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学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42627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资源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森林资源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资源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资源学教案.doc(1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森林资源学教案.精品文档.森林资源学教案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相关基本概念内容,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资源概念、森林资源的作用与效益,我国森林资源特点与现状。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对比分析教学内容一、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概念二、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三、世界森林资源概况四、我国森林资源概况五、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一、资源、森林及森林资源的概念(一)资源1、资源定义:广义的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或可预见的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可见,

2、资源具有动态性、可利用性、认识性。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2、资源的分类:按资源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类: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人力(人口、智力、体力等)和劳动成果的总和,包括所有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产品,如设备、厂房等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你能说出资源有哪些种类?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划分的十大资源?3、自然资源的内涵 : 自然资源是原生或没有变动的状态的自然物。 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

3、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包括物理成分和生命成分,其有价值及动态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气候、水体、生物、岩矿等自然资源本质上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本身并无资源含义,只有当其有使用价值时,才会成为资源。4、自然资源的5种分类方法:()根据资源能否重新生产出来而被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具有生长能力的生物。特点: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从新产生,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的非生物资源。如:森林、农田、渔场、野生动植物、土壤等。 可再生资源的延续和循环通常取决于人类适度的非破坏性的经营方法。 农田土地在合理耕作下,可以保持

4、而不枯竭。 森林在合理采伐、更新过程中,林地可以持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渔场在合理捕捞条件下,鱼群能不断繁殖。不可再生资源或称非再生资源、耗竭资源主要是指非生物的矿产。这类自然资源没有在生产能力,但其中一些可借助再循环而被回收、重新利用(例如各种废旧金属);有的则是一次性消耗,不能循环回收(例如能源),因此这类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所有金属矿物质和除了能源矿物外的许多非金属矿物,这些资源更新能力较弱,但当它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这为更有效拥有利用有限资源开辟了广阔前景。b、不可回收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物,这些资

5、源经过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逸散到宇宙空间,而逸散掉,既不能更新,也不能回收。(2)根据人类社会对某种资源利用能否加以控制为依据,将资源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专有资源或称可控资源:是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形式,对资源的使用,可以加以控制或自行调节。如:某一国家的领海。或属于某一农场、公司的土地等,即所有权明确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明确,所有权主体仅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进行调节。成为专有资源的前提是:所有权主体明确。共享资源:任何集团或个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的资源,例如,空气、公海等。同时,一些处于多个所有权主体拥有森林、湖泊等,都可成为相应范围

6、的共享资源。由此可见,这种划分更说明了国家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3)根据资源是否被开发,可分为原始资源和开发性资源两类前者是指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开发的森林、湖泊等)。后者只以开发的资源。在此,有的经济学家也称原始资源为清洁空气,自然优美的景色,以及对人类直接产生满足(而不是通过某种生产性的转化的)环境等其他方面。 (4)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态划分可划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等。(5)按自然资源的用途划分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资源;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资源。总之,不同的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可以获得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结论。(二)森林1、概念:森林-是

7、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森林动物和微生物等),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即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它是一种植被类型,属于植被范畴。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森林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的环境,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2、森林的特点:寿命长,生长周期长成分复杂,产品种类繁多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样具有天然更新能力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3、森林类型划分(1)按起源

8、划分天然林(自然发生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人工林(人工方式形成的森林,如直播造林、植苗造林、飞播造林等)天然林与人工林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种类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功能完善,对生态平衡的贡献大;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长。(2)按树种组成划分针叶林(以针叶树为建群种的森林);阔叶林(由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或者分为:纯林与混交林,纯林-单一树种 混交林-多树种(3)按地带性植被分布划分: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寒带森林。(三)森林资源1、定义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它是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

9、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或者说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 它包括森林、散生木(竹)、林地以及林区内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森林环境等多种资源。 由定义知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衡量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 森林覆盖率森林的数量 森林蓄积量森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 森林蓄积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

10、和水平、森林碳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状况优劣的重要依据。 森林覆盖率如何计算?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大片灌木林面积+“四旁”树与农田防护林带折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2、森林资源的特征 再生性 森林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管理达到永续利用;所以森林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产的资源。 天然性 森林资源虽是可以再生产的资源,但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自然再生产的作用大,

11、生产的时间长,把森林资源当作农产品那样的概念还很难成立。当前,世界森林资源中,天然林仍占大多数。 多效性 反映在森林资源利用的多效用上。森林作为林产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其林产品;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洪水,保护土壤等国土保安作用,此外,森林也是旅游观光和保健卫生的资源。3、森林资源类型划分 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 森林资源按其组成的各类资源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划分为基础资源(或称本性资源)和附属资源(或称属性资源)两大类。 森林资源按其功能或经营的目的不同可划分为林木资源、非林木资源和综合性资原。 按可否更新性分为可更新性、不可更新性和恒定资源。 按可否商品化可分为商

12、品性资源、非商品性资源和半商品性资源。 此外,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习惯于把森林资源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1)直接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中其他植物资源、林中其他原生动物资源、林中非生物资源等。 (2)间接资源:主要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旅游、观赏、森林文化等资源。二、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森林资源的功能与用途主要体现在其综合效益上:森林的综合效益-是森林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效益、和森林社会效益的总称。(一)经济效益(经济功能) 森林能生产众多的木质及非木质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迄今木材仍与钢铁、水泥、塑料一起,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原材料之一。 木质产品中:木材的应用越来越广、价值越来

13、越高,既广泛用于传统的产业、又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据统计,现有的木材及复合加工产品已经开发达到10万余种。 非木质产品:主要包括果品、药材、工业原料、花卉竹藤、林化产品等等。 此外,森林的自然和生态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休闲和旅游保健功能: 在森林环境里,人们能进行攀岩、徒步、观光、狩猎、探秘等多项活动,是度假、旅游、娱乐、休闲的好场所,同时是绘画、摄影、考古等的重要对象。 森林空气中植物杀菌素含量高、负离子含量高、氧气浓度高、菌类含量低、污染物含量低、噪音低等,人们沐浴在森林中对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疗养保健、增强免疫机能等有诸多妙效,促进人们身心愉悦和健康长寿。(二)生态

14、效益(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森林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效用。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有巨大作用。 例如: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风速,稳定流沙,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植物强大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 1、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能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削洪抗旱和净化水质等,通过对降雨的截留、吸收和下渗,对降水进行

15、时空再分配,减弱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清洁水源。 据不完全测算: 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雨水多时,森林可贮水。 雨水少时,可慢慢释放水分,犹如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库。 因此说,森林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本。 2、防治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心腹之患。 森林具有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强度等重要作用。尤其是灌木树种根系强大,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并通过生物作用改良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种植恢复林草植被,能从根本上阻止流沙扩散,改良沙质土壤,防止土地沙漠化。 3、调节气候和净化空

16、气 在森林地带,通过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中水分的含量,消耗了大量的热能,林区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要比无林区高1025,林区内及周围空气的温度可降低610。 通过光合作用,林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空气的平衡。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变暖的缓冲器。 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 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 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 又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17、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有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的能力;并能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 4、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有些树木能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 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 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5、森林减少噪声、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减少噪声: 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

18、声效果。 实验表明: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 又如: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 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 除尘: 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榆树林为3.39克。 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 污水净化: 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研究,污水穿

19、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 6、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动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三)森林社会效益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认识、且已为社会服务的那部分效益。 在社会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下比较流行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热。 此外,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森林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作出的贡献主

20、要体现在供人们旅游、游憩等方面。 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也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发达的社会同时也呼唤文明的文化氛围。 德国人认为日耳曼时代的森林培育了德国文化、科学和精神,从森林中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诗人。 综上所述,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由于森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它也是自然界最丰富和最稳定的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质材料能源库(碳储库)、可再生资源的生产车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三、世界森林资源概况 森林资源的数量多寡,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的条件、森林拥有量情况及森林生产力等。 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指标主要有: 森

21、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森林生长量等。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结果显示,目前: 世界森林面积达40亿公顷,约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面积)的31%,人均森林面积0.6公顷。 森林资源蓄积推算约为4300亿m3。虽然近年来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每天仍有将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 全球人工林面积2.64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从森林权属来看,公有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80%。全球森林碳储量达到2890亿吨。 从森林功能来看,全球商品林面积接近12亿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林面积超过4.6亿公顷,防护林面积3.3亿公顷,分别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12%和8%。 世界森林资源

22、特征(以2005年数据分析): 1、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衡 全球三分之二的森林集中分布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秘鲁和印度等10个国家,其中前5个国家森林面积占全球的50%以上。 全球229国家和地区中,有105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世界上也有62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的比重不到10,其中,有些国家如莱索托、吉布提、埃及、利比亚、毛利塔尼亚、科威特、摩纳哥和瑙鲁不足0.5%。 2、多数国家的森林以公有林为主 全球84.4%的森林是公有林(指林地所有权,包括国有和集体),13.2

23、%的森林是私有林。 在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涉及的229个国家和地区中: 74%的国家其公有林超过50%,其中47个国家的森林全部公有; 24%的国家其私有林超过50%,其中纽埃岛、库克群岛和基里巴斯3个大洋洲岛国和群岛森林全部私有。 3、世界各国森林每公顷蓄积差距大 世界上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森林每公顷蓄积大于全球平均水平(110立方米/公顷)。多数国家森林每公顷蓄积不足全球平均水平。 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 刚果民主共和国森林每公顷蓄积较高,为230.8立方米。 巴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分别为170.1、115.9、106.4和99.5立方米。 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远低于

24、全球平均水平。 4、全球三分之一的森林是原生林,人工林不足5 全球原生林占森林总面积的36.4%,人工林占3.8%。 原生林集中分布在巴西(31.1%)、俄罗斯联邦(19.1%)、加拿大(12.4%)、美国(7.8%)和秘鲁(4.6%)5国。 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国(22.4%)、俄罗斯联邦(12.1%)、美国(12.2%)、日本(7.4%)、苏丹(3.9%)和巴西(3.9%)。 5、全球森林的三分之一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11%的森林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球用于生产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的森林比重大于50%的国家和地区全球有43个。 全球指定用于水土保持的森林面积比重为9.3% 。 全球指定用

25、于提供休闲、旅游、教育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服务的占3.7%,有些国家如塞拉利昂、亚美尼亚、德国和巴西指定用于提供社会服务的森林比重超过20%,德国达42.3%。 6、每年近百分之四的森林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 全球每年平均有1.04亿公顷的森林受到林火、有害生物(包括病虫害)以及干旱、风雪、冰和洪水等气候事件影响,其中受森林病虫害和林火影响的面积较大,分别占65.3%和26.7%。 全球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森林面积的83.5%集中分布在美国(23.5%)、加拿大(15.6%)、印度(12.5%)、中国(7.6%)、俄罗斯联邦(7.4%)、缅甸(6.2%)、乍得(5.9%)和芬兰(4.8%)。 1、全球

26、森林面积、蓄积、原生林资源呈下降趋势,净损失速度有所减缓。 (1)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减少的速度变缓 1990-2000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890万公顷 2000-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 (2)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 1990-2000年:每年增加225万公顷 2000-2005年:每年增加280万公顷 (3)全球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 1990-2000年:年均净减少387万公顷 2000-2005年:年均净减少702万公顷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愈来愈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多功能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发展趋势。3、全球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森林

27、资源发展、保护与经营管理状况差别很大,欧洲及亚洲的中国等国家森林面积明显增加,其他地区持平或减少。4、森林碳汇贡献不平衡。非洲、亚洲、南美洲森林生物量碳贮量在减少,其他地区在增加。四、我国森林资源概况我国森林资源总体概况:资源总量和人工林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与人均占有量不尽如意。(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hm2 。 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为解放初期8.6的2.4倍。 活立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137.21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

28、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 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我国森林覆盖率、面积、蓄积提高的原因: 我国自1998年先后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此外,森林覆盖面积的提高得益于坚持了30多年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消耗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中国木材供应安全的问题? 2009年11

29、月17日(星期二)10:0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提出问题:这次清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木材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有差距,今后我们如何采取措施保障木材安全? 国家林业局贾局长回答解决办法: 目前我们一方面自己供应,一方面通过进口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要立足国内,靠自己解决。解决办法: (1)通过改革,要使林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从根本上有一个转变。 (2)战略布局上要有调整:一是充分利用南方水热资源的优势,将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实现我国木材生产从过去的北方国有林区,向南方集体林区的战略转移。 二是由过去主要靠天然林采伐来供应商品材,转移

30、到主要靠人工林采伐供应解决商品林的问题。 400mm等降水量线:是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 一线,其中中段大致与我国古长城一线吻合。 400mm等降水量线: 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是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中国传统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的天然林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3 西南林区第二大的天然林区 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横断山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1/4 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比重大 南方集体林区的范围 10个省份 沿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内地:安徽、湖南、湖北、

31、江西、贵州 缺林地区 广大西北和黄河中下游的晋、冀、豫 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开发利用困难。五、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总体看中国森林资源的变化趋势是: 1、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 2、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3、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 4、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5、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 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省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是“两

32、江”上游生态屏障。上世纪90年代,贵州省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封山育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 进入2000年,贵州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良好机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力争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良好基础。这个目标目前已实现。 2008年报道,我省森林面积达10550.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93%。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

33、建设、石漠化治理、速生丰产用材林),全面推进了造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 全省平均每年以营造林700多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 近十年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1)、森林资源大体上是天然林多,人工林少 。 在天然林中,次生林多,原始林少。 原始的天然林仅在茂兰、梵净山、雷公山等几个自然保护区呈岛状分布,现有天然林主要是通过封山育林途径培育起来的大面积次生林。 (2)、森林分布不均匀 贵州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等天然林区,而省内喀斯特地貌出露较多的安顺、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的森林则相对分布较少。 (3)、森林结构不合理 现有森林资源构成幼龄林多,近熟林和成过熟林少。 用材林比重大,防

34、护林比重小,防护林中水土保持效益能力较差的松、杉、柏比例高。 森林质量较差。作业、思考题:我国森林资源特点。第二章 森林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发布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森林的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演替及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内容。基本知识点:森林的形成、森林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资源发生发展规律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一、森林的形成二、森林演替三、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四、森林生态系统五、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第一节、森林的形成一、从地质史上分析: 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1、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

35、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2.5亿年前),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 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现在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桫椤。 2、裸子植物阶段 中生代的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2.5亿年前6500万年前)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 苏铁、银杏和松柏类形成地球陆地上大面积的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 3、被子植物阶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 ),被子植物的乔木、灌木、草本相继大量出现,遍及地球陆地,形成各种类型的森林,直至现在仍为最优势、最稳定的植物群落。二、从生态学

36、角度分析: 森林是由无数生物与各种非生命因子有机结合的整体,它是有生命的,具有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 森林群落-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其为森林群落(森林)。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森林群落的形成过程: 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迁移: 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 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迁移效

37、果。 定居 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 竞争 适者生存。 个体大小、适应性和生长速度影响着生存地位。 反应 原来的生境条件发生改变,新的迁移开始。 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会在形态(高度和直径)、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林木分化”。 林木分化反映出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剧烈的生存竞争,必然加速分化的进程。 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自然稀疏”。 2、森林群落的发育时期: 先锋群落阶段(发育初期) 这一阶段首先是一些生态幅度较

38、大的物种侵入定居并获得成功。 特征: A、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由于建群种在群落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其他植物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上的变化。 B、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的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分化不明显,每一层中的植物种类也不稳定。 C、群落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同时,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的物候进程都还没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表现。 郁闭未稳定的阶段(发育盛期) 随着群落的发展,生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资源的利用逐渐由不完善到充分利用。 物种之,通过竞争间竞争激烈,各物种之间逐渐达到相对平衡。 特征: A、植物种类组成定型,组成相对的比较一致,这些种

39、类在同一类型的其他群落中,分布也是均匀和具有其一致性,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他群落。 B、群落的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每一层都有一定的植物种类,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结构特点。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具有较典型的特点。 如果群落的建群种是比较耐荫的种类,则在发育盛期还可以见到它们在群落中有良好的更新状况。 为促进植物旺盛生长,进行抚育采伐。 郁闭稳定的阶段 (发育末期) 物种由竞争转入协调进化,使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 发展成为与当地气候相一致的顶极群落,这时群落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也较为复杂。 在一个群落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群落不断

40、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 最初,这种改造作用对该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但当这一改造作用加强时,则被群落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往往对它本身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原来的建群种生长势逐渐减弱,缺乏更新能力。 同时,一批新的植物侵入和定居,并且旺盛生长。由于这些原因,到了这个时期,植物种类成分又出现一种混杂现象,原来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特点也逐渐发生变化。 培育措施:采伐、更新、抚育第二节、森林演替 广义森林演替:-群落任一层次发生优势种变化的演替(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狭义森林演替:-指乔木层发生优势种变化导致的演替(主要是乔木层中树种演替)。一、研究演替的目的研究森林演替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41、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例如:对森林的合理利用、改造和经营,都必须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掌握才能实现。二、森林群落演替原因:内因:树种特性间的差异,是引起森林演替的内在原因。外因:生境条件是演替发生的条件将引起树种适应和竞,外界生境条件发生变化,争能力的改变,从而引起演替。三、森林群落演替模式(类型): 在特定区域内,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群落类型的整个替代顺序(即演替中植物群落顺序替代的总过程)称演替系列。 森林群落演替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划分,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归类的演替系列模式 旱生演替系列:演替开始于裸露的岩石、山地等干旱基

42、质上的演替。 演替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旱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能在这种严酷生境生长的植物种类甚少,它们矮小的植株影响和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只能随着土壤的发育而发育。 水生演替阶段:从积水发生的原生演替。 演替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灌木疏林阶段森林阶段。 中生演替系列: 原生演替中开始于具有一定肥力土壤母质上的演替。 演替阶段:裸露矿质土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例如:裸地-草丛-灌丛-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 上述3种演替系列提供了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过程,反映了群落演替的实质是: a、群落的组成种

43、类的不断更替。 b、由群落作用所引起的生境的不断变化(改善)。 c、每一阶段群落总比上一阶段的结构更复杂、更稳定。 d、对环境的利用更为充分。 e、改造环境的作用通常也更强。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的形成,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森林群落长期稳定时,称为顶级群落。 顶级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为破坏有时却立竿见影。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森林的作用也日渐清晰。了解了森林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人类规范自我行为,保护及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和谐相处,并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

44、-指以前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如在岩石露头的表面、沙丘、湖底、河底阶段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次生裸地:是森林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造成的迹地。次生演替特点:由外部干扰所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 3、按演替方向划分的演替类型: 进展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l 特点: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群落),后一阶段总比前一

45、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也更强。l 如喜光树种组成的马尾松林、枫香林、桦木林等,由于耐荫的椎栲类、润楠、荷木等树种的侵入而逐渐演变为常绿阔叶林。l 逆行演替-植物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l 森林的逆行演替主要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等干扰因素作用之后,使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以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也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l 如耐荫的常绿阔叶林经反复采伐或火烧后,倒退到阳性树种组成的森林或灌丛、草地。从森林演替的方向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包括两种过程:一是群落的退化(逆行演替);二是群落的复生(进展演替)。森林群落演替类型 1、按演替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 2、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按演替方向划分: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