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程信息标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8881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课程信息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信息课程信息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课程信息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课程信息标准.doc(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信息课程信息标准.精品文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

2、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

3、情感需求,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基本理念1、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人人获得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

4、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操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创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活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重复、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

5、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4、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

6、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6、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特别是在实施案例上多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二、设计思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7、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结合本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从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创新领域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应用、模仿、独立操作”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反应、领悟”等刻画信息技术活动的过程体验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领域以及创新领域等方面的要求。一)知识性目标1.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2.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

8、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3.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二)技能性目标1.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2.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的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的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3. 熟悉操作水平根据

9、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悉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三)情感性目标1.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2.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4.关注、借鉴、欣赏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定、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三、 关于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应用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主要表现在:理解信息的概念;

10、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能鉴别信息的来源;能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能掌握多种获得信息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自主处理文字与图形的输入输出;能自主处理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掌握数据处理与管理的基本方法。信息鉴别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识别信息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能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自己适用的信息;能主动抵制网络上的反动与黄色信息;能主动遵守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信息传输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利用工具软件创作多媒体作品;能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能通过网络上传信息;能通过论坛、BBS发表自己的

11、意见;能通过个人主页发布经自己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信息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寻求解决的办法;面对新的应用软件可以自主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

12、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

13、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

14、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

15、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

16、)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简单编程。一、教学理论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17、。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带*号为选学模块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

18、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

19、,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

20、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

21、”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

22、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11、在信息技术教学

23、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

24、夹等。可以举例说明。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答案要点:(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

25、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

26、要的信息。(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

27、容具有实效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

28、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

29、享*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在线的家长会*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信息

30、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理解自答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31、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理解后简答即可(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v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v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a)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b)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c)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v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

32、教学目标(研究性学习方式)v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v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v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v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v(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

33、教育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

34、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

35、)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

36、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q导言(Introduction)q任务(Task)q过程(Process)q资源(Resources)q评估(Evaluation)q结论(Conclusion)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答案:24题的一部分。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答案要点:(

37、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新课程理论)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理解后简答即可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

38、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

39、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

40、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

41、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

42、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

43、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

44、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

45、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理解后简答即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

46、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