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710761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眼中,家都显得至为重要。中国古代家国天下并举,而家居于首位,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与天下只是家的放大,社会关系也不过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因而,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与这一现实相适应,儒家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开场的。(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是讲,仁就是爱人,但首先是爱本人的亲人,也就是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相应的儒家家庭伦理也就包括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父子关系是古代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要求。父

2、慈与子孝是相对的,一方面,父亲要爱护本人的子女;另一方面,子女要孝敬本人的父母。孔子讲父父,子子,就是要求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就是要求父慈子孝,反映了父子间互相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父母亲应当养育子女,子女则应孝敬父母。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儒家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儒家看来,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不辞艰苦养育了儿女,对儿女那份浓浓的亲爱之情,使得儿女自然而然地依恋父母、敬爱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克尽孝道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儒家专门有一本讲述孝道、孝治思想的经典(孝经),汉代列人七经。从汉代开场,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汉代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甚至把孝作为选

3、拔官吏的最基本标准,足见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所谓孝,是指奉养和敬爱父母。儒家以为,作为子女,应当竭尽全力使父母在生活上有良好的照顾,事父母,能竭其力子女应尽可能地承当一切事务,有酒肉美食要让给父母享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奉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儒家还以为,对父母的孝不仅在于养,还在于以适宜的礼节、礼仪侍奉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的时候,应当根据礼节侍奉他们;父母逝世以后,应当根据规定的礼节埋葬,死后还应按时以礼祭祀。儒家以为丧礼应当丰厚,对父母应当实行厚葬,还应当为父母守丧三年。儒家对于丧葬之礼的要求是特别严格的,这一点在先秦曾遭到墨家的批

4、评。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真实情感的体现。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是人天生具有的。孟子讲: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正是由于对父母的这种依恋之情,为了不使父母为本人担忧,孔子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父母的爱,使得子女时时把父母的身体状况记挂在心上,父母唯其疾之优。父母辞世,子女因对父母的爱和思念而食脂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痛失亲人的子女怎能咽得下肥甘美肉?怎么心情快乐?孔子主张对父母厚葬和守三年之丧,都是出于子女对父母的爱恋之情。孔子讲: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子女出生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够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难道作为子女,对父母的

5、三年之爱也没有吗?在孔子看来,三年也缺乏以寄托子女的哀思。由此可见,子女对父母的孝主要在于那份真诚的感情。父母无不爱本人的子女,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亲情体现,是人之天性使然,所以儒家在这一方面阐述不多。但是父母怎样爱护本人的子女,却是大有学问。儒家以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养而不教,就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在传统社会中,父母爱护子女,不仅在于生养,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子女成才。儒家充分注意到了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孟子之能成为继承孔子之志、光大儒学的亚圣,与其母亲的家教是截然不可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后来的父母树立了光芒的典范。正是由于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情,因此在侍奉父母的日常生活中,

6、要始终保持忠诚愉悦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孔子称为色难。但作为子女,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让父母顺心。在父母有什么不对的时候,虽然应当婉转劝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但在父母不接受劝谏之时,仍然要恭敬地侍奉父母,任劳任怨,而绝不应怨恨父母。因而,儒家十分强调对父母要有尊敬的态度。孔子严厉批评那种对父母只养不敬的态度,他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假如对父母只养不敬,那和养犬马有什么不同呢?孟子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食而弗爱,泵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对父母养而不爱,和养猪差不多;爱而不敬,和养犬马差不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还体如今继承父母

7、的遗志、继续先辈的事业。(中庸)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子女孝敬父母就应了却父母未了的心愿,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以告慰父母的心灵。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可谓是克尽孝道。他的父亲司马炎立志要完成一部史学著作,以填补(春秋)以后史书的空白,但未能遂愿就撒手而去。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不辞艰苦,笔耕不缀,甚至在身遭奇祸、蒙受奇耻大辱之际,仍然忍辱苟活,继续写作,终于完成了被后人奉为史书典范的(史记)。在儒家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对父辈真正的孝。孔子要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虽显得有些保守,但从继承父亲遗志和事业而言,又是能够理解的。夫妇的共同生活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所以郑

8、玄注(周礼小司徒)云: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妥善处理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对此儒家的基本要求是夫义妇顺。在中国古代,由于男女分工的差异,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总的情形是男尊女卑。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指出: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讲明当时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顺从。到了汉代,董仲舒用阴阳理论来论证男尊女卑。他在(春秋繁露)中讲: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根据阳贵而阴贱的理论,男尊女卑就成为自然的结论。东汉(白虎通义)更是把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作为对女子

9、的基本要求。这种畸形的道德,经过封建统治者的有意提倡和培植,成为禁锢妇女的封建纲常,剥夺了妇女的合法权利。于是,在中国古代,男女婚姻就没有爱情基础、自由选择可言,而取决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在家庭生活中,妇女以柔顺为美德,以被丈夫休弃为耻辱。丈夫尽管对妻子具有支配地位,但寡恩少情、嫌贫爱富的行为也要遭到严厉的道德谴责,传统戏曲中对陈世美的批判就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反之,夫妻间恩爱相亲、富贵不移、互相鼓励的行为则遭到人们的赞扬,夫妻间长期耳鬓厮磨、甘苦与g产生的爱恋之情成为人们共同的向往。汉代文学家梁鸿,博学多才,性情高洁。他拒绝了多家高门大户的女儿,与又肥又丑又黑的孟光洁结婚。夫妻二人隐居霸陵

10、山中,男耕女织,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传为千古佳话,成为夫妻恩爱的典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纵向的,而兄弟的关系则是横向的,在处理这一关系时,儒家的基本要求是兄友弟恭。在古代,姐妹的称呼产生较晚,姐妹之间在早期也以兄弟相称。(孟子万章上)云: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兄友弟恭的原则也是适用于姐妹之间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外,兄弟之间血缘近期,自古以来就被喻为手足、同胞。儒家特别注重二者之间的关系,常把孝友、孝梯并重。(尚书君陈)讲:唯孝友于兄弟。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人则孝,出则梯,有子把梯与孝一起作为做人的根本准则,足见处理好兄弟关系在家庭伦理中的重要地位。处理兄弟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就是友爱。孔

11、子要求做到兄弟怡怡,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荀子则明确地规定:请问为人兄?日:慈祥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日:敬拙而不苟。作为兄长,应当爱护弟弟;作为弟弟,应当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只要兄弟之间情同手足、互敬互爱,才能家庭和睦,才能使父母舒心愉快,才算是尽了孝道。中国人历来有长兄如父的讲法,这是指兄长应尽到爱护、照顾弟弟的责任,尤其在父母不幸辞世时,作为兄长应当接替父亲的职责,抚育、照料弟弟,而弟弟也多能尊敬兄长。兄弟之间的友爱,又能够推展到家庭之外,朋友之间也应该互敬互爱。当司马牛因没有兄弟而犯愁时,子夏安慰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

12、弟也?自儒家产生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儒家家庭伦理起到了维护家庭团结、维持社会秩序的良好作用,构成了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和淳朴风俗,在当代社会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无须赘述。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也必须看到儒家家庭伦理在历史上的局限性以及在当前所碰到的挑战。从历史上看,儒家的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它在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同时,更重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络,甚至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结果就会走向极端。比方对于父子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子以为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在被问到舜的父亲杀人、舜应该怎么办时,孟子为

13、舜设计的方案是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这都是把情放到高于法律的地位,甚至于不惜为情而违背法律,这种过分重情、以情压法的思想,给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法制观念淡薄、循私枉法等不良现象,与儒家这种过分强调亲情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另外,本来在孔孟等人那里,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应该是互相的,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有意歪曲,造成这三对关系都走向一个极端,结果夫义妇顺变成了夫为妻纲,父慈子孝变成了父为子纲,兄友弟恭也只是强调弟弟敬爱兄长。这种变化背离了儒家以亲情调节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禁锢人思想的精神枷锁,今天必须加以鉴别。从现实来看,如今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人

14、人心。市场以利益为中心,根本无情可言,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信条的儒家伦理遭到了严峻考验,儒家所推崇的亲情遭到了强烈冲击。在父子关系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多数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父母对子女颇为疼爱,甚至溺爱,不仅造就了一代小霸王、小公主,还使子女得不到一些必要的教养;另一方面,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观念日渐淡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在不断地扩大。在夫妻关系方面,婚姻危机日益严重,离婚率大为上升。本来是建立在男女情爱基础上的当代婚姻,稳定性却越来越低,由于夫妇越来越处处以利害相计较,这样的婚姻一旦有利益牵引,很快就破裂了。在兄弟关系方面,由于大多数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兄弟关系在家庭内正逐步消失,

15、越来越转化为家庭外的朋友、同志之间的友爱关系。但是,由于拜金主义、利欲熏心等思想的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冷漠。在当代社会主要以利益关系调节人际关系的今天,包括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有日益冷漠、紧张的倾向,这使社会有畸形化的危险。传统儒家伦理强调亲情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儒家主张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思想,将为改善目前日趋紧张、冷漠的家庭气氛发挥重要作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处理家庭关系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生活节拍加快、住房紧张、人手缺乏的今天,把父母送进老年公寓以获得更好的照顾,同时又时常挂念、探望父母,这种颇有时代特点的形式不仅无损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反而是使父母生活更为舒适愉快的合理选择。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父子、夫妻、兄弟之间时时挂念、相互关爱的浓浓亲情,在任何社会都能使人感遭到温馨和幸福。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眼中,家都显得至为重要。中国古代家国天下并举,而家居于首位,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与天下只是家的放大,社会关系也不过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因而,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与这一现实相适应,儒家推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