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7104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药学+第7章+解表药.精品文档.第七章解表药 【学习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其性能特点,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主要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现代研究情况。 3了解其他解表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

2、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性能特点:解表作用,发散表邪,都有辛味。在发散风寒药中,有一部分能燥湿,苦能燥,发散风热药中,很多能清热泻火,苦能清泻,故解表药有些兼有苦味。表症都是肺系的病,都归肺经,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都偏于升浮;狭义毒性特征,毒性药仅2味,是细辛和苍耳子。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过去叫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

3、以发散风寒为主。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疗效。解表,主要来源于中医治法中的治疗八法的理论(汗吐下和)。解表是汗法。严格讲,这一章最好叫祛风药,能祛风、兼止痒、清头目、利咽喉等。功能与主治:基本功效为解表,基本主治是表症。风寒表症药:恶寒、身痛较明显,口不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紧。兼有功效,止痛、祛风湿。发散风热的药:兼有功效,透疹、清热。有的药重点祛风,散寒不明显;有的发汗较强,有的发散风热,个性不同。配伍和应用:根据寒热虚实和病症两个方面来考虑。体虚外感者,应根据正气衰

4、弱的不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益气解表、养血解表、滋阴解表、助阳解表以攻补兼施,扶正驱邪。对于实,有暑、有湿、有燥者,配清暑、祛湿、润燥药。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外感兼食积者,配消食药。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恶寒、发热、咳喘痰多、气喘、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鼻窍不通等,可分别与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平喘、通鼻窍药配伍。兼有里寒或里热的,配温里、清热药;使用注意:有三个原则:一是因症选药;有痛止痛,无汗发汗,止咳平喘。二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是中病即止,维持汗出,出点汗即可。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

5、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症候禁忌:自汗、盗汗、淋证、失血、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汗多者、伤津者不宜再发汗。解表:就是辛散的药,外散表邪,以解除表症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1.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的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有时亦称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有时亦称辛凉解表药。2.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本章内的所有

6、药物均具有解表功效,都可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等。根据解表药的性能和功效特点,本章又将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前者均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都可主治风寒表证(感冒风寒),症见发热、恶寒较重、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者。后者均具有发散风热的功效,都可主治风热表证(感冒风热)或温热病卫分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口微渴、脉浮数者。发散风寒药还分别兼有平喘止咳、止痛、祛风湿(胜湿)、利尿、通鼻窍、祛风止痒等功效;又可分别主治咳喘、头痛、痹痛、水肿、鼻渊、皮肤瘙痒等证而有风寒外束者。发散风热药还分别兼有利咽喉、清头目、止

7、痒、透疹及清里热的功效;又可分别主治风热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多泪、皮肤瘙痒、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及与清热功效相应的里热证。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解表:是解表药以其辛散之性,外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等。发散风寒:是性味辛温的解表药对于风寒表证的治疗作用;有时又称辛温解表。发汗解表:是辛散的解表药,通过发汗使表邪外出,以治疗表证的作用。祛风解表:是药性较平和,且发汗作用不明显,长于辛散风邪,以治疗表证的作用。发散风热:是味辛性偏寒凉的解表药,对于风热表证的治疗作用;有时又称辛凉解表,或疏风热等。4.解表药及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解表药具有发散作用,根据辛能散的理论

8、,故均有辛味;并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按脏腑辨证则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主治风寒表证,故皆为温性;发散风热药主治风热表证,故药性皆偏于寒凉;以升浮为主并多兼沉降的作用趋向。5.解表药的配伍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配伍:兼里热或暑热者,配伍清热药,尤其是卫分证常辅以清热解毒药;兼里寒者,配伍温里药;兼湿邪者,配伍化湿药;兼燥邪者,配伍润燥药。根据正气的虚衰配伍:体虚之人外感表邪,应分别其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不同,配伍相应的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之药。根据表证的主要兼有症状配伍:如兼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胸闷、恶心呕吐者,可酌情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6.解表药的使用注意:注意根据表证的不同特

9、点,选择相宜的解表药。如风寒表证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选用发散风热药;喘咳、头身疼痛较重,或兼湿浊者,选用兼能平喘止咳、止痛及胜湿、化湿的解表药。应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为原则,谨防过汗而伤阴损阳。年老体虚及津血亏耗之人,虽有表证,亦应慎用辛燥发汗或峻烈的解表药。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炎热之时、温燥之地,当用发散风寒药时,用量宜轻;而当用发散风热药时,用量可稍重。解表药多为辛香之品,入汤剂一般不可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过分逸散而影响药效。用发散风寒药治疗风寒表证时,其汤剂宜于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一、含义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

10、,称为解表药。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功效主治差异,常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两类,有时又有称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者。二、功效与主治本章内的所有药物都具有解表功效,可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脉浮,或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喘等 表现者。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除主治风寒表证(感冒风寒)和风热表证(风热感冒)外,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咽痛、皮肤瘙痒等,亦多选用;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止痛及透疹等其他多种功效,因而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这些内容将分述于以下两节的概述之中。三、性能特点解表药气味大多芳香,性质轻宣疏散,主要用以发散表邪,根据五味中“辛能散”的

11、理论,故一般为辛味;发散风热药因能清泄,又多兼苦味。其作用趋向为升浮,能疏散经肌肤或口鼻内犯的邪气,或开腠发汗,使表邪随汗而外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以脏腑辨证而言,则表证在肺;以六经辨证或经络辨证而言,则表证当属膀胱经的证候,故解表药的解表功效归此二经。现代中药学多谓 其归肺经,而古代本草多言其归膀胱经。在药性方面,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四、配伍应用使用解表药,应区分表证的寒热,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的不同,因证选药并作适当的配伍。如风寒表证宜选用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宜选用发散风热药。温热病邪在卫分,宜用发散风热药,并辅以清热解毒药;表证夹湿,宜以祛

12、风胜湿的 解表药为主,并合用化湿之药。若体虚之人外感,应辨别不同的正气虚衰,分别与益气、助 阳、养血、滋阴药配伍,以扶正解表。此外,还可依据兼有症,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见咳喘 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者,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五、使用注意1.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解表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应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为原则,可使邪气外出,而正气不伤;发汗是使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并从 汗孔出于体表,如发汗太过,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有亡阳的危险。又因津血同源,凡平素表虚不固,自汗盗汗,久患疮疡、淋证、失血及孕妇、产后、年老体虚等各种津血亏耗之人,虽有表证,亦应慎用。2.解表药的用量,还应注

13、意因时因地制宜,凡寒冷之时或阴凉之地 ,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重,若当用辛凉之药亦宜稍轻;而温暖之时或炎热之地,发散风寒药的用量宜稍轻,若用辛凉之药可稍重。3.在药材方面,解表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药效降低。4.此外,发散风寒药之汤剂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兼有咳气喘。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

14、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故又称辛温解表药。其辛能外散风邪,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功效,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而润,脉浮紧,或兼咳喘,鼻塞流涕者。部分发散风寒药,还分别兼有止咳、平喘、止痛、祛风湿、利尿、通鼻窍、祛风止痒等不同功效,又可主治咳喘,头痛,风湿痹证,水肿初起,鼻渊及风邪外郁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证。但仍以兼有风寒表证或属寒证者,最为适宜。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能开腠发汗,忌用干燥热内盛者;平素阴虚津亏,表虚不固而外感

15、风寒者,亦当慎用。麻黄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或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淡黄色。明代本草学家讲,麻黄如麻,它是草质茎的纤维,与麻类的纤维相似,麻是形容它的纤维。学习时注意以功效为核心。【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与应用】1发汗解表(发汗作用强些叫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证:恶寒、头身痛、苔薄白、舌质较淡、口不渴、脉浮紧、无汗、有的流涕、鼻塞或咳嗽)。本品发汗作用强,通过发汗以解

16、除表证,故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并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它与其它同类药相比发汗作用最强,所以说它长于开泻腠理,透发毛窍。能和其它发散风寒药配伍,典型配伍:与桂枝相须为用,互相协同增效(前人说,麻黄汤是发汗的峻剂),有汗、伤津者轻用。2平喘(宣肺平喘、平喘止咳),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外感容易造成肺的清肃下降功能失调,引起咳嗽,如果表实无汗,兼有咳嗽,则用麻黄,即可发散风寒,又可发汗解表,还可宣散肺气,缓解咳嗽症状,肃降肺气平喘,是最佳应用。所以此功能叫平喘止咳最好。麻黄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

17、应用。因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当肺气壅盛或壅遏不宣,就是不能宣肃下降,麻黄能在宣发中有肃降,即能辛散、又能苦降肺气,所以它有辛味(辛能散),还有苦(苦能降泻)。对肺热壅盛的咳嗽,常常有汗出,再发汗不利,可通过配伍,与清泻肺热的药为伍,降低它的发汗作用,成为清热平喘的方剂,如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麻可配杏仁为臂,杏仁是麻的使药。麻本身无明显的祛痰作用,往往加祛痰药如半夏等。3利水(利尿)。利尿消肿(利尿作用不强),主要用于风水肿,水肿兼有表邪时用(这种水肿兼有表证

18、时称风水)。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风水,有风邪表证,因为肺能主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当肺宣发功能降低,不通调水道,小便不通畅时,麻黄第一可发散表邪,风寒的可配辛温的紫苏一类,风热的可配辛凉的牛蒡子一类,表证解除了, 再通过宣发和通调水道功能利汗利尿,汗润肌肤,消肿,从毛孔、腠理、毛窍中发汗水湿。麻还可以风寒郁闭引起的肿痛、皮肤瘙痒、鼻塞不通、流涕不止,用于过敏性皮肤病,用于鼻渊、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麻黄可疏风止痒,通窍,还可用于寒邪凝滞经脉的一些症状。【用法用量】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捣绒后只剩纤维了,作用

19、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使用注意】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解表药一般不宜久煎。【现代研究】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兴奋中枢作用,能加重失眠、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汗,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枝名医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于春季割取嫩枝,切片或切段用。产于广西、越南。【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与应用】1.发散解表,解肌(张仲景把调和营卫叫解肌),用于风寒表实与表虚证。本品辛甘温煦,可畅旺营血,旺于肌表(汗是

20、营阴,在阴气作用下化生,解于外,为汗提供物质基础),即畅旺营阴作用,能助卫实表,外散风寒。在表实证中,与麻黄相须为用。在表虚症中(这个虚和八刚中的虚不同,八刚的实,邪气盛者实,所以外感虚实都是实。而这个虚,不是八刚之虚,是指肌表的一种状态,指外感风寒后,肌表开合情况,有汗无汗分虚实),如表虚有汗(病理机理是营卫不和,自汗),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桂枝发散风寒,祛除郁闭在肌表的风寒邪气,因为表虚,营阴不能固守,而加白芍敛阴止汗,调治营卫不和);若表实无汗,可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2.温经散寒(温通经脉)。主治:主要应用于淤血证和寒痹证中。用于寒凝血淤证。凡是淤血证,兼有寒的均可。寒邪凝滞在血脉

21、中,血脉受寒易凝为淤血,桂枝不能活血化淤,但有助于消散血脉中的寒邪,使血脉流畅,所以常配活血化淤药,治疗寒凝血淤引起的月经失调、通经、跌打损伤等。还可用于风寒痹证(风寒凝滞在人体的关节、经络部位)。桂枝不是祛风湿药,是通过散寒而增强祛风湿效果。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如胸痹心痛,可与枳实、薤白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妇女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子,如桂枝附子汤。3.温助阳气(有的称温阳化气)。是一个不典型的温养阳气,作用温和微弱,而相对不如它的干皮(肉桂)温补、温养阳气,桂枝是助阳。凡人体诸阳虚中均

22、可用(肾阳、心阳、脾阳虚等)。本品甘温可助心肾脾之阳气,其温煦功能较肉桂温和。在脾阳虚起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减少、消化不良等就可用桂枝温助脾阳。温阳化气主要是指用于痰饮、水肿中,这比温助阳气范围小得多。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常在助阳解表方中。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是温性药、发散药,是辛味的,也有甘味(因为助阳属补虚的范畴,甘能补),归肺经(解表)、肝经(寒凝血淤),归五脏(温助阳气)。【用法用量】煎服,310g。因

23、为含芳香性挥发油,不宜久煎。【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汗多、伤津不宜用。热症免用(温热病阴虚火旺证,血热妄行,不用。因它是入血分的温性很强的药,易动血)。血分有热的不用桂枝。【现代研究】桂枝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能抑制结核杆菌,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还有健胃、强心、利尿、止咳作用,桂皮醛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麻黄去节:文献说麻黄去节。其实麻黄哪个草质茎(2mm)有节(一般厘米),现代研究,节占麻黄总重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

24、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

25、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

26、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荆芥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27、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用。芳香的【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是最平和的温性解表药。【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回避风寒二字,因为它无论风寒或风热都广泛应用,甚至温病初起,卫分证时也常用)。本品药性和缓,表寒、表热均可应用。风寒感冒常与防风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每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银翘散。2清头目,利咽喉。风热风邪侵犯人体,风性轻扬,易上扰清窍,风邪上扰引起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目痒流泪,缓解这一症状的叫清头目(严格讲是疏风热,清头目或祛风、清头目、利咽喉)。利咽喉(因为风热郁闭(咽喉是肺胃的门户),风热内犯,郁积在咽喉,出

28、现咽喉痒痛、红肿,叫咽喉不利)。荆芥常和其它清热药配伍以清热利咽,治风热引起的咽喉疾病。3、祛风止痒。风邪郁闭在肌表,出现皮肤瘙痒,瘙痒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都可用荆芥。即可内服,又可外洗、外擦,以祛风止痒。实际这一章的药叫祛风药比解表药好,都有祛风作用。4、透疹(指透发麻疹)。(麻疹是儿科很重要的一个传染病,是内蕴病毒,外感天行。一开始就是发热、咳嗽、泪眼汪汪,象风热感冒,三四天后,局部出现红色疹点,而后向前胸、后背、到四肢发展,均匀密布全身,色红活,叫顺证,预后好;反之,如果疹点少,色紫黑,是麻疹不透,热毒内盛较重,是逆证,预后不好。这时要透疹,发出来,用清热透疹的药)。用于麻疹不透。对

29、其它一些出疹病,如风疹、风疹瘙痒、皮肤瘙痒等有疹的都可用。常配伍蝉蜕、薄荷等药,用于小儿麻疹不透,如透疹汤。或配伍苦参、防风等药,治疗风疹瘙痒、湿疹痒痛,如消风散。还可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治疗疮疡初起,如银翘败毒散。疗疮,疮疡初起。本品能祛风止痒,解毒。3炒炭止血(荆芥炒炭后,是止血药,收敛性的。药味苦涩,平性、归肝经)。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常与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同用,治疗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或与地榆、黄芩炭等药同用,治疗便血、痔血。或与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同用,治疗妇女崩漏下血。【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

30、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用。【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右旋柠檬烯。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热、镇静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有镇痛和抗炎作用。荆芥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防风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根。生用或炒炭用。东北的好。【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偏于温燥,甘缓不峻(甘能缓急)。归膀胱(是指经络的

31、膀胱经)、肺经、肝、脾经。【功效与应用】 1祛风解表。治风邪有关的病。用于风寒表证,感冒头痛,风疹瘙痒。防风善于祛风,微温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既可用治风寒表证,如荆防败毒散;又可用治外感风湿,如羌活胜湿汤;配伍薄荷、蝉蜕等辛凉解表药,有时可用于风热表证;配伍散风止痒、活血消瘀药,可治疗风疹瘙痒,如消风散。2祛风湿(胜湿止痛或祛风胜湿。(这来源于取类比象。前人看到,有风的地方,湿的东西干得快,叫风能胜湿。应用到中药学中,把能祛风又能除湿的药叫胜湿)。用于风湿痹痛,即祛风湿又止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可用治风寒湿痹,配伍羌活、姜黄等,如蠲痹汤。3祛风止痉(制止肌体抽搐,肌肉的痉挛)。肌

32、体的挛动,是肝风内动,多数是热胜生风,因防风性温,热风不宜,基本不用。但它即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对既有内风又有外风的破伤风证,仅此可用。本品可用于风毒内侵,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配伍天麻、白附子,如玉真散。此外,本品炒用还能止泻,用治肠风下血。【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类。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新鲜防风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羌活药性论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及宽叶羌活No

33、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根茎及根。生用。【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与应用】1 祛风散寒。祛风和散寒这两个作用都强,散寒解表,应用广泛、重要,却乱反正之主帅,非时感冒之仙药。驱除外邪、散寒、止痛效果都好。当代,在表证很重、重的风热感冒,在辛凉解表药,即发散风热药和清热药中,加少量辛温的羌活,效果特别好。配清热药中的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薄荷、牛蒡子等。用于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本品发表力较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邪所致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等药配伍,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2 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本品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常与防风、姜黄等药同用,如蠲痹汤。下肢用独活多。作为止痛,是全身的,但主要在项背。【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