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抗震规范差异.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12240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旧抗震规范差异.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新旧抗震规范差异08版抗震规范10版抗震规范说明5.1.2.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

2、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5.1.2.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

3、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2-2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1、 文字表达略有差异,新规范增加了多组时程曲线的算法。2、 补充了6罕遇地震下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125cm/s2。5.1.2.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新增,目前计算软件跟不上。平面投影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120m,或长度300m,或悬臂40m的结构。5.1.2.6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新增5.1.2.7地下建筑

4、结构的计算方法。新增5.1.4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5.1.4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1、补充了6罕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282、场地类别将原

5、来的类改为1类,新增0类。5.1.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5.1.5)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5.1.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5.1.5)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大体不变,阻尼参数有调整。08版抗震规范10版抗震规范说明5.1.6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2 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5.1.6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6度时的建筑(不

6、规则建筑及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2 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增加了6时不规则建筑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5.2.2.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应按下式确定:SEK=(S2j)1/25.2.2.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

7、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SEK=(S2j)1/2当周期比大于0.85时,应采用CQC法,即考虑扭转耦联计算。5.2.5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Gi5.2.5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Gi表5.2.5增加了6时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5.3.2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5.3.2跨度、长度小于本规范5.1.2条第5款规定且规则的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屋盖横梁及托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

8、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本条除5.1.2条第5款规定之外,其余同08规范。5.3.4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按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其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可按本规范第5.1.4、5.1.5条规定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65%,但特征周期可均按设计第一组采用。新增。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中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区分了水平地震为主和竖向地震为主,其分项系数不同,1.3(0.5)、0.5(1.3)

9、5.4.2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RE5.4.2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RE关于钢结构中的钢构件的RE有调整,强度为0.75,稳定为0.855.4.3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1.05.4.3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1.0“宜”改为“应”5.5.1表5.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5.5.1表5.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仅多、高

10、层钢结构由1/300改为1/2505.5.2.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且属于表3.4.2-2所列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2)7度、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砖房; 4)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钢结构。5.5.2.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1)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且属于表3.4.2-2所列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2)7度、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砖房; 4)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钢结构。5)不规则的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空间

11、综合体。增加了不规则的地下建筑及地下空间综合体。但具体该怎么算?第6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08版抗震规范10版抗震规范说明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一般降低10%左右)1、补充了8(0.3g)时的最大适用高度。2、框架结构除6外有所降低。3、板柱-抗震墙适用高度增加较大。4、删除了在类场地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的规定。5、

12、对框支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指框支层以上同时存在平面和竖向不规则。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1、框架结构改为以24m为界。2、框剪、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降低一级,四级不再降低,框支层框架不降低。3、明确了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60m时,当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抗震墙结构采用。4、

13、大跨度公共建筑改为大跨度框架,并明确按18m为界划分。6.1.3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14、。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6.1.31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

15、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4 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7度乙类的框支结构房屋和8度乙类建筑的房屋高度不超过表6.1.1的规定,但提高一度(9)后高度超过6.1.2中一级的高度上界。)1、将“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2、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仍属框架结构范畴

16、。注:对塔类结构(底层)指大地盘以上一层3、删除了“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4、补充了其抗震墙的抗震等级。5、层间位移角限值在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间偏于安全内插取值。6、相关范围:一般可从主楼周边外延3跨且不小于20m,相关范围以外可按裙房自身的结构类型确定其抗震等级。6.1.4.1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 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项规定

17、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6.1.4.1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 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1、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mm改为100mm。2、缝宽由原来的“可”改为“应”。6.1.4.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

18、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6.1.4.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抗撞墙的长度修改:由可不大

19、于一个柱距修改为可不大于1/2层高,其余文字略有调整。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影响。高层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影响。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1、框剪结构中可以采用单跨。2、对于仅一个主轴方向的局部范围为单跨的框

20、架结构,当多跨部分能承担50%的地震总剪力或倾覆力矩时,可不作为单跨框架对待。6.1.6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1.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6.1.6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以及框支层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1.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1、8框架-抗震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楼、屋盖的长宽比由2.5改为2。2、6、7板柱-抗震墙由2.5改为3。6.1.7采用装配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宜

21、小于50mm。6.1.7采用装配整体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装配整体式楼、屋盖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应小于50mm。面层厚度由不宜小于50mm改为不应小于50mm。6.1.8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且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2 抗震墙宜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3 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4 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5 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6.1.8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

22、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2 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3 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4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5 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1、“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改为“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2、增加结合楼梯间布置抗震墙以形成安全通道。3、取消抗震墙设置在不需要开洞部位的规定。4、取消连梁最大跨高比和最小高

23、度的规定。6.1.9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2 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宜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3 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6.1.9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

24、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2 较长的抗震墙宜设置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形成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3。3 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宜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4 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框支层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1、明确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底层框架应满

25、足框-剪结构中对框架部分承担地震倾覆力矩的限值。框支层不应设计为少墙框架体系。2、为提高抗震墙的延性,各墙段高宽比由不应小于2改为不宜小于3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6.1.10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

26、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二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1、明确底部加强部位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高度由1/8改为1/10。3、房屋高度小于24m时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4、有裙房时,按6.1.3条要求,加强部位的高度也可以延伸到裙房以上一层。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

27、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第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

28、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2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2)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

29、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4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1、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2、当柱网内板块由多个次梁分成较小板块时,板厚可适当减小。注: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要做到以下要求:1、 地下室顶板整体性要好,要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有效传递上部基底地震剪力;2、 相关范围地下室刚度要足够大;3、 总的来说,地下室各构件的承载力要大于上部结构。6.1.15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梯。1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

30、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1、本条为新增,主要保证大震下人员能从楼梯逃生。2、在框架结构中,梯板相当于斜支撑,对结构整体刚度有一定影响,最好参与整体计算。3、对框-剪或剪力墙等刚度较大的结构,楼梯影响较小,可不比参与结构整体计算。6.2.2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cMb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Mc=1

31、.2Mbua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cMb一级的框架结构及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Mc=1.2Mbua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取1.7,二级取1.5,三级取1.3,四级取1.2其他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四级取1.11、本条为“强柱弱梁”要求。2、补充了四级框架的要求。3、框架结构的系数c有比原来有所增加。6.2.3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

32、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 和1.15。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6.2.3一、二、三、四级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1.5、1.3 和1.2。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1、本条为“强柱根”要求。2、补充了四级框架结构的要求。3、系数比原来有所增加。4、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可不增大。6.2.5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V=vc(Mbc+ Mtc)/Hn一级框架结构及9 度时尚应符合:V=1.2(Mbcua+ Mtcua)/Hnvc柱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

33、取1.2,三级取1.16.2.5一、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V=vc(Mbc+ Mtc)/Hn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 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调整,但应符合下式要求:V=1.2(Mbcua+ Mtcua)/Hnvc柱剪力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取1.5,二级取1.3,三级取1.2,四级取1.1其他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四级取1.11、本条为“强剪弱弯”要求。2、补充了四级框架结构的要求。3、系数比原来有所增加。4、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与原来一样。6.2.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

34、震墙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2 抗震墙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3 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入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翼墙的有效长度,每侧由墙面算起可取相邻抗震墙净间距的一半、至门窗洞口的墙长度及抗震墙总高度的15%三者的最小值。6.2.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剪力值,不

35、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2 抗震墙地震内力计算时,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3 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入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4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1、本条为结构整体分析中的内力调整。2、本项规定不适用于部分框架柱不到顶,使上部框架柱数量较少的楼层。3、计算地震内力时,连梁刚度可折减

36、;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4、明确了少墙框架结构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取值。6.2.15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三、四级框架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2 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6.2.14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2 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增加了关于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震验算的要求。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08版抗

37、震规范10版抗震规范说明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

38、列各项要求: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注:1 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2 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1

39、、“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改为非强制性条文。2、增加“注2”6.3.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12;2 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6.3.4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

40、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12;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截面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截面弦长的1/20。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1、纵向钢筋贯通中柱的要求区分为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和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2、将原规范6.3.5条纳入本条。6.3.6柱的截面尺

41、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2 剪跨比宜大于2。3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6.3.5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两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两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两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两层时不宜小于450mm;2 剪跨比宜大于2。3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柱的最小截面尺寸有所增加。6.3.7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二三框架结构0.700.800.90其他0.750.850.95部分框支抗震墙0.60.7

42、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7的规定;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6.3.6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7的规定;建造于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框架结构0.650.750.850.90其他0.750.850.900.95部分框支抗震墙0.60.71、增加了四级框架柱轴压比的要求。2、框架结构中柱轴压比限值降低了0.05。其他结构体系中三级框架柱轴压比限值也降低了0.05。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

43、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中柱和边柱为一、二、三、四级时分别为1.0、0.8、0.7、0.6;角柱和框支柱为一、二、三、四级时分别为1.2、1.0、0.9、0.8;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采用;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

44、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6.3.7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中柱和边柱为一、二、三、四级时分别为0.9(1.0)、0.7(0.8)、0.6(0.7)、0.5(0.6);角柱和框支柱为一、二、三、四级时分别为1.1、0.9、0.8、0.7;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

45、数值应增加0.05;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1、把框架结构中的柱的

46、最小总配筋率与其他结构类型中框架柱分开,以示区别。2、最小总配筋率略有增加。6.3.106.3.116.3.12关于柱的箍筋配置相关条文6.3.9关于柱的箍筋配置相关条文1、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增加了四级框架柱的要求(三、四级一样)。2、计算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股率时,可不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3、计算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股率时,不限值箍筋的抗拉强度。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08版抗震规范10版抗震规范说明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