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氢硫化氢.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24874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氰化氢硫化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氰化氢硫化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氰化氢硫化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氰化氢硫化氢.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氰化氢硫化氢作者:佚名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发布时间:2007-8-5 20:28:11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收藏本篇文章,方便以后查看1.物化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苦杏仁味,沸点26,熔点-14,闪点-17.8,相对密度0.69,蒸汽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641%,易溶于水、乙醇,水溶液弱酸性。 2.途径:食道呼吸道皮肤 3.症状:初始口苦 中度头昏、周身乏力 重度瘁死性晕倒 4.毒理:与氧化型细胞色素中的Fe3+电子传递,使机体组织不能利用氧,造成内窒息。氰化氢中毒无潜伏期,解毒后无后遗症。 5.急救措施:

2、立即脱离现场至风向侧上或侧下风向空气清新处,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有皮肤接触者,用硫代硫酸钠或清水冲洗,若眼睛接触,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轻微中毒可口服葡萄糖,中度或重度须5分钟被送急救站急救。 6、防护措施:可能接触毒物时,佩带空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相应的防护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有关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理化性质英文:Hydrogen Sulfide 国标编号:21006 CAS号:7783-06-4 分子式:H2S 分子量:34.076 理化特性外观

3、: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气味:有刺激性(臭鸡蛋)气味 熔点:-85.5 沸点:-60.4 燃点:260 蒸汽压:2026.5kPa/25.5 闪点:-50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溶于水(溶解比例1:2.6)称为氢硫酸(硫化氢未跟水反应) 密度:相对空气密度1.19(空气密度设为1)。 稳定性:不稳定,加热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H2SH2+S 危险标记: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编辑本段对环境的影响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硫化氢气体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618毫克/立方米(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家

4、兔吸入0.01mg/L,2小时/天,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 污染来源:硫化氢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而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如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还有天然气、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

5、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硫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2H2S+3O2=点燃=2H2O+2SO2(O2过量)2H2S+O2=点燃=2H2O+2S(O2不足)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硫化氢库仑检测仪、硫化氢气敏电极检测仪; 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醋酸铅检测管法、醋酸铅指示纸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 实验室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来源类别气相色谱法GB/T14678-93空气碘量法GB/T11601.1-1998天然气亚甲蓝法GB/T11601

6、.2-1998天然气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世平编空气环境标准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毫克/立方米 硫化氢测定器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01毫克/立方米(一次值) 中国(GB14554-93)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毫克/立方米):一级0.03;二级0.060.10;三级0.320.60 中国(GB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0.3321kg/h 编辑本段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

7、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

8、衣。及时换洗工作服。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编辑本段制取方法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即可制得硫化氢气体。 硫化氢制法FeS

9、+ H2SO4 = FeSO4 + H2S(g) 因硫化亚铁是不溶性固体,该反应不需加热,可以用类似于氢气制取时用的装置。 如用硫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则因硫化钠易溶于水反应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因此不用。 原理用非氧化性的强酸与弱酸盐(FeS)反应。可生成硫化氢气(H2S溶于水即得弱酸氢硫酸)。 FeS+H2SO4(稀)=FeSO4+H2S FeS+2HCl=FeCl2+H2S H2S气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瓶口向上的排空气集气法收集。 用品启普发生器或简易气体发生装置、集气瓶、玻璃片、FeS、稀盐酸(或稀H2SO4)溶液、硝酸铅试纸 操作制取H2S可以使用启普发

10、生器或制气体的简易装置。把FeS放入启普发生器的球形体内,漏斗里注入稀HCl。需用H2S时,打开导气管活塞,FeS与稀HCl接触产生H2S,停止用气时,只需关闭活塞反应既可停止。 用蘸有硝酸铅(或醋酸铅)溶液的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试纸变黑则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H2S气。 Pb+H2S=PbS+H2 备注(1)所用硫化亚铁应是新购置的,存放时间过久,FeS中Fe和S都会被氧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2)放入气体发生器中的硫化亚铁要砸成蚕豆粒大小的块状。 (3)不能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而使硫化氢不纯。 (4)不能用HNO3或浓H2SO4,因为它们都是氧化性酸,与FeS发生氧化还原

11、反应,而不能生成硫化氢。见下反应式。 (5)H2S有毒,实验时应注意通风,多余的H2S应及时通入NaOH溶液(或金属盐溶液)中进行吸收。 FeS+2H2SO4(浓)=FeSO4+SO2+S+2H2O FeS+4HNO3(稀)=Fe(NO3)3+S+NO+2H2O; 编辑本段化学性质不稳定性H2S=H2+S(加热) 酸性H2S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二元弱酸。 2NaOH+H2S=Na2S+2H2O 还原性H2S中S是-2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SO2,Cl2,O2等氧化。 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2H2S + 3O2 = 2SO2 + 2H2O (火焰为蓝色)(条件是点燃).

12、若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时则生成单质硫和水. 沉淀性硫化氢气体通常运用沉淀性被除去,一般的实验室中除去硫化氢气体,采用的方法是将硫化氢气体通入硫酸铜溶液中,形成不溶解于一般强酸(非氧化性酸)的硫化铜。 编辑本段中毒临床表现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伴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1)接触较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可发生轻度意识障碍。常先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2)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

13、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 脑病症状常较呼吸道症状的出现为早。可能因发生粘膜刺激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3)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死亡可在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当察觉到硫化氢气味时可立即嗅觉丧失,少数病例在昏迷前瞬间可嗅到令人作呕的甜味。死亡前一般无先兆症状,可先出现呼吸深而快,随之呼吸聚停。 急性中毒时多在事故现场发生昏迷,其程度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

14、和时间而异,偶可伴有或无呼吸衰竭。部分病例在脱离事故现场或转送医院途中即可复苏。到达医院时仍维持生命体征的患者,如无缺氧性脑病,多恢复较快。昏迷时间较长者在复苏后可有头痛、头晕、视力或听力减退、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或癫痫样抽搐等,绝大部分病例可完全恢复。曾有报道2例发生迟发性脑病,均在深昏迷2天后复苏,分别于1.5天和3天后再次昏迷,又分别于2周和1月后复苏。 中枢神经症状极严重,而粘膜刺激症状不明显,可能因接触时间短,尚未发生刺激症状;或因全身症状严重而易引起注意之故。 急性中毒早期或仅有脑功能障碍而无形态学改变者对脑电图和脑解剖结构成像术如电子计算机断层脑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

15、敏感性较差,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脑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扫描(PET)异常与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性好。如1例中毒深昏迷后呈去皮质状态,CT示双侧苍白球部位有密度减低灶。另1例中毒昏迷患者的头颅CT和MRI无异常;于事故后3年检查PET示双侧颞叶、顶叶下、左侧丘脑、纹状体代谢异常;半年后SPECT示双侧豆状核流量减少,大脑皮质无异常。患者有嗅觉减退、锥体外系体征、记忆缺陷等表现。 国外报道15例有反复急性硫化氢中毒史者后遗疲乏、嗜睡、头痛、激动、焦虑、记忆减退等症状。 呼吸系统损害可出现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少数中毒病例可以肺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主,而

16、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可伴有眼结膜炎。角膜炎。 心肌损害在中毒病程中,部分病例可发生心悸、气急、胸闷或心绞痛样症状;少数病例在昏迷恢复、中毒症状好转1周后发生心肌梗死样表现。心电图呈急性心肌死样图形,但可很快消失。其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诊疗方法与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肌梗死不同,故考虑为弥漫性中毒性心肌损害。心肌酶谱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 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主要依据1、有明确的硫化氢接触史患者的衣着和呼气有臭蛋气味可作为接触指标。事故现场可产生或测得硫化氢。患者在发病前闻到臭蛋气味可作参考。 2、临床特点:出现上述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特

17、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1)血液中硫化氢或硫化物含量增高可作为吸收指标,但与中毒严重程度不一致,且其半减期短,故需在停止接触后短时间内采血。 (2)尿硫代硫酸盐含量可增高,但可受测定时间及饮食中含硫量等因素干扰。 (3)血液中硫血红蛋白(Sulfhemoglobin, SHb)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因硫化氢不与正常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血红蛋白,后者与中毒机制无关;许多研究表明硫化氢致死的人和动物血液中均无显著的硫血红蛋白浓度。 (4)尸体血液和组织中含硫量可受尸体腐化等因素干扰,影响其参考价值。 4、鉴别诊断:事故现场发生电击样死亡应与其他化学物如一氧化碳或氰化物等急性中毒、急性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

18、等相鉴别,也需与进入含高浓度甲烷或氮气等化学物造成空气缺氧的环境而致窒息相鉴别。其他症状亦应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或昏迷后跌倒所致的外伤相鉴别。 救援人员在发生硫化氢中毒1现场抢救极为重要,因空气中含极高硫化氢浓度时常在现场引起多人电击样死亡,如能及时抢救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转院人数减轻病情。应立即使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条件时立即给予吸氧。现场抢救人员应有自救互救知识,以防抢救者进入现场后自身中毒。 2维持生命体征。对呼吸或心脏聚停者应立即施行心肺脑复苏术。对在事故现场发生呼吸骤停者如能及时施行人工呼吸,则可避免随之而发生心脏骤停。在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施行者应防止吸入患者的呼出气或衣

19、服内逸出的硫化氢,以免发生二次中毒。 3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高压氧治疗对加速昏迷的复苏和防治脑水种有重要作用,凡昏迷患者,不论是否已复苏,均应尽快给予高压氧治疗,但需配合综合治疗。对中毒症状明者需早期、足量、短程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和心肌损害。控制抽搐及防治脑水肿和肺水肿,参见和。较重患者需进行心电监护及心肌酶谱测定,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对有眼刺激症状者,立即用清水冲洗,对症处理。 4关于应用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的指征和方法等尚无统一意见。从理论上讲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适用于治疗硫化氢造成的细胞内窒息,而对神经系统反射性抑制呼吸作用则无效。适量应用亚硝酸异戊

20、酯、亚硝酸钠或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等,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可与游离的硫氢基结合形成硫高铁血红蛋白(Sulfmethemoglobin, SMHb)而解毒;并可夺取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硫氢基,使酶复能,以改善缺氧。但目前尚无简单可行的判断细胞内窒息的各项指标,且硫化物在体内很快氧化而失活,使用上述药物反而加重组织缺氧。亚甲蓝(美蓝)不宜使用,因其大剂量时才可使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量过大则有严重副作用。目前使用此类药物只能由医师临床经验来决定。 编辑本段煤矿瓦斯中硫化氢的成因危害与防治H2S的成因根据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可将自然界中的硫化氢分为5种成因类型:生物降解

21、、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热化学分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和岩浆成因。 生物降解是在腐败作用主导下形成硫化氢的过程。腐败作用是在含硫有机质形成之后,当同化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发生含硫有机质的腐败分解,从而释放出硫化氢。这种方式出现在煤化作用早期,生成的硫化氢规模和含量不会很大,也难以聚集。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茵利用各种有机质或烃类来还原硫酸盐,在异化作用下直接形成硫化氢。在这个作用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茵只将一小部分代谢的硫结合进细胞中,大部分硫被需氧生物所吸收来完成能量代谢过程。一些菌种的有机质分解产物可能会成为另一些菌种所需吸收的营养,这会使有机质被硫酸盐还原茵吸收转化效率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硫化氢。这种

22、硫酸盐还原茵将硫酸盐还原生成硫化氢的方式又被称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BSR)。 该过程是硫化氢生物化学成因的主要作用类型,由于这种异化还原作用是在严格的厌氧环境中进行的,故有利于所生成硫化氢的保存和聚集,但是形成的硫化氢丰度一般不会超过2%,且地层介质条件必须适宜硫酸盐还原茵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深层难以发生。 生物降解、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形成的H2S气体多为原生生物成因气,是在煤化作用早期阶段,由相对低温和浅埋深的泥炭沼泽环境中的泥炭或低煤级煤(褐煤),通过细菌分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所生成。因煤化作用早期的煤层或泥炭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占据了相当多的煤岩孔隙,此时生成的原生生物气在煤层中的吸附量很

23、少,大部分生物成因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可能溶解在地层水中,在后来的压实和煤化作用下从煤层中逸散。且早期煤的显微结构还没有充分发育为积聚气体的结构。因此,一般认为早期生成的原始生物成因H2S气体不能被大量地保留在煤层内。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还可能在次生生物气阶段形成H2S气体,成煤后因构造运动,煤系被抬升、剥蚀到近地表,含菌地表水下渗灌入煤层,在相对低的温度下,使煤化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正烷烃及其它有机物经细菌降解和代谢作用而生成次生生物气。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原生生物成因气相似,主要差别在于煤岩的热演化超过原生生物气的生成阶段,Ro,max%值范围较宽,一般为0. 30%-1.50%,且煤系一般被抬

24、升到浅部,煤层地温降至75以下,特别是当地温下降至最适于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温度时,煤中的硫酸盐岩被还原,生成较多的H2S,参与作用的细菌由流经渗透性煤层或其它富有机质围岩的雨水带入。 热化学分解成因是指煤中含硫有机化合物在热力作用下,含硫杂环断裂形成硫化氢,又称为裂解型硫化氢。这种方式形成的硫化氢浓度一般小于1%。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主要是指硫酸盐与有机物或烃类发生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和CO2。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是生成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和硫化氢型天然气的主要形式,它发生的温度一般大于150。 Ro,max%在0. 50%-3. 70%阶段,煤在热力作用下会形成热解瓦斯和裂解瓦斯

25、气。煤和围岩中含硫有机质和硫酸盐岩发生热化学分解(裂解)作用和热化学还原作用,均可生成H2S气体。因煤和围岩中有机质硫含量及煤中硫酸盐硫含量很低,所形成的H2S含量一般不会超过2。若围岩中硫酸盐岩含量较高时,可产生较多H2S气体。 岩浆成因。由于地球内部硫元素的丰度远高于地壳,岩浆活动使地壳深部的岩石熔融并产生含硫化氢的挥发成份,所以岩浆中常常含有硫化氢。而硫化氢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岩浆的成分、气体运移条件等,因此岩浆中硫化氢的含量极不稳定,而且也只有在特定的运移和储集条件下才能在煤层中聚集下来。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的原因煤对CO2,CH4,N2的吸附实验表明,被吸附物质的吸附能力随气体沸点的增

26、高而增大。H2S气体的最低沸点为-60. 33ºC,高于CO2, CH4 , N2等气体,因此,煤对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生物降解、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原生H2S气体只可能存在泥炭一褐煤阶段,因泥炭一褐煤水分含量较高,H2S气体多溶于水,一般不会造成异常。但个别干旱地区,褐煤中水分含量较低时,可能会出现H2S气体异常。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的次生H2S气体可能存在泥炭一焦煤阶段,但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靠地表水下渗灌入煤层,即使生成的H2S,也多溶于水,并被地下水带走。 煤及围岩中热化学分解成因、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成因形成的H2S气体不多,部分溶于煤层水中,部分被煤层吸附或充填于

27、煤内孔、裂隙之中。若煤层已被CH4、N2、CO2等饱和,一般不会造成H2S气体异常;当煤层在抬升过程或地下水作用下瓦斯逸散后,后期在岩浆热力作用下新形成的H2S气体赋存到煤层中,容易造成H2S气体异常;若煤系中存在大量硫酸盐岩,在热化学作用下往往造成H2S气体异常。 若矿井煤系中存在岩浆活动,而岩浆活动伴有无机成因H2S气体,也容易造成矿井瓦斯中H2S气体异常。 综上所述,造成煤矿瓦斯中H2S气体异常的主要原因在于H2S气体的保存条件。 H2S的危害与防治硫化氢极毒,人吸入浓度为1g/m;的H2S在数秒钟内即可死亡。此外,硫化氢的化学活动性极大,电化学失重腐蚀、“氢脆”和硫化物应力腐蚀、破裂等

28、对金属管线的腐蚀作用强烈。 煤炭资源生产过程中瓦斯内的硫化氢气体异常(瓦斯中H2S气体的浓度0.01%)也时有显现。在煤巷掘进过程中,因巷道开拓的煤量有限,且热化学分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导致煤矿瓦斯中H2S气体异常的浓度一般小于1,当闻到强烈的臭鸡蛋气味时,掘进面、H2S气体异常工作面封闭,目前暂不开采。因此,煤矿生产中未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但若存在岩浆成因带来的无机H2S气体,将会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危害。 硫化氢毒性极大,但硫化氢比空气重(相对密度为1.17),且极易溶于水而形成氢硫酸。故地势低处危险性比高处大;下风向硫化氢浓度大,上风向则浓度低等;在突发事故中用湿毛巾等捂嘴鼻、向高处

29、避毒、向上风向撤离等,均可避免或减轻伤亡。 目前在天然气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在井口引出H2S用火燃烧,使极毒H2S迅速转化为有慢性污染的SO2,此种方法在矿井下无法实施,井下H2S危害的防治方法有: (1)建立独立的通风系统。对于H2S气体异常浓度不超过1%掘进面或工作面,改变通风方式,增加异常区的供风量,掘进回风石门与总回风下山沟通,使乏风直接进入总回风系统不影响其它工作面。与此同时调节通风系统,采用对旋风机,使H2S异常区供风量增加以稀释H2S,使其浓度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 (2)改变采煤方法。改走向长壁采煤法为倾向短壁采煤法,从而形成全负压通风系统,使乏风直接进入采空区。有条件的矿井改炮采为

30、水力采煤,炮采或机采时增加喷水量,使H2S气体溶于水,降低其浓度。 (3)设专职瓦斯检测员,配备便携式H2S检测仪、便携式CO检测仪以及CH4鉴定器,确保经常检查三种气体浓度,严禁在任何时间、任何有害气体情况下超限作业。 (4)安装风电沼气闭锁装置,实现沼气自动检测报警。 (5)放炮时、必须用湿泥填满炮眼及工作面端头有可能储气的洞穴,严禁局部瓦斯聚积。放炮后,用大量水冲刷煤壁.尽量稀释溶解H2S,降低其浓度。 编辑本段硫化氢安全防护七大注意事项危险区域1、极度危险区域 硫化氢在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10mg/m3。 当浓度760mg/m3(502ppm)时,人会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麻痹而死亡

31、,此区域属于极度危险区域,可能出现在以下装置附近: 硫磺回收装置,污水汽提装置,火炬装置,酸性气管线沿途区域,气体、气分脱硫火炬罐,一、二气分脱硫部分。 进入上述区域要得到车间许可,并须有监护人员陪同,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使用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2、高度危险区域 当硫化氢浓度介于300760mg/m3(198502ppm)时,可引发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此区域属于高度危险区域,可能出现在以下装置附近: 蒸馏装置蒸、常顶、减顶切水及轻烃回收回流罐切水,脱硫罐切液,轻烃回收脱丁烷塔顶酸性水,轻烃回收单元干气管线,火炬线沿途区域,瓦斯罐,瓦斯管网沿途2

32、米之内,催化、加氢酸性水罐,催化分馏部分、稳定部分、脱硫部分、压缩机,641、642废汽油罐等。 进入上述区域要得到车间许可,并须有监护人员陪同,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使用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3、中度危险区域 当硫化氢浓度10mg/m3300mg/m3(6.6198ppm)时,可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此区域属于高度危险区域,可能出现在以下装置附近: 硫磺联合装置的液硫储存及成型单元,污水场,蒸馏装置电脱盐切水、污水池。 进入上述区域要得到车间许可,并须有监护人员陪同,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使用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仪。 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为畏光、流泪、眼刺

33、痛、异物感、流涕、鼻及咽喉灼热感等症状,并伴有头昏、头痛、乏力。 中度中毒:立即出现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咳嗽、呼吸困难、喉部发痒、胸部压迫惑、意识障碍等症状,眼刺激症状强烈,有流泪、畏光、眼刺痛。 重度中毒: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行动迟钝,继而出现烦躁、意识模糊、呕吐、腹泻、腹痛和抽搐,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并发肺水肿、脑水肿,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极重度中毒:吸入12口即突然倒地,瞬时呼吸停止,即“电击样”死亡。 中毒急救当硫化氢中毒事故或泄漏事故发生时,污染区的人员应迅速撤离至上风侧,并应立即呼叫或报告,不能个人贸然去处理。 有人中毒昏迷时,抢救人员必须做到: 戴

34、好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穿好防毒衣,有两个以上的人监护,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切断泄漏源。 进入塔、容器、下水道等事故现场,还需携带好安全带。有问题应按联络信号立即撤离现场。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硫化氢。 尽快将伤员转移到上风向空气新鲜处,清除污染衣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立即给氧。 观察伤员的呼吸和意识状态,如有心跳呼吸停止,应尽快争取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护(勿用口对口呼吸)。 在到达医院开始抢救前,心肺复苏不能中断。 预防措施产生硫化氢的生产设备应尽量密闭,并设置自动报警装置。 对含有硫化氢的废水、废气、废渣,要进行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进入可能存在硫化氢的密闭

35、容器、坑、窑、地沟等工作场所,应首先测定该场所空气中的硫化氢浓度,采取通风排毒措施,确认安全后方可操作。 硫化氢作业环境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要定期测定。 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防毒面具,作业工人腰间缚以救护带或绳子。做好互保,要2人以上人员在场,发生异常情况立即救出中毒人员。 患有肝炎、肾病、气管炎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硫化氢作业。 加强对职工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各行业注意事项1、采样作业注意事项 (1)检查采样器是否完好; (2)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站在上风向,并有专人监护; (3)采样过程中手阀应慢慢打开,不要用扳手敲打阀门。 2、切水作业注意事项 (1)佩戴适用的防毒面

36、具,有专人监护,站在上风向; (2)脱水伐与脱水口应有一定距离; (3)脱出的酸性气要用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并有隔离措施,防止过路行人中毒; (4)脱水过程中人不能离开现场,防止脱出大量的酸性气。 3、设备内检修作业 需进入设备、容器进行检修,一般都经过吹扫、置换、加盲板、采样分析合格、办理进设备容器安全作业票后,才能进入作业。但有些设备容器在检修前,需进人排除残余的油泥、余渣,清理过程中会散发出硫化氢和油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以下七项为设备内检修作业步骤: (1)制定施工方案; (2)作业人员经过安全技术培训; (3)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携带好安全带(绳); (4)进设

37、备容器作业前,必须作好采样分析; (5)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0min; (6)办理安全作业票; (7)施工过程须有专人监护,必要时应有医务人员在场。 4、进入下水道(井)、地沟作业 (1)执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规定; (2)控制各种物料的脱水排凝进入下水道; (3)采用强制通风或自然通风,保证氧含量大于20%; (4)配带防毒面具; (5)携带好安全带(绳); (6)办理安全作业票; (7)进入下水道内作业井下要设专人监护,并与地面保持密切联系。 5、油池清污作业 (1)下油池清理前,必须用泵把污油、污水抽干净,用高压水冲洗置换; (2)采样分析,根据测定结果确定施工方案格安全

38、措施; (3)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有专人监护,必要时要携好安全带(绳); (4)办理好有限空间作业票。 6、堵漏、拆卸或安装作业 设备、容器、管线存有硫化氢物料的堵漏、拆卸或安装作业时,必须做到: (1)严格控制带压作业,应把与其设备容器相通的阀门关死,撤掉余压; (2)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有专人监护; (3)拆卸法兰螺丝时,在松动之前,不要把螺丝全部拆开,严防有毒气体大量冲出。 7、检查生产装置的注意事项 (1)平稳操作,严防跑、冒、滴、漏; (2)装置内安装固定式硫化氢报警仪; (3)加强机泵设备的维护管理,减少泄漏; (4)有泄漏的地方加强通风; (5)存有硫化氢物料的容器、管线、阀门等

39、要定期检查更换; (6)发现硫化氢浓度高,要先报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才能进入现场检查和处理。 8、油罐的检查作业 (1)严禁在进、出油及调合过程中进行人工检尺、测温及拆装安全附件等作业; (2)必要的检查、脱水,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向,并有专人监护; (3)准备好适合的防毒面具,以便急用。 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使用要求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大于等于20%,且硫化氢浓度小于10mg/m3时,可选用灰色罐的过滤式防毒面具。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进行气密性检查:使用者戴好面具后,用手堵住进气口,同时用力吸气,若感到闭塞不透气时,说明面具是基本气密的。 (2)正确佩戴:选择合适的规

40、格,使罩体边缘与脸部贴紧。使用前应先将导气管与头罩的螺丝旋紧,另一端与滤毒罐的螺丝连接,保证各部分连接密合,保持气流畅通无阻,使用时必须记住,事先拔去滤毒罐底部进气孔的胶塞,否则易发生窒息事故。使用时滤毒罐底部的通气孔和头罩呼气阀注意防止外来物料的堵塞。 (3)紧急佩戴:如发生意外,一时无法脱离现场时,使用者应即屏住气,迅速取出头罩戴上。当确认头罩边缘与头部密合,接着猛呼出体内余气,再作简易气密性试验后,方可投入使用。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小于20%,或硫化氢浓度大于或等于10mg/m3时,须选用隔离式防毒面具,目前常用的为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空气呼吸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41、 1使用前先进行压力测试:打开气瓶阀,沿逆时针方向旋开气瓶手轮,至少2圈。同时观察压力表读数,气瓶压力应不小于28Mpa,否则应换上充满压缩空气的气瓶。 2佩戴装具:扣紧和调节肩带、腰带,使呼吸器的位置紧贴身体后背。压力表固定在空气呼吸器的肩带处,随时可以观察压力表示值来判断气瓶内的剩余空气。 3佩戴面罩:确定口罩上已装了吸气阀。拉开头罩戴在头上,带子平置于头部和颈部,没有缠绕。单手把头罩拉至头后部,确保下巴位于面罩的下巴罩内。 4检查面罩密封:把颈带(下方两根带子)末端朝头后方拉动,扣紧颈带。用手掌心捂住面罩接口处,通过吸气直到产生负压,检验在面罩与脸部密封是否良好。若发现有空气泄漏进面罩,

42、移去面罩,重复佩戴。如果调节面罩后,还不能与脸部保持密封,更换一个新的面罩。 注意:面罩的密封圈与皮肤紧密贴合是面罩密封的保证,必须保证橡胶密封面与皮肤之间无头发或胡须等。 5当气瓶内消耗空气至5.5MPa0.5MPa时,报警器会发出报警声,以提醒使用者气瓶内最多还有16%的空气。一旦听到报警声,应准备结束在危险区工作,并尽快离开危险区。 毒理学简介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对毒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人(女性)吸入LCL0:600ppm/30M,800ppm/5M。人( M型硫化氢传感器

43、男性)吸入LCL0:5700ug/kg。大鼠吸入LC50:444ppm。小鼠吸入LC50:634ppm/1H。硫化氢在体内大部分经氧化代谢形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而解毒,在代谢过程中谷胱甘肽可能起激发作用;少部分可经甲基化代谢而形成毒性较低的甲硫醇和甲硫醚,但高浓度甲硫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体内代谢产物可在24小时内随尿排出,部分随粪排出,少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在体内无蓄积。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人吸入70150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

44、再闻到臭气。吸入300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氨百科名片氨(Ammonia,即阿摩尼亚),或称“氨气”,分子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氨。氨对地球上的生物相当重要,它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所有药物直接或间接的组成。氨有很广泛的用途,同时它还具有腐蚀性等危险性质。由于氨有广泛的用途

45、,氨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无机化合物之一,多于八成的氨被用于制作化肥。由于氨可以提供孤对电子,所以它也是一种路易斯碱。目录简介 主要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制法 1. 1.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2. 2.合成氨的催化机理 3. 3.催化剂的中毒 4. 4.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情况 5. 5.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氨 1. 药物名称 2. 简介卫生标准 氨中毒 1. 血氨增高原因 2. 氨中毒机理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1. 氨气危害表现 2. 急救措施 3. 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4. 火灾应急处置措施 5. 氨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简介 主要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制法 1. 1.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2. 2.合成氨的催化机理 3. 3.催化剂的中毒 4. 4.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情况 5. 5.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氨 1. 药物名称 2. 简介卫生标准 氨中毒 1. 血氨增高原因 2. 氨中毒机理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1. 氨气危害表现 2. 急救措施 3. 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4. 火灾应急处置措施 5. 氨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展开编辑本段简介氨: n 铵根离子NH4+ 郑码:MYWZ,U:6C28,GBK:B0B1 五笔:RNPV 笔画数:10,部首:气,半包围结构 笔顺编号:3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