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全解周易.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87680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其成全解周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张其成全解周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其成全解周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其成全解周易.doc(7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张其成全解周易.精品文档.张其成全解周易第一章 周易导读周易的文化地位周易的构成周易的时代与作者(1)周易的时代与作者(2)六十四卦的作者与时代:传统上主要有伏羲重卦、神农重卦、夏禹重卦、文王重卦等说法。史记周本纪记述:文王囚羑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魏志高贵乡公纪说:“包牺(伏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卦。”淮南子要略训说:“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夏、商、周三代太卜掌三易之法,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说明夏、商、周已用六十四卦符号,也就是说易卦符号至迟在夏代就已出现。不过周礼并没有进一步说出古

2、三易六十四卦符号的具体形态。后人也只能从书名上对连山和归藏的首卦排列进行推测,那就是连山可能是以“艮”卦为首(艮为山),归藏可能是以“坤”为首(坤为地,主藏)。现仅存的“三易”之一的周易,所记载的六十四卦符号,已经十分完备,这种卦爻符号是否就是连山、归藏卦爻符号的原貌,已难以考证。近代一般认为是殷商或西周卜筮者所作。今人依据一些出土文物认为六十四卦直接由数字演化而成,六十四卦比八卦更早或两者同时,当出现在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丰镐、周原遗址上发现了契刻于卜骨、卜甲、骨镞、陶器等器物上的“奇字”,经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甲骨和铜器、战国楚简等所作统计,这种“

3、奇字”有一百几十例,张政先生等人指出这种“奇字”即契数,就是原始的易卦,或者说原始易卦是一种数字卦。张亚初、刘雨等人收集了这方面大量的材料。由此可知,在周易六十四卦符以前或同时还有另一种卦符。但这种“数字卦”是否就是连山、归藏的卦符,也同样无法认定周易的时代与作者(3)卦爻辞的作者与时代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认为,卦爻辞是周文王所作。这种观点古代就有人反对。“五四”运动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易经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不少学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遗民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马干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

4、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关于易经的时代,顾颉刚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是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易经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前期。顾颉刚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指出晋卦卦辞中的“康侯”即卫康叔,乃周武王之弟,其事迹在武王之后,从而认为卦辞非文王所作,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叶。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经文与传文分开考察。卦爻辞亦非出于一人之手,是卜筮者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周易的时代与作者(4)易传的作者与时

5、代易传传统上认为是孔子所作。 图4 孔子像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艺文志:“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均以为易传是孔子所作。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始疑系辞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认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今人多数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坚持认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对易传各篇的时代、作者,至今尚有争议。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的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代的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今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战

6、国前期说,一是战国后期说。我的老师朱伯崑先生主张:易传为战国后期的著述,并认为依形成先后次序为: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朱先生的观点较符合历史事实。易传成书时是独立的,未附于经文之后。西汉田何将“十翼”与经文各自为篇。费直开始把乾卦的彖、象、文言附合于经,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东汉郑玄又以坤卦的文言和各卦的象、彖诸传附于经后。周易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为之作疏。南宋朱熹周易本义曾依程颐意见,对系辞中个别章节作了调整。今通行本将彖、象、文言附于各卦经文后,其余各篇附于全部经文之后。“周易”的含义(1)“周”有四中解释一、周为周代,是朝代名

7、。郑玄易赞:“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朱熹周易本义:“周,代名也。”二、周为周地,是地名。孔颖达周易正义:“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 是也。”“周”地即岐阳(今陕西省岐山县)。三、周为周普。郑玄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周,代名地,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清人姚配中周易姚氏学以郑说为是,并举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等语句为佐证

8、。四、周为周期、周环。我认为,从上古三易的名称看,“连山”和“归藏”二名中都没有出现朝代名称,而是以内容特征命名的(“连山”首为艮卦,象山出内气,山连山;“归藏”首为坤卦,为地藏万物,万物归于地)。由此可推知“周”也不是朝代名或地名,“周”当为周环、周旋、周期之义。“周易”就是周而复始的变易规律。从周易卦爻象与卦爻辞中可以得到证明。六十四卦从乾、坤开始到既济、未济,是一个运动周期(“既济”为本次周期的完结,“未济”为下次周期的开始)。又如卦爻辞中的“复”卦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循环、周期是周易揭示的宇宙生命的最根本规律。“易”有七种解释一、易为变易、易简、不易。易纬乾凿度、郑玄易赞、易论说

9、:“易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三义联系起来理解:变易,体现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不易,说明事物运动可感知可认识的相对静止状态以及宇宙发展规律的相对稳定性;易简,说明易卦阴阳变化规律本质的非神秘性和简明性。图5 易为日月二、易为日月。易纬乾坤凿度:“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郑玄易论:“易者,日月也。”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从字形上看,“易”字是“日”和“月”的相合。“悬象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周易系辞传) 。日是阳气最精者,月是阴气最精者,“易”象征阴阳的推移变化,带有抽象的哲学意味。 图6 易为蜥蜴三、易为生生不息。周易系辞传:“生生

10、之谓易。”明代喻国人认为:“先儒解易为变易、为交易,总不如系辞生生之谓易五字为最确。”易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易为生命哲学。四、易为逆数。周易说卦传:“易,逆数也。”对此理解不一。三国虞翻注:“易谓乾,故逆数。”乾凿度云:“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气从生,以下爻为始,故曰逆数也。”晋韩康伯注:“作易以逆睹来事,以前民用。”朱熹周易本义引邵雍语:“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乾坤初索震巽,再索坎离,三索艮兑,是逆数也。”从易经卦爻看,每卦六爻为六阶段,是从下往上发展的,这是“逆数”,同时卦爻是用来逆推万物过去和未来的,这也是“逆数

11、”。五、易为卜筮。管子山权:“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贾子道德说:“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郑玄周礼春官太卜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六、易为蜥蜴。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郾蜓、守宫也。象形。”易即是“蜴”的本字,象蜥蜴之形。蜥蜴即四脚蛇一类小动物,善变,故被古人视为测知刚柔消长、阴阳屈伸的神物。七、易影射蚕和太阳。这是今人黎子耀周易释名及其经纬中的观点。我认为“易”字的本义就是“变易”。“易”从字形上看是蜥蜴,因蜥蜴善变,故引申为“变易”,此后“易”就专指“变易”。郑玄的三义说、毛奇龄的五义说(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载仲氏易)均是对“变易”的引申

12、、发挥,是对变易形式的概括。“周易”的含义“周易”两字合起来说,则有三种含义。周代或周地的占筮。周代或周地的变化。周环或周期的变化。我认为“周易”表层的含义是“周代或周地的占筮”,深层的含义是“周环或周期的变化”。周易的性质周易是本什么性质的书?围绕这一问题,古往今来,仁者智者,争议未决。周易是卜筮书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现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周易不过是占卜算命、远古巫术的资料汇编。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均持有此观点。李镜池说:“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无容置疑的。”(周易探源)刘大钧说:“归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书。”(周易概论)周易是哲学书庄子认为“易以道阴阳”。阴阳问题

13、又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据此,周易成了中国哲学著作。现代易学家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黄寿祺等周易译注持此观点。李景春说:“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部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在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之一。”黄寿祺说:“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周易是历史书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近代史学家胡朴安先生系统论证了周易是史书,并著周易古史观一书。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一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今人李平心提出:“周易基

14、本上是用谐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黎子耀提出:“周易是一部奴婢起义史。”周易是科学书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在1984写给“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种模式或框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套。冯先生的的“宇宙代数”其实是“宇宙哲学”的含义,而当代“科学易”派则据之认为周易是一部科学书。并引证国外一些科学家的说法,如莱布尼茨说“中国的伏羲大帝已经发现了二进制”(事实上是莱布尼茨看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次序图”与他早就发现的二进制理论吻合),玻尔说太极图的对立原理即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李约瑟、卡普拉等科学家均对周易有赞美之词。当代科学易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

15、一步发掘周易的科学内涵。周易是百科全书以易大传为代表的古代多数易著认为周易是一部神圣的、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今有人进一步认为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找到知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观点:周易是智能逻辑(尹奈);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刘长允);周易是敌情之报告(徐世大);周易是上一次人类活动保存下来的精神文明(王锡玉);以上种种观点,虽各执一端,各据其理,但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周易“经”和“传”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

16、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汉代将“经”、“传”合为一体,称为周易,尊为易经(广义),使周易具有了占筮(巫术)、哲学、史学、科学等多层面性质和成分,从而使周易的性质复杂化。对此只有采用历史的态度和分析的方法,才能把握周易“经”、“传”的性质。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切人文文化皆源于巫术文化),那么易传就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易经从表面上看是占卜书,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占卜来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书;易传则明确指出“易”是“天人之学”,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论“道”之学。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

17、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卦爻象:易经的符号系统(1)卦爻象不仅是易经的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所谓“基因”,本指生物遗传信息的负担者,是DNA片断。生物遗传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的。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流传和发展也必然要由“文化基因”来决定。 阳爻 阴爻图6 卦爻符号什么是“文化基因”?有学者认为: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基因。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从“形而上”的抽象层面给出的,“基因”既然存在于细胞核的DNA之中,是染色体上定点部位的信息载体,那么它就是一种物质形态,就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基因

18、”也应体现为一定形式的物质形态,我认为“卦爻”符号无论是“形而上”意义还是“形而下”结构,都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来源于卦爻符号,因为卦爻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初民的原始观念,中华文化可以说就是通过对卦爻的逐层解读形成与发展的。不管从形而下层面还是从形而上层面看,以“卦爻”作为中华文化基因都是合适的。从形而下层面看,卦爻是有形的符号;从形而上层面看,卦爻以及对卦爻的解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心理的底层结构。神秘的卦爻符号周易是神秘的,周易的符号更加神秘!如果说易经、易传、“易学”是中华文明进行曲的三个乐章,那么易经符号就是构成这三个乐章的基本音符。有人说,

19、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只不过是有形的物质之谜,而易经符号则是无形的精神之谜。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多少能人贤士都在试图破译这个诱人的“谜”。德国杰出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发现六十四卦符号竟然与二进制原理完全吻合。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发现太极图(“阴阳符号”)竟是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并协原理的形象说明,并最终选定太极图作为他的族徽图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dham)终生选择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对易经符号用于炼丹术倾注极大的兴趣。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F.Capra)认为卦象符号具有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

20、最为接近在国外学者不温不火地破译易符号时,中国人坐不住了,中国文化的奥秘岂能让位给外国人去破译?于是乎不管是研究哲学的,还是研究科学的,多少人纷纷把精力投向这些符号,各种“破译”的“谜底”随即纷至沓来卦爻是男女生殖器的符示;卦爻是太阳、月亮的象征;卦爻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六十四卦蕴含二进制之理,是电子计算机之母;八卦排列规律就是化学元素周期律;八卦可以预测太阳系第十颗行星每种“破译”一出,就有轰动一时的新闻效应,或称之为“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或称之为“终于解开中国文化史的千古之谜”。是耶?非耶?我想,如果不从这些符号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不从中国思想文化特定背景

21、上进行考察,那么就没有资格对易符号说三道四,当然也没有资格对以上种种“破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卦爻符号作为“不确定域”的“文本”,为儒、道两家,象数、义理两派,不断地解读和重构。或以易为先导和工具,借易阐释各自的思想理念,以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或以易为理论归宿,将各种新知新见导入易学,使易学的外延不断扩展,以至于形成“无所不包”的奇异文化现象。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个人认为,易学符号卦爻既不是来源于某种单一的物象,也不是用来表征某种单一的物象。这就是说,现代人对易学符号的有关“破译”基本上都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易学符号来源于对宇宙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抽象综合与逻辑归纳,又被用来模拟、

22、说明万事万物宇宙生命的本原、生成、变化、结构以及人的道德伦理、自我修炼易学符号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总体的、普遍的、同一的结构运动规律。卦爻是中国人建构宇宙生命动态结构、运动变化统一规律的符号模型。这也正是为什么现代的一些发明、发现都可用卦爻进行比附的根本原因。卦爻好比一个空的套子,它不仅可以填入特定的内涵,而且有着可伸展的、不稳定的外延。这就使它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可解读性。事实上中国人就是利用它来建构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卦爻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和发展方向。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除了具备“形而上”学意义外,还是一种“形而下”意义的物质形态,而卦爻正好具备了这两个条

23、件: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有形的符号,同时它以及对它的解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深层的心理结构。爻与卦 爻周易符号体系由八卦、六十四卦组成。而卦的基本组成要素是“爻”。爻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卦的最小构成单位。爻分阳爻、阴爻。阳爻符号为“ ”,阴爻符号为“ ”。爻的图象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化运动而产生的。周易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动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三国虞翻注:“动,发也,谓三才为六画,则发挥刚柔而生爻也。”唐孔颖达疏:“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发动也。”“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我认为,阴阳爻是古人综合考察宇宙万事万物而提炼、抽象出来

24、的符号,经历了“仰观”、“俯察”的漫长过程。不是仅凭某一事物就创造出来的,当然亦非一人一时所作,更非凭空而造。“爻”的直接起源当与龟甲卜兆裂纹有关,兆纹虽有多种形状,但总体上说线条较直,一般没有曲线,从兆线的断连情况看,也只有断或连两种,易卦作者受此启发而发明阴阳爻。从先秦古籍如周礼、左传、国语等记载看卦爻符号在夏商周或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近来随着出土文物的陆续发现,已证明阴阳卦爻至迟在战国中期就已经出现,据悉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购置的战国楚简上的易经卦爻符号还是彩色的。卦卦,即“易卦”,是易的符号体系,由阳爻、阴爻组成。易卦分为八卦、六十四卦两种。八卦由三根爻组成,六十四卦由六根爻组成。周礼称

25、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就周易经文而言,只有六十四卦,没有八卦。说文解字:“卦,所以筮也,从卜,圭声。”周易正义孔颖达引易纬乾坤凿度说:“卦者,卦也。言悬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近代有人认为:卦为土圭,即以泥筑成的土堆,作测日影之用。长一尺五寸,立八尺之表以致日影;画其影而测之,以定方向、地位、时间。因而主张卦画是根据土圭测影而来。卦在易经中主要用于占卜,后用以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成为描述宇宙万物的模式符号。爻的本质特征在于“效”和“动”。爻与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卦是物之体,爻是物之用。卦自静态的角度观察,重在反映阴阳之物,反映物之象,物之

26、形;爻自动态角度观察,重在反映阴阳之动,反映物之变,物之化。卦爻辞:易经文字系统易经(周易经文)的文字系统由卦名、卦辞、爻辞组成。共有卦名六十四个、卦辞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六条。图25 易经文字系统卦名卦名即易卦的名称。是对卦爻辞的高度概括,是对卦符的初次解读。体现特定的义理和思维方式。通行本周易八经卦的卦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别卦的卦名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 、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

27、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有关卦名的来由,众说不一。(1)取象说。认为易卦来源于对物象的观察,因而以某种物象之名命名。如乾卦之象为天,乾本义为天;坤卦之象为地,坤本义为地。故名。(2)取义说。认为卦象代表事物之理,取其义理为卦名,如乾皆为阳爻,主刚健,乾即有刚健之义,故名。(3)筮辞说。近人高亨认为先有六十四卦的爻辞,后从爻辞中取出某一字或两字,作为该卦之名。如乾卦,取名于九三爻辞中的“乾”字。(4)占事说。认为卦名同所占问的事件即卦爻辞的内容有关。近人闻一多考证,“乾”本为“斡”,是北斗星的别名。龙象即龙星。龙星出没表示四时节气的变化。此卦为占问节气变化,筮得“

28、”象,故取名为乾。八卦之名为何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而不直接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卦符象征性极广、极强,只有用象征性广、概括力强、包容量大、而且字形较为复杂的词才能满足卦象的需要。传统认为,作卦的目的在于垂教百姓。周易系辞传说: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明伏羲、圣人作卦的目的在垂教百姓,通神明,类万物。所以不采用天、地这种字形简单、含义浅显的名称,而选用“乾、坤”这种概括性强、包容量大、象征性广的名称。六艺论说:“易者,阴阳之象,天地之所变化,政教之所由生。自人皇(即燧人氏)初起,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羲始作十言之教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29、消、息。” 卦辞卦辞即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内容主要有:(1)自然现象变化;(2)历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为得失;(4)吉凶断语。或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三类。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例,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具体可分为: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单断吉凶而不叙事;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涉及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战争、饮食、享祀、孕育、疾病、农牧等内容。还记载西周初期以前的历史事件,如“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蓄庶”等故事。爻名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个爻,每一个爻都

30、有一个名称。每一爻的名称都由两种数字组成,一种是表示位置的数,一种是表示性质的数。六十四卦六爻的位置从下往上数,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 六爻的性质只有两种,一是阳性,记为“九”;一是阴性,记为“六”。两者共同组成爻名。如乾卦六爻的名称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六爻的名称分别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为什么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有人认为,取法于“大衍之数”揲蓍法,大衍之数揲结果为六、七、八、九,“九”为老阳(太阳)、“六”为老阴(太阴)。有人认为,九为河图中5个生数中3个奇数之和,六为2个偶数之和。朱熹说:“其九者,一、

31、三、五之积也。”“其六者,生数二、四之积也”。有人认为,阳之体( )为三画,阴之体( )为六画。阳可兼阴,故阳爻记为“九”;阴不可兼阳,故阴爻记为“六”。我们认为,“九”、“六”本源于大衍揲蓍法之七、九、八、六四营之数。此四营之数分别对应四时之春、夏、秋、冬,对应四象之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七”为春、为少阳,过渡到九为夏、为老阳,阴阳性质未变,为不变之数;“九”为夏、为老阳,过渡到八为秋、为少阴,阴阳性质发生了变化,为可变之数;“八”为秋、为少阴过渡到六为冬、为老阴,阴阳性质未发生变化,为不变之数;“六”为冬,为老阴,过渡到七为春,为少阳,阴阳性质发生了变化,为可变之数。易讲变?,故取“九

32、”、“六”两个可变之数代表阳爻、阴爻。爻辞爻辞即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别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条爻辞。每爻先列爻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示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从卦爻辞内容看,易经是部占筮书,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卦辞、爻辞分别是对卦象、象的解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占筮时,筮得某一卦,便查阅周易中该卦的卦爻辞,按其所讲的事情,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卦象和卦爻辞是周易的基

33、本素材。这些素材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有不少重复之处。周人发明占筮时,最初只有八卦,以八种不同的形象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判断占问某事和吉凶的辞句,称为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周易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皆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掌卜筮之人将多次占卜结果(包括所得兆象和占断辞句)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统计,将应验的兆象、辞句挑选出来,进行重新加工、编排。有的卦辞句经反复修改、安排如同一首诗歌,并能体现一个中心思想。如渐卦、剥卦、复卦、临卦、明夷卦等。编纂加工的目的,仍是为了占筮系统性的需要。不过,大多数卦辞、爻辞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卦爻辞之间并没有必

34、然的联系。卦爻象与卦爻辞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认为易经由“辞”、“变”、“象”、“占”四道组成。后世有人认为易经由“象”、“数”、“理”、“占”四要素组成,也有人认为易经由“象”、“数”、“辞”、“义”或“象”、“数”、“辞”、“占”四要素组成,虽然所指不一,但都认为易经有四大要素。我认为易经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象”,一是“辞”。“数”可以归入“象”,因为易经的“数”特指爻数,而爻数就是爻象,如“九四”就是指第四爻是阳爻,“六三”就是指第三爻是阴爻。“义”可归入“辞”,因为易经的“义”是通过卦爻辞表现出来的。至于“占”

35、和“变”,则是就易经的用途而言的,与“象”、“辞”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而从构成内容的层面看,易经的两大要素是“象”和“辞”,具体地说就是卦爻象与卦爻辞。卦爻象与卦爻辞的关系传统的看法认为,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着对应的逻辑关系。从春秋至清末民国,易学家都在极力寻找这种逻辑关系,或通过对卦象的解释,或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将二者统一起来,以证明周易是神圣的典籍,是圣人之书。由此产生不同的解易流派,体现了各自的学术思想。近代有人指出卦象和卦爻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由是占筮时筮得的卦象与卜问的事件、结果,完全是偶然的。如果认为每一卦的卦爻辞同其卦爻象都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则无法说明爻辞的

36、重复问题,也无法解释其中的矛盾现象。我们认为,卦象和卦爻辞之间最初的结合只是出于占筮的需要,但经过长期的整理、修正、加工,可看出编纂者有将两者逻辑化、条件化的企图。其中有的卦两者的必然性、相关性强一些,有的卦相对弱一些。完全否定两者的关系或完全肯定以至于神化两者关系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意义易经经过加工、编纂,体现了一定的意义和思想。易经卦象和卦爻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 )偶( )对立两画,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

37、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的卦象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卦爻辞的文字系统,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宇宙认识等各方面,反映了殷周之际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所具备的历史、科学、政治、伦理学知识,体现了初民以卜问形式、卦爻结构解释客观事物变易规律的企图和寻找宇宙因果联系的努力。易经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传统,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将当时以

38、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系统,其迷信成分有所增加。但扬弃了原始筮占那种单纯根据蓍草排列以定吉凶的低层次思维模式,在蓍与卦的外壳下蕴藏着一定的哲理。易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承认事物的对立面、承认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易经反映了编纂者的世界观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由上述分析可知,易经虽是一部占筮书,是巫术文化的产物,但并不是一般的迷信书,不象龟卜那样只简单地告知吉凶结果,而是增加了人为因素,增加了趋吉避凶的价值选择因素。易经在言占筮中,还具有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稳定情绪、安慰心理的作

39、用,因而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易经中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忧患意识、理性思维因素,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华人文文化的源头。易传的内容(1)易传是战国以来解释易经(经文)的论文汇编。易传的最大贡献就是将易经从巫术转变为哲学,从迷信转变为理性。作为一部解经之作,它不能破坏卦爻符号、卦爻辞的神圣,不能不从象数、义理两方面来阐发其意蕴;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它又必须突破其巫术的迷信因素,并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可以将易传称为穿着卜筮外衣的哲学。易传又称“十翼”。“翼”就是羽翼,意为辅助,说明易传十篇七种是对易经的辅佐、解释。彖传彖传又称彖辞、彖辞传。彖传是解释卦义的,不涉及爻义。解释卦义包括解释卦名、卦象、

40、卦辞,主要采用以下3种方法和体例。一、以义理、德行释卦义将六十四卦(别卦)还原为两个经卦,以经卦的德行、义理解释该别卦。如屯卦,为上坎下震,彖传说:“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所谓“动”是就震卦德行而言,“险”是就坎卦德行而言。从“动”性上又引出“造”,从“险”上引申出“昧”,说明屯卦阴阳交而雷雨作,杂乱晦冥,故为屯难。彖传解释卦名,多用声训、义训。如比彖:“比,辅也。”“比”为辅弼义,此为采用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说。师彖:“师,众也。”师为军队,军队必有众多兵卒。咸彖:“咸,感也。”从声韵上看,“感”从“咸”得声,古声韵均同,采用声训法。需彖:

41、“需,须也。”需与须古声韵皆同,意为等待。彖传解释卦名,还采用义界法、引申法。如颐彖:“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从“颐”的“养”义出发,引申出“养正”、“所养”、“自养”、“养万物”、“养贤及万民”。咸彖在训“咸”为“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界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感”是指刚柔二气的感应。彖传解释卦辞,综合采用上述各种方法。如临彖:“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其中“刚浸而长”,以卦体释卦名,说明临卦下二爻为刚爻,刚性渐长,又行正道,故“元亨利贞”

42、;以阳长而预示不久即阳消,解释“至于八月,有凶”。二、以爻位释卦义彖传采用“中”、“刚中”、“正”、“正位”、“当位”、“中正”、“应”、“乘”等术语,从爻的位次关系上解卦义。如:讼彖:“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临彖:“说而顺,(刚中)而(应)。”观彖:“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夬彖:“柔(乘)五刚也。”三、以形象释卦义六十四卦中有少量卦符的形象与卦义有关,彖传对此作了分析。如: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鼎彖:“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图26 鼎的形象噬嗑卦的形象为 ,为颐卦 口腮之中含有一物(第四爻),彖传以口腮含有食物解释噬嗑卦。鼎卦形象为 ,像“鼎”的形状,下

43、爻像鼎的两足,第五爻像鼎的两耳,上爻像鼎杠,中间三阳爻像鼎腹。鼎的作用是烹饪,彖传从鼎的形象上解释鼎的卦义。(见图26鼎的形象)彖传在解释卦义时,十分重视“时”“位”。所谓“时”,指时机,即一卦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特定条件。彖传多次赞叹“时大矣哉”。所谓“位”即一卦中每爻所处的位次。“爻位”与“卦时”密不可分,“爻位”从属于“卦时”,“爻位”又可反过来改变“卦时”。一般地说,“卦时”是决定卦的吉凶悔吝的最重要因素,各卦以其所居之“位”而适“时”变化。“时”是六爻变化的前提,是六爻变化的决定因素。彖传在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生命观方面都有丰富的思想。象传象传又称象辞、象辞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爻象的。解释卦象的为大象传,解释爻象的为小象传。大象传共有六十四条,每条分两句。前一句通过分析卦象解释卦名,后一句讲“君子”等观象而得到启示。如: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无妄象:“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家人象:“风自火出,家人,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