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85343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大纲.精品文档.新疆市水土保持建设规划工作大纲1总则11 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市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属于自治区经济最发达的县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已严重的制约着 市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善 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全县的经济发展,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防止土壤侵蚀、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和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的基础。2. 风沙危害及土地沙化,已对 市的“灌溉农业,荒漠绿洲”构成严重的威胁。据当地资料, 市北部荒漠植被区,串珠状沙堆多分布

2、于农田边缘,高度一般35米。 3.风蚀结果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减退,危及农业生产。尤其是 市北部风蚀严重,造成土壤表土层的流失,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肥力降低,耕作土壤板结,微生物活动受阻,农作物生长期间,水肥供应失调。根据1996年 市土地详查资料,水土流失造成耕地中低产田达57.2万亩,土地肥力普遍降低。 4.水蚀、风蚀结果切割、蚕食、淤积埋压良田,破坏土地资源。淤积库区,影响水利工程寿命。暴雨或洪汛期间,径流汇集于侵蚀沟或河川,致使侵蚀沟发育,河川向两岸的侵蚀扩张,使原有平坦的土地支离破碎,使大量耕地遭到蚕食。防旱抗旱修建的池塘、水库以及灌溉渠道,经常被泥沙淤积,降低了工程效益,缩短了寿命

3、,甚至完全失效。据资料, 市1996年洪水受灾面积达几多亩,冲毁水利工程、农田、房屋损失近亿元,渠道淤沙近万方。5.威胁城镇,破坏交通。河床淤高威胁公路、铁路及桥梁的安全。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 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强水利建设,合理配置、节约、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加强各级防护林建设,种草植树,增加地面覆盖率,促进全市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使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12规划依据121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4、;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453.6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122设计文件依据 (1) 市区域国土资源; (2) 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 (3)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999新疆统计年鉴 (5) 市农业

5、区划 (6) 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 (7) 市农业产业化1999-2003年规划 (8) 市草场资源调查13 规划原则 一、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应全面彻落实“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加强其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坚持统筹顾,注重生态效益,做到水土保持与农田水利、防洪抗旱、改良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相互促进,实施综合治理,获取综合效益。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水土保持措施必须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二、指导思想 从 市的实际情况及水土保持现状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 市的水土资源,提高 市的水

6、土资源开发利用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 市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布设各项治理措施时,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在规划中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及有关的政策、法规,以改善本地区环境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为基本原则。在规划中做到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4 规划水平年与规划目标 市的水土保持规划总体目标应结合当地各时段经济发展目标及水利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计划,力求与 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各行业的发展规划相辅相成。 1

7、998年为现状水平年 20002005年为近期治理阶段,这一阶段应有重点、有先后,点面结合实施治理措施,杜绝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预防、治理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形成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理速度逐年加快,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完成,力求使水土治理程度达到20,增强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提高林草地覆盖率,实现水土资源合理配置。 20062010年为中期巩固提高阶段,进一步提高改善治理水平,提高治理速度,力求期末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基本形成,重点水土失治理工程初见成效,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20102020年为远期规划阶段,人民群众生产

8、生活环境大大改观,水土流失状况已基本得到扼制,宜林宜草地已基本退耕完成林草,绿地面积大大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法律规定标准,使 市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表声明展实现良性循环。2规划区域的环境概况与水土流失现状21自然环境概况一 、自然地理 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西最大宽度89公里,总面积11068平方公里,其中生产建设兵团占地1134平方公里。 主要收集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等资料,着重了解各种自然条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因素。 (1)地形、地貌 调查 市内山地(高、中、低山)、盆地、丘陵、平原、沙漠、林区、草场等界线分布状况

9、,以及相应的海拔高度、面积范围和地面坡度。 (2)水文、气象掌握准确的水文、气象方面的资料。 市境内主要河流玛纳斯河、塔西河年径流量,径流年际变化与年内季节分布(汛期洪水占年总径流量的比例)资料,河流含沙量情况、多年平均输沙量及最大输沙量等。了解 市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及降雨的季节分布,特别是南部山区暴雨出现的季节、强度及占年雨量的比重。了解 市不同地区多年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温度和月份及极端温度。了解年内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于8级以上大风出现的时期和累积天数,平原作物区无霜期的平均天数,年均光照时数,平均大于10的积温及年均辐射总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土壤、植被 主要调查 市南部山区、平

10、原区土壤类型,各类型土壤的分布状况以及所占面积,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状况,土层厚度的变化情况,北部沙丘移动和沙化面积扩大情况等。 植被情况主要包括南部山区、平原区、北部荒漠区植被类型、种类及相应所占的面积、分布地域和地面覆盖度。 市境内林地的林种、林龄等,及具有特色的经济林果品种、抗逆较强的树种及草种。 二、自然资源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等。着重了解这些资源对当地生产发展以及目前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土地资源 着重了解 市内土地类型、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土地类型按山地、坡地、沟地、绿洲、戈壁等几个大类对土地进行分类。 土地资源调查着重了解各类土地的地

11、面完整程度、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盐碱化程度以有无灌溉条件等指标,并将各类土地分级,评价其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着重了解 市耕地、林地(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草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果园与经济林地、水域、其它用地(交通、村庄、城镇、工矿)、难利用地(沙漠、裸岩、盐碱沼泽等)的分布位置与面积,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和低产等方面的问题。 (2)水资源 调查 市境内的河流分布状况,特别是玛纳斯河、塔西河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县境内泉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人均水量和耕地亩均水量等。 (3)光热资源 年均10的积

12、温,年均日照时数,年均辐射量等。22社会环境概况 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劳力、农村产业结构、各业生产水平、群众生活水平、交通状况及文化教育等现状。着重了解上述因素与开展水土保持的关系。 (1)人口与劳动力 人口总量、民族组成、密度、结构、自然增长率,劳动力的总数、结构等。 (2)农业生产情况 种植业的情况,牧业产值、林业产值、渔业产值以及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3)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情况 市人均粮食和现金收入情况、交通状况、文化教育状况等,了解当地群众对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积极性。(4)土地利用现状23 主要问题:(1) 气象灾害(2) 生态环境状况(3) 能源状况(4) 群众认识水平24 水土流失

13、与水土保持现状 调查包括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类型、强度、危害及成因,并注意分析各区属正常侵蚀,还是人为造成的加速侵蚀。 (1)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市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重力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侵蚀强度(微、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 (2)水土流失成因 调查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活动因素、植被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3)水土流失危害 调查 市由于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破坏的面积及程度(如土层变薄,土地沙化,被切割蚕食、淤埋等);对水利设施及枢纽的影响(如淤积对水库寿命的影响);对城镇、交通的破坏及威胁(如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生态环境

14、恶化的程度。 5.水土保持现状 调查 市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水保生态生物措施、水保农业耕作措施、水保水利工程措施,和实施水保措施后的生态效益、基础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当前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3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与重点31 规划工作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 市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及水土流失特点四个方面内容。调查总结 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教训。 (2)进行水土保持区划,进行水土流失侵蚀类型分区划分不同的水土保持类型区,分别提出不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防治措施布局。(按侵蚀类型及生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并结合行政区划分区) (3)进行防治措施规划,划

15、分重点防护区与重点监督区,加强预防保护工作,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有轻度以上水土侵蚀的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同时提出不同类型地区相应防治措施配置。 (4)水土保持工程规划 按措施规划要求,而设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利措施规划的实施。 (5)进行投放指标、进度指标、效益指标的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 (6)选择典型区开展水土保持治理规划。32 规划工作的重点 本次规划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以下方面: (1)综合调查及典型区调查; (2)水土保持区划; (3)土地利用规划; (4)综合治理措施规划; (5)水土保持工程规划 (6)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7)典型区水土保持治理规划;4、综合调查内容

16、与方法41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调查411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降雨和其他农业气象等,着重了解各种自然条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因素。 地理位置、交通 地形、地貌了解 市的地势大体情况,地貌大臻类型。调查规划区内山地(高、中低山)、分地、丘陵、平原、沙漠、林区、草场等界限分布状况,以及相应的海拨高度、面积范围和地面坡度: 水文、气象 掌握准确、详实的水文气象资料。 市境内主要河流玛纳斯河、塔西河年径流量,地表径流的年季变化与年内季节分布(汛期洪水占年总径流量的比例)。 玛纳斯河、塔西河含沙量情况及最大输沙率等。 降雨资料,掌握 市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即雨的季节分布,特别是主要

17、洪水沟暴雨出现的季节、强度及占年雨量的比重。 温度调查着重了解 市不同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温,一月份最低温度,七月份最高温度和极端温度。 其他气象资料主要了解年内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于8级以上大风的时数,平原作物区无霜期的平均天数,年均光照时数,平均大于10的积温及年均辐射总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灾害性气候,春旱、冰雹、风沙、干热风、暴风雪等灾害性气候的危害情况。 土壤、植被调查了解 市平原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土壤养分含量、占地面积及物理性状,土层厚度的变化情况,西北部土壤沙化退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植被情况主要调查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平原区、北部沙漠区林草地植被类型、种类、所占面积、地域分布及

18、地面覆盖度,林地的林分、林龄等。同时了解 市内具有特色的经济林果品种,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及草种。412自然资源 着重调查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从而了解这些资源对当地生产发展以及目前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资源 调查了解 市内土地类型、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对土地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山地,坡地、沟地、平原、绿洲、戈壁、沙漠等几个大类。 土地资源调查主要了解各类土地的地貌与地面完整程度、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地表颗粒组成、土壤侵蚀、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盐碱化程度以及有无灌溉条件等指标,并将各类土地分级评价其对农林牧各业的适宜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了解 市目前

19、农地、林地(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草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果园与经济林地、水域、其他用地(交通、村庄、城镇、工矿)、难利用地(沙漠、裸岩、戈壁、沼泽等)的分布位置与面积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和低产、贫困等方面的问题。 水资源主要调查玛纳斯河年均径流量,泉水径流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人均水量和耕地亩均水量,各河径流利用情况等。光热资源年均10积温,年均日照时数,年均辐射量等。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种类、畜禽种类、林木资源、草场资源及其它野生动植物。矿藏资源调查收集地质、矿产部门各类矿藏分布范围、蕴藏量、开发利用情况。矿业开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发展趋势。42社会

20、经济调查 主要了解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组成、劳力、农村产业结构、各业生产水平、群众收入水平、工矿、交通状况及文化教育等现状,以及规划期内的发展情况。 人口与劳动力主要了解 市人口总量、民族组成、密度、人口结构、自然增长率,劳动力的总数、比例及结构等。 农业生产情况 种植业的种类与分布,牧业产值、林业产值、渔业产值以及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农村人民收水平、交通及受教育状况 了解当地群众人均粮食及现金收入情况,交通发达程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进一步了解当地群众对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认识与积极性。4.3 水土流失调查 主要了解 市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分布、面积、侵蚀程度、危害及成因。 1、水土流失现状

21、市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面蚀、沟蚀),不同侵蚀类型分布范围,不同地区侵蚀强度(微、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面积。 2、水土流失成因 根据前面调查的地形地貌、气象、土壤、人为活动、植被状况,分析诸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找出主导因素。特别调查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地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流失),或者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土壤侵蚀。 3、水土流失危害 调查 市目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破坏的面积与程度(如土壤盐碱化,土层变薄,耕层养分流失,土地沙化,被切割、蚕食、淤埋等);对水利设施及枢纽的影响(泥胁淤积渠道、影响水库寿命等);对城镇、交通的破坏

22、及威胁(如泥石流、滑坡、洪水、沙害等),使生态环境恶化。44 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调查 市目前的水土保持情况,包括哪些方面应用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如生物方面、农业耕作方面、水利工程方面),各项水保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实施这些措施后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了解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45 调查方法收集统计、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土地、气象、计划等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普查、区划和规划成果,结合局部现场调查,并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择一定范围的典型地区进行具体调查,加以验证。5水土保持区划51 区划的主要内容 (1)各个区的界限、范围、面积及所包括的行政区域; (2

23、)各个类型区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特征、土地类型及分布、植被类型及分布; (3)各个类型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以及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藏资源等; (4)各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5)各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包括水土流失方式、危害、成因、以及各区生产发展方向及防治措施布置。52 区划的方法与步骤 在综全调查的基本上,根据调查中收集的有关专业的调查、规划、区划成果划定各个类型区。53 区划的分级要求 根据 市的自然状况,一级区划分以地貌为主导因素并兼顾植被及气候因素;二、三级区划分主要以地面组成物质、微地貌、植被、气候和生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

24、因素为依据。54 水土保持区划的命名 根据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侵蚀强度及治理方向,采用复合命名的方式进行。6土地利用规划61 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条件,综合分析土地生产潜力和制约因素,将各类土地的农、林、牧工矿等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因地制宜的制定综合利用的途径,使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在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本着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制定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2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 市人口增加的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各业用

25、地的需求,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需要分别作出农牧区、工矿、交通道路、城镇、水域用地规划加上未利用土地在各分区中的面积及所占例。7综合治理措施规划7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本着充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达到总体优化。根据 市水土流失特点,确定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域重点治理区。因地制宜地提出每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个类型区的措施配置特点。 本着先易后难,优先安排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同时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危害较大的治理项目也应优先安排。根据各个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效益,确定其实施进

26、度。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 市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大致可分如下区域。 中部绿洲区为重点监督防护区。该区域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为 市的主要灌区,水力重力侵蚀较为严重。为控制其灾害发展,根据玛纳斯河防洪规划报告拟在玛纳斯河上游肯斯瓦特修建山区水库,以达到防洪目的,配合此措施再辅以修建堤防、护坡等工程,疏通洪道,固定河槽,防止洪水泛滥,同时还要加强护岸林草工程及农田防护林建设。 南部山区,加强监督保护管理,分期分批实施封山育林、以草控畜等措施,加强荒漠植被的保护工作,以达到更新复壮和扼制草场退化。 北部沙漠区,是重点的风沙治理区,在该区风蚀较为严重,应防止沙进人退,在该区应加强荒漠植被保

27、护,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保证其生态用水量,促进荒漠植被生长逐步复状生态。72 工程规划和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1)水库工程规划:主要包括兴修水库以及现有水库的防险加固,以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防洪的目的。 2)河道整治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于易冲毁的河段要修建堤防、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治洪水泛滥。 3)渠系工程规划:针对藻区普遍存在着春旱、夏洪、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规划应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水增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水利配套工程建设,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同步进行,适当开采地下水资源,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渗节水为主,修建防渗渠,逐步扩大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 4)水土保持生物

28、措施规划 根据 市水土流失特点、危害程度以及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南部山区、北部沙漠区及绿洲边缘地带现有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改善;另一方面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73 治理措施进度 1)治理措施分期一期2000至2005年,二期2006年到2010年,三期2011年至2020年。2)治理措施进度指标。 每一期在每一个分区中治理措施的项目、范围及工程量。包括新增林地、人工草地面积、改良草场及封育林草面积。水利工程项目名称、分布及工程量。每一期中分别计算新增各项治理措施面积及累计治理措施面积。8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81 投入分析 水利工程定额按水

29、利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当地现行价格计算,水保措施定额参考昌吉州并结合 市的实际情况确定。 投入指标包括投入劳工、物资和经费三方面,在计算单项措施三方面投入指标基础上,累加求得综合治理的总投入。82 效益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包括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计算根据 市实际情况结合有关水土保持科成果,确定 市保水、保土定额。83 综合评价 对规划新增加的各项措施进行效益分析,计算按照GB/T157741995和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进行。求得综合治理效益在此基础上,对 市水土保持规划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客观、科学,实际的分析,形成对水土保持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9典型区水土保持治理规划 根据 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类型、成因及危害情况,拟在水土流失分区中选择一个典型区开展典型区的水土保持规划。 典型区选择的原则:水土流失特点具有典型代表性;典型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典型区的配置模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典型小流域的选择应按以上原则进行,在调查、查勘的基础上选择一流域面积在20-50km2的流域作为典型水土保持规划,其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模式应具有代表性,它的防治成功,可为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