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17511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精品文档.贴近教材 立足基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报告今年我省采用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其最大亮点就是命题规范,没有偏题、怪题,文字表达清晰;注重基础知识,整套试卷与前8年理综测试卷相比考查面更广,得分点更细,题目量更大,考查内容更贴近教材。今年的命题不仅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而且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1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1.1试卷结构今年理综试卷各学科分值、试题编排均与前5年一致,但试题组成与前5年略

2、有不同(见表1),各学科试题完全独立,没有跨学科的拼盘题。这一稳定结构有利于考生考前复习和考试的正常发挥。表1:20042009年理科综合测试题题量及分值分布20042008年2009年卷卷总分卷卷总分生物15T3031T15T31-34T30分42分72分30分42分72分化学613T2629T613T27-30T48分60分108分48分60分108分物理1421T2225T1421T22-26T48分72分120分48分72分120分111.2考查内容及认知层次1.2.1 物理学科双向细目(满分120分)表2:2009年理综物理学科考查知识与能力双向细目表知识内容题序题型认知等级赋分合计

3、力和平衡25计算力学部分:46分,占物理总分38.3%质点的运动26计算力和运动的关系23实验10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19选择6动量与机械能21选择625计算18振动和波20选择6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14选择6热学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电场18选择6电学部分:56分,占物理总分46.7%恒定电流22实验824计算15磁场17选择626计算21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电磁场与电磁波光的反射和折射15选择6光学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原子和原子核16选择6原子和原子核部分:6分,占物理总分5.0%1.2.2 化学学科双向细目(满分108分)表3:2008、2009年理综化学学科考查知识与能

4、力双向细目表(满分108分)年份20082009知 识 内 容赋分认知等级赋分认知等级化学用语69BC溶液6C原子结构分子结构3B晶体结构6B2C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2C化学键与分子极性63BC4C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6C6C盐类水解及离子共存6C6C电离平衡及PH值计算6C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应用6C15C阿佛加德罗定律氧化还原反应6C根据化学反应方程试计算7C6+6C热化学反应方程及计算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计算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2B碳族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12C镁 铝及其化合物铁 铁的化合物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2C烃和烃的衍生物616CC6+6+15C糖类 油脂 蛋白质合成

5、材料 高分子材料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化学仪器及药品化学实验方案设计7C15C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6C注:A表示“了解” B表示“理解与掌握” C表示“综合运用”1.2.3 生物学科双向细目(满分72分)表4: 2009年理科综合测试生物学科双向细目表(满分:72分)知识内容题序题型认知等级赋分遗传学1选择题B6微生物学2选择题B6发酵工程3选择题B6细胞工程4选择题B6遗传学5选择题B6新陈代谢31填空与简答C10酶32填空与简答C11生命活动的调节33填空与简答C11生态学34填空与简答C10 注:A表示“了解”,B表示“理解与掌握”,C表示“综合运用”2: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21物理试题总

6、体分析与评价今年高考理综物理部分,客观题8道组成第二大题,8道小题中有多选也有单选,其中单选5道,多选3道,多选题均为2个选项正确;主观题5道。物理总分为120分,其中客观题占40%,共48分。主观题占60%,共72分。13道题知识点分布广泛,占到考纲大知识点的83%。按易、中、难度区分,试题偏难,比例约为343。经分析,今年物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1)试题所含的知识内容均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范围之内,但个别题难度很大,如26题。(2)突出了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实验的考查,考题既突出了力学和电学重点,也顾及到热、光、原部分。所考内容大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7、。(3)特别注重能力的考查。试题考查知识点虽然都在考试大纲范围之内,但仅靠死记硬背是考不好的。如24题不仅题目长,信息量大,还要求考生对题中所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的必要条件,并将条件与已知信息建立起必然联系,而最后结果的得出还需要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又如25题虽然是一道力学基本题,但几乎考到了力学中所有大考点(受力分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守恒等),只有物理概念清楚、分析能力强、基本功非常扎实的考生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4)注重过程与方法。今年的很多题目均要求考生有清晰的思维过程,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与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是相统一的。例如第22题的“用

8、多用电表检测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第25题三个木箱的受力、运动与碰撞等题的设计均能反映出命题者的意图。试题不足之处1整卷试题运算量偏大。第16、19、24题的数字运算以及第23、25、26题的字母运算都比较繁琐,物理考试中太多的数学运算有“喧宾夺主”之嫌。2第24题作为第一道计算题,所给条件太多且为具体数值,数值前没给定物理量符号,导致考生答题时表达方式繁多,为考生的解题带来了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后面各题的发挥,最后导致物理主观题分数偏低。3第26题虽然能提高成绩顶尖考生的区分度,但对物理成绩较好、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考生区分度太小。本题也因为此缺陷,成为近五年来省平均分最低的主观题。若

9、能分步设问,此不足将避免。4主观题的难度控制不恰当,省平均分创历史新低。22化学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2.2.1 化学试题的优点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化学试题与2008年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1、贴近教材,立足基础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有较多的试题取材于教材,或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例如第6、7、11题取材于教材中的习题;第27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第8题中有两个反应也来源于教材。第12题主要考查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的基础知识;第13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等基础知识;第27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第28题考查的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基础知识的

10、综合运用。整套试题无偏题、超纲题、真正做到了以本为本,以纲为纲。2、命题规范,表达清晰2008年高考理综测试卷化学科目试题中设置陷阱和语言表达不清,相信还有很多中学教师还记忆犹新,考前也还在担心。今年高考理综测试卷化学科目命题很规范,表达很清晰,不会导致学生因理解偏差而冤枉丢分。我们认为只有命题规范、表达清晰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能力。这一条值得我们广大中学教师和今后高考命题人员高度重视。3、难易适中,区分度好今年高考理综化学命题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也重视学生能力考查,如第8题B选项化学反应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第9题化学计算主要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运算技巧;第1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

11、液中存在的几个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的理解能力;第2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2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整套试卷选题精练,设计合理,难易适中,区分度好,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试题组合。2.2.2 化学试题的不足今年理综化学试题整体很优秀,但27题填表的表格设计我们认为还存在一点点的不足,很多能理解实验流程的学生,但填表不规范,导致评卷难度增大。若在答案栏中增加几条横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答题,也有利于评卷。还有28题,问题设计和赋分欠合理,我们认为可以将原理完全相同的第问中的三空删去两空,将分值加到、问中,或将问改为计算

12、题,写出计算步骤更合理。23生物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2.3.1 生物试题的特点2009年生物试题与2005、2006、2007、2008年生物试卷相比,题型及数量上有所变化。表现在:一是选择题五个题,每小题6分,仍与前几年相同;二是非选择题与往年不同,由原来的二个增加到四个(31、32、33、34),其中31题10分,32题11分,33题11分,34题10分。生物试卷既体现了高考测试的持续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同时也强调了生物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综合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思维)。试题的背景材料新颖,图文并茂,文字语言表

13、述简洁、更趋人性化,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试题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注意难度梯度的合理设置。增加了非选择题的题量,使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材料回归教材虽然理综考试中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多,但今年仍体现了对新陈代谢、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生物工程等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特点。试题以能力立意,着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查,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且所涉及的考查内容较往年与教材有更加密切的联系,有的试题的素材就是取自教材内容,而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3题内容涉及发酵工程中

14、谷氨酸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32题,取材于教材中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生难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2)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考查比例更加合理 由于高三选修教材的许多知识点涉及当前的诸多热点问题,如人体健康、现代农业、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环境问题等。因此,高三选修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也逐渐加强。如选择题的2、3、4都是选修教材内容。(3)重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今年的试题仍然重视能力的考查,在能力的考查中,理解能力是形成与体现其他能力的基础,是中学教学首先要落实的目标,试题在第1、2、3、4、5等题,均从不同

15、的侧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今年高考试题在把握开放性试题的量与度上,做到了适量、适度。第32、33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第31、34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综合运用和分析、迁移的能力。(4)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科学技术的联系选择题1、5;非选择题31、34题都突出了这一特点。第 31题以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总之,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的生物题相对容易些。非选择题中的4个大题,学生都容易切入主题。考生认真仔细审题是前提,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书写

16、的规范性、思维过程的严密性、逻辑性是得分的关键。2.3.2生物试卷的不足(1)试题结构突然发生改变,不利于学生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自2000年实行理科综合以来,理综试题结构一直非常稳定,无论老师或学生都已经适应了这样一种试题结构,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是按照原来的试题结构命题和训练的,今年在考前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突然改变试题结构,考生因为习惯性作答,尤其是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先做生物的考生来说,会将生物试题答案写到30题的化学试题答案栏内,其他试题答案全部前移而导致严重的失分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毫无疑问与考生的粗心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命题老师改变试题结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有违人本精神,需要引起考试

17、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反思。(2)选修教材所占比例还略为偏低。今年的试题中,选修教材只出了3道选择题,占生物试卷的25%,这与现行教材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时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3.理综II卷答卷抽样分析与评价3.1 II卷各学科得分分析 表5 2009年理科综合测试II卷各学科各题得分情况科目物理(72分)化学(60分)生物(42分)平均分16.89218524.45题序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满分8101518211515151510111110平均分2.183.074.545.551.558.36.234.352976.95.526.145.89标准差5.554.08

18、3.973.132.452.792.59平均总分 63.19分(05年69.28分,06年72.98分,07年72.86分,08年67.51分)3.2 II卷各题分析第22、23题(1)抽样分析22题已阅总量181763抽卷总量181763平均分2.18分数012345678百分比36.110.5915.998.29.096.195.65.292.823题已阅总量180369抽卷总量180369平均分3.07分数012345678910百分比33.50.724.50.316.790.29.30.17.590.17(2)试题特点:注重基础,重理论分析,重实验仪器的使用;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核,重实验

19、基本技能的考核;新旧教材结合,平稳过渡。特别是光电门测速度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3)答卷分析:部分考生对含源电路采用电压挡判断,而不含源电路采用欧姆挡这一基本流程不会或不全;对用多用表判断小灯泡故障的思路不清晰,正确的思路是选挡(欧姆挡)电阻调零(保证欧姆挡正常工作)测电阻(即小灯泡电阻)结论判断。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掌握不好,很多考生用代替了而丢分;不按题目要求用测量的物理量书写表达式。第24题 (1)抽样分析: 24题已阅总量165941抽卷总量165941平均分4.54分数012345678910百分比31.796.899.798.23.24.82.54.894.890.16

20、.59分数1112131415百分比0.110.191.204.6(2)试题特点:知识点考查单一。本题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几乎只有电阻定律和电阻串联知识。能力考查较全面。本题至少考到了三种能力:理解能力:即要求能正确理解题中所给信息、电阻定律和电阻串联总电阻等问题,要求能理解有关规律的确切含义,能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式。分析综合能力:即要求考生对题中所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的必要条件,并将条件与已知信息建立起必然联系,从而解得结果。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要求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的繁琐条件,且能直接运算出数值结果。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本题紧扣大纲,紧扣教材

21、,紧密联系实际和现代科技,尽管知识点单一,难度不大,但又有较好的区分度。(3)答卷分析:部分考生将电阻的变化表达成电阻,即将写成而丢分;有考生直接求时的电阻,致使无法解出结果;有考生不用变量字母表达物理规律,而直接用数值表达且数值又有错的;不分步列式,而用一合并式且式中又有错的造成了大面积失分;有考生不通过上、下标区分两个电阻、两个电阻率和两个电阻温度系数,不区分两个电阻温度系数的正负等表达混乱;有考生最后结果用分数表示而不算出最后结果;有考生不仔细审题,把铜棒长度误认为1m。第25题 (1)抽样分析:25题已阅总量178798抽卷总量178798平均分5.55分数012345678910百分

22、比31.095.493.5912.092.094.692.194.13.92.65.9分数1112131415161718百分比1.995.091.751.42.8904.19(2)试题特点:本题为力学综合题,属常规题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考生都能动笔,但满分卷所占比例较小。本题考查了受力分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守恒等主干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答卷分析:考生对描述的物理过程不清晰,主要体现为:A不能挖掘隐藏条件,导致不能求出正确答案或答非所问;B忽略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例如。不用题目所规定的符号,如用、

23、表示木块的质量,l用s表示,用表示,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基本功不扎实,不会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能正确列出平衡方程、动力学方程或动量守恒方程。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混乱,各种规律、方法混用,导致列出的方程多而有用的少,不能解出正确结果。考生数学运算能力差,不能运用数学知识准确解答结果。表达欠规范,不列原始方程,不用习惯符号表示物理量,喜欢列连等式等造成丢分。第26题(1)抽样分析:26已阅总量205367抽卷总量205367平均分1.55分数012345678910百分比52.79037.5900.201.706.800分数1112131415161718192021百分比000000.800000注

24、:有些分数因得分人数太少,而分母又太大,故百分比近似为零。(2)试题特点: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运用到的物理公式仅为半径公式;其它表达式均为几何关系及字母运算;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常用几何关系,会通过作图的方法或不完全归纳法找规律,会运用三角函数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少部分考生能正确表达一种或两种特例(即不跟挡板碰撞和跟挡板碰撞一次的情况),但因跟挡板碰撞两次的情况对应几何关系过于复杂,命题者明显在该处增大了成绩拔尖考生的区分度。(3)答卷分析:由于整套试卷试题难度分布的影响,有近半数左右的考生几乎无时间看此题,因而该题得零分的考生比重较大

25、。在已做答的试卷有以下问题:不能正确写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或者写了公式但不是用的物理学中默认的符号表示。理不清几何关系。例如部分考生对最常见的“找圆心、求半径”的方法掌握不好,部分考生不在答卷上作图,而用文字表达又不准确导致扣分。不会将难题分解,个个击破。其实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出“粒子不跟挡板碰撞时”对应的速度,这是中学非常熟悉的情况。成绩中等偏上的考生还应该能做出“粒子跟挡板碰撞一次时”对应的速度。但实际结果是这些考生并没有将这个难题分解成几部分,然后个个击破。27题1 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抽样数225799平均分8.3标准差5.55分值012345678910111

26、2131415百分比%19.10011.00014.20012.30018.20025.12、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试题设计以碳与浓硫酸反应检验水检验SO2除去SO2检验SO2是否除尽检验CO2为主线,从每步实验来看很基础,但把所有的实验串联起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命题不仅突出了基础和能力的考查,而且语言表达清晰。从学生得分分布图看,尽管没有出现正态分布,但也有良好的区分度,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唯一不足的是在答案栏上未画表格,给学生有乱填的空间,造成评卷困难。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从抽样试卷学生答题情况上分析,主要错误有

27、以下几方面:考生对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H2O、SO2、CO2三种物质检验顺序不清,有很多考生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再检验二氧化硫和水,或先检验二氧化硫再检验水;还有的只考虑当前,不考虑下一步,如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吸收二氧化硫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或以碱石灰吸水后再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等。以上现象都说明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不足。审题不清、没按要求答题,如选用仪器按要求每一步都要选用仪器,有好多考生只写C、B、A或A、B、C没有一一对映而导致丢分。没有抓住题中“检验”关键词对作用的理解出现偏差,如很多考生把检验水、检验SO2、检验CO2写成吸收水、吸收SO2、吸收CO2而导致丢分。

28、对仪器的使用常识不清,如有很多考生把溶液装人到U型管中而导致不能得分。28题1 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抽样数102655平均分6.23标准差4.08分值0123456789101112131415百分比%7.89.48.075.65.45.86.28.68.18.411.73.22.31.11.32、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重点考查电解原理,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将教材中最基础的电解KOH、电解CuSO4、电解K2SO4通过串联组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能力测试题,它有机地融合了原电池、化学计算。语言精练,文字不多,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从考生得分分布图上看,此题是化学科目四道大题中最接近正态分

29、布图形的,从图形可以说明此题较为优秀。但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一是第、问计算较为复杂,而赋分较低,试想要解决只有4分的第、问,就先得从丙中减少多少水量计算起,再通过丙中减少水量计算通过电子数,最后根据b、c电极反应计算产生氧气的体积和析出铜的质量。由于计算过程过于复杂,所以很多考生放弃了这两问,随便填个数字完事,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二是第、(2)问原理相同,而此题设置了四空四个得分点,而且还要用文字说明,我认为这四空设计欠妥,纯属耽误考生时间和增加评卷难度,若将第问去掉两空,将分值加到、问中,此题就变得更完美。 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通过抽样卷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写电极

30、反应不配平,或漏掉H2O前面的系数2,说明考生有点粗心。语言表达不清或不完整,如第问有些考生写成“变大”、“变小”,“变大”、“变小”到底指的是酸性?碱性?还是pH值?评卷老师无法判断,也就不能给分。简述原因时,表达也很不清楚,甚至回答结论,说明考生文字表达能力还有欠缺。29题1、 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抽样数160249平均分4.35标准差3.97分值0123456789101112131415百分比%23.44.814.77.67.95.25.75.75.45.34.13.42.61.50.91.42、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以元素周期表中磷元素(P)为中心,以及相邻的N,Si,S,As四种元素

31、,设计了一道考查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的大题。命题突出了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书写,晶体知识,氢键、分之间的作用力对分子沸点的影响,高中常见的18电子体,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也有一定难度的考查,从而造成学生得分偏低,但是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是近几年来较难的一道无机推理题。特别是有非短周期元素“As”的出现,更是加大了该试题的难度。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从抽样试卷学生答题情况上分析,主要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试题较难,主要元素难推断出来,第问很多考生就根据晶体类型随便填上一个。说明此问填错是与题目难度有关。在

32、推理元素中出现了“砷”元素,这不是短周期元素,砷的元素符号“As”只有少数学生能书写正确,这给学生作答造成了很多麻烦,从而造成连续失分。第(4)小问是这一道题的难点,分子化合物沸点高低的判断,以及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学生掌握的很差,说明考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另外还有学生审题欠认真,题目考查的是具有18电子体(PH3,SiH4,H2S)的物质,学生可能看成10电子体(CH4,NH3,H2O)的物质,导致丢分严重。化学式及其文字书写极不规范,例如:把PH3写成“H3P”、把Si3N4写成“N4Si3”,把正四面体写成“三面体”,把三角锥写成“四棱椎”也导致失分过多。30题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抽样数

33、136844平均分297标准差313分值0123456789101112131415百分比%27.212.55.829.30.97.52.00.77.80.43.60.80.20.90.10.42、试题分析与评价 从考生得分分布图上看,给人的感觉此题太难,其实不然。据考生反馈信息,当大多数考生做到此题时,已经响起了提醒哨,即还有最后15分钟,所以很多考生来不及仔细读题、审题,随便做一做,有些甚至放弃此题,立马到生物试题中掏分去了,所以得分很低。其实本题不难,涉及有机物的结构也不复杂,主要考查的是常见有机物或官能团的性质,如烷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醛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酯化反应以及同分异

34、构体等。此题最大的优点就是选材优良,合成一种结构并不复杂的有机物;落点也基础、简单,如简单有机物的命名,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以及简单有机烃的计算等。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书写不规范:如下标数字不清楚,似“2”似“3”,又不“2”不“3”,还有把双键中的“=”写成“2”,化学符号的书写也很难辨认。还有官能团的书写不符合规定,如把醛基写成“-COH”或“HOC-”的大有人在,把“-COOH”写成“-OOCH”或“-CHO”的考生也不少。系统命名的概念不清或者没掌握,主要表现有“氯丁烷”、“2-甲基,1-氯丙烷”、“2,甲基,1,氯丙烷”、“2甲基1氯丙烷”、“二-甲基-一-氯丙烷”、“二甲

35、基-1-氯丙烷”等等。书写结构简式时,多氢少氢现象较普遍,写方程式漏掉H2O的考生也很常见,把苯环写成环己烷也不在少数,说明考生比较粗心。31题抽样数292430平均分69标准差2450123456789103.41.723.24.097.511.212.522.123.68.69试题分析与评价本题为图形分析填空题,一共有5个图形,每个图形中有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的变化结果。这是关于果实成熟和储藏方面的原理和应用题,主要涉及到教材中有关酶和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题目答案要求底物和酶要一一对应,并且果实的储藏与酶的活性(温度影响)的关系,既有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又有高温

36、对酶活性的影响,从31题和32题可以看出今年的生物高考题对酶的性质考得比较全面。从学生的得分率来看,平均6.9分,得8分和9分的人合起来占总人数的45.7%,属于容易题。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在第小题中出现底物与酶不一一对应,还有部分学生把底物写成其水解产物了,例如果胶质写成果胶质产物,还有些学生把底物写成底物含量,例如果胶质写成果胶质含量。最可惜的是学生不按照空格答题,把答案由原本的一行写成两行,这样白白扣了分。在第小题里学生把第一问的保存方法“适当降温”(或冷藏)写成冰冻,还有一些学生把方法答成原理了在第小题里部分学生把乙烯两个字写成“已”和“稀”,把适当提高温度写成“加热”、“高温”在第小题

37、里大部分学生把叶绿素含量降低写成叶绿体减少,绿色色素减少,色素分解,叶绿素脱落,叶绿素褪色,叶绿素变淡,花青素变多,还有些学生省题不严,把变浅的原因答成还有浅色的现象即“还有叶绿素”。32题1、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本大题分为:321、322两部分)抽样数305663平均分22标准差19501234536.399.094.311.326.1912.7抽样数299676平均分332标准差 195012345616.36.79.1910.516.5934.5962、试题分析与评价 该题为一道验证性实验设计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酶特性的理解情况及对考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8、、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综合考查。该实验的目的是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题干中提供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材料与用具,要求考生在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前提下,设计出实验的全部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同时在水浴温度升高后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的改变情况。试题是在课本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改造、演变形成的,考生比较熟悉,难度不大。但根据“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该题平均分为5.52分,实际难度为0.5,与预想的不符合,反映出考生能力的欠缺。该题是一道常规、典型又较为理想的高考试题,完全符合高考对人才的选拔要求。3、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32(1)小题主要有以下错误:逻辑关系

39、混乱。该题本来要求取三支试管分三个组,有些考生却分成两个或四个、五个组;有些考生虽然分成三个组,但用蒸馏水、FeCl3溶液或过氧化氢酶溶液中的任何一种作反应底物,而H2O2溶液则用作实验处理,这反映出考生平时不重视分组实验操作,复习中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胡乱答题。如“取两支试管分成A、B、C三个组”、“取三个烧杯或恒温水浴锅编号1、2、3”、“往三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将三支试管放在恒温箱中培养”、“取三支试管分成甲、乙、丙三个组,但实际按两个组或四个组操作”,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题量较大、时间紧、粗心、审题不仔细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考生把高考不当一回

40、事,平时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不注意细节。如试题要求实验观察的具体指标,要答出氧气生成的快慢或速度,结果很多学生答成“观察(或记录)实验结果”、“观察或记录”、“观察现象”、“观察情况”,等等,指向不明导致失分;试题要求三组实验处理的催化剂必须等量且适量,很多学生却漏写“等量”;出现这些现象与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训练分不开。有些考生字迹太潦草,阅卷老师根本不认识,导致该得的分也得不到;有些考生文字描述不清,如要求三支试管放入37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有些考生写成“放入恒温箱中”、“在37的环境中”、“在相同条件下”、“在适宜温度下”等等,造成不应该的失分;有些考生虽然答对了,但语言非

41、常啰嗦,给阅卷工作增加了难度。所有这些都反映出考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答案写错地方导致严重失分,这种现象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从13万份试卷的抽样情况和阅卷老师的反映统计看,有近300份试卷是其他大题的答案,比例接近0.3%,阅卷老师只能给0分。这种情况在往年虽然也存在,但没有今年这么明显,比例远没有这么高。32(2)、(3)小题主要有以下错误:在第(2)小题中第一问实验结果的判断顺序不对。如将顺序写成了“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3.5%的FeCl3溶液、0.01%的H2O2酶溶液、蒸馏水”等。 在第(2)小题中第二问的结论中,学生答了催化性就忘了高效性或反之。在第(3)小题的第一问,

42、很多学生答成了“加蒸馏水、H2O2的试管O2释放速度最快”。在第(3)小题的第二问原因的解释中,学生对“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理解不够透彻,因而相当多的学生答成了“80下H2O2酶活性下降”、“80下H2O2酶活性被抑制”、“FeCl3的催化不受影响”、“FeCl3催化作用不变”、“FeCl3对温度不敏感”、“高温下FeCl3水解”等等。学生用词不当或用别字错字或化学式写错。如:将“酶失活”写成了“H2O2酶活性死亡”,“酶涉活”、“酶散活”;将FeCl3 写成“无机催化剂”;将“FeCl3”写成“FeCl2”“FeCl”,将“H2O2”写成“H2O” 等。不按要求在指定位置答题或答题顺序颠倒,造成不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