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522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前秦、前燕战史.doc(9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东晋、前秦、前燕战史.精品文档.第四章 桓温北伐本章讲述桓温的三次北伐,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为主讲内容,尤以第三次北伐中的一次重要会战枋头之战为讲述重心。注:本讲中的年号纪年均为东晋皇帝的年号,涉及到的地名会在括号内注命今天的名称,以方便了解。第一节 桓温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一、战前的基本形势东晋方面兴兵北伐,力图恢复西晋统一时期的疆域是东晋王朝内有识之士的一贯主张。但由于东晋整个统治集团决心不大,主持北伐事务的将帅,又多为畏敌怯懦之士(“击楫中流”的祖逖除外),故而多年来未取得明显的战果。晋中军将军殷浩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扬

2、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主持北伐军事。殷浩不敢兴兵北进,又竭力阻止桓温北伐。桓温多次上表请求出兵,均被驳回。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殷浩在主持北伐许昌、洛阳之时遭遇惨败,桓温趁机上书朝廷,历数其罪状,殷浩被贬为庶人。至此,东晋的军政大权落入桓温之手。前秦方面(此时的前秦君主是苻健)前秦在占据了陈、颍、许、洛等广大地区之后,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11月,苻雄率兵击败陇西的冉魏秦州刺史王擢(原属后赵)。王擢逃奔于凉州的西平公张重华部下,张重华以王擢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永和九年(公元353年)2月,张重华派将军张弘、宋修与王擢合兵,率步骑兵1.5万人,与前秦丞相苻雄交战于龙黎。前秦军大败凉州军,

3、俘张弘、宋修。秦派领军将军苻愿为秦州刺史,镇守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前秦的势力逐渐向西扩展。二、长安之战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始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2月,止于同年9月,进攻目标是前秦。作战策划东路军:桓温率步骑兵4万,从江陵(今湖北江陵)出发,至襄阳(今湖北爽樊)逆汉水而上(走水路),入均口(在今湖北丹江口西,古均水入汉水的水口)趋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然后自淅川以步骑进逼武关。西路军: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从侧后向长安进攻;此时,已归降凉州的王擢,也借机向东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以配合晋军的攻势。【注:此时巴蜀地区已为东晋所有,桓温曾于永和二年(公元346年)11月,乘巴蜀成汉政权衰弱

4、之机,率军攻打成汉,于次年(公元347年)3月,灭亡成汉;王擢不属于东晋的直辖军队】作战经过桓温北伐进展顺利,别将所率偏师连克上洛(今陕西商县)、青泥(今陕西蓝田西南)。秦主苻健得知晋军和凉州军进袭,命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等率军5万,进至峣柳关(今陕西蓝田东南)抵御晋军。4月22日,双方战于蓝田,秦淮南王苻生骁勇异常,单骑突入晋军阵地,往返十多次,杀伤晋军将士多人。桓温督阵,拼力死战,终将秦军击败。秦军退走,将军桓冲在追击中,于白鹿原(今西安东霸南)再次击败苻雄军。25日,晋军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苻苌率军退守长安城南,秦王苻健集中所有精锐士卒3万人,命大司马雷弱儿与

5、苻苌共同抗击桓温军,自率老弱残兵6000多人固守长安小城。此时晋军形势一片大好,三辅地区的郡县纷纷向桓温军投降。桓温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准备继续与秦军作战。苻健为解除长安两面受敌的危局,毅然派苻雄率7000骑兵进攻由西南面进攻的晋司马勋军,司马勋败退至女娲堡(今陕西周至南),秦军解除了西南方的威胁。桓温屯于灞水东岸,面对长安秦军的抵抗,军粮不继,部队也已疲劳,故不敢渡过灞水进击长安。此时,华山隐士王猛来见桓温,与桓温纵谈天下大势。桓温询问王猛为何三秦的豪杰无人归附于己,王猛对桓温的困境和企图早已了然于胸,因而含蓄地说:“你深人敌境数千里,现距长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灞水,关中百姓不知你的心意,所以不

6、来。”桓温暗暗吃惊,遂以王猛为军谋祭酒。【注:据资治通鉴载,桓温北伐,并非真心,意在夺取功名,从而镇服江东,这一不良企图,被王猛一语道破】桓温与秦丞相苻雄在白鹿原再次交战,晋军失利,被斩1万多人。桓温军粮危机愈发严重,本拟关中麦熟时,“取以为军资”,但苻健“芟苗清野”,桓温野无所获,遂于6月撤军而走。秦太子苻苌率军尾追晋军,晋军屡战屡败,逃走1万人。9月,桓温才撤至襄阳。【注:王猛并未跟随桓温返晋】进攻陈仓的司马勋和王擢虽攻破陈仓,但亦被苻雄所败,司马勋退回汉中而王擢退回略阳。桓温第一次北伐至此结束。三、洛阳之战桓温的第二次北伐始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3月,至于同年8月,进攻目标是姚襄。

7、原已降晋的姚襄,在桓温出兵北攻长安的同时,降于燕。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5月,姚襄率部北走,占据许昌后,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进攻洛阳。【注:洛阳守将周成原为冉魏将领,后降于晋,以后又叛离东晋,拥兵据守洛阳】姚襄军一时无法攻克。同年3月,东晋以桓温为征讨大都督,进讨姚襄。作战策划桓温遣督护高武屯据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戴施屯于黄河之上,率舟师以逼许、洛,又请徐、豫兵从淮、泗入黄河配合作战,自率大军自江陵继进。作战经过8月,桓温统率大军,进至洛阳城南的伊水岸边。姚襄见桓温大军突至,遂撤洛阳之围,据水北迎战阻击桓温军。姚襄在伊水水北的树林中埋伏精兵,试图诱使桓温率兵后退,在其后退时

8、派伏兵突击,桓温拒绝姚襄后退的请求。姚襄只好依伊水而战,桓温结阵向前,亲披铠甲督桓冲等奋力死战,大败姚襄于伊水之北,姚襄将士死者数千人,姚襄本人逃往平阳(今山西临汾)。晋军接着占据了洛阳,桓温表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以谢尚未至,留颖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戍守洛阳,自率大军还师。东晋的疆域,由此而扩展至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桓温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四、战后晋秦双方态势桓温攻克洛阳后,上表请求还都洛阳。东晋君臣但求偏安江南,无意收复失地,皆不同意迁都,但惧桓温权势,无人敢言。扬州刺史王述深知桓温心思,认为桓温“欲以虚声威朝廷,非事实也,但从之,自无所至”。于是朝廷诏答桓

9、温“诸所处分,委之高算”,有关迁都事宜请桓温筹划办理。当时晋军虽占领洛阳,并无条件迁都,桓温之言,实为虚张声势,后迁都之事果然作罢。桓温第二次北伐虽然收复了旧京洛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东晋君臣包括桓温在内,都没有认真北伐收复失地的诚心,而是各有所图,因而没能合理利用控制洛阳的有利局面,图谋恢复大计。桓温退军之后,司、豫、青、兖数州复陷于北方政权。秦王苻健于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6月病故,太子苻生即位。【注:原太子苻苌死于永和十年(公元354年)10月前秦大族乔秉的叛乱,而就在当年6月,他还曾作为秦军统帅,击退了桓温的进攻,见上文】升平元年(公元357年)4月,姚襄逼进了秦国北部,计划进

10、取关中。苻生命苻黄眉、苻道、苻坚、邓羌等率1.5万骑兵,与姚襄战于黄落(今陕西铜川南),姚襄坚壁不战。5月,邓羌率3000骑兵临姚襄垒门,姚襄盛怒之下出战,邓羌佯装退走,姚襄追至三原(今陕西三原北),苻黄眉等率大军突然向姚襄军进击,姚襄兵败被杀,其弟姚苌率余众降于秦军。【羌族姚苌降秦】升平元年(公元357年)6月,前秦东海王苻坚接受一些大臣的建议,诛杀了暴君苻生,去皇帝称号,自称大秦天王。同时,招来了名士王猛,自此前秦有了贤明勇武之主和贤臣的辅佐,开始逐渐强大起来。【王猛归秦】第二节 桓温第三次北伐一、前燕的基本形势前燕自与东晋接壤以来,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止,晋燕双方未发生过重大作战行

11、动。永和十年2月,燕王慕容儁以慕容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豫、兖十州诸军事,镇守洛水一带地区。慕容评以慕容强为前锋都督,督荆徐二州、缘淮诸军事,慕容强推进至大河以南。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正月,燕大司马慕容恪率军渡河,首先向齐地进攻,击败晋将段龛于淄水,俘晋军数千人;段龛退守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燕军以高墙深堑长期围困,至10月,城中粮薪断绝,段龛率全军出战,被燕军击败,段龛率余降燕,齐地为燕所占。穆帝升平元年(公龙357年)5月,燕抚军将军慕容垂、中军将军慕容虔、护军将军平熙统率步骑兵8万,大败塞北的敕勒部族,俘斩10多万人。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众降于燕军,燕

12、的势力进一步增强。当年11月,燕将其国都南迁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南)。升平二年(公元358年)2月燕再占上党(今山西黎城西南),9月击败占据平阳(今山西临汾)的张平。燕征服西北,解除了后顾之忧,开始大举向大河以南进击。升平二年9月,燕司空阳鹜率军渡过黄河,进攻原后赵将领高昌于东燕,乐安王慕容臧进击占据濮县(今河南濮阳南)之原后赵另一将领李历,李历弃城逃往荥阳;10月,慕容恪击败晋泰山太守诸葛攸;12月,晋徐州刺史荀羡率兵击败燕太守贾坚,燕青州刺史慕容尘派兵随即将荀羡击败。燕王慕容儁为进一步展开争夺河南地区的作战,决定大力扩充军队,并力南向,以与东晋决战。二、战前晋燕在黄河以南的争夺东晋王朝为加强

13、前线的兵力,于升平三年(公元359年)10月,以吴兴太守谢万屯兵于下蔡(今安徽凤台);以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郗昙,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接替荀羡,进占高平(今山东金乡东北)。不久,谢万率军从涡水和颍水之间援救洛阳,恰巧,正值郗昙因病而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谢万以为郗昙是兵败而退,便惊慌率军而归。这样,许昌、颍川、谯、沛诸郡遂全部落入燕军之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2月,燕河内太守吕护降于晋,晋以吕护为冀州刺史,吕护欲联合晋军向燕都邺城进击。燕得知此讯,太宰慕容恪率兵5万,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兵1万,征讨吕护。燕军至野王(今河南沁阳),吕护据城坚守,护军将军傅颜建议急攻。慕容恪认为

14、吕军守备坚固,很难短期攻克,对傅颜说:“护内无积蓄,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於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于是,构筑长围,围困吕护军。燕国围野王数月,吕护命部将张兴出战,被傅颜斩杀,吕护城中更加危急。燕将军皇甫真告诫其部众说,吕护势穷,必然选择弱处突围而走,我必须严加戒备。吕护果然于夜间率精锐士众向皇甫真部突围,燕军有备,未能突破。慕容恪随即挥军急攻野王城,吕护军死伤殆尽,只身逃奔荥阳后,于冬10月降燕。燕军围困吕护之际,晋桓温乘机命其弟桓豁率兵攻取了许昌,击败燕守将慕容尘。隆和元年(公元362年)2月,燕吕护率军攻击洛阳,河

15、南太守戴施逃奔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晋洛阳守将陈祐告急。5月,桓温命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庾希及竟陵太守邓遐率水军3000人,前往增援洛阳。7月,吕护见晋援军将至,收兵退返小平津,吕护身中流矢而亡,12月庾希、邓遐退回河南。兴宁二年(公元364年)2月,燕太傅慕容评、龙骧将军李洪率大军南下,略地河南。4月,李洪攻击许昌、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击败晋军,颍川太守李福战死。汝南太守朱斌逃奔寿春(今安徽寿县),陈郡太守朱辅退保彭城。燕军节节取胜,逐一攻取了许昌、汝南、陈郡。晋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桓温,为与前燕争夺河南地区,率水军屯于合肥(今安徽合肥),并派西中郎将袁真率军前往河南,抵抗前燕军的进

16、袭。兴宁二年(公元364年)8月,燕太宰慕容恪率军欲攻取洛阳,命司马悦希进至盟津(今河南孟县南),豫州刺史孙兴进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从东、北两面向洛阳进击。晋洛阳守将冠军将军陈祐,兵不过2000,形势危急。沈充之子沈劲,欲立功洗雪其父逆乱之耻,自行招募壮士1000人,率众前往洛阳增援。沈劲屡次以少数兵力,击破燕军。不久,洛阳粮食将尽,陈祐自度难以长期坚守,便以援救许昌为名,率军东走,留下沈劲率500人守卫洛阳。沈劲慷慨激昂道:“吾志欲致命,今得之矣。”河南地区诸城尽为前燕所占,独洛阳孤城仍在沈劲的坚守之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2月,燕太宰慕容恪、吴王慕容垂共攻洛阳,至3月方才攻克。扬

17、武将军沈劲被俘,神态自若。慕容恪有意宽释任用,部将慕容虔劝告说:“劲虽为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赦之,必为后患。”遂杀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10月,前燕乘晋司马勋叛乱【注:晋梁州刺史司马勋,欲占据蜀郡自立,于兴宁三年(公尤365年)10月举兵反晋,自称成都王;11月入剑阁,进围成都。桓温以朱序为征讨都护,救援成都。太和元年(公元366年)5月,朱序和益州刺史周楚将司马勋击败,擒斩司马勋,梁、益二州之乱遂平】和前秦进击荆州【太和元年(公元366年)7月,前秦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扬武将军姚苌等率军2万,进袭晋荆州,攻南乡郡(郡治在今湖北丹江口东南)。荆州刺史桓豁往救,秦掠晋民万户

18、而归】,晋兵力分散之际,命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进攻兖州,攻占了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高平(郡治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数郡。12月,晋南阳督护赵亿,举宛城投降前燕,太守桓澹退保新野。晋与前燕争夺河南地区,前燕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占领了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东晋逐渐呈现退保江南的趋势,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前秦、前燕与东晋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枋头之战各方参战将领与参战兵力1、东晋军统帅 平北将军、大司马 桓温将领 江州刺史 桓冲 豫州刺史 袁真 冠军将军 毛虎生 参军 郗超 建威将军 檀玄 将军 邓遐、朱序 将军 李述、孙元总兵力 5万人以上2、前燕军统帅 吴王 慕容垂(先为乐安王慕容臧)将领 下邳

19、王 慕容厉 宁东将军 慕容忠 征南将军 慕容德 司徒长史 申胤 黄门侍郎 封孚 尚书郎 悉罗腾 将军 慕容宙、孙盖 豫州刺史 李邽 兰台侍御史 刘当 左卫将军 孟高 虎贲中郎将 染干津总兵力 7万人以上3、前秦军【注:前秦作为前燕的盟友参战】将领 将军 苟池 洛州刺史 邓羌总兵力 2万人以上四、枋头之战作战经过桓温两次北伐后,加任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权势威望更重,早有不臣之心,面对前燕不断的军事进攻,桓温希望借北伐之机提高自己的声望,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再加上前燕名将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去世,桓温于是决意进行北伐,“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以取代东晋,于是发动了第三

20、次北伐。这次北伐始于太和四年(公元369年)4月,止于同年10月,进攻目标为前燕。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桓温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等,欲乘前燕太宰慕容恪死去之机,率军北征前燕。桓温深忌郗愔,郗愔不知此情,仍致书桓温,愿与桓温共同出兵河上。郗愔之子郗超时任桓温参军,看到其父致桓温的信后,便将信毁掉,另替其父写了一封请求告老还乡,愿将所部兵马归属桓温统领的信件。桓温得信大喜,遂借机转任郗愔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当年4月,桓温率其弟南中郎将桓冲、西中郎将袁真共步骑兵5万,由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并命袁真先率军攻占谯(今安徽毫州)、梁(今河南商丘西南),然后

21、开通石门(今河南荥阳北)以疏通水路,转运军粮。【注:石门在今荥阳市北,古荥渎入河之处,又称荥口,通于古济水。在中原漕运水系中,石门扼汴河,汴河水耗则开石门以通水运,具有调节功能。尤其是以关中为都的汉唐时代,汴河漕粮为京畿军粮民食之本,石门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十分重大。石门通则东南运路通,石门塞则东南运路塞,石门之重,道理在此】大军途经金城(今江苏句容北),桓温见到自己当年为琅邪太守时所栽柳树皆已长大,慨然叹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泪下。于是过淮、泗,与僚属登楼船远眺中原,又感叹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字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桓温军于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

22、)击败燕将慕容忠,当时天旱水浅,水路不通,桓温便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东北)开通水路300多.里,引汶水(今名大汶河,在山东西部)会于清水(古济水自钜野以下称清水)再入黄河,以通舟船。6月,桓温进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随即率舟师自清水入黄河,“舳舻数百里”,浩荡北进。参军郗超见此情景,向桓温提出第一个作战方案:“从清水进入大河(黄河),都是逆流,路程曲折遥远,运输艰难。假如敌人拒不应战,我运输粮道断绝,取之于敌,又不可能,那样将十分危险。不如率军直趋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敌人畏俱将军的威名,必望风而逃,若敌人迎战,则我可立即将敌人击败。即使敌人坚守邺城,在此盛夏之季

23、,它也很难守住。同时,易水以南的百姓,见官军已至,必将悉数来归。”郗超深知桓温持重,不会采纳上述作战方案,故而又提出了第二个作战方案:“若认为上述作战方案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也可屯兵于阿、济地区,暂不进兵,先将军资粮食储运充足,待来年夏季,再行进兵也不失为可取之策。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郗超所提出的急攻邺城与缓攻以待来年的两个作战方案,都是切实可行的。但桓温认为第一个作战方案太冒险,第二个作战方案又太缓,均没有采纳。他以邓遐、朱序为前锋,水陆并进,欲同燕军主力

24、决战。燕主慕容暐知悉晋军前来,便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步骑2万,于黄墟今河南杞县东北)阻击桓温军。慕容厉军大败,全军被歼,慕容厉单骑逃归,燕高平(郡治在今金乡西北)太守徐翻举郡降晋。接着,前锋邓遐、朱序击败燕将傅颜于林渚今河南新郑北)。燕主又派安乐王慕容臧率军迎击桓温军,又被晋军击败。慕容暐见形势日急,于是派其散骑常侍李凤向前秦求救。七月,桓温军至武阳(今河南范县东北),前燕原兖州刺史孙元率其族众起兵响应桓温军,晋军有当地人起事接应,很快推进至枋头,伐燕形势一片大好。【注:枋头位于今河南浚(xn)县西南、汲县西北、淇县东南,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袁尚,围邺,在淇水入黄河口

25、处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沟,增加白沟水量,以利漕运,时人称为枋头,魏晋南北朝时为军事要地】燕主慕容暐听说晋军己至枋头,惊慌失措,想逃回和龙(今辽宁朝阳)。这时,深具谋略而素受猜忌的燕吴王慕容垂请求率兵以拒温,并进谏说:“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燕主慕容暐遂以慕容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范阳王慕容德等5万之众,迎击桓温军。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皆随军前往。慕容垂遂以悉罗腾为前锋,发兵而进。慕容暐深恐难以抗击晋军,又派其散骑常侍乐嵩出使前秦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条件,向秦请求援兵。前秦王苻坚召集群臣相商,众臣皆认为:“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救

26、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谋臣王猛暗中劝苻坚说:“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也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苻坚同意王猛的建议,8月,命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兵2万,前往救燕。秦军兵出洛阳,进入颍川(今河南许昌地区),准备与晋军作战。燕太傅封孚向申胤问道:“晋军兵众强盛,军威严整,本应乘势,直接向我进攻,为何只驻于高岸,不与我交战。从现在的情况看不出有消灭我们的势头,是何道理?”申胤说:“以晋军今日的声势看来,按说可以战胜我军。但是,我认为,桓温必不能成功,原因是晋室衰弱,

27、桓温专治其国,晋朝大臣难与其同心,均不愿让桓温得志,必将设法败坏他的北征行动。同时,桓温秉性骄傲,而又多依赖于人,不善于应付突然事变。其大军深入异国,非但不乘胜直进,反而徘徊观望,妄图坐等我方的变化,不战而胜。如若晋军粮运中断,其势必然衰竭,将不攻而自败。”桓温军以燕降人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段思。桓温又派前赵原将领李述徇略赵、魏一带地区,悉罗腾率虎贲中郎将染干津再次击败晋军,斩杀了李述,大大挫伤了晋军的锐气。9月,前燕范阳王慕容德率领骑兵1万,兰台侍御史刘当率5000骑兵,屯于石门,断桓温军之归路(此处断桓温军归路应指水路);燕豫州刺史李邽率5000骑兵,切断了桓温军

28、的运粮道路,晋军形势日益严峻。接着,慕容德命将军慕容宙率1000骑兵为前锋,向晋军攻击。慕容宙深知晋军的优长:进攻时怯于冲锋陷阵,但追击时则十分勇猛。于是他在率兵与晋军相遇后,便以200骑兵向晋军挑战,将其余人马设置三处伏兵,并以佯装败退,引诱晋军追击,晋军果然猛追而中伏,死伤甚重。桓温军数战不利,粮道断绝,粮食将尽,又听说秦援兵即至,于是,便烧毁舟船,丢弃辎重,率军自陆路退还(燕军占据石门,水路已被断,见前文石门的军事地理作用分析),而留毛虎生领东燕(郡治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太守,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桓温率军自东燕南下仓垣(今开封东北),沿途为防止燕军自上流在河水中投毒,均“凿井而饮”,急退7

29、00余里。燕军将领开始欲争相追击,吴王慕容垂阻止大家说:“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慕容垂遂率8000骑兵,随晋军之后慢慢跟进,桓温果然命部下兼道而行。数天之后,慕容垂判断晋军已疲,于是对诸将说:“温可击矣。”便急率众追之。待桓温退至襄邑(今河南睢县),燕将慕容德已先率劲骑4000埋伏于襄邑东涧中,待桓温军至,与慕容垂前后夹击晋军,桓温大败,被斩首3万级。接着,前秦将领苟池又于谯郡(今安徽毫州)截击桓温败退之众,斩晋军l万。晋将孙无占据武阳,阻止燕军,又被燕左卫将军孟高战败生擒。10月,桓

30、温才率残兵败将,退屯山阳(今江苏淮安)。五、东晋前燕战后的动向晋大司马桓温兵败后,迁罪于部将袁真,上表免除袁真官职,贬为平民,接着又免除冠军将军邓遐的官职,袁真心中不服,便上书奏明桓温的罪状。朝廷畏惧桓温的权势,不作裁决。袁真遂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投降了前燕,随即遣使至燕、秦请求救兵。燕主任命袁真为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宣城公。燕吴王慕容垂从襄邑回至京师邺城,威名大振,燕太傅慕容评更加对他忌恨。慕容垂上表奏请应重赏作战有功将吏,但由于燕太后对他心怀忌恨,不但不奖赏有功之士,反而与慕容评密谋除掉慕容垂,消息走漏,慕容垂被迫投向了前秦。【鲜卑慕容垂降秦】六、东晋前燕之

31、战评述桓温率5万之众,北征前燕,在燕秦联军的反击之下,丧师4万,大败而归。晋军的战败和燕军的胜利,都有一些令人深思的教训与经验。桓温军所以战败,主要是败在他的不良战略企图 桓温北伐前燕之时,身为大司马、都督中外一切军事,拥有调动全国所有力量从事战争的绝对权力。而且东晋当时在黄河以南地区,尚占有一定的势力范围,拥有北征相应的战略基地,加之桓温也并非庸碌之将,已经具备了取胜的基本条件。但桓温“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这样,他便无心真正北伐,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有限度的北征行动,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望,以使东晋王朝落入自己的掌握之中。故而,他兵

32、临敌国而不进击,有歼敌战机而不利用,表面看似持重,实则另有别图。在这种错误思想作祟之下,尽管有千军万马,却被置于无用武之地,出征之初的锐卒精骑,化作了疲惫懈怠之师,给了敌手以充分的备战良机,使其自始至终有施展还手之力,使自己终于做了败军之将。上文中燕司徒左长史申胤的议论,可以说为桓温的战败作了最好的注脚,既指出了桓温与晋廷之间的矛盾,朝臣不愿意他北伐取胜,又指出了桓温北伐战略上的失误,不能抓住战机,企图“坐取全胜”,扬名立威,以便回师篡夺东晋政权,这些正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击中了桓温的软肋。前燕军之所以取胜,胜在其高超的作战指导 慕容垂担任前燕军统帅之后,

33、首先制止了慕容暐放弃邺都逃走龙城的错误行动,这就从战略全局上稳定了民心士气,鼓舞了燕国军民与晋军相抗衡的斗志,为战胜晋军奠定了基础。慕容垂指挥大军一方而从正面阻击晋军,挫败晋军的前锋;另一方面则以慕容德、刘当、李邽等将领,率军堵塞晋水军进军的通道,切断其军粮运输线,对晋军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威胁。随之前秦援军又至,使桓温在惊恐之中,做出了烧毁舟船、丢弃辎重南逃的错误决策,从而将自己引向了彻底战败之途。慕容垂在追击晋军时的指挥,堪称神机妙算:晋军撤退之初,他断定敌人必严密部署后卫力量,追击很难奏效,因而,率部尾随晋军缓慢跟进,待晋军狂奔数日,士众懈怠疲惫之时,他挥军急追,同时在晋军撤退路线的前方,预

34、先布设伏兵,前后夹击,一举歼灭桓温军3万之众。枋头之战中,还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现象,即桓温在率5万大军撤退沿途,竟然“凿井而饮”,其目的在于防止燕军于江河上游投毒而污染水源。这一举动,无可辩驳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四世纪中期,就有了能够毒化江河水源的巨量剧毒物质,而且还善于运用于战争之中,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第二章 前秦灭燕第一节 前秦灭亡前燕之战一、苻坚加快统一北方的步伐苻坚杀苻生即位后,加快了统一北方的步伐,先后平定了张平势力(盘踞于山西一带,其间张平养子猛将张蚝降秦)和匈奴右贤王曹縠和左贤王刘卫辰(二人降秦)的叛乱,代王拓跋什翼犍惧于前秦的强大,派左长史燕凤向秦进贡。太和

35、元年(公元366年)12月,羌族部落首领敛岐以略阳(郡治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叛离前秦,转而归附割据陇西的李俨。太和二年(公元367年)2月,秦辅国将军王猛率陇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扬武将军姚苌等,率众1.7万人,讨伐敛岐。李俨曾依附于前凉的张天锡,后割据自立,激怒了张天锡,张天锡遂派前将军杨遹向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征东将军常据向左南(今青海东部),游击将军张统向白土(今青海循化北)征讨李俨;张天锡自率3万人屯于仓松(今甘肃古浪西北),以为后继。敛岐部众原属姚弋仲,今见姚苌军至,以略阳降秦,秦王苻坚以姚苌为陇东太守。太和二年(公元367年)4月,张天锡军攻取了李俨的大夏(今片肃临洮西北)、

36、武始(今甘肃临洮)二郡。常据击败李俨于葵谷,李俨退守左南,接着再退守枹(f)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李俨节节战败,于是派其兄子李纯向秦谢罪,并请求救兵。苻坚命前将军杨安、建威将军王抚率骑兵2万,与王猛军共同救援李俨。张天锡派将军杨遹于枹罕东迎击秦军,王猛一举将杨遹击破,斩1.7万人,逼近枹罕城,与张天锡军相持于城下。王猛决计智退张夭锡军,于是致书张天锡说:“我奉诏救李俨,未受命与阁下交战,本应深沟高垒,以待主上诏命,若旷日持久地与阁下相持,则我们双方必俱疲惫师志,一非为良策,如将军退兵,我带李俨东归,将军再徙民众西走,不是两全其美吗?”张天锡颇觉有理,加之本不愿与强秦作战,遂引军撤离。李俨尚未定

37、下是否接纳秦军入城的决心,王猛已“白服乘舆,从者数十人,请与俨相见。俨开门延之,未及为备,将士继入,遂执俨。”前秦以立忠将军彭越为平西将军,凉州刺史,镇守枹罕。至此,前秦攻取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将其西部边界推至今甘肃西南部与青海的交界地带。【此战展现了王猛善于从战略全局着眼,审时度势、周密策划的才能,李俨在前凉张天锡的兵力威胁下,不得已向前秦投降。王猛深知李俨并非真心降秦,自己孤军远来,虽然与枹罕东击败了张天锡军,但已成疲惫之师,无力同时应对张天锡和李俨两个对手。王猛为摆脱全局上的不利形势,顺利擒获李俨,完成此次作战任务,于是致书张天锡,向他陈述秦、凉交兵之害,劝其退兵,张天锡见信,基于前

38、次被王猛大军所败的教训,遂引兵而去。王猛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局面后,立即施计轻取了枹罕城,展现了他的果敢和机智】二、秦灭燕前平定内乱稳定政局的措施秦王苻坚当政以来,任用贤臣王猛等人,整肃朝政,“抑挫豪强,鞭杀恶吏”,引起不法豪强的震惊。苻坚十分器重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氐豪樊世对苻氏建有大功,专横不法,扬言不除掉王猛,便誓不为人,苻坚立即杀掉樊世。太和二年(公元367年)9月,苻柳和苻双与镇东将军苻廋、安西将军苻武密谋叛乱。10月,苻柳占据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苻双占据上邽(今甘肃天水)、苻廋占据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苻武占据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举兵反叛。太和三年(公元3

39、68乍)正月,秦王苻坚派后将军杨成世和左将军毛嵩分别率兵征伐上邽和安定;辅国将军王猛和建节将军邓羌,共同进兵蒲阪;前将军杨安和广武将军张蚝,进击陕城。苻坚命进攻陕城与蒲阪的军队,均于距城30里坚守营垒,暂不与叛军交战,待秦州、雍州平定之后,再合力进攻。2月,苻廋以陕城降燕,请求燕派兵接应,燕主惧怕秦之强大,不敢发兵前往。3月,杨成世军为苻双部将苟兴所败,毛嵩也被苻武击破,二人率败军返回。苻坚又派武卫将军王鉴、宁朔将军吕光、将军郭将、翟傉等统率3万大军,前往征讨。4月,苻双、苻武乘胜进至榆眉(今陕西千阳),并以苟兴为前锋。武卫将军王鉴欲速战,将军吕光劝阻说:“兴新得志,气势方锐,宜持重以待之。彼

40、粮尽必退,退而击之,蔑不济矣!”两军相持20天后,苟兴果然率军退走。王鉴、吕光挥军急追,苟兴军大败。王鉴军乘胜直击苻双、苻武。双、武军大败,被斩首1.5万人,苻武、苻双弃安定而逃奔上邽。晋公苻柳屡屡出城,向王猛军挑战,王猛均不应战。苻柳以为王猛畏俱于他。5月,苻柳遂留其太子防守蒲阪,自率2万兵马,向西进击长安。苻柳军行进100多.里,突然遭到将军邓羌7000锐骑的夜袭,大败而回。途中又遭王猛伏兵突击,几乎全军被俘,苻柳仅率数百骑兵退入蒲阪城。王猛军包围蒲阪,趁机进行猛攻。7月,王鉴等军攻取了上邽,杀苻双、苻武。9月,王猛等军攻克了蒲坂,杀晋公苻柳。王猛屯兵蒲阪,命将军邓羌与王鉴会合,共攻陕城,

41、不久,王猛也率部参加攻取陕城的作战。12月,王猛等攻占了陕城,擒获了苻廋,送往长安,被苻坚赐死。前秦铲除了叛乱的诸公之后,国内进一步安定,苻坚在王猛等人辅佐之下,政治修明,经济发展,国势日盛,为统一北方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三、秦灭燕之战前,秦、晋、燕三方的基本战略形势太和四年(公元369年)4月,桓温北征前燕,被燕秦联军击败。东晋桓温经征秦、征燕两次惨败之后,晋王朝便采取了收缩兵力,暂时退保江南之势。秦、燕双方由于在抗击晋桓温的北征中结成了战略上的同盟,战后的友好交往不断加深。10月,燕散骑侍郎郝晷、黄门侍郎梁琛相继出使前秦。郝晷与王猛有故交,见秦国大治,国富兵强,想到燕国政治混乱的情景,便有意

42、委身于王猛,从而向秦透露了燕国的许多内部情况。不久,燕吴王慕容垂投奔秦国,关中士民早闻慕容垂父子的盛名,对其十分仰慕。王猛向苻坚建议说:“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训之物,不如除之。”苻坚以正当其招揽天下英杰,平定四海之际,不便诛杀贤能,未应允,便任命慕容垂为冠军将军。燕使梁琛在秦一个月后,返回邺都,即对太傅慕容评说:“秦人每天都在整训军队,在陕州以东屯积大量军粮,两国的和好必不能长久。现吴王又归向了秦国,秦国定有图谋燕国的计划,应早做防范准备。”慕容评不以为然。梁琛又告诉皇甫真,皇甫真深以为忧,立即上书建议燕主应对秦严加防范:“今吴王垂往从之,为其谋主,

43、伍员之祸,不可不备。洛阳、太原、壶关,皆宜选将益兵以防未然。”但慕容暐与慕容评均认为,秦国力弱,仰仗燕为后援,不可能攻燕,遂不加防备。慕容恪死后,燕主慕容暐穷奢极欲,前燕政治江河日下。太后参政,太傅慕容评贪财无厌,“官非才举,群下怨愤”。尚书左丞申绍上书疾呼:“百姓困弊,寇盗充斥,纲颓纪紊”,“后宫之女四千余人,僮侍厮役尚在其外,一日之费,厥直万金。”建议应立即根除这些弊病,使国富兵强,以御西秦,但燕主却置之不理。当初,桓温北征前燕枋头之战时,燕派使者向秦求救,曾答应败晋之后,割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以西之地给秦。但晋军退后,燕又反悔,对秦国说,当时是使者失言,凡有国有家者,援救别人的灾难,

44、是一般的常理,不应求取报赏。秦国大怒,于是决定发兵进击燕国。四、秦燕双方参战将领与参战兵力1、前秦军统帅 秦王 苻坚(后续) 辅国将军 王猛将领 建威将军 梁成 洛州刺史 邓羌 冠军将军 慕容垂 将军 杨猛 镇南将军 杨安 冠军将军 慕容垂 将军 杨猛 镇南将军 杨安 虎牙将军 张蚝 辅国司马 桓寅 屯骑校尉 苟长 将军 毛当、徐成、朱嶷 游击将军 郭庆总兵力 步骑兵19万2、前燕军统帅 太傅 慕容评将领 武威王、洛州刺史 慕容筑 卫大将军 慕容臧 宜都王 慕容桓 南安王、上党太守 慕容越 东海王、并州刺史 慕容庄 散骑侍郎 余蔚 定襄王 慕容渊 左卫将军 孟高 将军 杨琚 渤海王、镇东将军

45、慕容亮总兵力 步骑兵40万五、秦燕双方作战策划前秦灭燕之战始于太和四年(公元369年)12月,止于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底,仅历时1年就灭亡了北方大国前燕,可谓神速。前秦既决心向前燕进攻,遂计划兵分两部:前部大军由辅国将军王猛统率,先行出动;后续部队由秦王苻坚亲自率领,沿王猛军后跟进。前部大军水陆并进,兵出函谷关(今河南新安东),首先攻取洛阳(今河南洛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大战略重镇,然后,兵锋北转,进击壶关(今山西长治北),夺占燕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部屏障上党郡(郡治在今山西黎城东南),控制攻邺的通道,进而直取邺城。在攻克上党的同时,以部分兵力北上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策应南

46、路由上党向邺城的进攻行动。待前部大军获取一定战果之后,秦王苻坚再率后续部队出动,以参加攻取邺都的会战。前燕由于对前秦进攻的可能性估计不足,对其使者梁琛等人的建议置之不理,故当前秦大军骤至,才仓促调兵遣将,迎击秦军。从燕军的作战行动来看,欲先以重兵往救洛阳,阻止秦军攻占该地,然后再凋集全国军力,固守邺都,制止秦军推进。六、潞川之战的前奏(洛阳、荥阳之战)太和四年(公元369年)12月,秦王苻坚以前燕未如约割让虎牢以西之地为由,命辅国将军王猛、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率步骑兵3万,开始向前燕进军。王猛兵出函谷,进攻洛阳。建元六年(公元370年)正月,王猛军至洛阳城下。燕王慕容暐得知秦军攻洛阳,即命卫大将军乐安王慕容臧率10万大军前往救援。王猛命将军杨猛率军迎击,于石门(在荥阳境)被慕容臧击败,燕军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