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14987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学论文: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精品文档.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由没有个人志愿的和个人独创性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只有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社会才会有所向前发展。国家教育部进一步指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更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无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那么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如何培养和发展的呢?毫无疑问,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得到培养和发展的。1972年,联

2、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能力都能解放出来。”“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的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能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并警告说:“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发展、促成,又可以阻止、妨碍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和警惕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来的

3、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而又不受这些知识、观点、经验的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二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所谓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而言,指学习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这是一种内驱力,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所说:“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而创新精神正好属于这一意识范畴。它是人产生一切创造的直接动力。假如没有创新精神这种意识作为动力,即使有创造能力,也是不会产生创造性活动

4、的。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究竟如何去做呢?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求知欲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理智感的一种。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未曾料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首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既创造意境,制造悬念等。这种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或者是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学生成为课

5、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例如:第一堂历史课,我给学生讲地球文明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然后讲了四大文明古国后,随后提出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么为什么现在最发达地区却在欧美?又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员,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来,即使学生能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心态。2、端正、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空洞的说教不行,依靠诱发兴趣也难

6、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好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提问:重视教育结果怎样?过去的战争一打要几年,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今后的大战,不必用几年,也许只要几天、几小时,就可以把一个国家多年的积累搞空。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国力要靠科技,竞争要靠人才。使他们懂得,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三教育应鼓励学生敢想、敢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该

7、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是创造性学习,它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统一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地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对教师的迷信;它能培养学生善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并揭露矛盾、解决矛盾,也就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产生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那么,如何培养和对待学生的敢想和标新立异呢?1、设疑问难,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疑。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基本依据,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

8、内容。现行的教材,对众多的事实不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也并非法定的东西。现在的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望旺盛。教师应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引进课外知识,加强信息的补充,则能力的培养就事半功倍了。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破坏,人民受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

9、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二是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的史实加以对比和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17 18世纪是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中俄各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三是善于从平淡无奇中设疑。如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已有维新思想,而为什么中国那时不进行维新变法而搞洋务运动呢?2、启发创新,让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心理学中叫做“原型”,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学习。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启发,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

10、要的问题是“落后要挨打”。教师可以启发两种结论:落后一定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落后可以不挨打,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人入侵中原。接着让学生思考、议论,提出另外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及时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他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正因为有了标新立异,科学往往突破某些权威的既定论断向前发展。但是,人们对“标新立异”往往有一种抗拒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学生因循守旧。可是,科学都是科学家“标新立异”、“突发奇想”搞出来的。因此,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持正确的态度。要多鼓励、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富有独立创新精神。假如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将是宁愿按部就班行事,只求无过,不愿大胆创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很多。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努力培养社会、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沈阳市沈河区94中学 李 工 2005年10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