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0115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98 大小:5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doc(1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讲稿学生版.精品文档.内经概论第一章 内经其书一、内经是怎样一本书?内经全名黄帝内经十八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素问,81篇黄帝内经 共162篇,14万字 灵枢,81篇汇编形式:单篇论文,问答体裁。涉及人物:黄帝、歧伯、雷公、伯高、鬼萸区等。第一节 成书与书名一 成书年代 远古成书说 主要学说有三种 春秋成书说 西汉成书说1、远古成书说依据: (1)书名冠以黄帝(2)厚古薄今的思想2、春秋战国成书说 学术思想内容:素问中的某些学术思想,与周礼颇似。依据 文体风格:先秦之文,多见韵语,内经许多篇章亦是如此。 习惯用

2、语:如黔首,记时语等。3、西汉成书说现代学者多持此观点。 上限:司马迁史记, 公元前104年-前91年 文献记载 依据 下限: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前26年学术思想:西汉中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其它考证依据:马王堆出土的医学简帛。二作者从现存内经的内容来看,是众多医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当时书以“黄帝”,仅是伪托。三书名含义内经“经”字的含义:本指织物的“纵线”,后引申指常道、法则、规律。“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尤言上中下。张介宾:“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素问:林亿新校正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

3、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灵枢:灵枢之名文献上首见于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中,其之所以将针经称为灵枢,可能与其崇信道教有关。第二节 版本与流传西汉末七略(首见,失传)东汉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文献)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素问、九卷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内经与素问、九卷相合 九卷更名为针经 唐王冰整理素问,针经更名灵枢 (目前所用素问蓝本)宋林亿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南宋史崧灵枢经(成为元、明、清续刻的蓝本)第三节 历代注释与研究医家与书目一、 注家、注本: 历代注释内经者,有二百多人,书有四百余部,分

4、为次序注释与分类注释两种,其主要注本包括以下: 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明代吴昆素问吴注单注素问清代高士宗素问直解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随文注释 清代张琦素问释义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全注内经 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选文注释 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分类注释 清代沈又彭医经读 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全文注释 明代张介宾类经1、梁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的素问注本,已亡佚。有关内容可见于新校正。主要价值: 保存了魏晋以来素问全貌。 在校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寓训词于串讲中。2、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最早分类研究内经的注本。有哲学著作36卷,医学著

5、作43卷。特点:最早全文分类研究内经的注家。是现在通行的王冰注释本之前的版本,有重要的校勘作用。医理、文义注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3、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现在存世通用范本,由九卷改为二十四卷。加进运气“七篇大论”以补佚失。素问赖其整理而可读,并传世;但也破坏了古医经原貌。医理注释、发挥精采;宋以后的注家多以其为规范。道家思想浓厚,学术特点明显。改编素问的5大原则:迁移补阕;加字昭义;分篇冠目;尊卑有序;削繁存要4、元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素问灵枢均恢复九卷之旧,并分章节注证。启专门研究灵枢之端,特于经络、俞穴与针刺,详为发明,极有学术价值。较之其它医家更接近原文旨意。5、明吴昆素问吴注结合

6、临床经验注释与发挥经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不遵校勘法度,自意删节经文之弊。6、明张介宾类经全文分类研究内经。本书是全文分类研究内经的最重要注本。分经文为十二类,其中会通类汇纳医理交叉之经文,颇有创意。注释之后加按语,启发良多:介宾开创“附按”的体例,把与经文有一定关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发,颇象读书笔记,或医学论文。为与注释区别,一般用“愚按”加以区别。除随文注释外,于难以文字说明者又以图表会意,名为类经图翼;对于重要学术课题,另辟专论类经附翼。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 在王冰时,便有将易的原理引入内经的先例,张介宾更倡导“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言:“医易

7、相通,理无二致”,认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7、明李中梓内经知要(1)将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八类。(2)分类简要,注释颇多发挥,浅近易懂,颇受习医者欢迎,常被作为内经的入门教材。8、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率门人集体研究、讨论,注释不引别注,全述己见,见解颇为独到。以经注经,汇集有关经文,具有全面、系统、深入阐发经义的作用。 在学术上独重气化论。9清高士宗素问直解:段落注释,眉目清楚。语言简明扼要,近似白话。为初学者最好的注本。10、日 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注释方法是,先引具有代表性注家意见,而后予以评议,附以己见,颇中

8、肯綮。丹波氏汉学功底深厚,独于经文考据、训诂有所发明,学术价值很高。第二章 内经的学术体系第二节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又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渗透,其中哲学发挥了综合整理、理论升华的作用。(一)医疗实践基础1、 对形体解剖知识的了解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切循度量以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内经中的主要解剖成就:(1)对人体表面各部的度量:为经脉、腧穴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2)对消化道的详细描述:灵枢肠胃对人体消化道

9、各部分的长度、形状、容量等均有详细记载。(3)对脏腑的认识:心、肺、肝、脾、肾、膀胱、胆、脑、骨髓、女子胞等器官的形状、构造、位置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均有明确的认识。 2、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通过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内部规律,这一方法也叫以表知里法,或司外揣内法。亦即现代系统学理论的黑箱“法。 灵枢外揣曰:“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如有关卫气的理论、九气为病的理论、五脏的功能等。3、医

10、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通过验证科学的理论得以确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就是从临床总结出来的有关虚证、实证预后的诊断理论,并提示实证给邪出路,虚证恢复胃气的治疗原则。简单的理论得以深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从而使寒热理论得以深化和发展。错误的理论得以纠正:(二)古代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传统自然科学,对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是原理的借鉴和方法学的启示,其中天文历法、地理学

11、、气象学等学科可为代表。1、天文历法 :如日月、五星、北斗七星与斗建、二十八星宿等。2、地理学 :如九州区域划分、五方区域划分等。3、气象学 :六气的概念与病因学。(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秦战国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道、儒、墨、阴阳、名、法等诸家学说的思维方法,对于内经理论的形成及其学术内涵,均有重要影响。1、阴阳思想的影响(1)阴阳学说的形成及演变易经具备了阴阳的观念国语郑语用阴阳解释自然现象道德经使阴阳成为哲学概念易传阴阳理论系统化、本体化邹子阴阳家出现,阴阳与五行结合春秋繁露阴阳与道、儒、墨等的结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2)阴阳学说对内经理论的影响用阴阳理论阐释生命结构

12、和现象用阴阳理论阐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用阴阳理论指导诊断、治疗和养生用阴阳学说构建医学理论体系2、道家学派的影响1)道家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道生万物道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存在)道家的自然观道法自然道为万物运行的共有规律(规律) 道无为而无不为道为自然界最高真理(真理) 守雌贵柔:在对立项的列举中重视柔、弱、贱。道家的社会人生观 反对人为物役 养性贵生 尊崇自然 守虚 2)道家学派对内经理论的影响人本原于精气道生万物 精生万物 注重肾的作用 以五脏为生命活动的核心个体的自然状态: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 道法自然 养生尊崇自然 治疗上: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养生上:四气调神 道

13、常无为而无不为 虚无无为的养生法则第三章 内经的思维方法一、意象思维(一)意象思维的概念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1、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2、 形成意象:即通过观察现象把其中蕴涵的共性和规律抽提出来,并用文字、图象、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3、 推演意象:或称为类推意象,意象显示事物的规律和共性,因此,具有超越自身原有价值的意义与趋势,可以类推。亦有根据某些事物

14、的现象直接类推比拟,从而认识另外一些事物的规律的方法,属于简单的意象思维方式。(二)内经中的意象思维内经所汲取的古代哲学中的意象思维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卦象、太极、河图、洛书等。内经理论的意象思维主要是其思维活动的第三步取象比类。(三)象数思维的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是借助于河图、洛书为主的象数,实现对事物内涵的象征与表达,并以之推衍其他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属于意象思维方式的一种。1、河图、洛书的图式结构 河图 洛书河图的结构分布: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即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即地四生金,天

15、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书的图式结构以黄帝九宫经的记载: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 属于阳数的奇数在四方为四正,属于阴数的偶数在四角为四隅。五数独居中央。2河图体现的阴阳五行数理(1) 表示五行相生: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相生。(2) 表示五行相克:四正之数相对而克。(3) 表示阴阳合和互根:阴在内,阳必抱于外;阳在内,阴必抱于外,五行的生成源于阴阳的共同作用,有阴阳互根、互存、互用之意。(4) 表示土生万物:五行的奇偶生成数体现了“土”生万物,及万物之中皆有土气的思想。3、洛书体现的阴阳五行数理(1) 表示五行相克:按反时针方向依次相克

16、。(2) 表示五行相生:四正四隅相对而生。(3) 表示土主万物:由于属土的五位居中央,及土的调和作用,使五行世界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4、河洛数理在内经中的体现:(1)河图作为医学模型整合五行与五脏的配伍:(2)天癸数的数理依据: (3)运气学说的数理依据(4)脏腑理论“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哲学依据 原文导读第一章 气阴阳五行第一节 精气学说 本节要点一、理论概要本节论精气运动化生万物之理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理论要点是:1、精气是自然万物形成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精气分为阴阳,化为天地寒暑之气,并相互作用,而使有生之物呈现赋形、繁茂、凋亡的有序过程。2、精气运动的基本方式是升降出入。3、天地

17、气交之中是人类生存环境,人受天地精气而生,天人精气变化之象相应。二、重点经文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一 (气本原论)【原文】1101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大论)【讲解】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张志聪:“太虚,空无之境。”张介宾:“肇者,始

18、也。基者,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类经图翼太极图论言:“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张介宾注:“资始者,万物藉化元而始生。终天者,五行终天运而无已也。” 布气真灵, 总统坤元:布气,张介宾注:“布天元之气,无所不至也。” 张志聪注:“真灵者,人与万物也。”即总统大地生化之本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九星,王冰注:“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张志聪注:“九星悬朗于天,下应九州之分也。”七耀,日月五星。即明朗的九星,高悬于天空;日月五星循周天旋转。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王冰注:“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

19、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此之谓也。”幽显既位,寒暑弛张:幽显,阴阳物象,如晦暗、秋冬、夜属阴,为幽;光明、春夏、昼属阳,为显。弛张,吴崑注:“往者为弛,来者为张。”在此有往来之义。幽暗和显明按一定位次出现,寒暑季节更代往复,均系阴阳变化的不同物象。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谓生化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使宇宙万物各具形象,彰显出来。【原文】1103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讲解】张志聪注:“气,谓五运之化气。气始而生化者,得生气也。气散而有形者,得长气也,气布而蕃育者,得化气也。气终而象变者,感收藏之气

20、,物极而变成也。”其致一也:张介宾注:此言万物之始终布散,本同一气,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厚薄少多之异也。” 【按语】本段说明任何生命活动皆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论有生之物由生机发动到成长赋形、茁壮蕃茂,再到凋败消亡的过程,皆一气之所化。而气始、气散、气布、气终,正是精气生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概括,说明任何生命活动皆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原文】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讲解】王冰注:“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故彰天地之更用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曰:天地交泰。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

21、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 本段阐述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的升降交流,天阳下降,地阴上升,阴阳之气相互交和,从而形成了万物的生命及生命活动的变化。本段经文可看作是八卦中泰卦的文字表述。1105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讲解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天枢:张介宾注:“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故天枢之义,当以中字为解,中之上,天气主之,中之下,地气主之。”又,王冰注:“天枢,当脐之两旁也,所谓身半矣。”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王冰注:“伸臂指天,则天枢

22、正当身之半也。三分折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而合散也。”张介宾注:“气交之分,即中之位也,而形气之相感,上下之相临,皆中宫应之而为之市,故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于兹乎见矣。”王注三分人体以应天地气交,张注总论人气顺从于天地气交,可合参。理论阐发关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1、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充满在宇宙中的“气”积聚形成了天地,是天地的本原。作为最一般的物质存在形态,气构成了天地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气的种种特点便转移到天地身上,因而由气构成的天地必然也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天地合气”(素问宝命全形论)生成包括人

23、在内的世界万物。2、气是运动的内经认为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充满活泼生机的物质存在。因此,由气构成的天地万物也就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3、形气互相转化内经认为,气的运动产生了万物及其变化,其中形与气的转化,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气运动的表现之一。二(气运动论)【原文】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讲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24、。”故神机指生命体内部的生机和活力。张介宾注:“凡物之动者,血气之属也,皆生气根于身之中,以神为生死之主,故曰神机。然神之存亡,由于饮食呼吸之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而动者息矣。”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气立是指生命体所依赖的外界气化活动。张介宾注:“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属也,皆生气根于形之外,以气为荣枯之主,故曰气立。然气之盛衰,由于阴阳之升降,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杆者败矣。”另,周学海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之道。里气者,身气也;外气者,空气也。”故此句经文可综合理解为升降出入是所有生命活动存在的

25、前提和条件。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指器物或物体。王冰注:“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张介宾注:“器即形也,凡万物之成形者,皆神机气立之器也。”宇:器宇。王冰:“诸身者,小生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散,此指形坏不存。张介宾注:“若形器散敝,则出入升降,无所依凭,各相离而生化息矣。”化有小大,期有近远:高士宗注:“生化有大小,死期有远近,如朝菌晦朔,蝼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蓂灵大椿,千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期之远者也。”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张介宾:“四者,出入升降也。常守,守其所固有也。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

26、失,多寿无疑也。”【理论阐释】关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理论内经将升降出入之理贯穿于藏象、病机、诊法、论治理论之中,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说理方法。三(人体与自然之气的交流与通应)【原文】1107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德:天之气提供给生命活动的基础,如阳光、雨露等;地气:大地提供给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如无味、五果等。1108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同饲。五气,此指寒暑燥湿风 ,王冰认为指臊、焦、香、

27、腥、腐;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修明,明润;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五气,五脏之气,此指五脏的气化活动。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五脏气化和谐有序,生理活动自然正常运转。【按语】关于五气的解释,诸注不同。王冰释为臊焦香腥腐五气(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多数注家附合之;【原文】1108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

28、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解谷气通于脾杨上善注:“五谷滋味入脾,故谷气通于脾也”。吴昆注:“山谷之气,土气也,是谓山岚瘴气,脾土其类也,故谷气通于脾。”谷杨作五谷,吴作山谷,据上下文,与天、地、雷、雨等并列,当从吴注。九窍为水注之气张介宾注:“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气之注。”暴气象雷,逆气象阳:张介宾注:“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天地之气,升 降和则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则阳气亢于上,人之逆气亦犹此也。” 理论阐发关于天人相应的理论就内经所论而言,“天

29、人相应”除了上述“相通”之外,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天人之结构是相应的,可称为“同构”。其二是天人的活动规律是相应的,可称为“同律”。其三是天人活动现象相应,可称为“同象”。 复习思考1、试述精气的基本特性和运动规律。2、天地之气与人生命活动的关系是什么?有何意义?3、何为神机、气立?其与气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节 阴阳学说本节要点一、理论概要本节论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理论要点是:1、阴阳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总规律。阴阳之气相召、相吸、相交,是自然万物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根本原因。2、阴阳“有名而无形”,是对事物不同属性的高度概括。3、阴阳之中可进一步分阴阳。

30、分析事物阴阳有“以数推”和“以象”的方法。4、人体生命本于阴阳,无论结构与功能、病理规律与治疗法则、药食作用机理等,均应以阴阳理论来认识。二、重点经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2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1、)1207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1208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1209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1211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1212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12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121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32、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一(阴阳的概念与性质)【原文引录】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万物之纲纪, 纲纪,说文解字注笺注:“总持为纲,分系为纪。如网罟,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 变化之父母,变化,礼纪月令正义:“先有旧形,

33、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是言物之渐变(量变)为变,物之突变(质变)为化。生杀之本始,生,新生;杀,消亡。本始,根本、元始之意,义同上文“父母”。即阴阳是万物产生与消亡的根本原因。神明之府也。神明,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谓万物神妙莫测的变化源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为自然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疾病亦本于阴阳,故当求阴阳之本而治。本,此指阴阳。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张介宾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此言天地为万物之大阴阳也。阴静阳躁;阳性动,阴性静,此明动静为阴阳之性。躁,动也。临床可应用

34、此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断,如积聚、癫狂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对此句经文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角度。(1) 指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之意。(2) 指阴阳之治与阴阳之乱的描述。(3) 指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即描述事物的生长闭藏,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阳化气,阴成形。此言阴阳的功能。阳动而散,可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阴静而凝,可将无形之气凝结为有形之物。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以寒热互变为例,表明阴阳的转化。极,极致,极点。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以寒热为例,论阴阳的作用。寒属阴,阴主凝而不散,故生浊;热属阳,阳主动而不凝,故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35、。飧泄:古病证名,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胀:即胸腹胀满。,说文:“起也。”亦胀之义。 按语 此段经文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功能以及阴阳的升降趋势,是阴阳基本内容的总概括。【原文】120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讲解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段经文论述天地云雨之气的转化过程,图式为:(阳) 云 天气(阳)(阴寒之气凝聚)(阳热之气蒸腾)(阴)地气 雨(阴)意义:(1) 借用云雨的转化,阐述了阴阳之间的辨证关系。(2

36、) 成为取象比类论述人体水液代谢的依据。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即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上升化为呼吸之气,并布散于头面七窍,以成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其糟粕重浊沉降,由前后二阴排出。亦有人认为出上窍之清阳,为头面七窍的分泌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此为将水谷精微之气分为清阳和浊阴。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清阳即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其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支,肢的古字。此言人体的精微和糟粕分为清阳和浊阴。按语此段经文论述了人体清阳、浊阴之气的分布规律,即清阳之气向上

37、向外,浊阴之气向下向内。间接论述了人体阴阳的无限可分。同时此段经文对后世治疗法则的设立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耳目失聪: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等。*用辛温发散法治疗表证和皮肤病。*用攻下法治疗肠胃积滞,如大承气汤、枳实导滞汤;用逐水法治疗水肿,如十枣汤等。【原文】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解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此以阴阳之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血气。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张介宾注:“阳左而升,阴右而降。”人体气

38、机升降运动亦如此。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始,即胎始,元始、本原之意。孙诒让素问王冰注校云:“能者,胎之借字。尔雅释诂:胎,始也。”阴阳变化而生万物,故阴阳为万物之元始。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吴昆注:“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为内外,不可相离也。”张介宾注:“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乎中,天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按语】本段进一步阐明阴阳的含义十分广泛,诸如天地、上下、血气、男女、左右、水火得便感,均可以阴阳

39、来概括,并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密切关联的。二(阴阳的划分)【原文】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解阴阳之三张介宾注:“厥阴少阴太阴,三阴也;少阳阳明太阳,三阳也。”气有多少,异用也。张介宾注:“按阴阳类论以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数各不同,故气亦有异。”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张介宾注灵枢阴阳系日月:“然则一岁之阳,会于上半年之辰巳两月,是为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阳明者,言阳盛之极也。”帝曰:

40、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张介宾注灵枢阴阳系日月:“然则一岁之阴,会于下半年之戌亥两月,是为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者,尽也,阴极于是也。”【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讲解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互文,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此明阴阳之中可进一步分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平,丹波元简注:“平者,中分之意,乃天地昼夜之平分也。”旦,说文云:“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平旦即太阳初升之时,此指早晨。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丹波元简引

41、月令广义云:“日落,天地之色玄黄而昏昏然也,又曰昏黄。”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按上下文义,当指半夜子时。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按语】上二节论阴阳的可分性。其一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盛衰将阴阳分为三阴三阳,其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运用阴阳学说分析自然界的种种气象变化、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现象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二是阴阳之中进一步划分阴阳,说明阴阳中复有阴阳,提出阴阳的相对性以及阴阳互藏的规律。三(阴阳的性质)【原文】1205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是哲学范畴,为一抽象的概念,一论理工具,并非一具体的事物。1206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

42、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一”之义,诸注不一,总其要有三:一是指离合。王冰注:“谓离合也。虽不可胜数,然其要妙,以离合推步,悉可知之。”二是指一阴一阳。吴昆注:“言阴阳之道始于一,推之则十百千万不可胜数,然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三是指太极。素问集注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运行,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所生。”1207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张介宾注:“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指出分析天地自然阴阳,主要是以“象”的方法,同时可配合“数”的方法.四(人体生命之阴阳)【原文

43、】1210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即人体的真元之气与天地相通应。生命的根本,本于阴阳二气的协调。包括天地阴阳和人体阴阳。原文1211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玉篇:“用也。”彰,明显、显著。所以就象自然界万物的生衍是由于有了太阳才得以进行一样,人体生命也是由于有阳气才能够维系。人身阳气顺应其性向上向外升腾布散,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原文1212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谈五味对五脏的养和伤两方面的作用。原文“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王冰注:“言五脏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