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00918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判断推理(4)逻辑判断参考答案.精品文档.第一章 快读快解应用集锦 一、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见鲜见。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

2、,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3、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

4、秀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试题3: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C仅有一

5、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解析(1)假设条件真,那么条件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必假,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为真,那么“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惟一真的条件是,剩余的条件“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12人都会使用是真的。答案A。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A是答案,但,这样的方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点拨 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

6、。备考可参考本篇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二、对应关系杂 排除做首选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些考题可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选项代入题干条件,把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排除,正确答案一目了然。试题1:乙、丙、丁4人分别掌握英、法、德、日四种语言中的两种,其中有3人会说英语,但没有一种语言是4人都会的,并且知道: (1)没有人既会日语又会法语; , (2)甲会日语,而乙不会,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语言交谈; (3)丙不会德语,甲和丁交谈时,需要丙为他们做翻译; (4)乙、丙、丁不会同一种语言。根据题干条件,以下哪项是4人分别会的两种语言?( )A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

7、英语和德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B甲会英语和日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英语和德语,丁会法语和德语C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日语,丙会英语和法语,丁会法语和德语D甲会英语和德语,乙会英语和法语,丙会法语和德语,丁会英语和日语 解析 (1)该题似乎复杂,但对照题干观察选项,运用代入排除法,简单易行。 (2)将题干已知条件代入分析:根据“甲会日语,而乙不会”排除选项C;根据“丙不会德语”排除选项B和D,剩A是答案。试题2: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

8、邻居交流”;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却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可以和我的一个邻居交流”;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往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 )。 A英国 德国 韩国 法国 B法国 英国 德国 韩国C德国 英国 法国 韩国 D德国 英国 韩国 法国 解析 (1)据条件、断定:德国人与韩国人不相邻,排除A、B。 (2)据条件、断定:英国人不能既和德国人相邻,又和韩国人相邻,排除D。答案C。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12项,剩余的对应组合关系,要运用合理假设再继续排除澄清。本篇将在稍后的分析推理部分做更多介绍供参考。 点拨 快

9、读:遇到对应组合,不必详读理解;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假设澄清。三、具体有疑问 果断选宏观试题题干中,或是一段叙述,或是一段说明,最终要有个结论或说法。往往这个结论或说法在选项中,是备选的答案。公务员试题中,尤其国家公务员试题,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备选项,这是考生普遍遇到的难点,也是重要考点。要破解这个难点,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使用不同的分析原则,宏观原则就是其中之一。请看试题。 试题1: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法律专家钟万春教授说:我们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用立法的方式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日的压力。以下哪项是人们能够得到的启示( )。 A父母

10、有责任关心自己的孩子B孩子平常应该多与父母经常地在一起C这项政策的目标是消除孩子们在平日生活中的压力D父母现在对孩子多一分关心,就会减少日后父母很多的操心 解析(1)文中指出:用立法方式规定父母和子女相处时间下限,减少孩子压力。(2)四个选项作为启示似乎模糊不清。分析B、C、D,都比较具体(或称绝对化),作为从文中得到的启示都不合适,遇到这样情况,就果断选择概括性强、且与题义无矛盾的“宏观”选项,这是重要考点。A符合这个原则。(3)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选C。C中的“消除压力和文中的“减少压力”有本质的不同,当c偷换概念的误导!排除C不取。答案A。试题2: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克隆技术为更有效地设计新的

11、生命形式、拯救濒危物种以及及探索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克隆技术将会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B科学家们都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克隆技术C许多科学家将会反对政府对研制克隆技术的压制D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解析 (1)与上题相同,根据文中的论述,没有丝毫证据得到如B、C、D这样既具体又绝对的选项。(2)选项A宏观概括,做结论与题中叙述相容无矛盾,虽显空泛,但无错。答案A。 使用宏观原则快解有两个要点: 1具体选项无证据或有疑问; 2宏观选项与题干相容无矛盾,最好有证据支持。 点拨 快读:简化文中诸条件; 快解:具体不当选宏观。四、

12、可能不推“必” 部分不推“全”先说“可能不推必”。“可能”是指不确定的条件。其中的“推”,是指推导、推理、推出;“必”是指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试题文中给出的条件各具特色,其中比较微妙的是可能性条件和个别性条件。如果是“可能性”的条件,就不能选择必然性、确定性的结论,牢记“可能不推必”这个分杠原则。公务员考试有如下试题:试题1: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作出一定的解释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

13、安更好 解析) (1)文中第一句就出现了“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这样或然性前提,阅读时发现这样的前提,就可在选项中搜索“可能性”结论,排除其他。 (2)B是具有可能性的结论。而A、C、D都具有确定性,排除。答案B。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把握特征的方法,熟练掌握后,可大大节省阅读时间,更避免困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分析中。再体会下一个试题,也许你立刻就找到答案。试题2:研究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人们心理烦躁的原因可能是对市场经济的剧烈竞争感到疲倦或不适应,也可能是多数人长时间上网后的网络综合症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可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烦躁心理使社会秩序呈现不良形态,甚至传染他人引起无名

14、的烦乱。 以上分析说明( )。 A人们的烦躁心理可对社会产生影响B和谐的社会不会引起人们心理烦躁C比较起来,人际关系是决定人们心理是否烦躁的重要原因D强化知识积累,则能增强适应能力、把握处世尺度,减少心理烦躁的因素 解析 (1)牢记,可能性前提不能推出B、C、D这些确定性结论。A是答案。 (2)同时,A也是一个宏观性选项,对照其他不十分恰当的具体说法,也是必选对象;在解析过程中,可灵活恰当使用不同的分析原则。 点拨 快读:发现可能条件,不必详读题干;快解:分析搜索选项,或然选项必选。(或然;不必然、也许、可能)可能不推“必”,是对客观认识实践的经验性总结,“可能”和“必然”在逻辑常识中被称做模

15、态词项,是一对必须遵循思维规则的逻辑概念。此夕L,还有“不必然”、“不可能”等概念之间的互相推理。2007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就出现了“高薪未必养廉”(高薪不必然养廉)这类模态命题的推理试题,本篇在模态推理简介部分将做专门介绍,并附专项练习题供备考演练。再说“部分不推全”。部分不推全也是重要的分析原则之一。其中的“部分”是个别性条件,指非整体性概念,包括“一些”、“大多数”等。“全”则是相对部分来说的全称概念,如:“都”、“任何”、 “所有等。顾名思义,“部分不推全”包括个别现象不推出整体现象、少数现象不推出多数现象、用某一类不去推其他类等。这个口诀可引申到机械类比或样本不足的归纳推理。如:发

16、现某地区某几个人长了6个手指,就断言:这个地区的人都是6个指头。这就是样本不足的归纳,犯了常言中 “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再如:朗朗从小学钢琴,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兰兰也从小学钢琴,所以兰兰也必定能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这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事或物不同,属性未必相同,不可异类必推。 试题3: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于是,保健品商家把维生素E作为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的灵丹妙药来宣传。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食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每毫升5微克,能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但是如果维生素E的含量增加到每毫升25微克,果蝇的寿命反而缩短了。其实,细胞中的自由基参与了许多重要

17、的生命活动,比如细胞增殖、细胞间通讯、细胞凋亡、免疫反应等。由此推论不正确的是( )。A自由基有其独特的作用,对机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B科学家对果蝇的实验揭示了“过犹不及”的道理C维生素E的含量超过25微克时,会危及到人的生命D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要物质,但过量服用时也会威胁生命 解析 (1)果蝇食用25微克毫升维E食物寿命缩短是个别物种现象,推不出危及人的生命。 (2)选项C是推论不正确的选项。答案C。试题4:规定汽车必须装安全带的制度是为了减少车祸伤亡,但在安全带保护下,司机将车开得更快,事故反而增加了。司机有安全带保护,自身伤亡减少了,而路人伤亡增加了。这一事实表明( )。A对实施效果

18、考虑不周的制度往往事与愿违B安全带制度必须与严格限速的制度同时出台C汽车装安全带是通过牺牲路人利益来保护司机的措施D制度在产生合意结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合意的结果 解析 (1)仅一个制度不完善,推不出所有制度都不完善。 (2)B、C既具体又确定,且文中证据不足,排除无争议。剩余A、D极其容易混淆! (3)A中首先界定“考虑不周”,然后指出“往往事与愿违”,其中“往往”定义了不是“全部”。一个例证,推出某部分,属于文题相符的选项。 (4)最容易错的是选D。表面上看,D和文中的现象似乎能对号入座,其实不然。文中仅借助一个制度出现的现象,样本太少了,不足以推出具有全称含义的D。正是:部分不推“全”。否

19、则就是以偏概全。 点拨 快读:简明阅读题干,发现特称(有些、往往、每当、某个、偶尔)条件;快解:分析搜索选项,全称(都、完全、任何、大都、几乎)坚决不选。注意:“大都、几乎”等虽然不是全称,但是也是很强的量项,推导“特称前提”的结论,一定要坚持弱于前提、小于前提的原则。可能不推必,也是人们对客观认识的经验总结,是量化推理的具体特例。量化推理是以三段论、对当关系为理论,以具有量化意义的判断为对象的推理。在三段论推理中,特称前提是不能推出全称结论的。对当关系推理同样不可以由特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关于三段论和对当关系,本篇稍后有专门介绍和习题供参考。五、选项要证据 直观是答案公务员逻辑试题,有些要考

20、核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试题1: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大脑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扫描并比较了每个人大脑各区域的脑灰质含量。结果显示,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出( )。A智商低的人大脑中不含灰质B大脑中灰质越多的人,智商越高C聪明的人在大脑24个区域中含有灰质D智商高的人,记忆、反应和语言能力都强 解析 (1)有人选A吗?应该没有。因为题丈已经申明“智商高比低的人含灰质更多”,说明两种人大脑含灰

21、质无疑。那么,选C就无可置疑!从“灰质更多”,直接推出“含有灰质”,这是直观题的典型特征。 (2)B不能选。因为从“智商高一灰质更多”椎不出“灰质越多一智商越高”。在演绎推理中,断定后件(包括加强后件)是无效推理。 (3)最容易错的是选D。因为题中“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是误导选项,使人们容易接受“负责就强化”的暗示。其实不然!“负责”也有弱化的可能,究竟是强化还是弱化是不清楚的。 (4)题干说“聪明人大脑含灰质多”,选项C说聪明人大脑含有灰质,这是废话,但这不是错话!A推出A是逻辑公理。其他选项都是错误推理。试题2:有些昆虫在第一次繁殖幼虫之后便死去,另一些昆虫则在

22、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保证之后还能活几年。在后一种昆虫中,包括那些对生态系统做出有益贡献的昆虫,如蜜蜂。从以上陈述中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在生态系统中不扮演主要角色的昆虫通常在第一次繁殖后便死去B大多数蜜蜂在下一代能够自行生活之后还会活得很好C蜜蜂通常不会在第一次繁殖以后立刻死亡D大多数昆虫一出生就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成年昆虫的照顾 解析) (1)题干文中说“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后还能活几年如蜜蜂”; (2)直观简明断定:答案C。直观型试题,其实好理解。从“灰质多”推出“有灰质”,从“能活几年”推出“不会立刻死”是无可置疑的。考生往往觉得:会这么简单吗?于是就选择容易受暗示的、

23、却不合逻辑的错误选项了。 点拨 快读:简明理解题干;(简化语句如:蜜蜂还能活一蜜蜂没死)快解:条件重复必选。(注:AA是逻辑公理,证据确证度100)六、强弱相比较 选“最”才保险试题选项中有两个以上都可以选的情况下,要比较各个选项,选择说服力或认可度“最”强的为正确答案。 试题l:某公司的销售部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有两名本科专业是市场营销,两名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一名本科专业是物理学。又知道五人中有两名女士,她们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根据上文所述,以下哪项推论最可能成立?( )A该销售部有两名男士是来自不同本科专业的B该销售部的一名女士一定是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的C该销售部三名男士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

24、,女士也来自不同的本科专业D该销售部至多有一名男士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 解析 (1)思路:因最多2人同一专业,所以,3男士不能都是相同专业,因此: (2)至少有2个男士来自不同专业是必然。A必然。 (3)C可以成立,但不必然。比较之下,“A”强于“C”,答案A。 (4)B、D断定错误,不选。试题2:野生大熊猫正在迅速减少。因此,为了保护该物种,应把现存的野生大熊猫捕捉起来,并放到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去。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对上述结论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野生大熊猫在关起来时通常会比在野生栖身地时生下更多的幼仔B在动物园中刚生下来的大熊猫不容易死于传染病,但是野生大熊猫很可能死于这些疾病C在

25、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以外,很难弄到足够数量的竹子,这是大熊猫惟一的食物D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后代中能够活到成年的个体数量相当 解析 (1)思路:要反驳题干主张的“养”,即:养起来不好! (2)A、B都支持养,排除。 (3)C、D都是反对养的选项,D是说养也不能增加数量,C则说养不活!就反驳而言,C显然强于D。答案C。这类题型,提问中往往出现“最”的提示;偶尔也有口语化的“最”,注意区别。 点拨 快读:简读注意“最”;快解:选强勿迟疑。七、概念有内涵 当心被偷换阅读理解,分析概念是重中之重。概念的内涵可理解为概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含义理解得不准确,就会造成概念分析失误。粗略地说,分析

26、失误有两种:1受到偷换概念的误导;2受到某种暗示的误导。请在具体试题中理解。试题1:罪犯在案件现场的任何遗留物或非法获取的赃物都是认定事实的重要物证,包括指纹。在一起盗窃银行案件诉讼过程中,辩护人提出公诉方只提供了证人证言和嫌疑人口供而没有物证支持诉讼。这影响到证据链形成封闭环,导致证据不足。据此,法庭驳回辩护人意见的理由是( )。A辩护人没有法定辩护资格 B法庭出示了在现场遗留的该嫌疑人的指纹鉴定C盗窃银行案件性质严重D法庭出示了该嫌疑人交出的盗窃所得银行印章一枚 解析 (1)辩护人提出缺乏物证,A、C与物证无关,排除。 (2)B涉及的“指纹鉴定”和文中的“指纹”极其容易混淆,是题中故意偷换

27、了概念。文中已明确指纹是物证,而指纹鉴定是不是物证,因文中没说明,只能看作不能确定(指纹鉴定实际上也是证据,但不是物证!而是书面鉴定资料证据)。 (3)盗窃所得银行印章是物证,做驳回理由十分恰当。答案D。这类试题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误导阅读者,要当心。试题2: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的青少年把父母的限制性管教方式看作是讨厌自己,而在韩国和日本,父母同样的限制性管教却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纳和温暖。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韩日儿童更容易被管教B美国和德国的孩子相对于韩、日两国的孩子更具有逆反心理C美德两国更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D东西方文化背景影响到儿童的教育 解析 (1)把限制性管教看作是“

28、接纳与温暖”与“容易被管教”隐约暗示为相同或有因果关系;同理, “看作是讨厌自己”与“逆反心理”也容易被暗示为等同或因果关系。 实际上它们既无因果,概念内涵也不同,排除A、B。 (2)C容易利用暗示让阅读者接受。即把关、德对孩子教育方式看做是“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但题文中无证据! (3)D是宏观选项。排除暗示干扰后,其他具体选项都有疑问,就果断选宏观。答案D。防止概念被偷换的办法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接受任何暗示。 点拨 快读:谢绝文中暗示误导;快解:果断排除偷换概念。(指排除偷换概念的选项)八、阅读必弄清 论据和论点通俗地说,论据是“前提”,或称“原因”,指根据什么;论点是

29、“结论观点”,或称“结果”,指所以怎么样了。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原因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据和论点。试题1: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要想快乐,一个人必须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然而,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孤独地度过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并且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这种心理学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以下哪一项是上面的结论所必须假设的?( )A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情愿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B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人很少孤独地度过自己的时光C孤独对于哲学家的沉思而言是必要的D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是快乐的 解析 (1)提问中要求在选项中找“

30、假设”,假设就是假设的前提。 (2)文中的结论是“因此”后面的观点“这种理论一定是错误的”。 (3)文中的论据是:哲学家孤独,这能证明文中那种理论是错误的吗?显然证据(论据)不足!需要补充 (4)补充D以后论证是:哲学家孤独哲学家是快乐的(D)。因此,(上文中)这种理论一定错误。 (5)补充论据D以后,论证才完整有力。这种题被称做“补充前提型”,简称“前提型”。答案D。试题2:在一次试验中,一位博士生和一个机器人各自独立地通过电脑回答一组问题,一群科学家再去鉴别电脑屏幕上的哪些回答是。由博士生做出的,哪些回答是由机器人做出的,而鉴别结果的差错率竟然高达?8。有一些人认为,试验中所提出的那组问题

31、肯定是不充分的,既然它们不能使一群科学家分辨出那位博士生和那个机器人。这些人的怀疑基于下面哪一项未陈述的前提?( )A有的机器人能够与国际象棋高手博弈B那位博士生是一位围棋高手C那个机器人是IMB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D在那位博士生和那个机器人之间本。来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解析 (1)根据提问断定:这是前提型试题。 (2)文中“一些人认为”后面的观点“试验中提出的那组问题不充分”是论点。 (3)文中的论据是:对“是博士还是机器人”分辨不清,差错率达78。 (4)用“分辨不清”证明“实验问题不充分”证据不足。 (5)补充D做论据:原本差别很大,实验却分辨不清,所以,实验题目肯定不充分。答案D。试题3:

32、读者上网阅读各类网络小说已成为阅读新时尚,“点击率小说”在网络小说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网络上的作品因为高点击率走红出版,网络写手可以获得版权税。网站因为人气赚取高点击率;出版社因为高,点击率和人气判断市场,赢得市场销售业绩,为了获得更高的点击率,有的专业写手甚至根据出版商的要求写书。根据这段文字,无法推出的是( )。A网络阅读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模式B点击率小说受到网站和出版商的大力欢迎 C网络写手必须满足读者需求,作品才会有较高的点击率D,点击率小说使网络写手、网站与出版社建立起“三赢”的出版模式 解析 (1)根据提问,可看出试题要求在4个选项中断定:哪一个不是上文的结论

33、。这必然要先断定哪3个是结论才行!这是由前提找结论的试题。简称“结论型”。 (2)阅读题丈,可简化:网上小说走红出版,出版社赢得销售业绩,写手按出版商要求写网络书。 (3)根据这些前提,B、C、D都可作为结论推出,只有A不行。 (4)文中阐明:“出版商以出版赢销售业绩”,显然,出版是不能取消的,传统阅读模式就不会如A所说:网络阅读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阅读模式。答案A。试题4:汽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也许让计划购买汽车的人重新思考。比起选择乘坐出租车外出,供养私家车的压力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而且是持续不可缓解的。从以上现象能得到的最恰当结论是( )。A原来路面上塞车严重的现象不会持续加重B私家车的销量要

34、相对减少C人们可能把计划购车的款项继续保留或挪做他用D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汽车销售商或许改行 解析 (1)根据提问确定,这是结论型试题。 (2)前提分析:前提中出现“也许”,是不确定性前提,首先寻找或然性结论。 (3)C、D都是或然性结论。根据文中前提,有“也许让计划购买汽车的人重新思考”的直接论据,而D没有直接论据。答案C。结论型、前提型、削弱反驳型的试题是必考类型的试题,且比重较大。 九、发现联结词 规则用在先联结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在逻辑学中称做联结词,是逻辑常项。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人使用联结词,但语义是不规范的,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35、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置疑。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如:前件 后件如果提高生产率,那么就能实现目标。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或者提高生产率,或者实现目标。提高生产率并且实现目标 常简约成:提高生产率就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或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也实现目标。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包括简约)出现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

36、规则,这是重要考点。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 读:与。表达“并列”(与旧符号“八”相同); (3)右箭头:一 读:则。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V 读:或。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 读:所以。是推出符号。(也可用“一”替代); (6)负号:一 读:非。表达否定。(与旧符号“一”相同)。 (一)充分条件推理规则句型:如果A,那么B。符号:AB(读A则B)规则1:断定A,必然断定B。符号:AB,A)B(分离规则)规则2:断定非B,必然断定非A。符号:AB,一B)一A(

37、逆否规则) 传递规则:AB,BC=AC (二)必要条件推理句型:只有A,才B。符号:AB(读A才B)规则:(从略)必要条件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换位定理:句型转换:只有B才A如果A则B。符号:BAAB (三)排中律规则(相容析取)句型:或者A,或者B。 ,符号:AVB(读A或B)规则1:否定A,必然断定B。符号:AVB,一A=B规则2:否定B,必然断定A。符号:AVB,一B=A这三类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请看试题。试题1:由于最近的市场变化,绿岛公司必须在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提高10的生产率,否则它 就会破产

38、。事实上,从绿岛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结构来看,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项陈述必然真?( )A如果绿岛公司不能达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它就会破产B在以后两年内,如果绿岛公司提高了20的生产率,它就不会破产C如果市场没有变化,绿岛公司就不需要提高生产率以防止破产D在以后两年内,绿岛公司有可能提高10的生产率,但不可能达到提高20的目标 解析 (1)文中出现联结词“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联结词,考核推理规则。这类试题叫做论证演绎。 (2)文中命题及形式分析: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这是充分条件命题,即

39、:提高10一提高20,逆否推理:-提高20-提高10传递推理:-提高20-提高10,-提高10-破产=-提高20+破产结论是:不提高20就破产。答案A。 (3)解析中使用了充分条件逆否规则、传递规则。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如果熟悉规则,十几秒钟之内可以找到答案。如果不熟悉规则,可能要费些时间。但是,下面这样的试题不使用规则会有些麻烦。试题2:一个热力站有个5个阀门控制对外蒸气。使用这些阀门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则: (1)如果开启1号阀,那么必须同时打开2号阀并且关闭5号阀。 (2)如果开启2号阀或者5号阀,则要关闭4号阀。 (3)不能同时关闭3号阀和4号阀。现在要打开1号阀,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

40、)。A2号阀和4号阀 B2号阀和3号阀C3号阀和5号阀 D4号阀和5号阀 解析 (这样的试题,每个条件都用联结词确定了逻辑关系必须运用推理规则解析。这类题叫做正则演绎推理。(2)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用符号表示,既简明又清晰,方便推理)1+(2,一5)(其中1表示开启1号阀,一5表示关闭5号阀)(2V 5)一一4一(一3,一4)1(必须打开1号) (3)演绎推理:据条件,用分离规则:l一(2,一5),1)2,一5(断定开2,关5);据断定(2,一5),结合条件:=一4(断定关4号);据断定一4,结合条件:=3(断定开3号);累计断定项是:2,一5,一4,3。对照选项:答案B。即:同时要打开

41、的阀门是2号阀和3号阀。试题3:信任离不开互相尊重,信任是保持长期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某些私人关系的维持,例如友谊,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长期的友谊离不开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的支持。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意味着信任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撑的友谊不会持续太久C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友谊会比其他关系更持久D由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支撑的私人关系总会持续很久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条件1:信任一互尊; 条件2:(换位)信任一长期长期一信任;条件3:长期一互尊,同爱好;概括条件2和3:长期一(信任,互尊,同爱好)。 (2)对照选项:B否定了“同爱好”这个后件

42、,根据逆否规则,前件也被否定。选项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持的私人关系不会太久。(一长期)。答案B。这个试题的特征是:没有联结词出现,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可以识别是什么条件的命题。这样的试题叫做隐含演绎推理,也叫隐含论证演绎。十、综合巧运用 解题思路宽前述九个快读快解方法,是针对公务员考试的热点试题,属于经验性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十分重要。根据识别题型特征的经验,可快速选择解题对策。点拨 强调一:很多情况下,这些经验或原则往往都可独立应用;强调二:复杂情况下,这些经验或原则可综合运用,拓宽解题思路。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些经验或原则是对普通逻辑常识的提炼。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把握本篇其他内容,会

43、有顺水行舟的惬意。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试题1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能效五级是最低的能效标准,是产品上市的最低要求,低于这个要求就不许生产销售。而节能标识和能效标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目前节能空调和节能冰箱的认证标准是能效二级,所有的节能产品必须达到二级能效标准以上。但这也并不是说所有标有二级或一级能效标识的产品就是节能产品,这样的产品只有再经过认证才能决定是否属于节能产品。根据以上信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节能产品肯定标有二级或一级能效标识B所有贴有能效标识的产品都是节能产品C达到二级能效标准就可以认为是节能产品了D能效五级的产品是质量合格的产品,也是节能产品 解析答案A:节能产品肯

44、定标有二级或一级能效标识。试题2刘平学习对外汉语专业,王娜学习汉语专业,学习对外汉语专业的都学习过汉语专业的课程,学习汉语专业的都学习过古汉语,国内综合大学内都没有汉语专业。由此我们知道( )。A刘平可能没有学习过古汉语 B王娜学习过对外汉语专业C刘平不在综合性大学 D王娜可能在综合性大学 解析 C三段论:1,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都要遵守法律。落后国家的人也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因为他们也是公民B她学坏了。女人学坏就有钱的,张灵芝有那么多钱C自由落体都是匀加速度运动。W物体是匀加速度运动,所以W物体是自由落体D有些商人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有些厂商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所以,肯定有厂商贩卖假冒伪劣商品 解析 A2一定有中文系的毕业生是对民事诉讼很关心的人。因为很多律师是中文系的毕业生。能保证上述论断正确的前提是( )。A从事律师工作的中文系毕业生要取得合法的律师资格证书B多数对民事诉讼很关心的人并不是中文系毕业的C有些对民事诉讼关心的人是律师D所有律师都是对民事诉讼很关心的人解析 D3,韩国人爱吃酸菜,翠花爱吃酸菜,所以,翠花是韩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