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横道间隔.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84644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人横道间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行人横道间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人横道间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人横道间隔.doc(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行人横道间隔.精品文档.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项基金项目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研究研究报告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研究课题组2001年10月28日研究报告目录1.1概述1.1.1行人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1.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1.1.3研究内容和意义1.2行人出行特征和相关心理1.2.1行人交通特征 (1)行人步行速度特性 (2)行人过街可穿越空档 (3)行人穿越道路等候时间1.2.2 行人空间需求 (1)行人静态空间需求 (2)行人动态空间需求 (3)行人心理缓冲空间1.2.3行人违规的相关因素 (1)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2)基础设施方面

2、的原因 (3)其他方面的原因1.3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3.1步行流形成的原因1.3.2 步行出行分布特征 (1)步行出行的时间分布 (2)步行出行年龄分布特征 (3)步行出行目的分布特征 (4)步行出行职业分布特征 (5)步行出行时耗分布特征 (6)步行出行距离分布 (7)步行出行高峰小时特征1.3.3 步行出行在城市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步行主要分布地带 (2)步行出行的影响因素 (3)行人过街需求的产生和分布1.4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分析1.4.1行人过街设施有关介绍(1)形式及简单分类(2)行人过街设施设计通行能力1.4.2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分析过程(1)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原则和基

3、本假设(2)从行人心理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间隔(3)从司机心理及车辆行驶性能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间隔(4)设施形式与设施间隔的调整(5)从道路设计通行能力饱和程度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间隔(6)从行人过街效率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1.4.3结论1.5实例分析1.5.1 模拟环境1.5.2 实例分析过程1.5.3 实例分析的结果1.1概述1.1.1行人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方式,人们采用任何交通工具和任何目的的出行,其起终点总少不了步行,一般来说,人们步行都希望能自由自在,不受限制地到达目的地。 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地区房屋密集、商店林立,市中心地区行人众多,川流不息。已有

4、的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城市步行交通在总出行量中约占40%。而中等城市约占50%,小城市则多达60%以上。街道上或过街行人流量都相当大,据统计,高峰小时的人流量,北京西单北大街为1.2万人;上海的延安东路、静安寺、四平路、徐家汇均在1.22.2万人;广州的中山路、北京路、起义路亦在0.51.7万人之间,武汉、重庆、南京中心地区的人流量高达0.52万人。 行人交通流量越来越大,但关于行人设施的规划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行人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薄弱环节,与其他交通方式相互之间的干扰越来越大。城市交通中对步行交通重视不够,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的研究,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车流密集、过街困难,

5、管理不力,步行困难等方面。1.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针对行人交通,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也得到一些成果。比如:美国的弗洛因在其博士论文行人规划和设计中,详细研究了人流的速度、流量、密度及行人占有空间等特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人行道服务水平划分建议值;以色列学者普鲁士等人对行人交通作了实地观察和理论分析,发现步行道行人的步行速度平均值在1.031.28m/s之间,男性的步行速度比女性要快,步行速度随人流密度增大而下降,在平均步行速度和平均行人密度之间建立了一元回归模型。 我国对行人交通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行人的交通特性,步行出行分布特性,行人交通流的基本原理和通行

6、能力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总结归纳。但是,如何把这些成果应用于实际之中,通过解决行人的需求来规划行人交通设施缺乏进一步的研究。1.1.3研究内容和意义 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行人违章穿越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在有过街需求的地方没有设置过街设施或过街设施设置的间隔过大。如何解决行人交通的实际问题,在城市交通中既满足行人的过街需求,不至于产生过大的绕行;同时,又不至于设置太多的过街设施,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对车辆交通产生过大的干扰,实现协调行人和车辆对资源的利用,保障交通畅通的目的,具有现实的意义。1.2行人出行特征和相关心理 行人作为交通的主要参与者,

7、是行人过街设施的主要受益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设施的设置。1.2.1行人交通特征 行人交通特征表现在行人的速度,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步行时的注意力等方面,这些与行人的年龄、性别、出行目的、教养、心境、体质等因素相关,也与行人生活的区域、街景、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关。(1)行人步行速度特性 步行速度的分布范围较宽,从0.5m/s到2.16m/s,主要集中于1.0m/s到1.3m/s之间。步行速度不仅与行人性别、年龄、出行目的有关,而且受到沿街建筑物使用性能的影响:男性的步行速度比女性大,儿童的步行速度随机性大,老年人步行较慢;有目的出行比无目的的出行步行速度要高;结伴出行比单个行人的步行速度低。 水平路

8、段步行速度 各国的研究成果表明自由步行速度在0.51.5m/s间,平均为1.3m/s,我国规范采用1.01.2s/S。 行人过街横道上的步行速度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观测研究,行人过街的步行速度较人行道上的步行速度高,原因是行人想尽快穿过车行道的危险区,表1-1列出了英、美、日三国的研究成果。表1-1 国外行人过街步行速度(m/s)国家类别日本英国成年人美 国交通工程学青年(成)儿童十万行人调查采用值速度1.21.521.221.41.60.9-1.01.2 东南大学徐吉谦教授曾对南京市新街口的行人过街速度进行观测,结果见表1-2。表1-2 南京市行人过街实测步行速度(m/s)类别老年人中年人青年

9、人男女男女男女速度1.18-1.081.09-.991.34-1.221.23-1.111.40-1.261.29-1.24 从表1-2可看出,行人过街步行速度比人行道的步行速度高,但两者之间具有类似的特点:男性比女性高,青年比老年高。 在穿过较宽的车行道时,行人的过街步行速度会发生变化,通常在前半幅怕来车时有疑虑,进入后半幅时,受赶快离开险地的心理支配,速度显然加快,表1-3对前、后半幅的步行速度作了比较。表1-3 通过人行横道前半幅与后半幅步速(m/s)开始穿越时横道车辆情况前半幅步速后半幅步速无车辆144158车辆已过144167车辆已停160170 行人上下天桥、地道的步行速度 国外的

10、观测研究表明,天桥、地道上行速度慢,而下行速度快,老年和妇女更加明显,我国观测出的步速和日本观测值相近,其平均值大致为0.550.94m/s,我国规范采用0.50.8m/s。(2)行人过街可穿越空档 行人穿过无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需通过车辆的空档穿越。由于道路机动车流为连续流,行人只有等到车流的车头时距超过某个值时才能过街。车流中这个间隙时间就是行人可接受穿越空档(TPC),其中包括行人的观察及反应时间和穿过街道而不致与车辆发生冲突所需的时间,此穿越空档可按公式1-1计算: TPC=W/Vp+Tb+Ta (1-1)式中,TPC行人可接受穿越空档(s); W机动车道宽度(m); Vp行人的步行

11、过街速度(m/s); Tb车辆通过后,行人穿行前的观察和反应时间,一般为1.5s; Ta行人过街后距下一辆车到达的安全间隔时间,一般为1.5s。 行人步行过街的速度是随机变化的。不同类型的行人,不同的路面、气候条件都直接影响到过街速度的快慢。为了研究的方便,统一取规范设计值1.2m/s。(3)行人穿越道路等候时间 为等候机动车流中可穿越空档的出现,行人常需要有一个等待时间,行人对等待时间有个忍受的时间限度,这个时间限度称为可等待时间。可等待时间分布范围广,平均男性为6s,女性为10s;女性的可等待时间比男性长。不论男性或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可等待时间也相应增加。观测表明,可等待时间超过40s

12、时,就有人冒险穿越,所以穿过人行横道的可等待时间容许限度取40s为宜。 1.2.2 行人空间需求 人体下视的垂直投影面积决定着人行道的宽度等空间尺寸,也影响着人行道的实际容量。行人空间可分为静态空间、动态空间和心理缓冲空间。(1)行人静态空间需求 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指行人的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身体前后胸方向的厚度和两肩的宽度是人行道空间和有关设施设计中所必需的基本尺寸。对我国身着棉衣的男性调查得出,95%的男性工人,肩宽小于57.9cm,肩厚小于33cm。 国外将成年男子身体所占面积模拟成一个短轴为45.7cm,长轴为61.0cm的身体椭圆,其面积大于等于0.21m2 。 在拥挤状况

13、下,行人占用空间的当量面积大多分为以下四级:表1-4 行人占用不同静态空间分级表类别接触区域不接触区域个人舒适区域可行动区域当量直径cm/面积 m223.05/0.2845.7/0.6653.3/0.9360.9/1.21 当行人携带有行李物品时,其所占用的空间相应增加。(2)行人动态空间需求 行人动态空间需求可分为步幅区域,感应区域,行人视觉区域以及避让与反应区等。 男性步幅区域为66.6cm,女性为60.6cm,平均为63.7cm。感应区域受行人知觉、心理和安全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一个人进行观察约需2.1m的距离,在此距离下,视觉感到舒服,也适合正常速度下人的步行(后脚不易被人踩到)

14、。步行者以常速行走时,会在自己前面预留一个可见的区域,以保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采取避让行为,这个区域可通过反应时间和正常速度相乘而得出,约为0.480.6m。(3)行人心理缓冲空间 一般来说,人们对私人空间都比较重视,步行者所选择的个人空间,通常与他们的“领域”感、地位、文化、教育、民族习惯和自身形象有关。除了在某些特殊或困难的场合,如在公共汽车上或进出口拥挤的电梯外,一般情况下,行人将会利用一切机会,争取个人空间,避免与他人身体接触。 心理学家所做的人类缓冲区域的测量实验,已经确定了个人空间的较低要求范围,约为0.220.26m2。 当强调舒适时,此缓冲区域变化幅度会更大,在实验中,男性

15、与女性都选择与异性分开较大的距离,女性的身体缓冲区域面积范围在0.370.46m2,而男性则在0.740.84m2。据国内的观测分析中,在拥挤的环境中,妇女趋向要求比男子有更大的缓冲区域,而男子对于难免的碰撞,似乎有更大的忍受力和耐心。 一般来说,成年人步行时个人空间要求为0.92.5m2/人,儿童个人空间要求比较小,老年人则要求比较大。男性的空间要求比女性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对个人空间要求高。1.2.3行人违规的相关因素 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在交通中的行为反应可概括为交通行为,即交通行为主体在交通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行人作为交通的主体之一,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人的出

16、行方式及利用交通设备的情况,行人过街违反交通规则也是一种行为。 国内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基础设施、交通法规、管理力度和经济因素是造成行人违规的五大主要原因。(1)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社会心理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行人违章心理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贪图便利的心理 人们的交通行为中,往往容易产生节约时间、抄近路的图便心理。调查发现,有40.6的行人过街时不走天桥、地道主要考虑的是“不方便”。而调查对象在“闯红灯”、穿越栏杆时的考虑则有42.4的人是因为“方便快捷”。有四成以上的人违规穿行、闯红灯是为了贪图方便。 从众心理 调

17、查行人的统计显示,过街时不走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和闯红灯穿越栏杆的行为随大众者则占有12.1和5.2。“别人走,我也走”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心态。这典型反映了一种社会盲从心理,从而导致违规行为的大量发生。这种从众心态严重的扭曲了人们的正常行为,从而使交通中的违规行为频繁发生。(2)基础设施方面的原因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行天桥等过街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备,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 有些路段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存在着间距过大、位置偏远、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行人因此较少利用这些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设置不规范、不合理、不完备是影响行

18、人违章穿越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速度没有跟上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交通供给能力不足;同时由于一些设施建设存在着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自我束缚,造成行人天桥、地下通道、人行横道等存在布局不合理、不完备的现象,从而使行人在使用时难以避免出现违规现象。(3)其他方面的原因 行人违规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对交通法规的不理解或理解片面,社会控制力度较低,现行法规对行人违规一般不采取惩罚措施或者惩罚措施太微弱等。 总之,行人违规穿越道路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行人过街设施的不合理性。因此,提出一套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设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1.3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3.1步

19、行流形成的原因 城市人流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的出行方式,同时与城市的大小、用地布局、城市形态、人们工作及生活习惯与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有关。 在我国城市居民出行中,步行比重占有重要地位,这与我国城市的用地布局及居民工作、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步行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城市中,学校分布很广,学生一般都就近入学,以步行出行为主,而且出行频率高,步行比重大。 家务出行中以购物为主,我国城市商业布局历来分布范围广泛,商业服务点服务半径小,有利于步行购物,特别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一个特点是农贸市场都布置在居民住点附近,存在大量的短距家务步行出行。 工作人员就近午餐午休,步行出行多。 大学生大多在学校住宿,个

20、体出行工具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步行出行。商业文化中心内的短距离出行以步行为主。公交出行的客流在到站后都以步行到达目的地。一般情况下,学校、生活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甚至就业岗位等在城市中的分布越广泛、普遍,居民越会采取步行方式出行,城市步行人流的比重就越高。1.3.2 步行出行分布特征 通过对各个城市的居民进行步行出行调查,掌握居民步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居民出行分析,找出居民出行的变化规律,得到居民步行出行分布特征,为步行出行预测和规划提供依据。(1)步行出行的时间分布 城市居民出行在1天24小时中的分布,有单高峰(住宅区早上),双高峰(

21、商业区,早,晚),三高峰(市中心商务区)及四高峰等形式。大中城市步行出行一般有4个高峰,早上7-8点为早高峰,分布时间短,峰形陡峭,中午有两个高峰,11-12点较高,13-14点较低,晚高峰在16-18点,分布时间较长,但峰值不高,峰形平缓。由此可以说,许多大中城市都有一个最大的高峰值在早晨,两个午高峰,一个晚高峰,这基本上构成当前大城市步行出行时间分布的特点。(2)步行出行年龄分布特征 从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中,步行出行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群体。(3)步行出行目的分布特征 在各种出行目的中,上学、购物、文体采用步行方式的比例最大。(4)步行出行职业分布特征 不同职业在步行

22、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有小学生、中学生、家务。(5)步行出行时耗分布特征 由于城市大小、结构布局、商业网点和学校的分布不同,居民步行出行的时耗不同,基本上都在半小时以内。(6)步行出行距离分布 受到体力限制,步行出行距离一般都在23公里以内,天津小于2km的占90%,徐州小于2.5km的占98%,上海小于2.5km的占92%。(7)步行出行高峰小时特征 所谓步行出行高峰小时特征系指高峰小时的出行时间、时长、高峰小时步行出行量占全天总的步行出行量比重。 高峰小时与峰期时长的分布,早高峰基本上在6:309:00,一般时长只有1个小时,上升快,下降快,峰形陡峭,南方城市峰期早,多在8点以前,北方较晚,多

23、在8点以后;晚高峰多在16:0019:00,时间长多为2小时,峰形较平缓;中午峰多在11:0014:00,峰形平缓,有的明显有11:0012:00和13:0014:00两个高峰值,峰形不高。1.3.3 步行出行在城市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步行主要分布地带 现状中,城市中步行人流主要集散地点是学校、市中心、商店、购物中心、对外交通车站、公交换乘枢纽和居住区内。学校、市中心、商店、购物中心地区步行者速度较慢,持续时间长,聚集的人流密度大,因此需设置较宽敞的人行道,较多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和地道。(2)步行出行的影响因素 步行出行的直接原因与城市布局和出行目的相关,一方面是整个城市配套设施布局较为

24、合理,另一方面人们的购物、游憩、锻炼和社交等不带有强制性的出行比例增大。在合理的出行距离内人们都采用随意性的,不受时间约束的步行方式。另外,由于人行天桥等设施对自行车出行造成了不便,一些居民的出行从自行车方式改为步行方式。 (3)行人过街需求的产生和分布 行人如果采用步行出行,免不了的是要穿越道路,所以步行出行的分布特征相应也为过街需求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在城市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整个城市被路网切割成一个个格子,如果步行出行的起终点不在同一个格子内,行人过街需求就产生了。 过街需求到处都可能存在,但需求较大的地方还是比较有规律的,下列地点附近的道路往往就有较大的过街需求: 能吸引大量顾客的大型

25、购物中心,超市;位于主要交通枢纽旁的市民休息广场(如南京的鼓楼广场);各种影剧院、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场馆;公交站旁,大量由公交带来的步行客流需要穿行过街;商业步行街(如南京的湖南路)。 上述的五种地点中,前4种行人过街带有集中性,只分布在相应点的四周,最后1种是行人过街需求沿线均匀分布;行人流在时间的分布上,第4种情况相对来说时段性不太明显(深夜与凌晨除外),其他情况下带有明显的时段性。1.4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分析1.4.1行人过街设施有关介绍(1)形式及简单分类 人行横道 指定为行人过街的通道,有条纹式(斑马式)人行横道线和平行式人行横道线。人行横道的宽度为人行道的1.5倍,我国城市道路设

26、计规范为4m。 人行信号灯 一般在信号控制交叉口及非支路路段中间和干道优先交叉口越过干道(相当于路段中间)的人行横道处都应设置人行信号灯。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信号灯一般按信号灯组的配时统一安排,采取固定配时;路段中间人行横道信号灯,国外多采用行人按钮式信号灯,它实际上是一种半感应信号;在某些特殊地方,如有大量小学生过街的地方,应设置人行信号灯。 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 人行过街天桥及地道是一种昂贵的行人立交过街设施,但是一种最彻底的人车分离设施,可消除大部分的人车冲突。由于天桥及地道需要较大的投资,同时行人过街必须上下天桥或进出地道,增加不便。因此,在确实需要设置的地方设置天桥和地道,才能使投资见到

27、交通效益,不然,反而会引起行人在天桥或地道之前乱穿马路。 为了研究的需要,根据各种行人过街形式与地面机动车交通的相互关系,将这几种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与地面车流形成干扰的平面形式,如人行横道和人行信号灯,称之为平面行人过街设施;一种是与地面车流相分离的立体形式,如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称之为立体行人过街设施。(2)行人过街设施设计通行能力 行人过街设施设计通行能力的确定,一般是通过计算设施的理论通行能力,然后修正为设施的可能通行能力,最后得到设施的设计通行能力。交通工程手册对行人过街设施的设计通行能力的确定介绍如下: 理想条件下,各种过街设施的基本通行能力,可按式1-2计算: Nbw=36

28、00Vp/Spbp (1-2)式中,Nbw1米宽行人过街设施基本通行能力(人/hm); Vp行人在过街设施处的步行速度(m/s); Sp行人行走纵向间距(m); bp行人横向间距(m); 由于横向干扰不同,人行速度变化大,行人过街设施可能通行能力采用0.50.7的综合折减系数(车站码头的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干扰较大,采用0.5,其余采用0.7)。 由于行人过街设施所处的地位和不同服务水平的要求,行人设施的设计通行能力可用折减系数修正如下:全市性的车站、码头、商场、剧院、影院、体育场馆、公园、展览馆及市中心区行人集中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75。商场、商店、公共

29、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80。 区域性文化商业中心地带行人多的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85。支路、住宅区周围道路的人行横道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为0.90。具体结果见表1-5:表1-5 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0.750.80.850.9人行横道2000210023002400人行天桥、地道180019002100车站码头的人行天桥、地道14001.4.2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分析过程(1)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原则和基本假设 设置原则 行人是过街设施交通流中的主体。行人过街设施是否能够

30、发挥其预期的效能,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便捷心理,并对机动车交通造成的干扰不大。因此,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应满足以下原则: A 整体性原则 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时,不能只考虑某一交叉口或者路段的人流,必须对行人源范围内的人流通盘考虑。 B 适应性原则 必须从行人的使用心理出发,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真正发挥其作用。 C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性指的是确定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必要性,并宏观确定行人源的范围;定量指的是利用确定的行人源范围,提出设施的形式与间距。D时间最优原则 必须优先体现使用者的便捷心理,也就是时间观念。 E 协调性原则 必须将行人和机动车一起考虑,协调两者的关系。 基本假设行人

31、过街设施分为两大类:平面过街设施和立体过街设施。在平面过街设施中,行人与机动车互相干扰,关系复杂,而立体过街设施不存在相互干扰问题,着重分析行人平面过街设施间距的确定问题。有关基本假设如下:行人流沿道路两侧均匀分布;行人流和机动车流到达符合泊松分布;行人等候车辆可安全穿越间隙的时间超过一定值时,应考虑设置行人过街设施。 假设此时车辆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行人穿越车行道的宽度为W,车流量为Qv,设行人过街速度为Vp,行人横穿道路所需的最小时间(行人可接受安全穿越空档)为TPC,为了保证行人在TPC时间内安全穿越,道路上行驶车辆的车头时距必须大于TPC,而大于TPC的车头时距出现的概率按式1-3计算

32、,则一个小时内行人能横穿的次数Nc,可按式1-3计算: (1-3) 1小时内行人能横穿的次数确定后,则行人的平均等候时间tw也可求出,tw=3600/Nc,把结果与行人所能容忍的等待时间tb作比较,若twtb要考虑设置行人过街设施。(2)从行人心理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间隔 一般来说,行人希望能安全快速穿越道路,就要求有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而且是过街设施间距越小越好。但是,由于车辆交通同样要利用有限的资源,行人的要求就受到限制。因此,行人有一个可忍受的绕行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行人就可能失去耐性,而违章穿越道路。 行人可忍受的绕行时间(来回双向)的确定,可采用问卷或其他调查形式,抽样统计归纳出

33、行人为利用过街设施所能容忍的绕行的时间tb。行人在人行道上的步行速度为VP,则行人所能忍受的绕行的距离为d=VPtb。行人最不利位置是恰好在过街设施的正中间,如图1-1所示。因此,行人过街设施的间距一般不超过行人所能忍受的绕行距离,Smax=2*d/2= VPtb。图1-1 行人过街设施最大间距示意图(3)从司机心理及车辆行驶性能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间隔 只有平面行人过街设施才对机动车流形成干扰,因此,司机心理和车辆的驾驶特性只对行人平面过街设施间距起限制作用。从司机心理方面来考虑,司机不希望频繁的停车、减速、加速等过程,所以司机的要求是行人平面过街设施的间距越大越好。但是由于还要考虑行人过街

34、行为的顺利完成,无法让过街设施的间距变得很大。这样,司机的心理和驾驶特性就对行人平面过街设施的最小间距起了限制。 对司机所能忍受行人过街设施间距的确定,可采用问卷或其他调查形式,然后抽样统计归纳出司机所能忍受行人过街设施间距,这就是行人过街设施的最小间距Smin。(4)设施形式与设施间隔的调整 从行人过街的过程来看,行人一般利用最近的过街设施过街。先假设行人过街设施的间隔S,就可确定行人源的范围,统计出行人在此设施处过街的流量。在知道行人流量和机动车流量的情况下,讨论不同过街设施形式下行人和机动车的相互关系,再对设施间隔进行调整。 从行人与机动车辆的关系来看,如果哪一方面获得优先通行权,那么其

35、通行就居于主要地位,另一方面就要受其影响和制约。 未设行人过街设施的情况下未设行人过街设施的地方,车辆具有优先通行权,行人通过车辆可穿越空档来完成过街行为。机动车辆的到达率为,对于1小时内大于t秒的车头时距所出现的次数为Qe-t,同理,大于(t+dt)的车头时距出现的次数为Qe-(t+dt),因此,1h内在t到t+dt间的车头时距所出现的次数为: Qe-t-Qe-(t+dt)=Qe-t(1-e-dt) Qe-t1(1dt+2dt2/2!-3dt3/3!+) Qe-tdt (1-4) 上式表明,在t(t+dt)的车头时距在1h内所出现的次数,而其总时间T,=Qe-tdt*t,因此大于或等于t的所

36、有车头时距的时间T就是对T,积分。=3600e-t(t+1) (1-5) 没有任何行人过街设施的地方,行人的最大可通行时间就是车辆大于或等于车头时距TPC的时间TV。则行人1小时内所能过街的最大人数为: M= Nbw *B* TV/ 3600= Nbw *B*3600e-t(t+1)/ 3600 (1-6) 如果行人的到达量大于M,不是行人过街受阻,就是车辆交通将受到干扰,应该考虑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此时,M就是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行人临界交通量Qp0。 使用行人信号灯控制的情况下 在使用行人信号灯控制的地方,行人和机动车辆的通行时间是严格分开的,其通行能力要考虑通行时间的折减。反之,如果知道其各

37、自的实际流量可确定其通行时间。设置行人信号灯时,假设信号灯的间距为S(SminS3600s,说明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已无法满足整个系统内交通需求,建议修建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如果TPTV,行人的过街需求已上升到重要的地位,为行人安全考虑,建议也需要修建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否则,如果限制行人通行时间,那么车辆有效通行时间比: C1=(3600-TP)/3600 (1-9) 如果限制车辆的通行时间,那么车辆有效通行时间比: C2= TV/3600 (1-10) 对行人和车辆综合考虑,分给车辆的有效通行时间比用下式计算: C01C12C2 (1-11)式中,1行人交通地位参数,1越小越重要; 2车辆交通

38、地位参数,2越大越重要。 11, 21, 1+2=1。 C0确定后,根据行人的等待时间一般不超过40s,即车辆的通行时间一次性不超过40s,可对信号灯周期加以限制。 人行横道处 在人行横道处,行人的通行权优先,车辆要穿越行人可穿越空档来完成通过人行横道的行为。假设人行横道的间距为S(SminS Smax),车辆可穿越行人最小时距为tpv,因此大于或等于tpv的所有行人时距的时间就是: (1-12)式中,TP 车辆可穿越行人时距的时间总和(s); PC行人在过街设施处到达率(人/s); tpv车辆可穿越行人时距(s)。 行人在过街设施处到达率可计算如下: PC=P *S/m (1-13)式中,P

39、C行人在过街设施处到达率(人/s); P行人沿线到达率(人/s); S行人过街设施间距(m); m行人成排过街,每排通过人数(人)。 车辆可穿越行人的时距tpv包括车辆穿过人行横道的时间,车辆的最小安全间距和司机的反应时间。车辆可通过的流量如式1-14所示: QV0=TP/tV (1-14)式中,QV0车辆可穿越行人时距通过的流量(辆/h); TP车辆可穿越行人时距的时间总和(s); tV使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时距,称为极限车头时距或临界车头时距, 一般采用2S。 将车辆可通过流量与实际流量作比较,如果 QVQV0,可通过调整人行横道的间距,重定行人源范围,调整行人在过街设施处的到达率。(5

40、)从道路设计通行能力饱和程度方面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间隔 路段通行能力的修正 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或实用通行能力)可根据一个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修正而得。对理论通行能力的修正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自行车影响及交叉口影响四个方面。即 Na=N0*C*n, (1-15)式中,Na单向路线设计通行能力(pcu/h); N0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pcu/h); 自行车影响修正系数; 车道宽影响修正系数; n,车道影响修正系数; C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 将行人过街的平面设施形式(与地面车流有相互干扰)看成一个次要道路,就可以把行人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近似用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C来修正。 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主要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当交叉口间距较小时,交叉口的停车延误在车辆行驶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不利于道路空间的利用、道路通行能力的发挥及路段车速的提高。交叉口间距的增大,有利于提高路段通行能力及路段车速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道路空间。 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