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大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36458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植物生理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大纲.doc(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植物生理学大纲.精品文档.植 物 生 理 学 大 纲一、前言 植物生理学是生物专业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高等 农林院校本科生物系列课程中的骨干课程。它是我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51,重点讲授各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的基础上,注意和农业生产间的联系,使植物生理学真正成为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

2、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这些生命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生理学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转向生态、环境研究,微观上把植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还原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切利用植物生产的事业中。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植物生理学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性很强。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基本代谢,并在此基础上讲授从合子形成经种

3、子、幼苗、营养生长直到开花、结果的整个生活周期中,植物在遗传因子控制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如何通过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传递,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有序进行生长发育的规律机理。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建立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了解植物生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又要知道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启发学生重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学会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学习前人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进行自己的探索。注意辩证思维,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详细讲解并启发学生认真学习植物生理学中有关研究的实验

4、设计思想、方案、方法和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习一项研究的结论更加重要。同时,教育学生要学好实验课,验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授课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本大纲以潘瑞炽主编的植物生理学(第四版)为基础教材。王忠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和李合生主编的现代植物生理学为参考教材。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总学时51(实验24学时独立开设),各章节学时安排如下:结论1学时,植物水分代谢5学时,植物的矿质营养5学时,植物的光合作用9学时,植物的呼吸作用4学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2学时,植物生长物质6学时,光形态

5、建成1学时,植物的生长生理5学时,植物的生殖生理5学时,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4学时,植物的抗性生理4学时。六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 论 (1学时)本章重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及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讲授内容:一、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展望三、 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5学时)本章重点: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和水在细胞中的形态;水势概念、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的过程及影响这个过程的环境因素;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讲授内容:一、 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1、 水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植物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2、 植

6、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及其代谢和抗性的影响二、 水分的运动及水分进入植物细胞1、 水势:水势的概念;水势及其组分;植物细胞中的水势及其和细胞体积的关系2、 细胞的渗透现象、质壁分离及复原。3、 相邻细胞间的水分运转、器官间水分运输、植物与环境间水分移动。4、 水分进入细胞的途径三、 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1、 根系吸水的部位;根毛的寿命和作用2、 根系吸水的动力主动吸水,吐水与伤流,根压及其产生原因;被动吸水,蒸腾拉力及其变化。3、 影响根系吸水的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形态;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四、 蒸腾作用1、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量的指标2、 植物的蒸腾部位:全身蒸腾、皮孔蒸腾、叶片蒸腾(角质层蒸

7、腾、气孔蒸腾)3、 气孔的结构及其调节机理 气孔的大小数目和分布 气孔的蒸腾过程 气孔的开关调节4、 蒸腾的非气孔调节5、 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湿度、风等;蒸腾作用的昼夜变化。五、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1、 水分的运输途径短距离(共质体质外体);远距离(木质部输导组织)。2、 水分沿导管和管胞上升的动力。六、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1、 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2、 合理灌溉的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气孔开度、叶片水势或溶质势、叶片含水量)。3、 改进灌溉方法和节水栽培的生理基础。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培养(5学时)本章重点: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缺素症及其诊断;植物营养元

8、素的吸收机理、影响吸收利用的因素和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原则。讲授内容:一、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1、 植物体内的元素,植物营养必需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植物营养必需元素。2、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病症以N、P、K三要素为重点逐一介绍十六种必需元素。3、 作物缺素症的诊断化学分析法、病症诊断法、加入诊断法。二、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 矿质元素进入细胞的形态和动力 被动吸收:扩散、杜南平衡 主动吸收:载体学说、离子泵及机理、胞饮和胞吞作用2、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吸收特点:水分和盐分的相对吸收、离子的选择吸收;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单盐毒害、离子对抗和平衡溶液。 吸收的过程

9、 影响根系吸收的环境因素3、 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根外营养三、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分布和利用1、 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度;2、 元素进入植物体中的分布、利用和再利用;3、 植物体中矿质元素的流失。四、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1、 作物的需肥规律;2、 施肥指标:形态观察、土壤分析、叶分析、酶分析;3、 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益。第三章 光合作用 (9学时)本章重点:光合作用中光能如何转变为化学能;CO2如何转变为糖,光呼吸过程及其评价,C3植物和C4植物差别,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农业措施。讲授内容:一、 光合作用的意义二、 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1、 叶绿体的结构

10、和成分;2、 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主要理化性质;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3、 叶绿素的合成及其影响条件。三、 光合作用机理1、 原初反应 原初反应和光合单位 聚光色素和作用中心色素 原初反应的能量吸收、传递和转换2、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两个光系统的发现,PS和PS的组成和特性 Z形电子传递链 希尔反应和光合放氧 光合磷酸化(非环式、环式和假环式),同化力的形成。3、 光合碳同化 光合碳循环:CO2的固定、磷酸甘油酸还原为三碳糖、RuBP再生; C4二羧酸途径:CO2的羧化、C4酸的转移、释放和进入C3途径、PEP再生; 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4、 光呼吸: 乙醇酸代谢途径 光呼吸的生理意义及其调

11、控四、 C3和C4植物光合特征(形态、结构差异及生理生化特点比较)五、 光合强度指标及其研究方法1、 表观光合强度(速率)、真正光合强度、净同化率;2、 光合速率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六、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光照、CO2、温度、矿质营养、水分、光合强度的日变化及其调节。七、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提高光效的农业措施1、 光能利用率概念、不同作物的光能利用率2、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 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光合产物的转移与分配。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4学时)本章重点:植物呼吸作用(物质代谢)、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的多条途径及其适应意义,呼吸代谢的调控,影响呼吸的环境条件极其与农业生产的

12、关系讲授内容:一、 植物呼吸的类型及意义二、 呼吸代谢途径及其适应性1、 简述EMP、TCA、PPP的适应意义,代谢途径的调节;2、 简述呼吸过程中氢及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的多条途径及其适应意义;3、 ATP的形成、能荷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三、 呼吸作用量的指标和影响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1、 呼吸速率和呼吸商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商的内部因素;2、 温度、O2、CO2、水分、机械损伤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四、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1、 呼吸与栽培:催芽、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排水措施;2、 呼吸作用与贮藏:种子的安全含水量,贮藏条件;3、 呼吸作用与果实贮藏:呼吸跃变(机理在第九

13、章讲述)。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2学时)本章重点: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的机理,掌握有机物分配的源库的辩证关系及 其调控。讲授内容:一、 有机物运输的一般情况1、 运输途径2、 运输方向3、 运输的速度和形式4、 韧皮部装载和卸出5、 运输的机理压力流动学说6、 外界条件(温度、光照、矿质营养、植物激素)和有机物运输的关系二、 有机物的分配1、 分配方向:生长中心、代谢源和代谢库、就近运输、同侧运输;2、 分配规律: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三、 植物体内信号的传导1、 胞间信号的传递2、 膜上信号的转换3、 胞内信号的传导4、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第六章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

14、节剂 (6学时)本章重点: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代谢、作用机理和生理作用、人工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原理。讲授内容:一、 生长素:生长素的发现,化学结构、分布、传导、生物合成、代谢、作用机理、生 理作用和人工合成生长素类的应用。二、 赤霉素:赤霉素的发现、化学结构、分布、运输、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 和应用。三、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的发现、化学结构、分布、运输、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和应用。四、 脱落酸:脱落酸的发现、化学结构、分布、运输、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和 应用。五、 乙烯:乙烯的发现、分布、生物合成、作用机理、生理作用和应用。六、 生长抑制物质 生长抑制剂:JA、MH、整

15、形素 生长延缓剂:CCC、Pix、B9、PP333七、 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油菜素内酯、多胺、茉莉酸、水杨酸。八、 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长上的应用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6学时)本章重点: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萌发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及其调节、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光化学转换和生理作用讲授内容:一、 种子的萌发1、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2、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3、 种子的寿命和老化二、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细胞的分裂生理、生长生理、分化生理、植物的组织培养。三、 植物的生长1、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曲线和生长大

16、周期、植物生长的温周期和季节周期。2、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地下部与地上部相关、主茎和侧枝及主根和侧根的相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关、植物的极性与再生。3、 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5学时)本章重点:低温和光周期对成花诱导作用的机理;光敏色素的性质和作用;授粉授精生理。讲授内容:一、 环境条件对成花的诱导作用1、 春化作用 低温和春化作用 春化进行的时期、部位和刺激传导 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和机理2、 光周期和花诱导 植物的光周期反应类型及其和地理分布、栽培季节的联系 光周期诱导的感受部位和开花刺激物的传导 光周期诱导中光期和暗期的作用;临界日长与临界暗期;暗期的光间

17、断;光强和光质的作用。 光敏色素诱导开花的机理:成花素假说;光敏色素假说;碳氮比理论。3、 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二、 花器官形成的生理1、 花分化初期茎生长点的形态及生理变化2、 花器官形成所需的条件3、 植物性别的分化三、 受精生理1、 花粉寿命和贮藏条件2、 柱头的生活能力3、 外界条件对授粉的影响4、 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5、 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6、 受精前后雌蕊的代谢变化第九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4学时)本章重点:种子和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休眠生理和器官的衰老和脱落。讲授内容:一、 种子成熟时生理生化变化1、 主要有机物在成熟时的转化2、 种子成熟时其他

18、生理变化(水分变化、呼吸变化、激素变化)3、 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二、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1、 果实的生长过程 单S和双S生长曲线 果实发育和种子的关系 单性结实 生理落果2、 果实成熟时的呼吸骤变,乙烯与催熟3、 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三、 种子和延藏器官的休眠1、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2、 延藏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四、 植物的衰老1、 衰老的生理生化变化2、 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五、 植物器官的脱落1、 影响植物器官脱落的外界条件2、 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3、 脱落与植物激素第十章 植物的抗逆性生理 (4学时)本章重点:抗寒性、抗旱性、抗盐性讲授内容:一、 抗性生理通

19、论1、 环境对植物代谢的影响2、 生物膜与抗逆性3、 渗透调节与抗逆性4、 脱落酸与抗逆性二、 植物的抗寒性1、 寒害的类型2、 冻害对植物的危害:胞间结冰和解冻速度;胞内结冰;机械损伤学说;硫氢基学说。3、 冻害对植物的危害:膜相变化;代谢失调。4、 植物抗寒性锻炼和抗寒性的生理基础。三、 植物的抗旱性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2、 作物抗旱性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四、 植物的抗热性1、 高温对植物的危害:间接伤害、直接伤害;2、 内外条件对耐热性的影响。五、 植物的抗涝性1、 涝害的本质2、 克服涝害的应急措施六、 植物的抗盐性1、 盐份过多对植物的伤害2、 作物耐盐性的提

20、高和抗盐栽培的生理基础七、 环境污染对植物伤害的综述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Experiment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一、简要说明:1、 本课程主要面向本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农资等大农学各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2、 本课程总学时为45学时,2学分。3、 本课程是大农学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是帮助学生把植物生理生化课堂讲解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验证、巩固、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独立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基

21、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大农学本科各专业学生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修完本课程后,能基本掌握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术;掌握有关植物生理生化的研究方法;初步具备有关植物生理生化分析的科研能力。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 材: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邹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西北农业大学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目 录实验一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茚三酮溶液显色法)-学时实验二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斐林-酚试剂法)-学时实验三 淀粉酶活性的测

22、定-学时实验四 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活体法)-学时实验五 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测定(垂直平板电泳)-6学时实验六 抗坏血酸(维生素)含量的测定(滴定法)-学时实验七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压力室法)-学时实验八、植物的无土培养和缺素症状-6学时实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3学时实验十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2学时实验十一 改良半叶法测定植物光合强度-学时实验十二 小筐子法(广口瓶法)测定植物呼吸速率-3学时 附: 微量定容测压法测定种子的呼吸速率(示范)实验十三 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学时实验十四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3学时

23、实验十五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TTC法、染料染色法)-2学时实验十六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的影响-6学时实验一 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学时) (茚三酮溶液显色法)目的要求:1、了解氨基酸总量测定的意义及其在本专业中的应用;2、掌握茚三酮显色法测定氨基酸总量的原理和方法、操作要点;3、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4、学会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方法: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离心机、恒温水浴、快速混匀器、分光光度计、玻璃研钵、容量瓶、玻璃漏斗、刻度试管、刻度移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样品制备:取新鲜植物材料洗净、吸干并剪碎混匀,称0.5克

24、加5毫升10%的乙酸和少量石英砂,在研钵中匀浆,用无氨蒸馏水洗入100毫升量瓶,并用无氨蒸馏水定容至100毫升,摇匀,上清液通过干燥滤纸过滤到三角瓶中。2、制作标准曲线:见实验指导书。3、样品测定:吸取样品液1毫升,放入20毫升的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无氨蒸馏水1毫升,3毫升水合茚三酮试剂,0.1毫升0.1%抗坏血酸溶液,加完试剂后,混匀,盖上玻塞,置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然后取出放在冷水浴中迅速冷却并经常摇动,使加热时形成的红色逐渐被空气氧化而褪色,直至溶液呈蓝紫色时,用60%的乙醇定容至20毫升,摇匀,用光径为1厘米的比色杯,在波长570nm下测定其消光值,根据消光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液的

25、含氮量。4、计算样品中氨基态氮的含量(毫克/100克鲜重)。实验要点:1、茚三酮与氨基酸反应所生成的颜色在个小时内保持稳定,故稀释后应抓紧时间比色。、该显色十分灵敏,故需用无氨蒸馏水。 3、空气中的氧干扰显色反应的第一步。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并使颜色稳定,但由于抗坏血酸也可与茚三酮反应,使溶液显色过深,故应严格掌握加入抗坏血酸的数量。 4、反应的温度影响显色的稳定性,必需在测定样品的同时制作一条标准曲线。实验二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3学时)(斐林-酚试剂法)目的要求:1、 了解测定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质的意义和用途;2、了解可溶性蛋白质测定的几种方法,并比较其优

26、缺点;3、掌握斐林-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及其要点;4、掌握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进一步熟练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方法:采用斐林-酚试剂法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离心机、恒温水浴、快速混匀器、分光光度计、玻璃研钵、离心管、容量瓶、试管、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标准曲线的绘制:见实验指导书。2、样品制备:称取鲜样0.5克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石英砂,充分研成匀浆,3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适当稀释。 3、样品测定: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亳升上述稀释液,加入试剂甲5毫升,混匀后放置10分钟,然后加入试剂乙0.5毫升,迅速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

27、标准曲线的1号管为参比,于650nm波长下比色,测定吸光度。4、计算样品中蛋白质含量(mg/g鲜重)。实验要点:、Folin试剂乙只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故当其加到碱性的铜蛋白质溶液中时,必须立即混匀,以便在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破坏之前即能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保证反应进行完全,反应在2530水浴中进行,反应30分钟后准时比色。 、还原物质,其他酚类物质及柠檬酸对此反应有干扰。实验三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学时)目的要求: 1、了解淀粉酶、淀粉酶的不同点及其淀粉酶活性测定的意义;2、掌握恒温水浴的控温方法;3、学会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的原理及其操作要点。实验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实验仪器:

28、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低温离心机、恒温水浴、快速混匀器、分光光度计、玻璃研钵、容量瓶、刻度试管、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 1、淀粉酶提取:称取1g萌发3d的水稻种子,加少量石英砂、蒸馏水,研磨成匀浆离心,将上清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即为淀粉酶原液。2、标准曲线制作:见实验指导书。3、淀粉水解及活性测定:见实验指导书。4、淀粉酶活性计算。实验要点: 1、 40、70恒温水浴要严格控制,尤其是70 温度不得超过0.5;、1淀粉溶液要在40水浴预热后才能与酶液混合反应; 、显色程度与水浴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故在测定样品的同时要制标准曲线。实验四 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力测定

29、(3学时)(活体法)目的要求: 1、了解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的实际应用意义。、了解活体法和离体法测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不同点。、通过本实验操作应掌握活体法测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原理、方法及其要点。实验方法:活体法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真空干燥箱、真空抽气泵、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快速混匀器、分光光度计、打孔器、三角瓶、试管、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采用活体法测定。 1、取样及叶片处理:见实验指导书。 2、硝酸还原酶诱导:见实验指导书。 3、标准曲线制作及NO2含量的测定:见实验指导书。实验要点:、硝酸盐还原过程中应在黑暗中进行,以防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取样前材料应照光小时以上,大田取样在上午点后为

30、宜,阴雨天不宜取样。取样部位应尽量一致,并剪成一样大小的小块,最好用打孔器。 3、要在测定样品的同时绘制一条标准曲线,而且从显色到比色的时间要一致,过长过短对颜色都有影响。实验五 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凝胶电泳 (6学时)(垂直平板电泳)目的要求、了解同工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2、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各种化学试剂的作用;3、通过本实验掌握电泳技术的原理、方法、凝胶配制、染色方法等等。4、熟悉垂直平板电泳装置、操作方法。实验方法 垂直平板电泳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冰箱、恒温培养箱、光照培养箱、低温离心机、电泳仪、电泳槽、玻璃板、离心管、玻璃研钵、微量进样器、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

31、配制凝胶贮备液2、 凝胶配制3、 过氧化物酶的提取4、 点样5、 电泳6、 剥胶、染色7、 记录并计算各同工酶的相对迁移率实验要点、过硫酸铵、联苯胺染色液要当天配制。 、灌胶要排除气泡,胶面要覆盖蒸馏水。3、样品要在低温下研磨、离心、电泳。4、上下两槽电极缓冲液用过一次后不能混合后再使用,只能分别再次使用。实验六 抗坏血酸(维生素)含量的测定(学时) (滴定法)目的要求1、 了解测定抗坏血酸含量的几种方法; 、学会根据不同实验材料选用不同提取方法及测定方法;3、掌握用,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抗坏血酸含量的原理与方法。实验方法,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玻璃研钵、容量瓶、漏斗、三角瓶、微量

32、滴定管、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 抗坏血酸的提取2、 染料的标定3、 样品中抗坏血酸的滴定4、 计算样品中抗坏血酸的含量实验要点、本法只能测定还原型抗坏血酸,不能测出具有同样功能的氧化型抗坏血酸和结合型抗坏血酸; 、样品中的色素会干扰对终点的判断,虽可预先用白陶土脱色,或加入ml二氯乙烷,以二氯乙烷层变红为终点,但实际上仍难免产生误差; 、用草酸制备样品提取液, 可有效地抑制抗坏血酸氧化酶,以免抗坏血酸为氧化型而无法滴定。如样品中有较多亚铁离子(Fe2+)时,亦可使染料还原而影响测定,这时应改用乙酸制备样品提取液。 、样品提取液定容时若泡沫过多,可加几滴辛醇或丁醇消泡。 、滴定过程宜迅速

33、,一般不超过分钟。样品滴定消耗染料ml为宜,如超出此范围,应增加或减少样品提取液用量。 、2,6二氯酚靛酚染料不稳定,易氧化,临用前要标定。实验七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3学时)(小液流法、压力室法)目的要求、掌握压力室法、小液流法测定植物水势的原理及要点; 、了解植物水势测定的几种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了解水势测定的实际应用意义。实验方法 小液流法、压力室法实验仪器水分状况测定仪、打孔器、小青霉素瓶、弯头滴管、试管、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小液流法: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递增的蔗糖溶液 2、用打孔器打取待测鲜叶小圆片 3、小圆片与糖液进行水分交换 4、利用小液流升降判断水势高低 5、计算

34、叶片组织的水势压力室法:1、仪器的准备 2、取样和装样 3、加压测定 4、计算叶片组织水势实验要点小液流法:1、 所取材料部位组织大小要一致, 不要取有伤口的叶片;2、所用玻璃器皿要干净、干燥; 3、打孔器要锋利; 4、蔗糖液要振荡均匀;5、所加甲烯蓝量不能过多,个瓶加量要尽量一致。压力室法: 1、装样时螺旋套不要拧得太紧,以免压伤植物组织;2、 加压速度不能太快,接近叶片水势时加压速度要放慢,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3、 注意安全,加压时不要使脸部处于钢筒顶盖正上方。4、 高压钢瓶有危险人,搬运或使用时要注意。实验八、植物的无土培养和缺素症状(6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水溶液培养及缺素培养的原理及

35、技术要点;、独立诊断植物缺素症状并解释其原因;实验方法水溶液培养实验仪器离子交换器、培养罐、玻璃房、漂浮盘、恒温培养箱、光照培养箱、刻度移液管、通气泵等。实验操作方法1、培育玉米苗2、 配制营养储备液3、 配制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4、 完全培养液及缺素培养液培养玉米苗5、 观察记载、根据实验结果描述缺素时所表现的典型症状,并分析其原因。实验要点:、严防试剂污染和混杂; 、调整水培液pH值; 、根系要洗干净并去掉胚乳; 、刚移栽的苗不宜直接放在阳光下,要等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才能移置光照下培养; 、要经常通气、补充水分、更换营养液。实验九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提

36、取、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原理;、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理化性质;实验方法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利用纸层析分离四种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快速混匀器、玻璃研钵、容 量瓶、大号层析管、试管、电炉、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 用95%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2、 利用纸层析分离四种色素;3、 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4、 荧光现象的观察;5、 皀化作用(绿色素和黄色素的分离);6、 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2+的取代作用。实验要点1、 提取叶绿体色素时要加入少量CaCO3 ;2、 为了避免叶绿素的光分解,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3、 研磨时间尽可能短些,以不超过两分钟为

37、宜。并将叶片中色素浸提干净;4、 皀化作用过程,若溶液不分层,可以沿管壁滴加蒸馏水促进分层。实验十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2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及其要点;2、了解叶绿素含量测定在农业实践中应用。实验方法分光光度计法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快速混匀器、分光光度计、玻璃研钵、容量瓶、漏斗等。实验操作方法1、 提取叶绿素2、 叶绿素含量测定3、 结果计算实验要点1、 提取干材料中的色素要用丙酮。2、 为了避免叶绿素的光分解,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研磨时间尽可能短些,以不超过两分钟为宜。3、 过滤时必须将滤纸及叶片残渣洗至无绿色为止。4、 比色时提取液不能混浊。实验十一 改良半

38、叶法测定植物叶片光合速率(学时)目的要求、了解测定光合速率的几种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掌握半叶法测定光合强度的原理及其要点; 、了解光合强度测定在选育良种、合理施肥、抗性品种筛选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实验方法改良半叶法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刀片、烘干箱、锡铂纸、塑料牌、模片等。实验操作方法、晴天上午点钟;2、 选择有代表性的功能叶作为测定叶片;、处理韧皮部,不能损伤木质部,用锡铂纸包绕使叶片保持叶片原有的着重角度;4、剪取样叶5、 切割叶片、烘干、称重比较6、 计算光合速率实验要点、选择晴天上午点钟;2、选择有代表性的功能叶(无病虫害,对称性良好,叶龄、叶位、叶片大小、厚度、受光方向要尽量一致。)

39、 、用刀片割韧皮部,不能损伤木质部;要防止叶片下垂; 、前后两次采样的叶片切割叶面积应在相对应部位。 实验十二 小蓝子法(广口瓶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3学时) 附: 微量定容测压法测定种子的呼吸速率(示范)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强度测定的几种方法及用途,并比较其优缺点;、掌握经典测定方法及现代高档仪器测定法原理及要点;、学会根据材料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实验方法:广口瓶法、微量呼吸检压法实验仪器: 恒温培养箱、微量呼吸检测仪、电子天平、压力计、反应瓶、广口瓶、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 称样、加试剂2、 样品测定3、 空白及样品滴定4、 结果计算 附加:另取发芽水稻种子利用微量定容测压法测定

40、呼吸速率作为示范试验并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及应用范围等。实验要点: 1、为严防CO2进行瓶中, 换橡皮塞时动作要快,滴定时要用纸张封住瓶口; 、测定期间要轻轻摇晃广口瓶,打破溶液表面BaCO3薄膜; 、测定绿色植物材料要置于暗室操作。实验十三 植物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学时) (TTC法、染料染色法) 目的要求1、 了解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实践意义;2、 掌握TTC法和红墨水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及操作要点;3、 比较TTC法和红墨水法测定的结果。实验方法 TTC法、红墨水法。实验仪器 恒温培养箱、刀片、培养皿、烧杯、镊子等。实验操作方法1、 将种子用温水浸泡2-6小时,使种子充分吸胀;2、 取

41、种子20粒,用刀片沿种胚纵切为两半;3、 将两半种子分别浸于0.1%TTC和5%红墨水试剂中,进行保温处理;4、 染色结果观察、鉴定胚部颜色变化并计算生活力。实验要点1、 种子要先软化;2、 种子要沿种胚纵切为两半;3、 显色时要使漂浮的种子全部浸入试剂中;4、 TTC见光易分解,需在暗条件下保温染色;5、 结果观察主要是看胚部的颜色变化。实验十四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3学时)(电导仪法) 目的要求、了解细胞膜透性测定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掌握DDS-11A型电导仪使用方法; 、掌握电导仪法测定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原理及要点; 、观察高、低温因子对细胞透性的影响;实验方法 电导仪法实验仪器恒温培养

42、箱、电导率仪、电子天平、恒温水浴、真空干燥箱、真空抽气、冰箱、烧杯、试管、镊子、剪刀、刻度移液管等。实验操作方法1、 叶片温度处理2、 取样处理3、 测定电导率4、 100沸水浴15min以杀死植物组织,冷却后再次测定电导率。5、 计算植物伤害率。实验要点、取样要有代表性(应注意叶龄、叶片的大小); 、所用器材必须干净、干燥; 、叶片要用蒸馏水洗净、擦干,并剪成大致相同的小块; 、要抽去叶片间隙空气,使水分渗入细胞进行水分交换; 实验十五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的影响(6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组织培养的种类,即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器官培养(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等)、茎尖分生组织和原生质体培养的过程;2、 了解植物激素与愈伤组织形成及器官分化的关系;3、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生物技术中应用。 实验方法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观察外植体上愈伤组织和根芽分化情况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手术刀、长柄镊子、电子天平、恒温水浴、超净工作台、空调机、高压灭菌锅等、酒精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