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南线验标.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6793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九南线验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京九南线验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九南线验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九南线验标.doc(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京九南线验标.精品文档.京九南线接触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下部工程1.1 侧面限界1.1.1 区间正线支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1m。1.1.2 非站台区段有超限货物列车通过的线路腕臂柱和硬横跨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1m,软横跨支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3m;无超限货物列车通过的线路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2.5m。1.1.3 牵出线处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3.5m,困难时不小于3.1m。1.2 基础部分1.2.1 主控项目1.2.1.1 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

2、级相适应。检验方法和检验数量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的规定。1.2.1.2 混凝土强度等级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值。1.2.1.3 基础位置、基底距基础面距离: 1.2.1.4 同一组软、硬横跨两基础中心连线垂直于车站正线的偏差: 软横跨:,硬横跨:1.2.2 一般项目1.2.2.1 线路两侧及中间的基础顶面,高出路肩面100200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mm。1.2.2.2 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高于站台面,高于站台100mm,施工偏差30mm。1.2.2.3 混凝土基础表面质量

3、: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1.2.2.4 基础外形地脚螺栓允许偏差1.2.2.4.1 螺栓外露长度:20mm1.2.2.4.2 螺栓间距:2mm(法兰式混凝土支柱):1mm1.2.2.4.3 螺栓位置:2mm 法兰式混凝土支柱:1mm1.2.2.4.4 螺栓埋深:20mm,0mm1.2.2.4.5 混凝土保护层:10mm1.2.2.4.6 基础横断面尺寸:20mm1.3 支柱1.3.1 主控项目1.3.1.1 混凝土支柱外观质量:混凝土支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TB/T 2286)或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

4、柱(TB/T 2287)的规定。1.3.1.2 横卧板、底板、锚板质量: 横卧板、底板、锚板、坠砣的进场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坑压强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无设计要求的,不应低于C15;2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3外表光洁平整,无破损、掉角、裂纹等缺陷;4横卧板T形螺栓,锚板U形螺栓应符合设计要求;5坠砣每个重量误差应不大于2。1.3.1.3 混凝土支柱、横卧板、底板型号、规格、安装位置1.3.1.4 横卧板的安装数量1.3.1.5 法兰盘螺栓紧固力矩1.3.1.6 混凝土支柱侧面1.3.1.6.1 限界允许偏差1.3.1.6.1.1 接近铁路支柱:100mm1.3.1.6.1.2 旅客

5、站台上支柱内缘至站台边缘:1500mm1.3.1.6.1.3 混凝土腕臂柱轴线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31.3.1.6.1.4 混凝土支柱受力后的斜率:顺线路00.2%,横线路00.5%1.3.1.7 混凝土支柱埋设深度:100mm1.3.2 一般项目1.3.2.1 直埋支柱质量:直理支柱加固应符合设计要求,底板、横卧板应无裂纹破损、掉角现象,横卧板与支柱密贴、U形、T形螺栓连接牢固。1.3.2.2 支柱回填、培土及砌石质量:杯形基础内的支柱回填整正应符合设计要求。填方地段支柱和高填方地段的支柱砌石应符合设计要求,片石挤砌紧密,砂浆饱满,堆砌整齐。1.4 桥钢柱、拉线锚栓埋入杆1.4.1 主控项目

6、1.4.1.1 原材料、构件的规格、质量:要求原材料规格.型号与设计文件要求相符,各构件的试验报告及合格证齐全。 1.4.1.2 灌注沙浆的强度:水泥沙浆强度参照设计要求,质量情况见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 1.4.1.3 桥钢柱预埋螺栓距线路中线偏差:+50mm。1.4.2 一般项目1.4.2.1 锚栓及沙浆表面质量:桥钢柱锚栓螺纹完好,拉线和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砂浆表面平整、无脱落现象。1.4.2.2 桥钢柱、拉线锚栓灌注施工允许偏差:拉线锚栓埋深:+20mm,-0mm,拉线锚栓间距:500mm,桥锚栓间距:2mm,桥锚栓深度:20mm。1.4.2.3 预埋螺栓:1.4.2.3.1 桥钢柱预

7、埋螺栓中心线的允许偏差:顺线路:3,垂直线路:3。1.4.2.3.2 螺栓外露长度:20mm1.4.2.3.3 螺栓间距允许偏差:2mm1.4.2.3.4 螺栓位置允许偏差:2mm1.4.2.3.5 螺栓埋深允许偏差:20mm 1.4.2.3.6 预埋顶部向下300mm:一级热镀锌 1.5 大容量混凝土支柱 1.5.1 主控项目 1.5.1.1 软横跨支柱轴线垂直车站正线偏差:3 1.5.1.2 软横跨支柱承载后的倾斜允许偏差 1.5.1.2.1 软横跨支柱顺线路方向直立:0.5% 1.5.1.2.2 锚柱顺线路方向端部向拉线侧倾斜:1% 1.5.1.2.3 软横跨支柱横线路方向直立:0.5%

8、 1.5.1.2.4 同组硬横跨的两支柱中心距离:20 1.5.1.2.5 混凝土软横跨柱横线路方向向田野侧倾斜:0.5%0% 1.6 桥钢柱(硬横梁) 1.6.1 主控项目 1.6.1.1 钢柱外观质量:格构及实腹式钢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来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钢柱(TB/T 2921)及其他有关规定。 1.6.1.2 钢柱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应与设计文件相符。 1.6.1.3 钢柱侧面限界:钢柱侧面限界应满足设计要求。 1.6.1.4 钢柱承载后应直立或向受力反侧倾斜 1.6.1.4.1 桥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0.5 1.6.1.4.2 硬横梁钢柱横线路

9、方向直立:0.3 1.6.1.4.3 硬横梁钢柱顺线路方向直立:0.3 1.6.1.5 桥钢柱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偏差:3 1.6.1.6 同组硬横跨横梁跨长偏差:20mm 1.6.2 一般项目 1.6.2.1 钢柱使用垫片: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 mm100 mm,片数不应超过3片,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坚固密贴,中间无垫片。 1.6.2.2 中间法兰联结平面垂直度:H/1000 1.6.2.3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经使用力矩板手检测,各部螺栓紧固力矩应满足规范要求。 1.7 钢柱 1.7.1 主控项目 1.7.1.1 钢柱外观质量:格构及实腹式钢柱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

10、铁道行来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钢柱(TB/T 2921)及其他有关规定。 1.7.1.2 钢柱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应与设计文件相符。 1.7.1.3 钢柱侧面限界:钢柱侧面限界应满足设计要求。 1.7.1.4 钢柱承载后应直立或向受立反侧倾斜;允许偏差 1.7.1.4.1 格构及实腹式钢柱顺线路方向直立:0.5 1.7.1.4.2 锚柱端部向拉线侧倾斜:01 1.7.1.4.3 13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0.51 1.7.1.4.4 15m高软横跨钢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侧倾斜:12 1.7.1.4.5 软横跨两根钢柱中心垂直于车站正线偏差:3 1.7.2 一般项目 1.7.2

11、.1 钢柱使用垫片: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 mm100 mm,片数不应超过3片,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坚固密贴,中间无垫片。 1.7.2.2 中间法兰联结平面垂直度:H/1000 1.7.2.3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经使用力矩板手检测,各部螺栓紧固力矩应满足规范要求。 1.8 基础帽 1.8.1 主控项目 1.8.1.1 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设计要求 1.8.1.2 地脚螺栓和钢柱底座及混凝土柱法兰盘的遮盖情况:基础帽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基础帽应将基础地脚螺栓和钢柱底座及混凝土柱法兰盘部分全部遮盖。 1.8.2 一般项目 1.8.2.1 基础帽各部尺寸允许偏差:10m

12、m 1.8.2.2 基础帽表面质量:基础帽表面平整有棱角,表面光洁,成型美观。 1.9 地线、接地极 1.9.1 主控项目 1.9.1.1 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接地:满足设计要求 1.9.1.2 接地极设置:接触网支柱、隧道埋入杆件均应按设计要求接地。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桥栏杆、水鹤、天桥防护栅等)及隔离开头、避雷器、吸流变压器、附加导线远离铁路的支柱及行人多的地方和站台上的支柱、架空地线两端下锚处等均应按设计要求接地极。接地线地面部分涂防锈漆,地下部分涂防腐油,连接牢固可靠,连接处除锈,涂电力复合脂。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表1.9.1.2的规定。表1.9.1.2 接地极

13、接地电阻项 目接地电阻值距接触网带电体5m以内的金属结构30隔离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10架空地线10附加导线远离铁路、行人多站台上的支柱30避雷线101.9.1.3 避雷器的接地极距通信电缆最小距离:一般条件下:3m,在地形受限,加绝缘保护时:1m1.9.1.4 接地引线与通信电缆交叉时交叉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m1.9.2 一般项目1.9.2.1 接地线埋入地下部分:100mm1.9.2.2 接地线外观质量:接触网支柱接地线平直,无明显弯曲,防锈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埋入地下部分不小于100 m m。隧道内地线与隧道壁、拱顶密贴,防腐漆无脱落和漏涂现象。镀锌地线的镀层应完好。1.9.2.

14、3拉地极埋入地下部分深度:600mm接地极外观及连接质量:接地极埋入地下深度不应小于0.6 m,地面部分涂防锈漆,连接处应除锈涂电力复合脂,连接牢固可靠。1.10 拉线1.10.1 主控项目1.10.1.1 线材的规格、外观、质量:检查质量证明书,外观按品种、牌品、批号抽检。1.10.1.2 锚柱拉线设置: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受限时,按设计要求施工。1.10.1.3 锚板及拉杆1.10.1.3.1 锚板型号、锚板抗压极限强度、锚板拉杆规格、锚板埋设深度要求应与设计相符。1.10.1.3.2 锚板拉杆与拉线位置:一条直线1.10.1.3.3 锚板

15、拉杆与地面夹角:一般:45困难:601.10.1.4 拉线环中心距锚柱偏差:200mm1.10.1.5 拉线基础中心距线路中心距离:+100mm,-0mm1.10.1.6 拉线质量:拉线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1.10.2 一般项目1.10.2.1 拉线角钢安装、连接件镀锌、钢绞线防腐以及回头绑扎质量: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回头绑扎牢固。锚柱拉线允许偏差1.10.2.2 钢绞线在楔型线夹的回头长度:300500mm锚板埋设深度:+200mm,-0mm1.10.2.2.1 UT型楔型线

16、夹受力后螺栓外露:20mm且螺栓长1.10.2.2.2 下锚拉线环采用二级热镀锌防腐处理及其相对支柱的朝向:满足设计要求2、上部工程2.1 软横跨 2.1.1 主控项目2.1.1.1 线材的品种、规格、外观质量:2.1.1.1.1 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不得有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2.1.1.1.2 镀锌钢绞线表面镀锌良好,不得锈蚀;2.1.1.1.3 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2.1.1.2 绝缘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绝缘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棒形玻璃绝缘子(TB/T 2076)、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棒形玻璃绝缘子

17、(TB/T 2801)、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用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TB/T 3068)及有关标准的规定。2.1.1.3 固定角钢高度:符合设计要求。2.1.1.4 横向承力索至上部固定索最短吊弦处距离:400600mm2.1.1.5 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索:不得有接头2.1.1.6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2.1.1.7 双横承力索的软横跨、两根承力索应平行,受力均匀2.1.1.8 V型联板状态:无偏斜2.1.2 一般项目2.1.2.1 直链形悬挂承力索与接触线的相互位置,调整螺栓螺丝外露长度:半斜链形悬挂软横跨的直吊弦在直线区段应在线路中心,曲线区段与接触线(拉出值)在同一垂面内。直

18、链形悬挂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面内,调整螺栓螺丝外露长度应为20mm的规定,软横跨固定索受力均匀。钢绞线和螺纹外露部分涂油防腐,电分段的绝缘子在同一垂面内。 2.1.2.2 钢绞线在线夹内的回头:300500mm2.1.2.3 软横跨安装允许偏差2.1.2.3.1 固定角钢安装高度:20mm2.1.2.3.2 站台上方的绝缘子裙边与站台边缘偏差:100mm2.1.2.3.3 杵头杆螺栓外露:2080mm2.2 硬横梁 2.2.1 主控项目 2.2.1.1 硬横梁的规格、外观质量:设计要求2.2.1.2 硬横梁与支柱、各梁段的结合: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结合

19、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梁呈水平状态,梁的挠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1.2的要求。表2.2.1.2 硬横梁安装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硬横梁安装高度+100,-0mm铰接硬横梁的硬横梁挠度梁跨长的1/200刚接硬横跨的硬横梁挠度梁跨长的1/3602.2.1.3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 2.3 支柱装配2.3.1 主控项目2.3.1.1 金具、零配件规格、外观质量:设计要求2.3.1.2 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的腕臂2.3.1.2.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3.1.2.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3.1.2.3 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高度允许偏差

20、:20mm2.3.1.3 简单悬挂的单腕臂2.3.1.3.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3.1.3.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3.1.3.3 腕臂水平允许偏差:20mm2.3.1.4 双线路腕臂2.3.1.4.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3.1.4.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3.1.4.3 腕臂水平允许偏差:20mm2.3.1.5 平腕臂受力后允许偏差:+30,0mm2.3.1.6 定位管的状态允许偏差:2%2.3.2 一般项目2.3.2.1 底座与支柱密贴情况: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腕臂各部件处在同一垂面内(不包括定位装置)。顶端管帽封堵良好,螺纹外露部分均漆防

21、腐油。2.3.2.2 腕臂各部件安装:同一垂面内2.4 上承桥支柱装配2.4.1 主控项目2.4.1.1 金具、零配件规格、外观质量:设计要求2.4.1.2 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的腕臂2.4.1.2.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4.1.2.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4.1.2.3 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高度允许偏差:20mm2.4.1.3 简单悬挂的单腕臂2.4.1.3.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4.1.3.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4.1.3.3 腕臂水平允许偏差:20mm2.4.1.4 双线路腕臂2.4.1.4.1 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4.1.4.2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

22、求2.4.1.4.3 腕臂下俯允许偏差:+100,0mm2.4.1.5 平腕臂受力后允许偏差:+30,0mm2.4.1.6 定位管的状态允许偏差:2%2.4.2 底座与支柱密贴情况:底座与支柱密贴,底座槽钢(或角钢)呈水平。腕臂各部件处在同一垂面内(不包括定位装置)。顶端管帽封堵良好,螺纹外露部分均漆防腐油。2.5 定位器及定位装置2.5.1 主控项目2.5.1.1 金具、零配件的品种、规格、质量:1 规格应相符,零件配套齐全;2 表面光滑,无裂纹、伤痕、砂眼、气泡等缺陷;3 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应平滑、平整;并应与线索截面规格相符;4 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属零件,均采取防腐措施。凡经热镀锌的零件,锌

23、层匀,无锌均匀,无锌层剥落、漏镀、锈蚀现象;5 螺杆与螺母的配合良好,并具有防缓措施。2.5.1.2 定位器安装2.5.1.2.1 平均温度时的位置:垂直线路中线2.5.1.2.2 温度变化时的偏移量:与接触线一致2.5.1.2.3 温度变化时的最大偏角:182.5.1.2.4 定位线夹处导线工作面与轨面:平行2.5.1.2.5 限位间隙:设计要求2.5.1.2.6 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最小间隙:50mm2.5.1.2.7 螺栓紧固力矩值:设计要求 2.5.2 一般项目 2.5.2.1 螺纹外露部分表面处理:定位器各部螺栓坚固牢靠,螺纹外露部分涂防腐油防腐(不锈钢除外)。 2

24、.5.2.2 软定位器回头:软定位器回头统一顺直。 2.5.2.3 定位管: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应水平,稍有上抬,定位管理的斜拉线顺直,定位管处露部分大于100mm。2.6 承力索架设2.6.1 主控项目2.6.1.1 线材品种、规格、质量:线材运达现场的质量检验除符合第2.1.1.1条外,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2 铜、铜合金及铜包钢绞线、镀铝锌钢芯铝绞线不得有腐蚀现象。2.6.1.2 承力索的线材规格、型号、质量:承力索的线材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镀锌钢绞线、镀铝锌钢绞线镀层良好。2

25、.6.1.3 承力索接头:承力索每个锚段内接头数:正线不超过1个,站线不超过2个(不含锚支上的接头)。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 m。2.6.1.4 钢、铜绞线在楔型线夹内的回头长度:300500mm2.6.1.5 半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的弛度:设计要求2.6.2 一般项目2.6.2.1 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和拉线现象,坠砣完整无损。2.7 接触线架设2.7.1 主控项目 2.7.1.1 线材品种、规格、质量: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铜接触线(TB/T 2810)、铜合金接触线(TB/T 2821)的规定。2.7.1.

26、2 接触线接头:120km/h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站线接触线在一个锚段内允许有一个接头。两接头间距不应小于150m,接头悬挂点距离不应小于2 m。2.7.1.3 接触线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线夹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坚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2.7.1.4 站场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及次要线的接触线应在上方。2.7.2 一般项目2.7.2.1 张力补偿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绳应无磨支柱或拉线现象,坠砣完整。2.8 中心锚结2.8.1 主控项目2.8.1.1 线材品种、规格、质量:质量检验应符合2.5.1.12.8.1.2 中心锚结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8.1.3

27、 接触线中锚所在跨距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不允许有2.8.1.4 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2.8.1.5 曲线区段中心锚线应与接触线倾斜度:一致2.8.1.6 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8.1.7 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长度允许偏差:20mm2.8.2 一般项目2.8.2.1 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弛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弛度,全补偿、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接触线中心锚结线高度比相邻吊弦点高出2060 mm。安装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镀锌钢绞线的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均涂防腐油防腐。2.8.2.2 弹性简单悬挂中心锚结

28、应符合设计要求。下锚绳的弛度应满足;在最高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于两边悬挂点50 mm。在最低温度时平腕臂抬头不得大于50 mm。采用镀锌钢绞线的中心锚结绳应涂防腐油防腐。2.9 吊弦及吊索2.9.1 主控项目2.9.1.1 线材品种、规格、质量:2.5.1.12.9.1.2 环节吊弦固定型式:设计要求2.9.1.3 环节吊弦安装位置偏差:200mm2.9.1.4 环节吊弦线夹固定螺栓的紧固力矩:设计要求2.9.1.5 环节吊弦线夹安装状态:环节吊弦固定形式、安装位置及线夹固定螺栓坚固力矩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偏差不应超过200 mm吊弦线夹直线区段应端正,曲线区段线夹庆垂直于接触线工

29、作面。2.9.1.6 半补偿链形悬挂的环节吊弦安装:半补偿链形悬挂的环节吊弦在平均温度时顺线方向应垂直安装,在顺线路方向对垂直线偏移角不应大于30,横线路方向对垂直线的偏角不应大于20。全补偿链形悬挂的环节吊弦在顺线方向承力索和接触线采用同材质时,垂直安装;不同材质时,应按设计要求计算的偏移值安装。2.9.1.7 整体吊弦布置:整体吊弦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偏差应在100mm范围内,长度偏差应在2mm以内。2.9.1.8 吊弦外观:吊弦应无散股和断股现象。2.9.1.9 线夹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线夹连接螺栓坚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整体吊弦的安装:平均温度时整体吊弦顺线路方向垂直安装,温度变化时,

30、顺线路的偏移量:承力索、接触线材质不同时,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采用同一材质时,在任何温度下均垂直安装,直线区段吊弦线夹应 端 正、牢固,曲线区段吊弦线夹应垂直于接触线工作面。2.9.1.10 吊索安装:吊索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吊索以索座为中心,两侧平分,允许偏差100mm,两端受力均匀。悬挂点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 mm。吊索座、高吊索座受力方向正确,直线区段吊索线夹端正、牢固,曲线地段吊索线夹应垂直于接触线工作面。螺栓坚固力矩应符合要求。采用镀锌钢绞线的吊索及螺栓螺纹部分涂油防腐。2.9.2 一般项目2.9.2.1 环节吊弦临时固定端的回头均匀迂回。站场内各股

31、道同类悬挂的吊弦宜在同一断面内。2.9.2.2 整体可调吊弦回头统一,复线区段上、下行平行时吊弦应在同一断面内。2.10 接触悬挂2.10.1 主控项目2.10.1.1 空气绝缘间隙值(括号内为困难值mm)2.10.1.1.1 绝缘锚段关节两悬挂点:一般情况:450,吸流变压器处:3002.10.1.1.2 同回路自耦变压器供电线带电体距接触悬挂或供电线带电体:500(450)2.10.1.1.3 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300(240)2.10.1.1.4 25kV带电体距车辆或货物:3502.10.1.1.5 受电弓振动至极限位置和导线被抬起的最高位置距接地体:200(160)。2.1

32、0.1.1.6 隔离开关引线、接地线及自耦变压器供电线跳线距接地体:330在对向风吹、风速为13m/s时,25kV带电体与自耦变压器中线或保护线间隙:250绝缘元件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间隙:瓷、玻璃绝缘子:100(75),复合绝缘子:5025kV带电体距跨线建筑物底:500(300) 2.10.1.2 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高度 :接触线悬挂点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 mm。最低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2.10.1.2.1 站场和区间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 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可不小于6200 mm

33、,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 mm。2.10.1.2.2 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 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 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 mm。2.10.1.2.3 悬挂点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0 mm。接触线工作高度变化时,其变化率不大于:一般区段2,困难区段4。2.10.1.3 接触线驰度、距地面高度: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规定,弹性简单悬挂同一吊索两吊索线夹处接触线距轨面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等高,且相互偏差不应大于20 mm。2.10.1.4 接触线拉出值的布置:接触线拉

34、现值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 mm。在任何情况下其导线偏移值(相对于受电弓中心)不宜大于400 mm。2.10.1.5 电分段锚段关节内两接触线:间两接触线应等高,并应符合设计要求。电分段锚段关节内两接触线间接触悬挂其他各带电积分的绝缘蹁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 mm,四跨关节中心柱、五跨关节两中心转换柱跨中。2.10.1.6 电不分段锚段关节内两接触线:电不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支柱处、两接触线间垂直,水平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 mm,三跨关节两转换柱跨中间、四跨关节中心柱、五跨关节两中心转换柱跨蹭两接触线应等高,并应符合设计要求。2.10.1.7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线跨

35、中预留:设计要求2.10.1.8 弛度:设计要求2.11 补偿装置2.11.1 主控项目2.11.1.1 承力索、接触线在补偿器处的额定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器重量的偏差为额定重量的2(坠砣串重量包括坠砣杆,坠砣抱箍及连接的楔形线夹重量),限制架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传动灵活,砣串无卡滞现象。2.11.2 一般项目2.11.2.1 张力补偿器的调整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坠砣距地面偏差不大于200 mm,在任何情况下距地面不得小于200 mm。坠砣完整、码放整齐、表面光洁,连接螺栓坚固,螺栓外露部分涂防腐油。2.12 电连接线2.12.1 主控项目2.12.1.1 电连接线所用材质、线夹规格型

36、号及安装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2.12.1.2 带电距离要求:电连接线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大于500 mm,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2.12.1.3 铜线夹与铝线夹与铜线夹连接方式:铜线夹与铝线夹或铝线夹与铜线夹连接时,应按设计要求在线夹与线夹接触面缠绕铜铝过渡板,不得直接连接2.12.1.4 电连接线与线夹接触面:电连接线与线夹接触应良好,并涂电力复合脂,电连接线夹应端正牢固,螺栓坚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2.12.2 一般项目2.12.2.1 多股道的电连接线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正线或重要线。平均温度时,全补偿承力索、接触线采用同材质时应

37、垂直安装;不同材质时按吊弦计算偏移值安装;半补偿链形悬挂同吊弦安装;电连接线不应有断股和松股现象。2.13 线岔2.13.1 主控项目2.13.1.1 线岔外观质量:线岔运达现场庆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 2075)及其他有关规定。2.13.1.2 单开道岔采用交叉布置方式时的线岔安装:单开道岔采用交叉布置 方式时,道岔定位柱及拉出值应保证两接触线并叉点位于设计规定范围内。两工作支拉出值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450mm,侧线接触线应高出正线接触线1020 mm。非支抬高量应符合设计要求。2.13.1.3 单开道岔采用无交叉布置方式时的线岔安装:当采用

38、无交叉布置方式时,定位点处侧线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2.13.1.4 复式交分道岔采用交叉布置方式时的线岔安装:复式交分道岔采用交叉布置方式时,两接触线应相交于道岔对称中心轴正上方,交叉渡线、两接触线 应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交点正上方时,且侧线接触线高出正线(重要线)的接触线1020 mm,非支抬高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的交叉点允许横、纵向偏差均为50 mm。2.13.1.5 在直侧股线间距800mm处,两接触线的位置:在直侧股线间距800 mm处,两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的同一侧,线岔始触区不得安装任何线夹。2.14 隔离开关及负荷开关2.14.1 主控项目2.14.1.1 隔离开

39、关及负荷开关的外观质量:设计要求2.14.1.2 隔离开关安装位置、型号及各部尺寸、绝缘性能:设计要求2.14.1.3 隔离开关连接牢固可靠,各转动部分灵活,双极开关应同步。2.14.1.4 具有引弧触头的隔离开关:具有引弧触头的隔离开头,主触头和引弧触头开、合顺序正确,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头接地刀闸与主触头间的机械闭锁应准确、可靠。2.14.1.5 隔离开关触头紧密性检查:隔离开头触头接触紧密,用005mm10mm塞尺检查,对于线接触应塞不进去;对于面接触宽度为50mm及以下者,塞入深度不大于4mm,接触宽度为60mm及以上者,塞入深度不大于6mm。合闸后触头相对位置、备用行程、分闸状态时触头

40、间净距或拉开角度、符合产品技术规定。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14.1.5的要求。表2.14.1.5 隔离开关,负荷开关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值开关瓷柱垂直度2开关刀闸开闸时,开闸角度90+1开关刀闸合闸时,刀闸水平,两刀闸中心线吻合5mm操作杆于操作机构轴线一致22.14.1.6 开关引线的连接质量:开头引线连接正确牢固,在任何情况下均满足带电距离要求,并预留因温度变化引起的位移长度。2.14.2 一般项目2.14.2.1 开头托架呈水平状态,瓷柱垂直,操作机构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并符合设计要求,传动杆垂直与操作机构轴线一致,连接牢固,无松动现象,导电部分触头表面平整清洁,并涂有中性凡士林油。设备接

41、线端子连接接触面涂有电力复合脂。2.14.2.2 操作机构距南面高度的允许偏差:100mm2.15 避雷器2.15.1 主控项目2.15.1.1 避雷器的品种、牌号、外观质量:避雷器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2.15.1.2 避雷器的安装位置、规格、型号、引线方式:设计要求。2.15.1.3 引线连接、预留位移长度:避雷器安装位置、规格、型号、引线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引线连接正确牢固,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位移长度。2.15.1.4 管型避雷器的闭口端、开口端、喷气口、喷气孔:管型避雷器的闭口端固定,开口端朝下,喷气口应畅通,喷气孔正前方不得有任何障碍物;隔离间隙电

42、极棒安装牢固,隔离距离及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2.15.1.5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值:设计要求2.15.2 一般项目2.15.2.1 肩架呈水平状态,两极棒水平,并在一条直线上,引线连接外加应力不超过端子本身所承受的应力,连接处涂电力复合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15.2.1的要求。表2.15.2.1 管型避雷器的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两极棒水平安装2mm两极棒间隙120mm10mm2.15.2.2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安装、连接质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竖直,支架水平,连接牢固可靠,吸流变压器两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两组平行。2.16 分段、分相绝缘器2.16.1 主控项目2.16.1.1 分段

43、、分相绝缘器外观质量:分段、分相绝缘器运达现场应对其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标准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分相绝缘器(TB/T 3037)或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分相绝缘器(TB/T 3037)的规定。2.16.1.2 分段、分相绝缘器安装位置:设计要求2.16.1.3 连接及接触线接头处的质量:分段、分相绝缘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牢固可靠,与接触线接头处应平滑,分段、分相绝缘器与受电弓接触部分与轨面边线平行,受电弓通过时应平滑无打弓现象。2.16.1.4 分段、分相绝缘两端接触线高度:设计要求。2.16.1.5 平均温度时承力索的绝缘子位置:分段、分相绝缘两端接触线高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要求。平均温度时承力索的绝缘子应在绝缘器件的正上方。放电间隙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2.16.1.6 绝缘锚段关节带电部分的空气绝缘间隙:允许偏差+50mm 2.16.1.7 自动过分相装置、绝缘段关节带电部分的空气绝缘间隙:允许偏差+50mm ,0mm2.16.1.8 两接触线在关节中的等高偏差:允许偏差20mm2.16.1.9 转换柱处非工作支抬升量允许偏差:允许偏差20mm2.16.2 一般项目2.16.2.1 自动过分相装置分段处的绝缘子串的安装位置允许偏差:允许偏差50mm 2.16.2.2 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中心对齐的允许偏差:允许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