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62726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精品文档.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摘 要 针对防雷设计现状从施工图审查角度,浅谈笔者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关键词 防雷 施工图审查 接闪器 引下线 直击雷 电涌保护器我国自2005年起,以IEC62305系列标准为主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这是一次重大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为:1)增加了术语一章。2)变更了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措施。3)补充了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4)修改了防侧击的规定。5)详细规定了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6)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

2、均密度计算公式,并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7)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自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以下简称雷规)实施以来,尽管得到了设计和审查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雷规前后变化较大,又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国标图集,对设计人员和审查人员来说都需要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设计人员还习惯沿用以前的防雷概念和做法,很多的防雷设计还是拷贝以往的设计说明,总体来说,雷规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平时与设计人员QQ群交流,结合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浅谈对现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理解,希望与同行共同学习交流。 一、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防雷分类,涉及:雷规3.0

3、.2条、3.0.3条、3.0.4条;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以下简称民规)11.2.3条1款;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以下简称住电规)10.1.1条、10.1.2条,都是强制性条文。1.1 建筑物防雷分类,我们平时常做的项目主要看这三本规范。雷规为主,民规、住电规为辅,有矛盾处以雷规为准。这三本规范的防雷分类罗列如下:雷规3.0.2条规定: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2 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3 具有

4、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 身伤亡者。 雷规3.0.3条规定: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 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注:飞机场不含停放飞机的露天场所和跑道。3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4 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5 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6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

5、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8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9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10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雷规3.0.4条规定: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

6、危险场所。3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4 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民规11.2.3条1款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民用建筑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住电规10.1.1条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的住宅建筑,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住电规10.1.2条规定:建筑高度为50m100m或19层34

7、层的住宅建筑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25的住宅建筑,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1.2 雷规条文说明3.0.2条中20、21、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方法,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的划分方法是不一样的,而后者是旧版防雷规范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划分的依据。雷规条文说明3.0.2条规定:20区:以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短时存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场所。 (如:粉尘容器内、料斗、料仓、施风除尘器和过滤器、粉料传输系统、搅拌机、研磨机、干燥机等。)21区:正常运行时,很可能偶然地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环

8、境中的场所。(如:为操作而频繁打开粉尘容器的周围。)22区: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以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形式存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场所,如果存在仅是短暂的。雷规条文说明3.0.2条同时指出:易燃液体泵房当置于地下或半地下时为1区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易燃液体泵房当布置在地面上时为2区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1.3 雷规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Ng=0.1*Td) ,并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Ae计算公式,按照周边情况增加了4个,从这些计算公式中还可以看出不必要将相邻建筑等效面积合并计算。 雷规附录A.0.3条

9、中,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计算公式如下:当(不考虑周边情况,相当于独立)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D和等效面积Ae的计算公式未变:D=H(200-H)1/2 Ae=LW+2(L+W)D+H(200-H)*10-6例1:已知:L=60m,W=30m,H=20m,k=1,Td=52d/a (下面例题中k,Td取值不变)计算结果:D=60m, Ae=0.0239k,N=0.124次/a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 同时其周边在2D 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hr=100(m)的保护范围内时:Ae= LW+2(L+W)D+H(200-H

10、)-(D/2)*(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例2-1:已知:L=60m,W=30m,H=20m,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60m 计算结果:Ae=0.0239k,N=0.115次/a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 m,同时四周在2D 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hr=100(m)的保护范围内时:Ae=LW+(L+W)D+H(200-H)/4*10-6例2-2:已知:L=60m,W=30m,H=20m 计算结果: Ae=0.0100k,N=0.052次/a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 同时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

11、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 LW+2(L+W)D+H(200-H)-D*(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例3-1:已知:L=60m,W=30m,H=20m,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60m 计算结果:Ae=0.0221k,N=0.096次/a 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同时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 LW*10-6例3-2:已知:L=60m,W=30m,H=20m 计算结果:Ae=0.0018k,N=0.009次/a 当(不考虑周边情况,相当于独立)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 m时,Ae=LW+2H(L+W)+H

12、2*10-6例4:已知:L=60m,W=30m,H=110m 计算结果:Ae=0.0596k,N=0.310次/a 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 m, 同时其周边在2H 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且不在所确定建筑物以滚球半径等于建筑物高度( m )的保护范围内时,Ae=LW+2H(L+W)+H2-(H/2)*(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例5-1:已知:L=60m,W=30m,H=110m,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60m 计算结果:Ae=0.0596k,N=0.293次/a 当四周在2H 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

13、Ae=LW+H(L+W)+H2/4*10-6例5-2:已知:L=60m,W=30m,H=110m 计算结果:Ae=0.0212k,N=0.110次/a 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 m, 同时其周边在2H 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LW+2H(L+W)+H2-H*(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例6-1:已知:L=60m,W=30m,H=110m,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60m 计算结果:Ae=0.0596k,N=0.276次/a 当建筑物的高等于或大于100 m,同时四周在2H 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Ae= LW*

14、10-6例6-2:已知:L=60m,W=30m,H=110m,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60m 计算结果:Ae=0.001k8,N=0.009次/a 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通过例题计算可以得出结论:不考虑周边情况,相当于独立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是最大的。二、专设引下线与自然引下线 专设引下线与自然引下线,涉及:雷规4.2.4条2款、4.3.3条、4.4.3条、4.3.5条、4.4.5条、4.5.6条1.1)和2.1)款、5.3.4条、5.3.5条、5.3.6条及5.3.

15、8条,其中黑字体条款是强制性条文,其他条款是应执行条文。2.1 由于雷规增加的术语一章中没有专设引下线与自然引下线这两个重要术语,因此很容易有歧义。雷规条文说明4.3.3条指出,“专设”指专门敷设,区别于利用建筑物的金属体。雷规5.3.4中也指出,“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建筑外观要求较高时可暗敷,”,所以,专设引下线一般用于木结构建筑、砖结构建筑、改造项目及古建筑等。不言而喻,利用建筑物的金属体(如: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钢筋、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以及幕墙的金属立柱)作引下线的就是自然引下线。2.2 雷规5.3.8条指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三类防雷建筑

16、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因此,应该利用建筑物内全部或绝大多数的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筋作自然引下线。而如果仍然沿用以前的防雷做法仅利用四周柱筋作引下线时,便与规范不符。雷规4.5.6条1款1)项指出,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另外还应注意到,对自然引下线均未作间距要求,因为柱距就是间距;而专用引下线按防雷类别不同则有不同的要求。2.3 构件内钢筋的连接应按照雷规4.3.5条6款明确,特别是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时,这是个强制性条文。雷规条文说明4.3.5条指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钢筋体偶尔采用焊接连接,此

17、时提供了肯定的电气贯通。而金属绑线绑扎也是可以保证电气贯通的,因为“这样一类建筑物具有许许多多的钢筋和连接点,它们保证将全部雷电流经过许多次再分流流入大量的并联放电路径,”。当金属绑线绑扎施工时,只要保证钢筋之间用绑线固定钢筋,垂直方向的钢筋与钢筋之间和水平钢筋与垂直钢筋之间都做好绑扎,就能保证电气连贯性。笔者以为金属绑线绑扎是成本较小的一种施工方法,可以减少业主和设计人员的成本担忧。因此,自然引下线乃至整个防雷装置采用金属绑线绑扎施工应是首选。 三、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接闪器和接闪导体固定支架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接闪器和接闪导体固定支架,涉及:雷规5.1.1条、5.2.3条、5.2.6条,是

18、应执行条文。3.1 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在旧版规范中,基本只用热镀锌钢材料,而新版规范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及其应用条件,宜符合雷规表5.1.1的规定,见下表。 材料使用于大气中使用于地中使用于混凝土中耐腐蚀情况在下列环境中能耐腐蚀在下列环境中增加腐蚀与下列材料接触形成直流电耦合可能受到严重腐蚀铜单根导体,绞线单根导体,有镀层的绞线,铜管单根导体,有镀层的绞线在许多环境中良好硫化物有机材料-热镀锌钢单根导体,绞线单根导体,钢管单根导体,绞线敷设于大气、混凝土和无腐蚀性的一般土壤中受到的腐蚀是可接受的高氯化物含量铜电镀铜钢单根导体单根导体单根导体在许多环境中良好硫化

19、物-不锈钢单根导体,绞线单根导体,绞线单根导体,绞线在许多环境中良好高氯化物含量-铝单根导体,绞线不适合不适合在含有低浓度硫和氯化物的大气中良好碱性溶液铜铅有镀铅层的单根导体禁止不适合在含有高浓度硫和氯化物的大气中良好-铜不锈钢注:1 敷设于黏土或潮湿土壤中的镀锌钢可能受到腐蚀;2 在沿海地区,敷设于混凝土中的镀锌钢不宜延伸进入土壤中;3 不得在地中采用铅。3.2 接闪杆头部宜做成半球头,而不宜做成我们通常以为最好的尖头(这是根据美国防雷标准要求的,认为接闪头做成钝形比较好)。3.3 明敷接闪导体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固定支架宜做成上部向外稍弯的形状,固定支架间距应注意接闪器采用热

20、镀锌圆钢和热镀锌扁钢(或热镀锌钢绞线)时是不一样的,见雷规表5.2.6,例如:接闪器为热镀锌圆钢水平敷设时,固定支架间距为1000,而接闪器为热镀锌扁钢水平敷设时,固定支架间距为500,这是新版规范的要求,也是IEC标准规定的。四、防雷等电位连接与防侧击措施防雷等电位连接与防侧击措施,涉及雷规4.1.2条、4.2.4条4,7款、4.3.9条、4.4.8条,其中黑字体条款是强制性条文,其他条款是应执行条文。防雷等电位连接与防侧击措施,也是新版规范变化较大的地方。4.1 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应与防雷装

21、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当有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时,外部防雷装置与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之间,无间隔距离的要求。4.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装设等电位连接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等电位连接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干线环路。4.3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当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下列防侧击的措施:1)应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接闪带并应与引下线相连。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4.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高于45m时,除屋顶的外部防雷装置应符合雷规4.3.1条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4

22、.4.1 对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当滚球半径45m球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突出外墙的物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4.4.2 高于60m的建筑物,其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应防侧击(例如150m高的建筑物,只要在120150m处考虑防侧击雷。80m高的建筑物,只要在6080m处考虑防侧击雷。),防侧击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以及显著突出的物体,应按屋顶上的保护措施处理。2)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布置接闪器应符合对本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接闪器应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

23、体上。3)外部金属物,当其最小尺寸符合雷规5.2.7条2款的规定时,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还可利用布置在建筑物垂直边缘处的外部引下线作为接闪器。4)符合雷规4.3.5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内钢筋和符合雷规5.3.5条规定的建筑物金属框架,当作为引下线或与引下线连接时,均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4.4.3 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4.5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等电位连接与防侧击措施基本类同,在此不再赘述。4.6 如果按雷规利用所有混凝土柱筋、梁内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当然包括外墙处的混凝土柱筋、圈梁内钢筋,这些钢筋组成了小于10m*10m或8m*12m(20m

24、*20m或16m*24m)的接闪网,这样当然就满足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侧击雷的要求了。五、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 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措施,涉及雷规4.5.6条,是应执行条文。旧版规范第4.3.5条尽管有一些这方面的措施,但没有直接提出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概念,新版规范变更和完善了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措施。当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时,可不另外考虑做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措施,如果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时,则防接触电压应符合除雷规4.5.6条1.1)款外的其他措施之一,同样防跨步电压应符合除雷规4.5.6条2

25、.1)款外的其他措施之一。雷规4.5.6条规定:1 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2) 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m。注: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要求。3) 外露的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例如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4) 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2 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

26、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这些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2) 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50km。注:例如,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通常符合本要求。3) 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4) 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六、 绝缘段前后处理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埋地金属管道和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在入户处设绝缘段时,应有防雷措施,涉及雷规4.2.4条13、14款、4.3.8条9款、4.4.7条5款,这是新版规范增加的内容,是应执行条文。6.1 住宅、宾馆、爆炸危险环境区域等设计时都应该注意这些规

27、范条款的要求。6.2 在绝缘段跨接或选择级试验的密封型电压开关型SPD ,SPD的上端头接到等电位连接带。SPD参数选择如下: Iimp=0.5*I/(n*m) 取m=1,UPUW ,在无法确定时,1.5kVUP 2.5kV6.3 在绝缘段跨接或采用隔离放电间隙。七、电气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参数选择电气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参数选择,涉及雷规4.2.3条2款、4.2.4条8款、4.3.8条4,5款、4.4.7条2款、4.5.4条3款、6.4.5条2,3款, 黑字体条款是强制性条文,其他条款是应执行条文。7.1 户外线路进入建筑物处(即LPZ0与LPZ1界面交界处)装设的电涌保护器,应按雷

28、规第4章规定确定。7.2 靠近需要保护的设备处,即LPZ1与LPZ2界面交界处(如:IT机房进线处)、LPZ2与更高区界面交界处(如:IT设备机柜进线处),对电气系统宜选用II级、I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无IT机房时,可减少电涌保护器的安装级数。见下图1:7.3 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雷规强调装设在LPZ界面交界处。1) 在装有双电源自切开关的配电箱内,SPD装在ATS开关前后均可,因为ATS开关前后属于同一LPZ界面交界处。2) 楼层配电箱处一般不需要装设SPD,只有在电子系统要求比较高时才需要装设SPD。3) 由室内配电箱引至屋顶设备线路应穿钢管,且在屋顶设备的开关电源侧装设II级试验电涌保护

29、器,Up2.5kV,见雷规4.5.4条3款。 住宅楼住户配电箱内至屋顶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电加热回路,属于这种情况,应装设SPD,并符合本条规范的要求。7.4 电涌保护器参数选择1 放电电流选择:1)I 级试验电涌保护器,放电电流采用冲击电流Iimp,测试波形10/350S。 Iimp=0.5*I/(n*m) 式中:雷电流I分别取200kA(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50kA(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00kA(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若无资料,每一保护模式的Iimp12.5kA。 例:有一幢属第二类防雷的建筑物(即I=150kA),引入水管、电力线和信息线(即n=3),电气系统为TN-C-S制,需安装3台

30、SPD(即m=3): Iimp=0.5*I/(n*m)=8.3(kA )2)II、I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应与同一线路上方的电涌保护器在能量上配合。 II、I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放电电流均采用标称放电电流In,测试波形均为8/20S, In5kA(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 In3kA(III级试验电涌保护器)。2 电压保护水平Up(kV),第一级Up2.5kV, 一般取0.8*2.5=2.0(kV) 后级SPD的Up值应小于前级SPD的Up 值,一般取前级的0.8。7.5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c(V),不应小于雷规表J.1.1所规定的最小值,同下表:电涌保护器接于电气系统特征TT系统TN-C系统

31、TN-S系统引出中性线的IT系统无中性线引出的IT系统每一相线与中性线间1.15Uo不适用1.15Uo1.15Uo不适用每一相线与PE线间1.15Uo不适用1.15Uo1.73Uo相间电压中性线与PE线间Uo不适用UoUo不适用每一相线与PEN间不适用1.15Uo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注:标有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不需计及15%的允许误差,Uo=220V。从上表看出Uc是指L、N线,L、PE(PEN)线、 N、PE线间的电压。设计中经常采用的TT、TN-S系统:L、N线,L、PE线间的Uc1.15Uo=253(V)即可,在SPD安装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可适当提

32、高Uc,但不宜太大,太大的结果会造成该电涌保护器只有防闪电电涌作用,而无防内部过电压的保护作用。据此,Uc值可选择如下:1)TT、TN-S系统,只有一级SPD时,一般Uc1.15Uo=253(V);当有电梯或起重机等重载启动设备时,可取Uc1.25Uo=275(V);当无电梯或起重机等重载启动设备,但SPD安装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也可取Uc1.25Uo=275(V);当有电梯或起重机等重载启动设备,且SPD安装处供电电压偏差超过10%以及谐波使电压幅值加大的情况下,还可再适当提高Uc,约取Uc1.35Uo=297(V)。2)TT、TN-S系统,有多级SPD时

33、,末级SPD按例1中的SPD选择;前级SPD的Uc值应大于后级SPD的Uc 值。7.6 电涌保护器接线和安装数量由于系统接地制式不同而变化较多,故施工图应与画出,具体参见雷规图J.1.2-1J.1.2-5,同下图2图6: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Up应小于或等于2.5kV的电涌保护器;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6-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剩余电流保护器(RCD),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图2 TT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 (注意图2中SPD的数量是4个,F2熔断器也是4个)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4a-电涌保护器,它们串联后构

34、成的 Up应小于或等于2.5kV;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6-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安装于母线的电源侧或负荷侧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图3 TT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电源侧(注意图3中SPD的数量是4个,而F2熔断器是3个,SPD接线比较特殊,尤其应该画出) 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Up应小于或等于2.5kV的电涌保护器;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6-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图4 TN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注意图4中SPD的数量是3个,F2熔断器也是3个)3-总接地端或总接地连接带; 4-Up应小于或等于2.5kV

35、的电涌保护器; 5-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5a或5b; 6-需要被电涌保护器保护的设备; 7-剩余电流保护器(RCD),应考虑通雷电流的能力图5 IT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进户处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负荷侧(注意图5中SPD的数量是3个,F2熔断器也是3个) 1-电气装置的电源进线处;2-配电箱; 3-送出的配电线路;4-总接地端或总接地 连接带;5-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6-电 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线;7-需要被电涌保 护器保护的设备;8-I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9-II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10-去耦器件或配电线路长度图6 I级、II级、II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以TN-C-S系统为例)(

36、注意图6中SPD和F2熔断器的数量变化)7.7 电涌保护器前保护电器选择:1)应采用熔断器。宜按照产品样本在25A-63A间选择,其熔断器F2熔断电流宜按上级熔断器F1熔断电流的0.50.6考虑。2)不宜采用断路器。由于断路器内存在线圈,会影响电涌保护器保护能力。八、电子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参数选择电子系统电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参数选择,涉及雷规4.2.3条6款、4.2.4条11,12款、4.3.8条7,8款、4.4.7条3,4款, 都是应执行条文。8.1 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室外通信线路进线采用金属线时,电涌保护器均应装设D1类,短路电流2.0kA(第一类),短路电流1.5kA(第二类

37、),短路电流1.0kA(第三类)。8.2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室外通信线路进线采用室外型光缆时,电涌保护器均应装设B2类,短路电流100A (第一类),短路电流75A(第二类),短路电流50A(第三类)。九、 金属屋面的防雷 金属屋面的防雷,涉及雷规5.2.7条,是应执行条文。 9.1雷规已经取消了搭接长度的要求,施工图上如果还注搭接长度要求,就违反了本条规定。 9.2本条中所述的易燃物品是指:易燃气体、蒸汽、液体、薄雾,见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附录一名词解释。9.3 根据雷规5.2.7的条文说明:近年来,经常采用的一种夹有非易燃物保温层的双金属板做成的屋

38、面板(彩板),如:其上层钢板厚度不小于0.5mm,中间保温层为非易燃物,下层钢板不会被击穿,且能阻挡上层板被击穿时的熔化物时,是可以利用其作为接闪器的。十、其他10.1 各类防雷建筑物均应设置防直击雷和闪电电涌侵入措施,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雷规中3.0.3条57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涉及雷规4.1.1条,是强制性条文。 10.2 雷规3.0.3条24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其他各类防雷建筑物,当其建筑物内系统所接设备的重要性高,以及所处雷击磁场环境和加于设备的闪电电涌无法满足要求时,也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见雷规4.1.3条,

39、是应执行条文。 10.3 电子系统不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涉及雷规6.3.4条5款,是应执行条文。结语雷规是建筑电气专业最为重要的设计规范之一,是我国防雷方面的母规,其他规范凡与雷规有矛盾之处,笔者认为应以雷规为准,设计人员应养成使用新版规范语言、新版规范做法的习惯。参考文献1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2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设计院,等起草.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3陈琪 李俊民 庞传贵,对2012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思考,建筑电气,2012(5):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