人生不幸多是人本人所犯错误的结果。4、()a天长日久,人总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 ()b很不幸的是一个人的价值经常会被埋没,不管你本人多么的努力。11、()a成功是努力工作的必然结果,它与运气无关; ()b得到一份好工作主要取决于适宜的时间与适宜的地点。25、()a我经常感到对发生在本人身上的事无能为力; ()b我几乎不相信运气会在我的生活中起什么重要的作用。在以上项目中,假如你选择2a、b4、1b1和25a时,你就是一个外部控制点的人,你就倾向于把本人的失败或成功归因于运气、命运或其它人的气力,这

39、些都不是个人本人所能控制的;反之,你就是一个内部控制点的人,人就倾向于会把本人的失败或成功归因于本人的智力、勤奋或其它个人的特质,这些都是个人本人所能控制的。(二)乐观型解释风格与悲观型解释风格塞里格曼发现本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和归因控制点理论有很大的类似之处,也就讲,个体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一F,会习得不同的归因控制点,个体的心理压抑等问题的出现更主要是由于习得了归因外部控制点。这一理论在土世纪七十年代未提出以后,遭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调查和心理学实验)确实认。到了八十年代,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理论进行了修改和扩展,他把修改和扩展后的理论命名为解释风格理论。

40、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这一理论莫定了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础,同时它还直接导致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的产生认知疗法(通过归因的改变来改变一个人的解释风格)。塞里格曼以为,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所有人都会自己去寻找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以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本人内在原因引起的,并以为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到本人所做的其它事。而在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人们也会去自己寻找原因,但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这时会以为成功和成就是自己的内在

41、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泛化到本人的其它活动中去;反之,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会以为本人的成功是由于外在的原因,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只限于此情此景.因而,具有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就容易构成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随后的一些心理学家(Peterosnet!a.,2002)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塞里格曼的这一观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塞里格曼的这些观点和他的积极心理学主张结合在了一起,进而构成了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过,尽管赛里格曼是由习得性无助而提出其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理论的,但有调查显示,有些孩子固然生活在恶劣的消极环境下,但他们也会构成乐观型的解释风格。这讲明个体所具

42、有的解释风格不仅仅只是学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个体的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Schulman、keiht和Selinglan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固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但同卵双生子解释风格之间的相关要远远大于异卵双生子,前者之间的相关最低为0.48,而后者之lde的最低相关则为0(S。hulman,keithSeligman,1993)。但这二情况也并不意味着人就有一种解释风格的丛因存在,事实上墓因也许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讲,毕因很可能首先影响到一个人的外表长相或智力状况,而相貌和智力等因素则在一个人后天的学习经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也许才是真正影响个人解释风格的直接因

43、素。从人生活的实际来看,一个人解释风格的构成应该是遭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丛因囚素之外,其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风格、个体本身的生活经历、社会媒体等。父母的归因风格尤其是母亲的归因风格和的归因风格有着一定的相关,但己有的研究表明,母亲的归因风格绝不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且在这方面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部分心理学家的研究以为母亲的归因风格和其子女的归因风格有影响,如No1en一Hoeksema、ParsonS、Adler和Seli叨an等人的研究而另一部分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则以为母亲的归因风格和其子女的归因风格没有影响,如Holloway、Hess、Kaslow、

44、Turk和Ymaauehi等人的研究(Pet。r、onSt。en,。对于父亲的归因风格,一般以为它对孩子的归因风格基本没有影响,但这个结论有可能是不完全的,由于如今心理学尚没有就子女与父亲、子女与母亲的接触时间长度、谈话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出进一步的研究。老师作为个体成长经过中的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形响。如有研究农明,教师的教育方式逐一十分是反应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教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即便是表扬,假如其针对儿童的不同方面,这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当儿童在面临困难或挫折时,那些经常被教师在智力纬度方面

45、表扬的儿童要比那些经常被教师在努力纬度方面表扬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习得性无助的态度(Dweck,一999,p,78一79)。随着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展,社会媒体己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心理学家(GerbnerGross,一976)就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假如电视节目老是播放有关暴力事件的节日,而且不管这些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都会引起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将严重影响儿童产生稳定的自自信心。中国的媒体目前正出现一股不好的风气:热播涉案性暴力电视剧,很多电视台是一播再播。而月.制作人在这方面毫不吝尚本人的才华,大肆渲染夸大,想象出的细节比真实的

46、细节更真实,以致一个涉案电视剧要连续播上好几天,有些甚至要连续播上几周的时问。同样些报刊杂志也热衷于刊登一些暴力案件的细节,记者们为了所谓的更全面的报导,经常从各个角度来全方位地展示案件的全经过,其中一些专业人士也介入到其中。要知道从解释风格的角度来看,展示暴力的经过比展示暴力的结果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更深入,由于经过本身就是一种对观看人心理活动的暗示,甚至是一种典范。个体本身的生活经历无疑是影响个体解释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参阅本章积极人格构成的主要途径方面的有关内容),其中尤以个体在生活经过中所遭到的心理创伤对其解释风格的影响最大。有人(Bunce、LaernePeetsrno,1995)曾

47、以大学生为被试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和那些正常的大学生比,那些经历过重大心理创伤(如父母的死亡、被强奸或家庭乱伦)的大学生的解释风格更具有悲观型的特点。对女性进行性暴力损害一直是一个比拟严重的社会问题,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性侵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伤害,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理伤害,如Gold(1986,pp.471并75)就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遭到性侵犯的女性在生活中更容易构成悲观型的解释风格。除了上述这些程度较大的心理创伤之外,其它一些程度较小的消极生活体验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解释风格,如父母的离婚、家长的长期责骂、教师长期的成心冷落等都会使对象构成悲观型解释风格。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

48、教育风格和社会媒体等都是外在因素,而个体的先天生理因素和本身的生活经历等则是内在因素,那么这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又是如何被个体整合成为本人的看法和态度呢?这一整合或转化经过的主要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自己决定理论(se一-rdetemrination由eo砂,简称snT)进行了很好的回答。自己决定理论以为,和人的其它各方面的发展一样,人格的发展也需要某种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动机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我们都知道,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做出某种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特定目的的心理向或动力,而这种动力的荃础就是需要。从严格意义上讲,自己决定理论是根据有机体元理论(。grnasimc

49、imetahtocyr)的观点,利用传统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行为或活动经过中动机所起的作用。有机体元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墓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假设人类是一种天生就具有积极倾向的生物(为了保持本人或所在种族的存在),具有将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经历整合为一个整体并进而促进心理的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功能。但在这一经过中,人类的这一积极倾向并不是自动的,它需要外在社会条件的支持,外在社会条件既可能助长、可以能抑制这种倾向的成长和发展。这正如语言能力是人成长和发展经过中的一种天生的倾向,但人的这种天生倾向假如没有外在条件的支持的话,它就不会得到任何的发展。有机体元理论比拟注重研究人类进化经过中所构成的一些先天内部资源在人格发展和行为的自己调节中的作用.它经常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十分是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类的各种行为及心理进行广泛的调查,然后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比拟、分析和概括,并最终从有机体进化的角度来构成某种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讲,有机体元理论既是一种心理学观点,也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它在现代进化心理学研究中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