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08071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一章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a 离体实验 b 在体实验 ;(2)慢性实验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细胞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环境保持在动态平衡的条件,叫做稳态。(3点) 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出在一个动态平衡。3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生殖

2、:生物体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4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怎样调节的,举例说明)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血压,呼吸运动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5 动作电位和反馈调节(闭环系统)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调

3、节的类型:正反馈(加强作用)和负反馈(减弱作用) 第二章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1)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被动)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举例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O2 CO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a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b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由膜的低浓度测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入胞和出胞:是指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过程。(2) 信号传导:跨膜信

4、号传导、细胞与细胞间传导(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到达靶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的过程)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通常并不是进入靶细胞内起作用,它们大多数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间接地引起靶细胞膜的电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的改变。 第二信使学说2 生物电活动和其产生的机制(条件过程)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K+的平衡电位。*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收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5、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a 动作点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b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c 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3 膜上受到刺激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局部电流

6、学说)如何传导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细胞兴奋性的依次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的变化变化率。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第三章1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的生理功能:a 营养功能 b 运输功能 c 免疫作用d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e

7、 缓冲作用f 形成胶体渗透压 g组织生长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功能:a 气体运输功能b 酸碱缓冲功能c免疫功能;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免疫作用(渗出,趋化,吞噬)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a 营养和支持作用b 止血功能c 凝血功能d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2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按细胞质内有无嗜色颗粒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另一类为有颗粒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

8、明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敏作用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3.嗜碱性粒细胞其结构与功能都与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能释放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肝素等活性物质。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脆性等 A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B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C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

9、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D红细胞脆性: 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4 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成为渗透压。A 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 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也之间的液体平衡。5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6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7血液凝固:血凝的原因:纤维蛋白原降解成为纤维蛋白,它要降解必须要生成凝血酶,凝血酶的生成必须要

10、有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有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恩呢该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成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B 凝血酶原凝血酶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8 ABO血型的确定与区分: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抗B血清,抗A血清和抗A-抗B血清混合,在十一条件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依据交叉配血试验即可确定血型。第四章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由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平衡电位。普通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90mV。特点(2)普通心肌细

11、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特点 产生机制:A 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2ms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极化。 B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C 复极化2期:平台期 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D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历时:100ms150ms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E 复极化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止,膜上Na+-K+泵和Ca2

12、+-Na+泵活动,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3)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而启动;C 4期少量Ca2+ 和Na+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2 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自律性大小: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兴奋性: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

13、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临床上以什么指标来评价心脏的造血功能:3 心率(heart rate)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心率可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代谢越低

14、,心率越慢。4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心率血管的组成: 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中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与微动脉、血细血管前括约肌围绕在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容量血管静脉血管、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5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

15、的侧压力。 形成血压的条件:血液充盈血管前提;心脏射血必要条件;动脉弹性缓冲维持;外周阻力充分条件影响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脉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平均充盈压。6大题 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和机能: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宜,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 组成部分(7个):微动脉,后微动脉,脉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三个通路:a 直接通路

16、: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B 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制种完成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影响因素:a 毛细血管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d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1)一部分组织液进入到淋巴管就形成组织液;(2)意义:a 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B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C 运输脂肪及

17、其他营养物质D 淋巴结的防御功能9 减压反射(含义和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由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由于持续高血压将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10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心肌细胞1受体 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强心药) 皮肤、肾等受体 缩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减少)骨骼肌血管等2受体 舒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增加) 受体 使皮肤、肾脏器官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1受体

18、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经轴突输送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入血的一种激素。此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血压调节。只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才产生一定的缩血管作用,使因大失血造成的血压下降得以回升。生理功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故又称抗利尿激素。第五章1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呼吸过程有三个环节组成(内容):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内呼吸又称为组织呼吸。2 呼吸道、肺泡的结构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

19、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脂蛋白。(二棕榈酰卵磷脂)何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型细胞合成并释放,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上, 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当肺扩张时,密度减小;肺缩小时,密度增大。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如下: 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 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

20、到均匀的分布。防止肺泡积液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肺总容量(TLC)、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肺活量(VC)、残气量(RV)、功能残气量(FRC)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3 呼吸的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4 O2的运输:1分子的血红蛋白可以和4分子的氧结合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分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了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氧离曲线呈“S”形,是血

21、液运输O2有效的特性表现。第一阶段:PO2值在813.33kPa (60100mmHg )维持氧饱和度(90%)第二阶段:PO2值在5.338.0kPa安静条件下代谢所需第三阶段:PO2值在2.675.330kPa机体的氧储备氧离曲线的位移:Hb与氧的结合与分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当氧离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表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 A曲线左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因为曲线左移后,在低氧条件下,Hb仍然有较高的氧饱和度。B 曲线右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下降。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 pH值和CO2浓度的影响肺通气pH上升,CO2下降,曲线左移组织换气pH下降,CO2上升曲线右

22、移 温度的影响(T上升,曲线右移,反之下降T)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升高,曲线右移,2,3DPG下降,曲线左移 Hb自身性质的影响H+浓度变化以后是怎样影响呼吸的动脉血中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浓度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高(血脑屏障)所以血中H+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的影响 吸入的空气中,若PO2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则可以引起呼吸增强。实验证明动脉血中PO2降到10.6kPa(80mmHg)以下时,呼吸深度和频率都增加。这是通过血氧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反射性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二

23、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实验证明,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0.2kPa(1.5mmHg),便可使肺通气容量增大一倍,加快CO2的排出,以维持血中的CO2含量的相对恒定。若PCO2降低0.2kPa(1.5mmHg),会引起呼吸暂停。第六章1 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消化。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口腔咀嚼):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并将食糜向消化道后端推进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酶消化过程):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各类微生物参与的消化):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

24、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的过程。口腔: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反刍动物)胃: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 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小肠:物理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 化学消化(胰腺分泌胰液)消化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2 吸收:饲料经消化后,期分解产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 类型 吸收成分胃 单胃动物 少量水,无机盐 反刍动物前胃 VFA、CO2、水、无机盐大肠 食草动物、禽类大肠 水分、盐、VFA、CO2、CH4等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前段 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 空肠中段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 回肠

25、盐类、VB123小肠运动的形式:分节运动,蠕动,钟摆运动。 胃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收缩,蠕动。 胃运动的生理功能:(1)贮存食物(胃底、胃体前部)(2)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形成食糜)(3)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 A .小肠内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消化液和消化酶,如胰液、胆汁、小肠液等。其中的各种消化酶,对饲料(食物)的各种成分都能进行彻底的消化。饲料在小肠内经过充分消化后,已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B .小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马、牛、猪等动物的小肠较长,约为1018米,且小肠粘膜上有环状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的绒毛,这些结构可使小肠面积增加数百倍,

26、很适合于营养物的吸收。 C .饲料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作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a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b较大的展长性;C持续的紧张性;d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e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生物电特性:a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较小 b慢波电位(slow Wave)肌源性基本电节律 c动作电位也称快波 6 各类物质的消化吸收物质类型吸收形式吸收部位糖类单糖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动转运载 体:SGLT(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 GLUT(葡萄糖转运载体)十二

27、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蛋白质以氨基酸、小肽形式吸收;主动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 脂肪VFA由瘤胃壁上皮细胞吸收网胃、瓣胃吸收过程相同,但吸收量少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与脂类一起吸收回肠无机盐回肠7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释放3. 营养作用8脑肠肽: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

28、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第七章1 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体温。 正常体温是集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 产热方式:a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高B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3散热方式:辐射:机体热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向外界发散体热的方式,常温和安静状态下,占总散热量的60。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蒸发:机体通过体表水分蒸发来发散体热的方式。对流:机体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的方式。体温恒定的调节

29、:行为调节:指动物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热和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自主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4体温定点学说: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而PO/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结构基础。当温度处于调定点时,集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5代谢稳定区 名词解释?:动物产热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范围成为动物的等热范围,又称代谢稳定区。第八章1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

30、和肾小管组成。2肾脏的组织结构:(一)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小体:肾小球,肾球囊(2)肾小管: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 共同完成泌尿功能。(3)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1)皮质肾单位:肾小球较小,髓绊短(2)近髓肾单位:肾小球较大,髓绊长(三)肾小球旁器:(1)肾小球旁细胞(近球细胞):由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演变而来,细胞内含肾素分泌颗粒,能感受血流量的多少,调节肾素分泌。(2) 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袢升支粗段处与入球小动脉相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大呈高柱状,局部呈现斑状隆起,能感受肾小管液中Na+含量,并将信息传递给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3) 间质(系

31、膜)细胞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与致密斑共同参与肾素分泌的调节。3 大题 尿液的生成过程?答:尿液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1) 肾小球的滤过: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在有效率过压的推动下,透过滤过膜的进入肾小囊,生成滤液,既原尿。滤过膜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和有效面积,而滤过的直接动力来自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它具有较高压力,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的阻力,也有较大的有效滤过压。(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经小管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将对机体

32、有用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全部重吸收,绝大部分水,Na+,K+,Cl+,HCO3-等,小部分尿素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K+等都是主动重吸收的,原尿中约99%以上的水随着溶质的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冲洗受是受ADH调节的,是决定尿量的关键。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循环。(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由肾小管分泌的物质有H+,K+和NH3等。排泄的物质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酚红等。由肾小球滤出的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十元鸟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后形成排出的终

33、尿。5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机体对尿液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对尿液生成的两个环节进行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的形成;集合管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凡是影响上述两个环节的因素,均会影响到终尿的形成.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控这两个过程.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原尿的量和成分)、有效滤过面积(尿量) 滤过膜对溶质分子:机械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 2、有效滤过压(尿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相对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胶压稳定,但在营养不良时,胶压下降,尿量增加。囊内压稳定,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时,囊内压增高。 3、肾血流量影响肾小管、集合管

34、的重吸收、分泌以及排泄作用的因素:(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内外渗透压差是尿液中水分吸收的动力,若小管液渗透压增大,水分重吸收增大,必然尿量减少,因此,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必然影响水分的重吸收。(2)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的量和水的重吸收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肾小球的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滤过率大,肾小球的重吸收增大,反之,减少。(3)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生理意义: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加强水的重吸收第九章1骨骼肌的收缩方式: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强直收缩。2骨骼肌的组织结构:细胞膜、细胞质、肌浆网、线粒体、肌红蛋白、肌原纤维、细胞核

35、(多核)骨骼肌为什么称作横纹肌?答:光镜下的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故称横纹肌,原因是肌节中含有两套不同的肌丝。肌原纤维(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结构:肌原纤维中含有若干肌小节,每个肌小节又由粗肌丝、细肌丝以及作为收缩蛋白附着点,维持粗、细肌丝精确几何位置的细胞骨架构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3 肌肉收缩过程:兴奋从神经传到肌膜肌膜接受神经信息后通过肌浆网Ca2+的释放导致信息传递给肌原纤维肌原纤维收缩(1) 静息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之间受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不能结合。(2) 动作电位产生并传入肌细胞后,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肌钙蛋白的

36、C亚基与钙离子结合,使肌钙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I亚单位将此信息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3) 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作用解除,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暴露。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横桥上的ATP酶被激活,降解ATP。(4) ATP提供的能量使横桥向M线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整个肌小节缩短;ADP 被释放。(5) 其余的ATP继续结合到肌球蛋白头部。(6) 肌球蛋白头部恢复原来位置,降解ATP的能量储存在头部以激发下一次摆动,直到钙离子同肌钙蛋白解离。4 兴奋收缩偶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及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a 动作电位的传导b 信

37、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c 在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再积聚。 钙离子对肌球蛋白中A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第十章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2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和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处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区分可以根据:突触前膜有没有囊泡,突触间隙距离的大小,突触后膜有没有受体来区别。囊泡突触间隙距离受体电突触无小无化学突触有大有突触传递的五大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综合作用,兴奋戒律改变,对内环境的敏感和易疲劳性,突触的可塑性。其中传递的信息包括:

38、兴奋传递和抑制传递。(1) 兴奋传递:AP传导至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Ca+内流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时间空间总和达到阀电位动作电位兴奋传导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2) 抑制传递:AP传导至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Ca+内流囊泡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K+外流,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抵消EPSP的作用不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抑制。3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期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4受体:细胞膜或者细胞内

39、能够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5中枢抑制:由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种;(1)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2) 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的影响,导致前者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6植物性神经对内脏的支配:交感副交感总体反应Fight or plight Relaxed state眼瞳孔放大瞳孔缩小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心脏心率加快,收缩力加强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呼吸

40、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脏器血管收缩舒张肌肉血管收缩或舒张-消化功能抑制兴奋代谢交感-肾上腺系统迷走-胰岛素系统总结一般作用力为“应激”:动员集体储备力量,适应环境紧急变化一般作用力为“同化”“修正技能,促进消化,保存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机能。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7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由第三脑室和周围的核团鱼群组成,大致分为前去,内测区,外侧去,外侧去和后区四个区。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的形态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活动。此外,下丘脑还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

41、脑-垂体束来调节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活动。下丘脑和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设施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调节,内分泌活动调节。8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a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B 在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C 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放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十二章1妊娠:指雌性动物在卵子受精后合子发育、胎儿生长和准备分娩所发生的生理过程2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3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4性成熟: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基本发育完全并具备繁殖能力,叫性成熟5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体成熟6着床: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及生理联系,使胚泡固定于子宫内膜,称着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