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分布式系统.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56205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分布式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谈谈分布式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分布式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分布式系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谈谈分布式系统lihan导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开展,分布式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就这个题目进展一些讨论。当今的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水泥、汽车、制药、食品与饮料等工业的自动化系统,几乎毫无例外的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开展,分布式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就这个题目进展一些讨论。集中式系统早期的仪表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都是集中式的,原因是工业化大规模消费线还未形成,控制的物理面积比拟小,所以没有这种需求。设备的控制都是独立的,控制系统都安装在设备附近,输入/输出的走线间隔,通常不会超过二十米,而且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车间/厂级之间也

2、没有通讯要求,设备与操纵人员通过按钮、指示灯来进展交互,功能比拟简单,设备的加工和制造的产品,属于“大批量,少品种的状态。因此,自动化的控制程度处于初级阶段。分布式系统输入/输出系统随着流水线、自动线、消费线的开展和扩大,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也随之进步。由于原来的输入、输出的走线间隔为十几米、几十米,后来的要求进步到上百米,甚至几百米,所以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输入、输出的间隔过远,信号衰减过大,导致了误动作,甚至无法工作如今的接线间隔通常限制在四百米以内;二是输入、输出线都采用并行接法,随着间隔的增加,电缆的费用也不断增加,而且给后来的校线、调试、运行和维护都带来问题,所以使得工程的整体拥

3、有本钱TOC大大的进步了。为解析决上述问题,自动化制造厂家推出了构造称为远程输入/输出系统RemoteInput/OutputSystem,它的特点是CPU机架与输入/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机架先进展物理上的别离,也就是用于远程输入/输出点的输入/输出模块不再安装于本地机架,而是安装于远程机架。本地机架与远程机架采用远程通讯电缆来连接,远程机架的输入/输出模块再连接四周的输入/输出点。这样就把原先的并行电缆,改变成如今的串行电缆远程电缆,减少了接线本钱。理论上讲,把并行连接改为串行连接,系统的可靠性是下降了,这也是构造变化所要付出的代价吧我们要知道,这种构造上的变化是有技术含量的。由于远程输入模块

4、在了输入信号后,要经过处理,先把它们转换成数字信号,再把它们变成一种数据帧,常被称之为某种特定的“协议,具有规定的格式,然后经过远程分站模块、远程通讯电缆,到远程主站模块,传送到CPU站进展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再经过远程主站模块、远程电缆,传回给远程分站模块,经“翻译后,由远程站上的输出模块输出给执行机构。我们即得益于远程系统,也受制于远程系统。远程系统中的远程主站模块、远程电缆、远程分站模块成了整个系统的软肋,所以要格外重视。我们考虑问题的原那么是:担忧哪局部弱,轻易出问题,就加强哪局部的实力。比方讲:担忧远程主站出问题,我们就对主站模块做冗余;担忧电缆出问题,就对电缆进展冗余;担忧分站出问题

5、,就对分站模块冗余。应该讲这种系统都是可以实现的,考虑到系统的造价问题,很多厂家采取了折衷的方案:远程主站、远程分站各为一个模块,但有单口和双口之分,用于连接一根或者两根远程电缆,实现了电缆冗余。冗余的电缆也有不同的工作方式,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方式:两缆同时工作,把信号比拟后,再进展输出;两缆同时工作,仅取一个信号进展输出;两缆一用一备,直到用的一根出了问题,才进展切换;两缆一用一备,按时间间隔进展切换。用与备的切换完全由系统控制,自动进展,用户一般无需任何操纵。至于厂家采用哪种方式,即要考虑实现的技术难度,也要考虑实现的贸易本钱。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就是一种选择吧,也是一种差异化竞争。总之,

6、对于用户而言,双缆总是比单缆要可靠性高,心里觉着塌实。以上谈的是硬件局部,下面再讲讲软件局部。由于工业现场的环境比拟恶劣,比方:灰尘、震动、冲击、电压波动等,最大影响就是来自现场的大设备,如:大电机的启动和停顿,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响:接触器的吸合与断开,软驱动器启动和停顿,变频器的运行和停顿。还有一些高压、中压开关柜的运行等,都带有很强的电气干扰和电磁辐射。而它们通常也都与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柜放在一起,而它们非常轻易对低电平的通讯信号产生影响。因此,抗干扰就成了工业通讯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为解析决现场的干扰问题,除了在物理上要采用带屏蔽的电缆、屏蔽线单端接地、信号线两端加接终端电阻、动力线与信号

7、线分开布线或保持一定的间隔、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分开接地外,还要在通讯的协议上下功夫。前面提到:远程协议都有规定的帧格式,而其中的一局部就是要对传送数据的周期性进展检验,确保传输的经过准确无误,这局部内容被称为FCSFrameCheckSequence帧检测序列,它是一种检测算法,专门用于通讯数据的检查。常用的算法有两种:循环冗余码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和纵向冗余码校验LRC:LongitudinalRedundancyCheck,有8位、16位和32位之分,位数越多,校验才能就越强。校验的根本原理是:发送数据之前,在发送端系统要对传送的数据帧中的数据进展计算

8、,比方CRC的运算,把得出的结果放在FCS段,使之成为一个数据帧进展传送;数据经过传送,并被目的站接收后,在接收站对接收数据帧的数据进展运算,当然是和出发时的一样运算,得出的结果再和接收数据帧中的FCS内容进展比拟,假如一致那么讲明传输无误,这一帧的传送任务完成,进展下一步的工作;假如不一致,那么讲明传输有误,告诉传送源恳求数据重发。发送端通常会有一个重发的次数限制,比方3次,假如连续发生错误就讲明线路有严重故障,甚至已经断开,系统会停顿再试,马上向CPU和上位机操纵员报警。集散控制系统在经过控制行业,也称为仪表控制行业,也从分立的仪表控制开展到了集成的控制系统,被称之为dcsDistribu

9、tedControlSystem系统。我国在引进这种技术时,为了阐述分散控制、集中治理这个理念,把它翻译成:集散控制系统,而不是分布式控制系统。但我们从英文的内容看到: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简称,强调的是“分布的概念。什么是分布的真正含义呢?从概念上讲,所谓分布就是要分散危险,也就是讲,不能由于系统中的某个元件或者部件出问题,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从构造来看,就是把控制系统比拟重要的局部,如CPU,分散到几个CPU来实现;如存储器,分散到多个模块执行;如总线,变成冗余的网络进展;如操纵系统,变成基于实时网络、多任务操纵系统。下面就比照我们非常熟悉的PC机,来理解DCS系统的构造。当教师介绍P

10、C机的构成时,可以知道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内部存储器RAM,外部存储器硬盘,内部总线ISA,VESA,PCI等和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驱、摄像头等,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等构成;而DCS系统就是把上述的部件,变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单元每个都相当于独立运行的PC机,来分散风险。比方:DCS系统中的经过控制器和逻辑控制器,相当于两个CPU,分别完成仪表控制和电气控制;应用数据治理器相当于内部存储器;历史数据治理器相当于外部存储器;操纵员站和工程师站相当于局部输入/输出单元;而所有的节点单元都通过实时的局域控制网络相当于PC内部在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根本的DCS系统。可以看出:DCS系统

11、是PC经过放大了的系统。但从系统的实现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不由于某个节点单元发生故障,而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不像我们的PC机:经常死机,需要重新驱动!DCS系统不光分散了危险,也分散了CPU的负载。PC机中的所有工作都由一个CPU来做,而DCS系统中,那么由多个CPU来实现,进而降低了每个CPU的工作量。应该讲,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CPU的负载超过某个值时,如80,可能会造成过热、死机等问题,就是讲:具有发生故障的潜伏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游戏玩家,用“极品飞车来测试CPU的性能,实际上,这是一种超负荷测试,来检验CPU的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仅仅使用集成度和时钟频率来进步CPU的

12、性能的方法,碰到了物理和材料方面的极限,所以,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都采用双核与多核技术来进步CPU的性能。这也从反方向证实了:通太多CPU的方法可以进步整个系统才能。align=center图2:典型的DCS构造/align现场总线系统前面介绍了远程输入/输出系统的根本概念和构造,假如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固然系统解决了本地到远程的接线问题,可到了远程机架,还是采用传统的机架、传统的模块、传统的并行接线。我们会问: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线方式?有没有不用并行连接,而只用串行连接的传感器/执行器?这个答案就是:使用现场总线!现场总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八十年度代,由于工业自动化界缺

13、少IT界类似于IBM和微软、英特尔这样的重量级大腕,一时间,现场总线的种类多如牛毛,有点象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诸侯,各自为政,多达数十种,就连IEC通过的品种也有十八类。比方常用的有:Asi,Can,Modbus,InterBus,Profibus,FF,HART等。align=center图3:Asi典型配置/align现场总线对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最大奉献是: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接线方式,并把智能分配给了传感器和执行器。第一,前面提到,传统的接线方式是并行的,而现场总线一律采用串行方式。只是考虑对传统接线方式的兼容,才允许在某些节点上,可以转成并行方式接线。从拓扑构造上看,有些现场总线除了支持

14、总线方式之外,还支持树形、星形、环形和混合形的方式。从间隔上看,从100米到1000米、数千米不等;从速度上讲,低的有9600波特率,高的有几兆、十几兆的波特率。假如把以太网技术也纳入到现场总线里来的话,间隔可以到几十到上百公里,速度可以到达千兆和万兆!第二,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智能化。现场总线不光可以传送传统的物理量的值,如:离散量、模拟量、脉冲量等,还可以传送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状态量。应该讲:这是一次质的飞跃!由于这是一个从前非现场总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试想一下,很多传感器装在平凡人难于触及的地方,如:烟囱、地下、核施行等,假如传感器可以自己主动把运行状态告知控制系统,那真是现场维护人员的喜讯,

15、大大减少了系统维护的费用。具解析,某个厂家的变送器的诊断参数多达37个,什么断线啦、温度超限啦、元件虚焊啦,统统一网打尽。可以讲,只要你关心的问题,它们全都包括。使用这种变送器的用户,是否会由于这种产品的功能而爽呆了呢?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也为维护人员对设备的维护,由被动转为了主动。试举一例来讲明之。每种传感器都是有寿命的,比拟重要的参数是:产品的电气寿命和机械寿命,一来这两个参数是不一样的;二来到了寿命不一定这个传感器就不能用了,可能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具有潜伏失效的可能性。传统的维护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直到该传感器出了故障,不能用或影响消费时,才来查找问题发生的故障源,找到后,更换该产品,这

16、势必影响消费,带来延时和产品质量的损失;另一种为:按时更换所有的传感器产品,以防由于传感器故障影响消费,但这种方式维护的费用比拟高,有些产品甚至怎么用就更换,比拟浪费。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主动的维护方法。充分利用传感器的智能处理器和存储器,对其状态进展监视。讲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传感器不是有使用寿命吗?比方讲明书上标注的是:20万次。那就对它的使用次数进展计数,快要到达这个次数时,如18万次,就马上提醒维护人员,告诉他们赶紧更换这个传感器,否那么要发生故障了。这样就可以把故障处理在它可能发生之前!当然了,即使故障由于其他的原因发生了,那么查找起来也比传统的传感器轻易的多,由于它的故障状态已经显示在

17、操纵员的屏幕上了。全分布式系统前面介绍的分布式输入/输出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主站节点单元都放于环境较好的主机房里,通常还带有空调系统,确保室内的温度。这主要担忧CPU是有源元件,集成度不高,轻易出问题。而输入/输出从站节点单元位于较为恶劣的现场,考虑的是输入/输出模块大多数为无源的电阻、电容等元件构成,所以抗干扰的才能比拟强,这就组成了传统的远程输入/输出的系统构造。align=center图4:典型全分布式方案/align今天再看这种系统构造,也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第一,过分倚赖远程网络,所有的输入信号不管是否使用,不管时间长短,不管是否变化,每个扫描周期都要通过网络送向主站;而经过运算的结

18、果,再通过网络,送向远程分站,线路繁忙,效率低下。第二,过分倚赖主站CPU的作用,所有的运算都由它来完成,负担较重,负载较大,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包括CPU、网络,由于这是一种主从构造,分站是波动的承受方,所以即使知道也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为了克制上述问题,全分布式系统更多地强调平衡、和和谐主动。改变的方式如下:在远程分站,把通讯适配器改换成一个小CPU,把原来远程主站单元向远程分站发送数据的单向传送,变为既可以主站往分站送,又可以分站单元往主站发送的双向通讯。另外,分站的CPU可以以运行一些程序,分担主站CPU的负载。这种构造的优点是:远程分站的CPU可以分担主站CPU的局部工作,这个百分比

19、可以由用户来决定。比方:主站CPU和分站CPU各自执行50的程序。这样就降低了主站CPU的负载。在最糟糕的情况,如主CPU停机或远程通讯完全中断时,分站CPU承当所有工作,系统仍然可以正常运行。由于有了分站CPU,分站的处理才能加强,可以按照应用需求减少远程网络的传送数据,由于不是每个数据,每个扫描周期都要传送给主站单元。比方:有些数字量在扫描周期里没有变化,对程序没有影响,就不用传送;有些模拟量变化非常缓慢,我们可以给它们设置一个死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以为它没有变化,所以也不用传送。这样就降低了网络的负载。原来的构造,分站由于没有CPU,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主站发,分站收,是一种单向通讯。

20、用如今的新构造,除了原来的方式外,还可以增加分站主动向主站发送或者索要信息,构成了一个反向通讯。这样分站就增加了主动性,可以根据主站、网络的情况,决定自己做什么工作,做多少工作,使得整个控制系统更加趋于平衡。运行更加趋于公道。在设备冗余的主站系统中,主站CPU进展切换时,假如没有分站的CPU,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有扰动切换和无扰动切换。这种扰动是由于分布式网络运行周期与主站CPU的扫描周期不同步而造成的,假如两者同步就不会产生扰动,假如不同步就有可能产生扰动。而新构造增加了CPU,可以判定主站的工作情况,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所以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扰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集中式I/O到分布式I/O远程I/O,从集中式CPU到本地分布式CPUdcs,从远程嵌入式CPU现场总线,到远程分布式CPU新分布式系统,有着一种符合其规律的开展经过,这也是伴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进步,分站CPU抗干扰才能的增强,和处理器价格的降低带来结果。因此我们的工程设计人员、工程执行人员、工程咨询人员和最终使用人员,应该与时俱进,转变固有概念,把自动化系统构建的更为高效,更为公道,更为平衡,更为和谐。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