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知识.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253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配伍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药配伍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配伍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配伍知识.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药配伍知识.精品文档.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编辑本段概述在我国的辽阔

2、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

3、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编辑本段中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图书本草新编本草纲目,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本草衍义,汤液本草,饮膳正要,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备要,本草思辨录本经逢原,本草经解,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求真,本草述钩元,食鉴本草,本草撮要,本草择要纲目,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经,要药分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征本草纲目(金陵版)编辑本段中药最佳服用时间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

4、,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大多数中药宜趁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编辑本段正确认识中药的副作用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

5、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

6、,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

7、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

8、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

9、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编辑本段吃中药如何减少副作用神农本草经中,将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药与一般药物明显区分,并指出了对中药的炮制原则。 一个胃病患者,当身体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药时,这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在其他

10、病痊愈之时,胃痛反而加重了,可以说这也是中药的副作用。 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用中药栀子时,它有清三焦之火的用途,但一些人服后可出现腹痛,少数可见腹泻,而这部分人在停药后大多自行缓解。如果因病不能停药时,可加理气止痛、健

11、脾止泻的中药或服用炒栀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总之,只要按照中医理论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注意加工、炮制及配伍,完全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副作用。编辑本段中药服用详解一、“中药无毒性”的说法对吗?在日常门诊中,常常听到病人讲:“西药反应大,中药平和、无毒性、请大夫开几剂中药吧。”这种说法其实是片面的。众所周知,中药主要是天然材料植物及部分动物和矿物,一般作用缓和,比起西药安全得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剧毒药,例如砒霜、斑螫等,若使用不当,用量超过规定,也能引起毒性反应;又如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和巴豆等,本身即具有十分强烈的毒性,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这是因为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

12、毒性。乌头的毒性与其所含的乌头碱有关,炮制后乌头碱易水解成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等,毒性可降低数倍至数十倍。中草药也可以成为变应原,从而引起变态反应。中草药变态反应可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如灵芝可出现头晕、口鼻及咽部干燥、鼻衄、咯血、胃部不适及便秘,也偶可致过敏性休克;又如丹参对血象、胃肠道及肝功能有些影响。产生机理不完全相同。可产生致敏的中草药有100多种,如常用的中药及中成药黄柏、黄连、双花、人参、乌贼骨、红花、六神丸、藿香正气丸、银黄解毒丸、安神补心丸及川贝枇杷露等。可见,中药毒副作用虽比西药小,但并非绝无毒性。如西洋参是世界公认的名贵滋补药之一,能救人于垂危之际,但如用量过度,也能置健壮汉子于

13、死地;人参持久滥用,也会出现许多中毒症状“人参中毒综合症”。这就是“无毒不成药”的道理。二、中药的炮制中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其中不少品种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具有刺激性和有毒的品种,若不经过炮制或炮制不当,就可能产生副作用或中毒现象。有些中药虽无毒,而往往是一药多效,如槟榔生用能驱虫,炒焦则消导作用增强,炒炭则有止痢作用。因此,必须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炮制,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可简单归纳如下:(1)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药物的作用。如生地黄性味甘寒,能清热凉血生津,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症及热病口渴等症。炮制成熟地则性味变成甘温,能滋阴补血,适用于血

14、虚或肾阴不足等症。又如何首乌经炮制后,可除去其中致泻成分,而增强本品的滋补强壮作用。(2)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例如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和巴豆等,具有十分强烈的毒性,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如乌头属药材,其毒性成分为二帖生物碱,都是双酯型的,极小量即能产生麻舌感。炮制后逐步脱去脂肪酸根、芳草酸根形成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等,前者毒性极小,后者基本无毒,都易溶于水,且具有生物碱的化学特性与止痛的药理活性。(3)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有些矿物药如赭石、自然铜等,动物药如瓦楞子、穿山甲等和某些种子类药材,坚实难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有效成分也难以煎出,必须

15、经过煅、淬、炒等方法,使之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煎煮出来,从而提高疗效。如炉甘石煅后氧化锌成分含量增高,而增强了消炎、收敛的作用。有些药材炮制后使之干燥、消毒,防止虫蛀及霉变而利于贮藏。(4)清除杂物及非药用部分。植物药中,有的是利用其根、茎、种子、果实、果穗、花、叶,其中往往含有泥沙或枝梗等杂物;有的利用其茎皮、根皮的而往往含有木质心部分,这些都必须经炮制后除去。还有的药材来源于同一植物,药用部分不同,作用亦不同,如麻黄根能止汗,茎能发汗,必须把两者分开方能入药。中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而炮制的目的则是为了用药安全和更好地发挥药效。三、根据病情正确选择中药的剂

16、型中药的剂型很多,有汤、丸、片、冲、酒、膏、针及糖浆剂等。怎样根据病情选用呢?这是根据中药剂型特点来决定的。(l)对于新病、急病、重病宜用汤剂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汤剂组成十分灵活,可以随症加减,而且在胃肠道中吸收比较快,作用也较速。(2)对于长期虚弱或慢性病患者,宜用丸剂。常用的蜜丸和水丸是在中药粉末中加入赋形剂制成的,在胃肠道中吸收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3)片剂对于急、慢性病都可适用。片剂剂量准确,服用方便。(4)急性病人、小儿患者或怕吃苦药的人尤其适宜选用冲剂。冲剂是药汁经浓缩加糖及糊精制成的干燥颗粒,用开水冲泡即可溶解,吸收较快,有甜味。此外,糖浆剂是由药物和糖类融合制成的浓缩厚水溶

17、液,以上咳嗽药居多,也较适宜成人及小儿的急、慢性病。(5)风湿痛、跌打损伤选用药酒较适宜。药酒是将药物放在酒中浸泡一定时间而成,它有通经活络的功用。既可内服,又可外搽。但不宜用于阴虚火旺之病。(6)慢性病及迁延性疾病选用内服膏剂,有滋补和止咳等方面的膏剂,如十全大补膏、雪梨膏等。风湿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症可选用外用膏剂,如狗皮膏、活血止痛膏和万应膏等。(7)急性病或危重症的抢救可选用针剂。可通过肌肉、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吸收快,作用迅速,如柴胡针、人参针、复方丹参针等。四、中药的过敏反应西药引起过敏经常听到讲,中药也能过敏吗?”这样的咨询并不少。肯定的回答是:中药也能引起过敏反应。现已知许多

18、花粉(如槐树花、柳树花、椿树花、菠菜花等)是重要的过敏源,花粉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尤其同科属花粉,它们之间可发生交叉反应。据目前了解,菊科、蒿科、豕草科属花粉均具有强力的共同抗原,多数是酸性蛋白质,分子量大于10000,其抗原活性取决于完整的蛋白质结构。这些花都是植物类的中草药。中草药过敏反应可有各式各样的表现,产生机理不完全相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致敏的中草药已有100多种。1)中草药:穿心莲、黄柏、黄连素、黄连素粉、鸦胆子、黄芩甙、黄羊素、紫草、紫珠草、蒲公英、槐花、胖大海、灵芝、一见喜、川贝、大黄、大蒜、大青叶、千里光、马鞭草、代赭石、五味子、天花粉、双花、丹参、毛冬青、艾叶、白蒺藜、仙

19、鹤草素、乌贼骨、地龙、红花、当归、冰片、苦参、板兰根、制斑素、鱼腥草、青蒿、茶泡、一点红、入地金牛、三尖杉总碱、大青蝗、大仙子、山熊胆、心宁针、四季青、卤碱、全叶青兰、松塔、莽草、柳枝、紫云英、野萝卜、蓖麻子、鹿茸、满山香、楮树、鼻炎灵、壁虎素、蟾蜍、五味子、人参、地龙针、大腹皮、几节茶、熟地、马勃、柴胡、柞蚕蛹、肿节风、三七注射液、酸枣仁、龙眼肉、莲子肉、倒头莲、黑矾、玉胶、益母草、葛根、乳香、没药、牡蛎、瓦楞子、小茴香、莳萝椒、筋骨草等。(2)复方中药:六神丸、藿香正气丸、银翘解毒片、羊胞丸、双解丸、牛黄解毒丸、安神补心丸、参茸丸、复方四香丸、健身丸、羚羊解毒片、羚翘解毒丸、银屑1号丸、排

20、积丸、安神补脑丸、丹参舒心片、小活络片、平热散、牛黄散、巴豆雄黄散、青哈散、珍珠散、云南白药、益母膏、万应青、金不换膏、拔毒膏、千锤膏、七层膏、二宝丹、天王补心丹、参茸木瓜酒、舒筋活血药酒、川贝枇杷露、当归六黄汤、复方茵陈汤、补阳还五汤、复方黑矾玉胶、复方乳香没药、复方地龙、复方丹参、复方柴胡、风湿宁、复方心舒宁等。注意变质的中成药在服用中成药时,一定要注意失效变质的中成药,它是不能服用的。但中成药多数没有标明生产日期或有效期,那么怎样来鉴别中成药已失效变质呢?(1)片剂:表面不光滑、松散、变色、相互间有粘连、有虫絮或发霉者,已失效变质。(2)蜜丸:完好的蜜丸应该是蜡壳无破损、药丸色泽油润光亮

21、一致、无虫蛀、无虫絮、无霉变异味、无酸性气味。否则,即是变质蜜丸。(3)水泛丸:变质的水泛丸可见丸上有白点、虫蛀痕迹、发霉或用手摇动其包装袋(或瓶)听不到尖锐的碰撞声,不能再服用。(4)糖浆:表面有层白膜、发霉、异臭、大量沉淀者为变质。(5)冲剂:颗粒潮湿、结块、有虫蛀、发霉者已变质。(6)散剂:结块、虫粪痕迹、虫蛀、霉变已变质。变质的中成药不能再用,否则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健康,服用前仔细检查一下,不可大意。编辑本段中药剂型简介每当我们生病看了中医师之后,通常会拿几种药物回家服用,有药水、药丸、药片等,这就是中药常见的三种不同剂型。最传统的中药是用沙锅煎煮药材,服用其药汤,它的特点是:能被

22、人体快速吸收,迅速发挥疗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求更简单方便地服食中药,因此,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比如中药被制成浸膏液(俗称药水),它不仅具有传统汤药的特点,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这是中医师最广泛使用的剂型之一。如果我们要为出国旅行备用一些药物,那么很好的选择是药丸、药片和胶囊。药丸的吸收缓慢,但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药片的用量准确、体积小,味道很苦的药物可被包以糖衣,容易吞服。那些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做成胶囊,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许多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例如

23、膏剂,有内服、治疗咳嗽的枇杷膏;也有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的黑膏药。此外,还有冲服剂(如感冒退热冲剂),以及适用于儿童服用的糖浆剂。中药的多种剂型满足了不同病人的需要,使中医药更易为广大公众所接受。编辑本段中药的贮藏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一)药材的防霉: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如散落在药材表面上,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以及适宜的环境(如阴暗不通凤的场所)、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即萌发成菌丝,

24、分泌酵素,分解和溶蚀药材使药材腐坏,以及产生秽臭恶味。因此,防霉的重要措施是保证药材的干燥、入库后防湿、防热、通风,对已生霉的药材,可以撞刷、晾晒等方法简单除霉,霉迹严重的,可用水、醋、酒等洗刷后再晾晒。(二)药材的防虫:虫蛀对药材的影响甚大,虫害的预防和消灭,对于大量贮存保管的药材仓库,主要是用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药剂熏蒸法杀虫。对于药房中小量保存的药材,除药剂杀虫外,可采用下列方法防虫。1密封法:般按件密封,可采用适当容器,用蜡或血料封固,怕热的药材可用干砂或稻糠埋藏密封,贵细药材,可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密封。2冷藏法:温度在5左右即不易生虫,因此可采用冷窖、冷库等干燥冷藏。3对抗法:这是二种

25、传统方法、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材。如泽泻与丹皮同贮、泽泻不生虫、丹皮不变色,蕲蛇中放花椒,鹿茸中放樟脑,瓜蒌、蛤士蟆油中放酒等均不生虫。(三)药材的其它变质情况1变色: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合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酶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药材变色;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等药材,因此容易变色。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材中所含糖及糖酸分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元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材变色。此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杀虫剂等多与变色的快慢有关。因此,防

26、止药材的变色,常需干燥避光冷藏。2泛油: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前者如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当归。肉桂(含挥发油)、后者如天门冬、孩儿参、枸杞等(含糖质)。药材“泛油”,除油质成分损失外,常与药材的变质现象相联系,防止“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冷藏和避光保存。此外,如中草药由于化学成分自然分解,挥发、升华而不能久贮的,应注意贮存期很。其它如松香久贮,在石油醚中溶解度降低,明矾、芒硝久贮易风化失水,洋地黄、麦角久贮有效成份易分解等。编辑本段服中药的禁忌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

27、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28、,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

29、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

30、、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忌口”也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对一般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来说,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又多,则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因此,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食用增加营养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编辑本段中药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

31、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 ”之

32、名,盖源于此。相畏为中药七情之一,内容已如前述。但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

33、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总的说来,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一般不应使用。编辑本段相关内容其一,毒药非“毒”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

34、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

35、,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

36、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

37、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

38、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

39、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

40、、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

41、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其五,药中哲理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

42、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

43、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

44、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

45、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四)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下

46、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

47、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

48、、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六,用药有兵法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