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60494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4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doc(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文档.中药炮制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

2、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

3、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用药特点所在。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炮制原理、理论、工艺方法及质量标准的表述还都是经验型的,各地的炮制方法也不统一,因

4、此,有待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阐明炮制原理,使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得以显露,进而改革炮制方法,统一炮制工艺,制定饮片的质量标准,保证药品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一、 研究内容(一)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 要研究、提高中药炮制,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说法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

5、作。建国以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各地炮制规范的制定,炮制专著的出版,对中药炮制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弄清原理,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

6、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三)炮制方法的研究 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甚一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乃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冲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

7、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劳工人员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判断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质量。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药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方法 198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律。其中的六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

8、、市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的炮制规范的规定。”这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遵守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量等;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涵义,具有共性的操做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家级的质量标准。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规定了饮片的净度、片型及粉碎粒度、水分标准,以及饮片色泽要求等,是属于部级的质量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由卫生部药政局委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研究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及人员编写而成,于1988年出版,作为部级中药饮

9、片炮制标准(暂行)。该书主要精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行实用的炮制品及其最合适的炮制工艺以及相适应的质量要求,尽力做到理论上有根据,实践上行得通,每一炮制品力求统一工艺。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制通则”及“全国中药炮制法概况表”等。 由于中药炮制具有较多的传统经验和地方特色,有些炮制工艺还不能全国统一,为了保留地方特色,各省(市)先后都制订了适合本地的质量标准,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但应与药典和全国炮制规范相一致,如有不同之处,应执行药典和全国炮制规范等国家级及部级的有关规定。地方标准只有国家与部级标准中没有收载的品种或项目的情况下,制定出适合本地的标准才有意义,一般应力求全国统

10、一。第一章 绪 言单项选择题1目前发现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中药炮制内容的书是: A.山海经 B.雷公药对 C.内经 D.五十二病方2最早提出中药炮制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是: A.雷斅 B.缪希雍 C.张仲岩 D.陈嘉谟3“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伤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载于: A.备急千金药方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太平圣惠方 D.汤液本草4“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此句载于: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备急千金要方5提出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的书是: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

11、方 C.开宝本草 D.本草品汇精要6在下列医药书籍中专列“修治”一项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汤液本草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E.新修本草7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A.雷斅雷公炮炙论 B.缪希雍炮炙大法 C.张仲岩修事指南 D.陈嘉谟本草蒙筌 E.李时珍本草纲目8最早记载“治半夏”,“燔左角发”的古代文献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神农本草经 D.雷公炮炙论 E.本草蒙筌多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几本炮制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修事指南 C.雷公炮炙论 D.证类本草 E.炮炙大法2明代陈嘉谟将中药炮制的方法归纳总结为哪几大类? A.炮炙 B.修治

12、 C.水制 D.火制 E.水火共制问答题1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三节 传统只要的原则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二 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三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四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第五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 与内在质量要求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很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又是中医工作的法则,从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中,都

13、要考虑人体阴阳的盛衰,气血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及生活起居对人体的影响。因此,治疗原则、遣方用药都必须根据这些情况,针对病人的具体病证作出正确决定。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所以中医运用中药基本都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 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因而常常是一药多效,但中医治病往往又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力求符合疾病的实际治疗要求。如用何首乌补肝肾、填精血时,就须将生手乌制成熟手乌,以免因滑泻作用伤及脾胃,导致未补其虚,先伤

14、其正。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理、病理也各有不同,用药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伤寒病,因开始是感受的寒邪,寒邪容易损阳,也易伤中,所以立方用药都要注意保存阳气和顾护脾胃。张仲景治伤寒传经热邪的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尽管为清泄剂,甘草却要求炙用。因为方中用甘草之目的不是清热泄火而是为了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或大黄、芒硝大寒伤中。温病,开始就是感受热邪,热邪最易伤阴,所以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方中甘草要求生用。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胃经脉相同,可顺传于胃,致使肺胃同病,其热势颇盛。用生甘草既可增强泻热作用,有能甘凉生津,兼和脾胃。又如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

15、,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气主升,胃气宜降;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胃喜润恶燥,喜凉恶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病多虚寒,胃病多亢燥;健脾之药多温燥,养胃之药多凉润。所以治脾病的同时,也应考虑胃腑的特点,才能使脾健胃和,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和运化水谷精微的任务。当脾虚内湿较盛时,苍术为常用药,但宜制用。因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难以速除;又因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容易停滞中焦。反过来,湿盛又易困脾,降低脾土的运化功能。所以脾虚湿困的病症,疗程较长,用药时间较久。苍术温燥之性甚强,虽能燥湿运脾,但久服过于温燥之品容易伤胃阴,助胃热,顾此失彼。苍术制后燥性暖和,且有焦香气,健运脾土的作用增强,就能达到慢病缓治的用药要

16、求。 气候、环境不同,对用药要求也不同。如春季气候转暖,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松,用药不宜过于燥热和辛散。秋季气候转凉,空气干燥,用药不宜过燥。冬季气候寒冷腠理致密,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北方气候干燥,用药偏润;南方气候炎热燥湿,用药不宜过于滋腻。北方人一般禀赋较强,要求药力较猛,若药力较弱,则药不胜病;南方人一般禀赋较弱,用药较清淡,若药力太猛,则易伤正气。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差异,就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如外感风寒,麻黄冬季易生用,春、夏季易用麻黄绒。紫苏,秋、冬季易用苏叶,取起发汗解表力强;夏季用苏梗,取其发散力弱,以免过汗,同时又能理气化湿。 由上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

17、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的一大特色。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古代是医药一体,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运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如明?医学入门在叙述栀子不同药用部位的功效时云:“用仁去心胸热,用皮去肌表热,寻常生用。”清?本经逢原在论述香附各种炮制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时指出:“入血分补虚童便浸炒;调气盐水浸炒;行经络酒浸炒;消积聚醋浸炒;气血不调,胸膈不利,则四者兼制;肥盛多痰,姜汁浸炒;止崩漏血,便制炒黑;走表药中,则生用之。”由此可见,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炙

18、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1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有的原药材中还可能混有外行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混入莽草,黄芪中混入狼毒,贝母中混入光菇子(丽江慈菇),天花粉中混入王瓜根等,这些异物若不拣出,轻则中毒,重则造成死亡。 2 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须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

19、水量至关重要。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若饮片厚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会出现易溶、难溶、先溶、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好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性),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和白芍为主药,均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

20、对日光很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3 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方面作用较大。采用炒法处理,可从多种途径改变药效。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白术生品虽能补脾益气,但其性壅滞,服后易致腹胀,炒焦后不仅能健运脾气,且无壅滞之弊,又能开胃进食。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的内部,提高煎出效果。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如炒栀子。温燥药或作用较猛的药经炒后可缓和烈性,如麸炒苍术、枳实。有异味的

21、药物炒后可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麸炒僵蚕。荆芥生用发汗解表,炒炭则能止血。干姜与炮姜仅就温中散寒的作用而言,干姜性燥,作用较猛,力速,适于脾胃寒邪偏盛或夹湿邪者;炮姜则作用缓和持久,适于脾胃虚寒之证。由此可见,中药采用清炒或加辅料炒等法处理,能从不同途径改变药效,以满足临床用药的不同要求。 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自然铜煅后可提高煎出效果。血余通常不入药,但煅炭后则为有效的止血药。 此外,如生地加热蒸制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明显的改变。

22、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杏仁燀制后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和煎提。木香煨后实肠致泻作用增强。 4 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尽量符合治疗要求。如苦寒药通常气薄味厚,通过酒制,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即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的发挥清热泻火作用。活血药酒制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适与瘀阻脉络、肿痛较剧或时间较短需速散者。滋腻药物也是气薄味厚,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酒能宣

23、行药势,减弱粘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活血药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高疗效,适用于血脉淤滞引起的出血证,如醋五灵脂;或积聚日久,实中夹虚,需缓治者,如醋大黄。温肾药以盐制是味的扶助,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达到“气味相扶”的目的,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紫菀生用虽然化痰作用较强,但能泻肺气,只适于肺气壅闭,痰多咳嗽的患者,若肺气不足的病人,服用后,有的可出现小便失禁,尤其是小儿;用甘温益气的蜜炼制后可纠此弊,并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如吴茱萸辛热,以气胜,黄连苦

24、寒,以味胜,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偏胜之害,故吴茱萸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 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 第三节 传统制药的原则 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行,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或某种炮

25、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的意思。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酒制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制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制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另外一些辅料,古代医药著作在论述配伍问题时虽未言及,但在炮制有毒中药时常用到它们,因此,也应列为“相畏为制”的内容。如用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制川乌;豆腐、甘草制马钱子等。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相

26、恶”本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但据此理,炮制时可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辛香药物加热可减弱辛散之性,如煨木香无走散之性,惟觉香燥而守,能实大肠,止泻痢。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药。所以,在配方前都药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方法来达到处理目的。不同药用部位功效

27、有异,需分开入药。如本草蒙筌云:“根梢各治,尤勿混淆。”当归就是分根梢入药的例子。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如通过炮制,增加药物的香气,以达起脾开胃的作用;除其臭气,以利服用。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改变药物质地,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疗效。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

28、或淬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改变药物性质的内容较广,包括改变药性和功用。如毒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药物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偏。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 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性(气)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盛偏衰

29、的病变。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是通过口尝而得,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所以味也是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性和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既能反映某些药物的共性,又能反应各药的个性。炮制常常通过对药物性味的影响,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二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

30、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去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痉的功效。二、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它是中医临床用药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升降沉浮于性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升降沉浮还与气味厚薄有关。清?本草备要云:“气厚味

31、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变化,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明?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砂仁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由此可见,药物

32、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药物作用的部位常以归经来表示,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表现出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如生姜能发汗解表,故入肺经,又能和胃止呕,故入胃经。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很多中药都能归几经,可以治几个脏腑或经络的疾病。临床上为了使药物更准确地针对主证,作用于主脏,发挥其疗效,故需通过炮制来达到目的。药物经炮制后,作用重点可以发生变化,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增强,而对其他脏

33、腑或经络的作用相应地减弱,使其功效更加专一。如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的功效;盐制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知母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胃、泻肾火的作用;盐制后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经补水见长。 总之,炮制对药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在上述例子中,生地制成熟地后,不但性味发生改变,归经、功效也发生了变化。但因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在临床应用时,又不能单纯受归经的限制,必须与整个药性结合起来考虑。四、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在古代

34、医药文献中,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利用“毒”来纠正脏腑的偏胜偏衰。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的“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药物通过炮制,可以达到去毒的目的。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几种方法联合运用。如靳蛇去头,朱砂、雄黄水飞,川乌、草乌蒸或煮制,甘遂、芫花醋制,巴豆制霜等,均可去毒。 炮制有毒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不可偏废,并且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毒性表现,选用恰当的炮制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顾此失彼,可能造成毒去

35、效失,甚至效失毒存的结果,达不到炮制目的。第五节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中药制剂一般在复方的基础上进行,它是依据不同证候、对象、组方谴药发挥群效的。因此不同的处方,就有不同的炮制要求;而不同的剂型,也有它对炮制的特殊要求。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且便于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加减化裁,故历代应用广泛,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剂型。在金元时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曾提倡煮散(粗末煎煮),以节省药材,但因煎煮易糊化、过滤困难、处方核对困难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广,所以现今用饮片配方制备汤剂仍是主流。 中成药是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

36、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标明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经药政部门批准,供医师或病人使用的药品。中成药剂型颇多,因与汤剂制作工艺不同,故对饮片的炮制也有不同的要求,各有特色。在一般情况下,汤剂对饮片的炮制要求更严格一些,但中成药也不能都用生品为原料,仍需按处方要求“依法炮制”。如全鹿丸中的杜仲需用盐水炒,否则影响制剂的疗效。首乌冲剂仍需用制首乌为原料。十全大补丸中不能用生地代替熟地。有的中成药,方中某些药物还需进行特殊处理或比汤剂要求更严。如附桂理中丸,为了突出温中的功效,党参和甘草要求蜜酒炙,取其增强温补中气的作用;干姜炒成炮姜,使作用持久;白术赤石脂炒,增强补脾止泻作用。因此,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仍

37、然是饮片。 在饮片选用方面,中成药与汤剂有所不同。由于中成药处方固定,适应面较广,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相对地固定。汤剂通常都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素质随证组方,针对性较强,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灵活多变,常根据用药意图而定。即是同一方剂,用于不同情况,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四逆散若用于阳气被遏,四肢不温,柴胡则宜生用,取其辛散力强,能透邪升阳;若用于胁肋疼痛,则柴胡醋制为宜,且用量宜大,取其舒肝止痛作用强。又如凉血止血药,通常生品凉血力强,炒炭后则止血作用强,但运用时,却应根据用药意图而定。病人虽然血热较盛,但若方中已有足够的清热凉血药,而选用某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止血固涩作用,该药仍宜炒

38、炭;反之,若出血量较多,而血热又并不太盛,但方中已有足够的止血药,选用某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清热凉血,那么该药仍宜生用。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 入汤剂的中药,除煮散外,均以饮片形式配方,要求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规格。太厚太大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太小太碎又会影响煎后的过滤、服用。中成药的饮片虽不如汤剂那样严格,但过于粗大会影响煎提效果,或给粉碎带来困难;过小过细,往往容易成糊状,煎提效果不佳。必须根据各种制剂的要求来掌握。中成药由于各剂型的特殊要求,有的要求一定细度的粉末,如丸、散剂一般要求过80120目筛,眼膏中的药粉要求过200目以上的筛;而某些药酒又可用整体中药,如

39、人参酒中的整支人参等。这些都是成药与汤剂所用原料的显著差别。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质量也有共同的要求,特别是净制,无论对汤剂或中成药的疗效影响都很大,不容忽视。如皮壳、毛核、粗皮、木心等往往作用很弱或无作用,若不除去,则会影响剂量,降低疗效。饮片的外观质量一般仍是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的要求,则基本相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丸、散剂的要求一般高于汤剂饮片。 中药制剂的内服药,其给药途径多为口服,这就需要按照药品卫生标准严格要求。如净制即为保证药材品质及入药部位的准确性的净度要求。在饮片切制时,必须按饮

40、片制备程序制成饮片,这样既利于粉碎,又有益于服后吸收,易于发挥疗效。有相当多的药物,必须依方认真炮制,使其疗效稳定。如清宁丸中的大黄,就要用黄酒多次蒸制以后,才能制丸,否则药力猛峻易产生服后腹痛的副作用。又如乌头类药物,如果炮制失当,不仅疗效欠佳,而且能引起中毒。小儿健脾丸的神曲必须发酵与炒制,其健脾效果才好。因此,在制剂中繁多的炮制方法,决不能轻率简化,甚至改变,否则都将直接影响疗效。应当根据具体方剂不同要求,严格工艺,随方炮制,务求与理法方药取得一致,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单项选择题1“酒制升提,醋制入肝,盐制入肾”这一理论是在哪本书中首先总结出来的:A.十药神

41、书 B.本草蒙筌 C.修事指南 D.炮炙大法 E.用药法象2盐制黄柏的炮制目的是: A.改变归经,专清下焦之火 B.缓和苦寒之性 C.引药下行,增强泻相火之功 D.引药下行,增强软坚作用 E.引药下行,用于小便出血症3下列属于相反为制的是: A.酒制大黄 B.盐制知母 C.姜制半夏 D.黑豆制川乌 E.米泔水制苍术多项选择1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中载: A“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B“有一物而制者,有一物而数制者,有略制而效者,有甚制而不验者。”C“夫药者,治病之物,盖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药,制用在乎人,三者不可阙也。” D“或制法不精,则功力大减,炮炼之妙

42、,殆未易言,故更逐条疏解庶使修治无舛云”E“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也。”2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主要有: A对药物形体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B对药物性能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C对药物味的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D对药物质的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E对药物毒的炮制与疗效的关系3.现行认为对药物质的炮制主要应包括 A对药物质地的改变 B对药物成分的改变 C对药物药理的改变 D对药物性质的改变 E对药物性能的改变问答题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如何?试举例说明之。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

43、,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

44、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

45、,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

46、。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

47、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