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ppt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7595175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临床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理学.ppt(10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科院心理所 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郑希耕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工作的内涵; APA:临床心理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程序,从个体水平对智力、情绪、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干预和研究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临床心理评估;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理解与解释:心理病理学; 干预:心理治疗;1k 临床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临床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有没有统一的人性; 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严密条件控制下的实验研究; 人类个体差异的研究; 气质分型; 骨相学;体相学; 心理测验:卡特尔;比奈; 心理及行为异常和干预的开展; 临床心理学的产生; Lighter Wi

2、tmer (1867-1996); 1896;临床心理学的诞生;第一个心理诊所:低能儿童指导学校; 1907:系统培训发展学校;创办心理学临床杂志; 1925:关注智力落后及行为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同时关注正常发展,把握对心理和躯体发展产生促进和阻碍作用的各种条件;同时追求个体完美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本我(principle of pleasure) 本我;机体兴奋性的生命能量(Libido) ;刚出生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本我,本我能量的压抑会产生“转移作用”(displacement) “转移”过程为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提供能量,成为成长的力量源泉; 本

3、我释放不足是致病性的; 自我(principle of reality)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从本我中得到能量,自我和外界与现实接触,寻找一种既能满足本我又不和超我和现实相冲突的平衡;如果你想做而又不能去做,那么就以后再做,或者是偷偷地去做; “马背上无能的骑士”; 自我力量不足是致病性的; 超我(principle of perfect) 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良心”是一种道德检查官,是儿童受到惩罚后所内化的经验;是事先禁止和事后内疚等心理特质的动力;“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到奖赏后所内化的经验,是教育的产物,是早期生活中向父母和其他重要他人认同的结果,是人生目标; 超我是真实的心理力

4、量,使人们按照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去行动;罪恶感是超我的背面; 超我的不适当发展会导致的不同的心理病态;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3k人是一个能量系统,心理能量来自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这种能量是行为的原发动力,是本我在寻求紧张的释放; 本我通过“精神灌注”的方式来实现其释放;“精神灌注”的能量在其原发对象上的被压抑状态必然会通过一种“转移”(displacement:指精神投入的对象发生变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以释放本能和解除紧张状态; “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的“性”本能受到压抑转移到社会活动上的结果,而战争是攻击本能“移置”的结果;文明及艺术创造是“生本能”受到压抑而转移的结果”。

5、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3k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 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包括“无意识”、“曾经的意识”、“前意识”等;不符合现实和超我要求的成分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压抑(suppression)及其反动(reaction); 对无意识和前意识的“意识”,必须经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方法进行分析性探察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是指此刻不能意识,但是集中注意、排除干扰后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本我完全在无意识中,处于无意识的底层;超我大部分在无意识中,小部分在意识中;

6、自我在无意识和意识中各占一半;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点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心理的发展即是性欲的发展); 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以Libido的投放部位来划分; 在人不同的成长阶段中,人的主要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体现在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集中而特定的需要;每一阶段的快感条件(需要满足)和焦虑条件(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在Libido投放的每一主要领域形成的无意识记忆是最为深刻的;对其他心理过程、个性特点的形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个时期;前三期称为“前生殖阶段”; 在“前生殖阶段”人格就基本已经定型。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

7、思想每一阶段的需要要得到“恰如其分”地满足,即“满足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不足”,这是儿童能够顺利地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度满足”指:允许儿童的某种欲求以过度而不受限制的方式得到满足; 在满足不足及过度满足情况下都会引起“固置”(fixation);“固置”会导致个体无法向下一阶段继续发展; “固置”发生后,个体在其固置的水平上,会形成“强迫性的重复性冲动”。在挫折之下,极容易返回到其固置期; 滞留在“口欲期”的成人象“口欲期”的孩子一样,从事大量的与口唇有关的活动,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索取倾向、被动依赖; 滞留在“肛门期”的成人就象肛门期的孩子一样,追求和希望控制他人,对别人充满敌意、对抗

8、权威和规则; 滞留在“性欲期”的成人就象“性欲期”的孩子一样,随时需要别人肯定自己的性身份和能力,追求事业成功等等; 引起“固置”的环境条件可以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经历可以影响其具体表现(environmental modulation);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点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心理的发展即是性欲的发展); 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以Libido的投放部位来划分; 在人不同的成长阶段中,人的主要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体现在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集中而特定的需要;每一阶段的快感条件(需要满足)和

9、焦虑条件(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在Libido投放的每一主要领域形成的无意识记忆是最为深刻的;对其他心理过程、个性特点的形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个时期;前三期称为“前生殖阶段”; 在“前生殖阶段”人格就基本已经定型。4课每一阶段的需要要得到“恰如其分”地满足,即“满足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不足”,这是儿童能够顺利地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度满足”指:允许儿童的某种欲求以过度而不受限制的方式得到满足; 在满足不足及过度满足情况下都会引起“固置”(fixation);“固置”会导致个体无法向下一阶段继续发展; “固置”发生后,个体在其固置的水平

10、上,会形成“强迫性的重复性冲动”。在挫折之下,极容易返回到其固置期; 滞留在“口欲期”的成人象“口欲期”的孩子一样,从事大量的与口唇有关的活动,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索取倾向、被动依赖; 滞留在“肛门期”的成人就象肛门期的孩子一样,追求和希望控制他人,对别人充满敌意、对抗权威和规则; 滞留在“性欲期”的成人就象“性欲期”的孩子一样,随时需要别人肯定自己的性身份和能力,追求事业成功等等; 引起“固置”的环境条件可以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经历可以影响其具体表现(environmental modulation);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权威崇拜是在S. Freud的性心理发展周

11、期的第2/3阶段表现出来的,和儿童发展第一阶段完全依赖他人的第1阶段不同,此时期会形成儿童对重要他人的两价性依赖; 两价性依赖的定义:对权威的矛盾情感; 一方面,权威是力量所在,情感归属,认同榜样; 一方面,权威的存在影响到儿童自身的安全; 对权威的两价性依赖,是内心冲突的雏形,此两价性依赖状态,会一直遗留到成年期;如处理不当,儿童会形成僵硬、呆板的行为方式,此僵硬、呆板的行为方式,和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盲目僵硬地听命于权威(规则); 盲目僵硬地反对权威(规则); 发展目标:发展健康的权威-依赖关系; 向权威认同;发展自我; 反抗权威,发展自我; 灵活地处理与权威的关系;例:对权威的两

12、价性依赖5课精神分析的适应观点精神分析的适应观点 “自我”经常受到“本我”“超我”“现实”三方面的威胁;焦虑是“自我”出现的一种症状,代表着自我受到威胁; 焦虑是“自我”的一种保护性的功能,促使人们产生警觉并对处境做出反应; 消除焦虑的两种方式; 健康的防御焦虑的方式导致人格发展并具有适应性; 不健康的方式导致人格萎缩,适应性降低; 防御机制; 降低焦虑的心理机转笼统地被称为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二是都歪曲和伪装现实; 防御的方式:1、压抑本我冲动,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2、使本我冲动转向他方; 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目的是降低焦虑;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13、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理论缺陷: -潜意识决定论- 主观性; -早期经验决定论-简单化;悲剧性; -性欲决定论-泛性化; 人性理论-过分概括化 治疗技术: -疏泻; -自由联想; -对移情的处理; -对阻抗的处理; -释梦6课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巴甫洛夫 Sechenev;条件反射概念的提出者; 思维是反射行为的前2/3;是受到抑制而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 变态与异常行为是条件反射的错误联系; Pavlov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CR);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

14、CR); 言语、社会情境作为条件刺激; 抑制:强化条件下条件反射的“自然减退” ; 消退:条件反射在缺乏强化后的减低; 自然恢复:条件反射消退后在无强化下的再次产生; 泛化:条件反射的不准确; 条件反射的辨别:实验性神经症;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7k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学习理论:华生(Watson); 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 小白鼠迷津实验; 习得性恐惧(Albert); 学习的目标是效率; 频因率 近因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 理论前身: Thorndike:强化概念的提出者;

15、 效果率:行为发生的频率受到行为效果的影响; Hull:内驱力、驱力概念的提出者;作为驱力的饥饿和有害情境; 主动操作性反应;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答反应”相反; 操作性行为的习得过程:尝试错误; 反应获得强化行为得以保持; 反应不能获得强化,行为则消退;8k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学习理论:华生(Watson); 行为的发生是学习的结果; 小白鼠迷津实验; 习得性恐惧(Albert); 学习的目标是效率; 频因率 近因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 理论前身: Thorndike:强化概念的提出者; 效果率:行为发生的频率受

16、到行为效果的影响; Hull:内驱力、驱力概念的提出者;作为驱力的饥饿和有害情境; 主动操作性反应;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答反应”相反; 操作性行为的习得过程:尝试错误; 反应获得强化行为得以保持; 反应不能获得强化,行为则消退;1 、交互抑制理论;Wolpe; 焦虑反应作为一种不消退的持续反应; 焦虑反应对正常行为的抑制; 适应性行为和情境相关焦虑状态、行为的不相容; 2、行为治疗方法: 脱敏疗法; 厌恶疗法; 暴露疗法; 生物反馈; 放松疗法; 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 - 1、代表人物: 桑代克(Thorndike)、华生(J.B.Watson)、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

17、kinner)、沃尔普(Wolpe),班杜拉等(Bandura); 2、主要学术思想: 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S-(O)-R;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 行为的不同结果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强化;消退; 后期发展(班杜拉): 学习可以脱离直接强化而发生;模仿学习; 学习可以脱离外在强化而发生;自我强化; 3.行为主义的心理病理观: 非适应性条件反射;泛化; 消极行为受到强化; 模仿性消极态度、情感及行为; 习惯形成;9k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n桑代克(Thorndike)、华生(J.B.Watson)、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沃尔普(Wolpe),

18、班杜拉等(Bandura); 主要学术思想: 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S-(O)-R; 环境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 行为的不同结果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强化;消退; 后期发展(班杜拉): w学习可以脱离直接强化而发生;模仿学习; w学习可以脱离外在强化而发生;自我强化; 行为主义的心理病理观: 非适应性条件反射;泛化; 消极行为受到强化; 模仿性消极态度、情感及行为; 习惯形成;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9k 交互抑制理论;Wolpe; 焦虑反应作为一种不消退的持续反应; 焦虑反应对正常行为的抑制; 。适应性行为和情境相关焦虑状态、行为的不相容; 行为治疗方法: 脱

19、敏疗法; 厌恶疗法; 暴露疗法; 生物反馈; 放松疗法; 行为塑造;人际交往障碍的行为主义学习模型 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行为障碍的分类: 刺激控制障碍-刺激-反应链条; 刺激分辨缺陷; 反应控制不当; 技能缺乏; 适当反应的缺乏; 行为储备缺乏; 嫌恶行为; 不适当的行为过剩; 诱因障碍; 诱因失效;对一般人具有强化效应的强化物不具备作用; 诱因不当;强化物对社会有害; 诱因缺失;环境中缺乏强化物; 诱因冲突;强化物及其强化方向缺乏一致性; 自我强化障碍; 自我标准不当;Bandura;10k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 弗兰克尔(Frankl)、马斯洛(A.H.Ma

20、slow)、罗杰斯(Karl Rogers)、帕尔斯(Pears); 主要学术思想: 人性中蕴涵成长潜能; 人是乐于成长的;乐观的人性观; 人有巨大自我成长潜能,但健康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人不是被决定的;自我、自由、意志、决定作为人存在的核心; 个人对自我负有责任;缺乏责任感是致病性的; 人的绝对经验是孤立的;在孤立中寻求完善; 人本主义的心理病理观 意义动机受挫; 心理症状是基本需要无法满足和潜能发展受挫的表现; 心理症状是自我和经验分离的结果; 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11课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学派、代表人物及主

21、要学术思想弗兰克尔-意义学说; 生平; 学术思想 人是意义动物,追求意义是人生的核心动机; 意义存在于自我领域之外; 实现意义的道路: 创造的意义; 体验的意义;爱;人际关系中存在意义; 痛苦的意义;痛苦是意义的最高形式; 意义学说的心理病理观; 意义领域的失败者; “风景的欣赏者往往会停下来,只有那些不知道去哪里的人才会跑的飞快” “经理病”弗兰克尔-意义学说; 生平; 学术思想 人是意义动物,追求意义是人生的核心动机; 意义存在于自我领域之外; 实现意义的道路: 创造的意义; 体验的意义;爱;人际关系中存在意义; 痛苦的意义;痛苦是意义的最高形式; 意义学说的心理病理观; 意义领域的失败者

22、; “风景的欣赏者往往会停下来,只有那些不知道去哪里的人才会跑的飞快” “经理病”12课13k 马斯洛(A.H. Maslow) 动机需要层次;饥饿-性-安全-归属-自我实现(动力-潜能); 匮乏性需要;匮乏动机;基本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具有类本能性质; 发展性需要;发展动机,发展动机是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结果;发展动机是实现人生价值,避免心理疾病的必要条件; 基本需要的挫折是一种致病性挫折;基本需要无法满足会导致躯体疾病、身心疾病和心理疾病;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必须象身体缺乏某种维生素或其他物质一样,应把他们视作是“病人”;没有任何道理认为“爱”的缺乏和维生素的缺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

23、我不相信,在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地方存在着意志的作用”; 在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出路只有一种,就是通过建设性的行为满足自我的需要;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13k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坦率、自然、自发性; 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离群独处的需要; 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以问题为中心; 欣赏的时时常新; 神秘体验;海洋情感; 社会兴趣; 民主的性格结构; 对善与恶,目的与手段的区分; 富于哲理与善意的幽默感; 创造力;14k罗杰斯(C.Rogers)- 人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这种自我潜能的发展即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过程。尊重全部真实经验是自我实现(成为理想

24、自我)的前提;健康人的自我和经验和谐一致,自我和经验的冲突会导致心理冲突和适应不良。为了获得外部安全,进而满足外界的价值条件会形成一种自我和经验的分离;为了避免内心冲突,会形成自我的防御;防御造成对自我的疏远;心理治疗的目标恰恰在于使一个人更多地尊重自我的真实经验,放弃外界的价值条件。在治疗中,我们应该给予病人一种在缺乏价值条件下的无条件关注,使其在这种无条件的关注中重新体验与评价自我全部的真实经验及其对自我的威胁,接受自己的全部的真实经验,并发展这种经验;最高目标,无为而治;最低目标:身心健康;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罗杰斯(C.Rogers)- 人具有自我发展

25、的潜能;这种自我潜能的发展即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发过程。尊重全部真实经验是自我实现(成为理想自我)的前提;健康人的自我和经验和谐一致,自我和经验的冲突会导致心理冲突和适应不良。为了获得外部安全,进而满足外界的价值条件会形成一种自我和经验的分离;为了避免内心冲突,会形成自我的防御;防御造成对自我的疏远;心理治疗的目标恰恰在于使一个人更多地尊重自我的真实经验,放弃外界的价值条件。在治疗中,我们应该给予病人一种在缺乏价值条件下的无条件关注,使其在这种无条件的关注中重新体验与评价自我全部的真实经验及其对自我的威胁,接受自己的全部的真实经验,并发展这种经验;最高目标,无为而治;最低目标:身心健康;临床心理学

26、的理论模型 -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思想 15课临床心理学的理论模型(C. Rogers)价值内摄过程机体评价过程没有威胁维护经验和自我一致价值条件自我和经验的分离 (非自我)外在安全曲解经验Fixation, DefenseNot open to true experience 无法自我实现(困扰)和理想自我无条件关注 无条件价值接受全部经验自我实现,理想自我真实自我经验和自我一致16课三大理论学派间的对比精神分析: 在标准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定型,缺乏统一的理论依据。 未作必要的控制或实验,从临床引伸出来。 认为症状是由潜意识中未解决的情结造成的,症状是压抑的结果,症状是受到压抑的情欲的象征

27、,症状是对未完成情结的防御。 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必须全部基于生活史。 “悲观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 基于一贯的学习理论;建立在可验证的客观实验基础上。 认为症状是习的不适应的条件反射,是错误学习的结果。 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全部与现在的习惯有关联而与生活史无关。 “中性的人性观” 人本主义: 只有基本的理论前提共识,缺乏统一的操作性概念; 相对缺乏控制实验; 认为症状是潜能发展受挫,自我失和谐(自我与经验的分离)导致,意义动机受挫的表现; 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固然和生活史有重要关系,但是目标是朝向未来的; “乐观的人性观”; 整合的心理健康模型 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论: 体验标准; 感觉良好;自我

28、安全感; 恰当的自我评价;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操作标准;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发展标准; 发展动机; 自信心; 整合的心理健康模型 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论: 体验标准; 感觉良好;自我安全感; 恰当的自我评价;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操作标准;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发展标准; 发展动机; 自信心;17课 整合的心理健康模型 心理健康的七标准论; 智力正常;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意志行为正常; 人际关系和谐; 能动地适应环境; 保持人格完整; 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其他标准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价值安全; 自尊; 恰当认识和评价自己; 生活理想切合现实; 客观面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29、; 建设性的行动能力; 在不伤害社会与他人利益前提下的自我满足; 减少不健康的防卫机制; 适度地调整情绪; 容忍挫折; 心理坚强; 擅于从经验中学习; 终生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群体中生活; 在群体中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医学标准: 生理性改变;质变,非连续性变量; 统计学标准: 连续变量;心理测量; 内省经验标准: 内心体验;主观幸福感;自信心; 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功能常模;社会功能受损; 18k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主观反映客观;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相互统一;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有条件的稳定

30、; 人格的积极改变;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并重;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认知因素; 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内心环境; 身心统一的原则; 身体健康是前提; 个体与群体相互结合的原则; 人的社会生物本性; 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客观认知,适当反应,积极行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三条途径 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优生;遗传;营养; 消除生理、心理方面的压力;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 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 心理方面的途径; 早期安全温暖的环境;母爱充分,温暖、鼓励、有原则; 社会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爱与人际关系; 心理支持和帮助; 积极、乐

31、观,调控消极情绪;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社会方面的途径; 减轻社会压力;健康社会文化的建立; 提供社会支持;19k心理评估-诊断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 精神病人辅助心理诊断; 智力及个性测量; 临床心理学中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 狭义; 临床心理学中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 心理评估-诊断的目标: 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心理诊断”:横断面诊断过程; 心理评估-诊断”;纵向评估过程;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评估19k临床心理评估-诊断的内容: 病因学评估:问题情境; 人格及个性评估: 发病及病程评估; 严重程度评估; 文化和社会背景评估;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社会

32、支持等; 心理评估-诊断的科学性: 任何个体的评估-诊断性的测验都必须有常模; 对多项评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心理评估必须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心理评估-诊断的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测验法;实验法; 临床心理评估常见精神与心理障碍的临床分类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ance)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边缘; 神经症性障碍(Neurosis) 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疑病等;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特定型人格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Psychosis) 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与症状性精神病; 心境障碍: 躁

33、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20课来访者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重性精神疾病性障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边缘神经症人格障碍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各型人格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与癔病心理紊乱与精神障碍心理问题(mental trouble): 时间:近期发生;持续时间不长; 强度:不强烈;情绪困扰; 范围:不泛化;思维逻辑性:基本保持; 人格:无明显人格问题; 心理障碍(mental-disturbance); 持续时间长(一个月以上); 强度:强烈;时伴有躯体化症状; 范围:充分泛化;思维逻辑性:受到影响; 有人格基础; 心理疾病边缘(m

34、ental disease); 超过了临床心理学工作范围又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 会诊; 精神疾病;DSM五轴分类诊断系统:(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一、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托的多轴诊断; 二、对“异常”的定义:主观痛苦;社会功能受损; 三、诊断模式:典型症状的描述学诊断,而非病因学诊断;DSM的5轴分类系统Axis: I; 特定的精神及心理问题; 可能引起临床注意的其他情况; Axis : II; 人格特征突出;人格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Axis : III 一般医学状况(躯体疾病

35、) Axis : IV 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一年内) Axis : V; 心理/社会总体功能评价(一年内) 轴I(部分) 一般适应性障碍; 认知障碍; 意识障碍; 情感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分离性障碍; 性与性别角色障碍; 焦虑障碍; 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脑器质性及症状性精神障碍; 与药物使用有关的精神障碍; 21课轴II偏执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特异性)轴IV 教育问题; 职业问题; 居住问题; 经济问题; 与社

36、会支持群体有关的问题; 获得健康卫生服务性支持的问题; 与犯罪、法律系统有关的问题; 其他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轴V(GAF量表) 100-91 功能普遍很好,没有任何问题; 90-81 功能普遍良好,只有少数日常问题; 80-71 应激条件下有一过性症状,只有轻微不良影响; 70-61 有些轻度症状,但总体功能良好; 60-51 中度症状;总体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50-41 重度症状;总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40-31 现实检验存在问题,或多种活动(包括沟通)严重失调; 30-21 行为、判断受到幻觉影响,或几乎在 所有领域无法维持功能; 20-11 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或常常无法维持基本

37、个人生活,或沟通基本丧失; 10-1 持续存在严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险,和无法维持基本个人生活,或自杀行为倾向及行为; 0 信息不足;全面收集资料,尊重客观资料 不要过高的相信自我的感觉; 前期收集到的资料有可能影响对后期资料的加工和整理; 咨询者的某些专业偏向性可能形成对病人的暗示,影响到病人反应的偏向性; 正确处理新旧资料间的关系,新旧资料的矛盾之处成为我们进一步收集临床资料的着眼点; 根据新的资料,不断地修正我们的病理假设;临床会谈法一种有目的的交谈; 目的是什么? 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 听比说更重要; “听”是理解来访者的前提; “听”本身就是治疗性的; 临床会谈态度: 中立的态度;不

38、批评,不指责; 理解的态度;什么是理解?临床会谈法会谈法的种类: 摄入性谈话; 鉴别性谈话; 治疗性谈话; 咨询性谈话; 危机性谈话; 来自收集资料过程中的阻力; 对心理治疗的不信任态度; 试探人际安全; 教育水平较低,自我认识不足; 情绪困扰; 缺乏自我改变动机; 人际接触困难;临床会谈法克服收集资料阻力的方式: 建立权威意识; 建立真诚的治疗关系; 温暖的接纳; 有力的倾听; 强力的支持; 建立咨询的信心; 避免专业概念过多;心理评估-临床会谈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 确定谈话目标、内容与范围; 注意提问方式; 通过开放式谈话全面收集资料; 通过封闭式谈话准确收集资料; 倾听与建构; 倾听本

39、身就是治疗性的; 建立心理病理解释; 控制谈话方向; 以建立心理病理理解为核心和主线; 对谈话内容进行归类; 结束谈话;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的依据: 来访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接待中观察到的“症状性”内容; 根据心理测评的初步结果来确定谈话内容; 对复杂问题进行区分; 问题的因果关系; 问题的重要性及急迫性; 临床会谈认真;认真; w听比说更重要; w倾听本身就是治疗性的; 尊重;尊重; w不武断地打断来访者,不强行扭转话题; w只能在适当时候“澄清”事实; w只能采用合适的方式,控制谈话方向; 理解:理解: 感情移入性地理解; 非评判性的态度; 思考;思考;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心理病理

40、的建构; 临床问题关键点的初步判断; 区分:区分: 鉴别内容的真伪; 区别想法与行为; 区别防卫与“真实”; 认真认真; w听比说更重要; w倾听本身就是治疗性的; 尊重;尊重; w不武断地打断来访者,不强行扭转话题; w只能在适当时候“澄清”事实; w只能采用合适的方式,控制谈话方向; 理解:理解: 感情移入性地理解; 非评判性的态度; 思考;思考;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心理病理的建构; 临床问题关键点的初步判断; 区分:区分: 鉴别内容的真伪; 区别想法与行为; 区别防卫与“真实”;倾听与建构-关键问题与病理心理22k控制谈话方向的意义; 控制谈话方向的技术; 释义; 中断; 情感反射

41、; 引导; 例:举例:当我们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普通人际关系问题,而她又喋喋不休地谈及和丈夫谈不拢的问题时 在适当的时候:人嘛,个性是很不同的,好多家庭都存在着和你类似的问题,家庭外也是一样,那你和什么样的人沟通比较容易呢?控制谈话方向病史采集提纲 身份资料: 人口学及相关背景资料; 就诊原因: 主诉; 治疗期望: 初级目标; 高级目标; 近期状况及生活事件: 现病史; 既往情况; 与现病史有关的重要既往史;资料可靠性多方验证; 验证方法: 对来访者的判断进行新的判断; 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前后的一致性; 心理测验的方法: 对行为的确认;按资料来源整理的临床资料 按资料性质整理的临床资

42、料评估方式症状学: 从症状性临床表现下手,找到偏离常模的“显眼”和“突出”的症状; 病因学: 从谈话法所获得相关资料下手,找到“显眼”和“突出”的急性及慢性应激事件; 心理测验: 从心理测验结果下手,找到偏离常模的态度及行为; 病理心理: 在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初步的主导解释;心理测验说明使用心理测验对于诊断的意义并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依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测验; 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 人格量表; 病因探索量表; 为排除其他疾病而使用的量表; 23k测验的注意事项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便使用; 忽略临床表现,过分相信测验; 不能使用可靠性不清的心理测验; 在诊断目的之外

43、使用心理测验; 不按照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使用心理测验; 咨询中心理测验的使用时程; 不能只为经济效益而使用心理测验; 相关心理测验心理生理行为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Olsen婚姻质量量表; 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6PF;防御方式问卷; 神经症性障碍;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偏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EMD); 精神病性问题: MMPI; 智力问题,记忆障碍等: 韦氏测验;比奈-西蒙测验; 其他神经心理测试;初步印象使用“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的三条原

44、则进行定性分析; 主客观统一原则; 精神内部及精神行为的统一性原则; 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鉴别普通心理问题(应激性身心障碍)和神经症; 确定临床问题的关键点: 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可能形式上有变化,但本质不变; 前提:资料的可靠性;分析的客观性; 评估结果临床症状评估; 严重程度评估; 病因学评估; 心理健康水平评估; 总体心理功能评价;临床观察目的:目的: 了解患者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推断其内心体验; 确定其咨询和治疗态度; 体察治疗中的互动关系; 形式:形式: 自然观察 控制观察 混合观察临床观察观察法的应用: 只能把观察

45、资料作为临床诊断资料之一进行评价、应用和诊断; 观察的对象: 来访者的修养; 个性特点; 非言语行为; 过度反应; 不符合身份的行为; 表演性、夸张等行为; 与来访者互动的反应; 主诉和观察结果的一致与非一致性;产品分析产品分析: 人的劳作产品是精神的物化过程;劳作产品中隐含着个体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劳作及产品是一个心、物响应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物化产品可以间接地反映个体的情绪状态、认知过程和个性特征。 产品性质: 自然产品; 控制产品;24k产品分析自觉投射 日记; 自传; 无意识投射 涂鸦; 文学创作; 控制投射及分类: 联想(e.g. Rorcharch inkblot Test, etc

46、.) 构造 (e.g. TAT) 完成(e.g.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选择和排序(图片排队) 自我表现(画图)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分析过程;来访者制作此产品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产品中隐含的知情意及人格特征 控制产品是否真正依从了控制条件? 来访者个人成长史和个体经验系统和产品特点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 多种产品间的相互印证和比较;与其他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产品分析是否能够得到来访者的认可?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反复验证,其中包含和其他临床资料的比较; 数量要足够多; 避免草率的结论;避免主观随意性; 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的定义: 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精神痛苦

47、; 尖锐和持久性; 人格相对完整,自知力和现实检验能力相对完好; 没有器质性改变; 神经症的临床分类: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恐怖症; 神经衰弱;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的定义: 意识中的心理冲突; 精神痛苦; 尖锐和持久性; 人格相对完整,自知力和现实检验能力相对完好; 没有器质性改变; 神经症的临床分类: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恐怖症; 神经衰弱;25k 神经症性障碍共同特点 起病可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通常无直接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损害; 自知力相对完整,主动求治; 病前有相应的人格素质与基础; 无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对于正常人具有不可理解性; 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 ; 心

48、理冲突的常型和变型 心理冲突的常型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道德色彩; 特点:权重相同; 具有可理解性; 心理冲突的变型 生活中的小事; 缺乏道德色彩; 特点:在正常人看来怎么都行; 对普通人不具有可理解性;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 核心症状: 与处境不相称的负性情绪体验,主要是焦虑体验; 精神运动性不安; 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临床形式: 广泛性焦虑;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 主要为焦虑体验,表现为不可控制的担心、紧张和害怕。对声音过敏,易激惹,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等; 躯体症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口干舌燥,呼

49、吸困难,心悸,尿频,腹泻,失眠,性感缺失,月经紊乱等; 运动症状:精神运动性不安;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和强直,手部振颤等; 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 惊恐发作; 并非反应性的症状出现。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有濒死感,担心害怕自己失去控制而精神失常,时有大呼小叫,从几十分钟到持续数小时。可反复发作,间歇期可表现为慢性焦虑状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轻度到重度的广泛性焦虑; 反复重新体验精神创伤的经历(flashback) 情感钝化和行为回避; 可迁延不愈;26k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特质焦虑: 从小就存在,维持终生; 发病症状轻;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 以漂浮焦虑为核心; 状态焦虑; 成

50、年起病,时间较短; 发病症状重; 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以期待焦虑为核心; 女,27岁;由丈夫和自己的同学陪同前来;主诉为生活不愉快,烦恼多。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看书或者写字的时候安静不了,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好,遇事老往坏处去想;只要自己哪点不舒服,就非常担心,怀疑自己得了癌症。怕别人说自己坏话;给别人做妇科手术后,老是担心会出事儿,担心手术做得不干净,打针怕打到病人的坐骨神经上;给病人用药时但是病人是否会过敏;经常右侧头痛,头晕,右侧胸痛,右下腹经常疼痛;在白天症状会加重,特别是在和别人争吵之后。心情好、休息好后,晚上,会觉得轻松一点。个人情况:医生,大专文化程度。第一次结婚,女儿5岁;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