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业发展.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73379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加工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粮油加工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油加工业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加工业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粮油加工业发展.精品文档.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几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对延长粮食生产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粮食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应对措施,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一、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上升,较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出

2、以下特点:(一)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工业用途最广、产业链最长的品种,其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汽车、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经济性凸显,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粮食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加了1839万吨,累计增幅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深加工消耗玉米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为24.7%,比2003年的14.0%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以淀粉糖、燃料乙醇、多元醇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大幅度增长,

3、2006年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0.3倍、1.3倍和1.2倍(表1)。(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扩张,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激发了各方面对大豆油脂加工投资的热情。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研究,2006年我国新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累计形成1100万吨的加工能力(其中60%以上为外资项目),从而使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产能达到840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4.9%。同时,大豆油脂加工业重组整合速度加快,特别是外资并购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07年4月份,有外资背景的加工厂数量占全国大豆加工厂总

4、数的26.5%;大豆加工能力达到2778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36.1%;实际加工量占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份额为49.1%,比2003年的24.7%提高了25.4个百分点。(三)涌现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行业,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农工商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大米加工方面,比较典型的企业有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公司、安徽家仙米业公司等;小麦加工方面,出现了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河北华龙食品

5、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集团、河南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玉米加工方面,形成了以长春大成集团、黄龙集团、赛力斯达、山东西王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大豆加工方面,有黑龙江九三油脂、大连华农集团、河北汇福粮油、青岛渤海油脂公司等一批大豆初榨能力超过5000吨天的企业。(四)粮食加工业布局向主产区转移的趋势明显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产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销区粮食加工企业为得到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节省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成本,相继到产区建厂,就地收购、加工粮食后,运往销区,从而促进产区粮食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粮食加工业布局逐步向产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面粉厂约20

6、00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千吨小麦的厂家80%以上分布在小麦主产区;大中型大米加工厂90%集中在稻谷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主产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加工业密集带,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78.2%。(五)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加工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开发取得积极成效,攻克了玉米深加工催化剂和醇分离、稻米谷粉高效提取、大豆专用分离蛋白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优质大米蛋白、米糠蛋白、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

7、这些都为粮食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粮食加工装备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江苏、湖北、湖南、河南、东北等地为主若干研发和制造基地,培育了无锡布勒、苏州佐竹(合资企业)、扬州牧羊集团、湖北永祥粮食机械集团、湖南郴州粮食机械集团、河南开封茂盛粮食机械公司等一批知名的粮食加工机械装制造企业。目前,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粮食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粮食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粮食加工能力严重过剩这些年来,随着粮食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

8、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热情高涨。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正确的产业导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粮食加工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无序过快扩张,以至于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量,导致粮食加工业整体开工率不足50%。2006年,全国大米加工能力为1.48亿吨左右,实际加工量只有3894万吨,开工率仅为26.3%;小麦加工能力9473万吨,实际加工量只有4346万吨,开工率只有45.9%;玉米深加工能力4600万吨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实际加工量3589万吨(玉米消耗量),开工率为74.8%;大豆加工能力8400万吨,实际加工量3830万吨,开工率不足50%(表3)。产能过快扩张不仅使很多

9、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倒闭状态,而且引发原料(玉米)抢购和价格过快上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二)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小型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品牌,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现为:稻谷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约70%的稻谷在农村小型机组加工,副产品利用方式单一,资源浪费严重;小麦制粉机械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大量副产物(麸皮和小麦胚芽)没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

10、加工产品少,市场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规模,淀粉糖应用领域没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场制约发展缓慢。(三)粮食加工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外粮食加工企业大多走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很少涉足粮食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粮食加工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卖什么,即“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加工业产业模式。加工企业与粮农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粮食生产、加工与市场处于脱节状态。粮农的种植决策和品种改良,没有与加工需求形成有机结合,农业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

11、、品质、规格等方面不能适应加工企业的要求。(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往往经济效益低,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位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搞研发。由此导致粮食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五)大豆加工业外资比重和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20

12、06年,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压榨产能为2570万吨,占我国总能力的33.8%;实际大豆压榨量1296万吨,占我国实际压榨量的49.1%,已成半壁江山。由于外资企业几乎全部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料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2873万吨,占2006年世界贸易量的43.2%,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64.2%,比2000年时的48.1%提高了18个百分点。外资比重偏高,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风险。三、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态势,而全面建设健康小康社会对粮食加工业

13、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将给粮食加工业发展带动重大挑战。(一)原料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非农用地的需求继续扩大,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这就决定今后我国粮食供给必须优先用于满足食品和饲料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粮食加工转化工业(非食品加工)的发展。(二)粮食价格上涨挤压粮食加工业的利润空间近两年来,我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也屡创历史新高。从中长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及其相关的

14、化肥、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上涨,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将逐步上涨,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食品价格上涨实行严格的管理。如何应对高价的原料,是任何粮食加工企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三)粮食进口潜在风险加大展望未来,全球谷物、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不确定性,而全球谷物、大豆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随着石油价格的继续攀升以及全球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等部分谷物、大豆主产国正在加快推动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

15、物柴油的步伐,全球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的情况,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价格也因此会进一步上升,我国进口这些粮食的数量和价格风险加大。(四)资源和环保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单位能耗、水耗都比较高耗、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比较严重,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未来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强环保治污的双重压力,行业准入的成本将提高。四、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对食品的花色品种、质量、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16、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一)资源利用合理化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粮食加工业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径。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将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对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净”,才能提高粮食加工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稻谷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深加工可将原料99%的成分利用起来,生产3000种产品。(二)生产方式集约化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小规模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

17、之地。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出现更多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很多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三)经营模式专业化现代产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一个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就越有特色,在竞争中就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区域的粮食加工业将更加突出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走与当地资源相匹配的优、特、新等专业化的道路,实现从趋同发展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同时,粮食加工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实现粮食加工业与农业、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四)产品质量标准化发达国家食

18、品企业大都有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建立了谷物、油料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标准体系,规定了谷物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的标准。随着国民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监测和检验体系,进一步规范粮食加工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标准。五、促进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针对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严格新建项目的管理,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的宏观调控针对我国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

19、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调整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执行严格的核准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以上文件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议大豆油脂加工业也要参考上述管理办法,将目前的备案制调整为核准制,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建大豆加工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新建或改扩建大豆加工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对于稻谷、小麦加工业,因其加工产品主要是食品,非食品类产品的比例很少,新建项目可继续执行备案制,但要执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建设。(二)加强科学规划,发挥政策指

20、导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制定和实施了包括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粮油加工业“十一五”规划等在内的直接与粮食加工业有关的规划。部分地方也编制了本地区的食品工业或粮食加工业规划。但是,很多地方规划都是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一味地强调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思维视角,片面追求发展粮食深加工业,而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各地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发,调整和完善本地区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玉米主产区要加强政策指导和产业发展引导,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能盲目扩张,

21、大豆主产区和沿海大豆加工区要逐步压缩大豆油脂加工的产能,避免无序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玉米、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保持粮食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转化加工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质量安全可靠、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保证饲料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努力提高大豆加工业中豆粕的蛋白质含量,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在确保食用和饲用消费对粮食需求以及合理的储

22、备库存规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粮食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四)培育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是促进粮食加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扶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潜力大的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形成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暂行

23、规定,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改变粮食加工业小、散、差的状况。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牢牢树立名牌意识,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五)鼓励产、加、销产业链的整合,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粮食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够增强企业抵抗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变。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把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

24、、订单农业等形式,使粮食种植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订单农业,建立监督机制,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利益;二是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和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企业;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农民由单纯的原料提供者变为加工增殖利益的分享者,使企业和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作为加工原料的粮食具有季节性收购、常年消费的特点,收购时间集

25、中,资金占用大、周转慢,因此,应以低息方式给予粮食加工企业必要的收购资金信贷支持。考虑到我国粮食种植都是一家一户,分布分散,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民粮食的成本非常高,很多企业往往通过中小粮贩进行收购,而目前的政策对于粮食加工企业从中小粮贩收购粮食不允许进项税抵扣,建议对粮食加工企业从中间商购进的粮食视同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而享受相应税收支持,允许加工企业抵扣进项税。鉴于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运往华东、华南地区运费较高,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对粮食加工企业给予一定运费差价补贴,提高主产区粮食在华南、华东地区的竞争力。(七)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专项基金,以投资补助、贴息等形式,支持内资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大豆进口渠道,掌握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支持方式包括提供运费补贴,对生产、物流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提供适当补贴,提供流动资金贴息贷款,实施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定的双边贸易优惠补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