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24563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精品文档.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采摘、转换、试验方法和有机茶园判别。本标准适用于有机茶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767茶树种子和苗木GB/T14551生物质量六六

2、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227微生物肥料NY5196有机茶NY5199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GL32(Rev.1)联合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和市场导则3基地规划与建设3.1有机茶生产基地应按NY5199的要求进行选择。3.2基地规划3.2.1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田间日常作业,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3.2.2根据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设置场部(茶厂)、种茶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等。3.2.3新寻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

3、,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3.2.4禁止毁坏森林发展有机茶园。3.3道路和水利系统3.3.1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连接场部、茶厂、茶园和场外交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3.3.2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节水灌溉系统。3.3.3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带;梯地茶园在每台梯地的内侧开一条横沟。3.4茶园开垦3.4.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3.4.2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等高梯级园地。

4、3.4.3开垦深度在60cm以上,破除土壤中硬塥层、网纹层和犁底层等障碍层。3.5茶树品种与种植3.5.1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茶类,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加强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搭配。3.5.2种子和苗木应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但在有机生产的初始阶段无法得到认证的有机种子和苗木时,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与苗木。3.5.3种苗质量应符合GB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3.5.4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3.5.5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坡地茶园等高种植。种植前施足有机底肥,深度为30cm40cm。3.6茶园生态建设3.6.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

5、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3.6.2低纬度低海拔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因地制宜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3.6.3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3.6.4对坡度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或还草。3.6.5重视生产基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3.7每隔2hm23hm2茶园设立一个地头积肥坑。并提倡建立绿肥种植区。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3.8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和生态改善计划等。3.9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

6、,包括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4土壤管理和施肥4.1土壤管理4.1.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4.1.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覆盖材料如作物秸杆等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4.1.3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4.1.4提倡放养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但微生物不能是基因工程产

7、品。4.1.5行距较宽、幼龄和台刈改造的茶园,优先间作豆科绿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间作的绿肥或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4.1.6土壤pH值低于4.5的茶园施用白云石粉等矿物质,而高于6.0的茶园可使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至4.56.0的适宜范围。4.1.7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5199的要求。4.2施肥4.2.1肥料种类4.2.1.1有机肥,指无公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茶专用肥。但有机肥料的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并经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4.2.1.2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

8、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确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NY227的要求。4.2.1.3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见附表A。4.2.1.4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他物质等。4.2.2施肥方法4.2.2.1基肥一般每667m2施农家肥1000kg2000kg,或用有机肥200kg400kg,必要时配施一定数量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4.2.2.2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采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根际浇施;或每667m2每次施商品有机肥100kg左右,在茶叶开采前30

9、d40d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4.2.2.3叶面肥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合理使用,但使用的叶面肥必须在农业部登记并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叶面肥料在茶叶采摘前10d停止使用。表1商品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项 目浓度限值砷 30汞 5镉 3铬 70铅 60铜 250六六六 0.2滴滴涕 0.25病、虫、草害防治5.1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5.2农业防治5.2.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

10、,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5.2.2分批多次采茶,采除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抑制其种群发展。5.2.3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5.2.4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5.2.5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5.3物理防治5.3.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灯、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的危害。5.3.2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诱杀或糖醋诱杀。5.3.3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5.4生物防治5.4.1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

11、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5.4.2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5.5农药使用准则5.5.1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5.5.2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5.6从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草随种子或苗木事入。5.7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附录B。5.8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附录C。6茶树修剪与采摘6.1茶树修剪6.1.1根据茶树的树

12、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6.1.2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6.1.3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再行销毁。6.2采摘6.2.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6.2.2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6.2.3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提倡机采。采茶机应使用

13、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6.2.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6.2.5采摘的鲜叶应有合理的标签,注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7转换7.1常规茶园成为有机茶园需要经过转换。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本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和操作。7.2茶园的转换期为一般为3年。但某些已经在按本生产技术规程管理或种植的茶园,或荒芜的茶园,如能提供真实的书面证明材料和生产技术档案,则可以缩短甚至免除转换期。7.3已认证的有机茶园一旦改为常规生产方式,则需要经过转换才有可能重新获得有机认证。8试验方法

14、8.1商品有机肥料中砷、汞、镉、铬、铅、铜的测定按NY227执行。9有机茶园判别9.1茶园的生态环境达到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9.2茶园管理达到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9.3由认证机构根据标准和程序判别。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表A.1附录B(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表B.1附录C(规范性附录)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表C.1附录D(规范性附录)有机茶生产中使用其他物质的评估未列入附录A和附录C的在有机茶园使用的其他物质和方法,根据本附录进行评价。D.1使用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物质的原则D.1.1该物质是为了保持土

15、壤肥力或为满足特殊的营养要求所必需的。D.1.2该物质的配料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宜经过物理(机械、热)处理或酶处理或微生物(堆肥、消化)处理。D.1.3该物质的使用不会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土壤生物的影响。D.1.4该物质的使用不应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D.2使用控制植物病虫草害物质的原则D.2.1该物质是防治有害生物或特殊病害所必需的,而且除此物质外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方法和技术。D.2.2该物质(活性化合物)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宜经过物理处理、酶处理或微生物处理。D.2.3该物质的使用不会导致环境污染。D.2.4如果某物质的天然数量不足,可考虑使用与该

16、自然物质的性质相同的化学合成物质,如化学合成的外激素(性诱剂),使用前提是不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或产品的污染。D.3评估D.3.1评估意义定期对外部投入的物质进行评价能促使有机生产对人类、动物以及环境和生态系统越来越有益。D.3.2评估投入物质的准则对投入物质应从作物产量、品质、环境安全性、生态保护、景观、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限制投入物质用于特种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农作物)、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条件。D.3.3投入物质的来源和生产方法D.3.3.1投入物质一般应来源于(按先后选用顺序)有机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等同于天然产品的化学合成物质。应优先选择可再生的投入物质

17、,再选择矿物源物质,最后选择化学性质等同天然产品的投入物质。在允许使用化学性质等同的投入物质时需要考虑其在生态上、技术上或经济上的理由。D.3.3.2投入物质的配料可以经过机械处理、物理处理、酶处理、微生物作用处理、化学处理(作为例外并受限制)。D.3.3.3采集投入物质的原材料时,不得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性,也不得影响采集区内任何物种的生存。D.3.4环境影响D.3.4.1投入物质不得危害环境,如对地面水、地下水、空气和土壤造成污染。这些物质在加工、使用和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进行评估。D.3.4.2投入物质可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矿物形态。对投入的无毒天然物质没有规定的降解时限。D.3

18、.4.3对非靶生物有高急性毒性的投入物质的半衰期不能超过5天,并限制其使用,如规定最大允许使用量。若无法采取可以保证非靶生物生存的措施,则不得使用该投入物质。D.3.4.4不得使用在生物或生物系统中蓄积的投入物质,也不得使用已经知道有或怀疑有诱变性或致癌性的投入物质。D.3.4.5投入物质中不应含有致害的化学合成物质(异生化合制品)。仅在其性质完全与自然界的产品相同时,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产品。D.3.4.6投入矿物质的重金属含量应尽可能低。任何形态铜的使用必须视为临时性,必须限制使用。D.3.5人体健康和产品质量D.3.5.1投入物质必须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必须考虑投入物质在加工、使用和降解过程中是否有危害。应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投入物质的使用危险,并制定投入物质在有机茶中使用的标准。D.3.5.2投入物质对产品质量如味道、保质期和外观质量等应无不良影响。D.3.5.3伦理和信心D.3.5.3.1投入物质对饲养动物的自然行为或机体功能应无不利影响。D.3.5.3.2投入物质的使用不应造成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产生抵触或反感。投入物质的问题不应干扰人们对天然或有机产品的总体感觉或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