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文地理部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29365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文地理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人文地理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人文地理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文地理部分.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精品文档.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综述:人文地理部分为教材必修二,包括三大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自然地理相比较,人文地理给人的感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因其灵活性、宽泛性,人文地理部分往往更难得分。因此在复习人文地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工作,也要对答题技巧、规律进行仔细的分析、总结。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模式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数量与环境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

2、合理容量的含义城市的空间结构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城市服务功能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一、人口增长模式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中国13亿人口(2005/1/6)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

3、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

4、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

5、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6、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

7、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2、合理人口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8、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功能区比较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 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9、。五、城市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六、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

10、为城市人口)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

11、房紧张等,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水平低(平均33%)、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水平高(平均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

12、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七、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2、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性:范围可大可小综合性: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结果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3、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

13、理、习俗等方面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农业区位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位置农业与地理

14、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

15、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生产方式、技术先进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

16、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二、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三、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

17、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四、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

18、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

19、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1、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2、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3、环境效益4、一个工厂的区位

20、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六、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信息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可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可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形成自发形成: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

21、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规划建设: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七、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轴心

22、,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4、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发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八、新兴工

23、业区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发达的信贷体系、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

24、小区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4、美国“硅谷”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产品:研发费用高、增长和更新速度快、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崛起原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特殊的条

25、件九、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

26、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日益网络化、国际化、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3、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

27、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港口建设的条件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一、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崇拜自然: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

28、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但是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征服自然: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则危及人类的生存。、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

29、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二、环境问题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 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三、可持续发展1、含义: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内容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3、原则物种之间同代人之间公平性原则 代际之间 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