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初稿).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49824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农业(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初稿).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农业(初稿).精品文档.第二十章 中国农业(莫官创)一、概述(一)农业及其基础地位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新产品的传统物质生产部门。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区分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在我国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它包括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广义的农业是指除种植业之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这五大产业合在一起统称的“大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物质保障。我国经

2、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则发展缓慢。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的地位。(二)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我国农业产生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之际的长江和黄河流域,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

3、础。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近代中国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农业逐渐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渐渐瓦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发展较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大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停滞状况也得以根本性改变。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丰富,为人民

4、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国民经济从农业支持工业过渡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全新阶段,工农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结束,崭新的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中国以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二、农业发展特点(一)以农立国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农学思想,到现在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等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封建社

5、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还是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地位,都把农业作为国家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产业。古代是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是工业文明时期,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低,然这并没有削弱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更是把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寄托在农业。(二)以个体家庭小农经营为主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业就是以个体家庭经营自家的或是租种地主的一小块地为主,这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相适应,农民基本能够不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经济结构无法维持下去,人们所

6、需的衣食住行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满足。这样,社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似乎是必然的,然由于中国复杂的国情,导致现代的农业生产依然是以个体家庭生产为主,尽管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有很大发展。因此,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营的存在成为一对矛盾。(三)农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美国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目

7、前生产带格局也出现端倪,如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九大片,即:江浙的太湖平原、苏皖的江淮平原、湘鄂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以及东北的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正在扩建中的商品粮集中产区有淮北平原、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棉花生产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前者是最大、最早形成的棉区,主要包括黄河中下游平原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黄淮平原棉区(苏皖的淮河以北、豫东、鲁南)、汾渭平原棉区(晋南盆地、关中平原、豫西地区)。后者是第二大棉区,主要包括长江下游滨海沿江棉区(江苏徐淮以外地区、上海和浙江的棉区)、江汉平原棉区(湖北的荆

8、州、孝感、黄岗、宜昌等地的产棉县)、四川盆地棉区(主要在沱江、涪江沿岸)。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棉田面积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九十左右。然而,这些生产带的生产能力和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力建设。(四)农业产销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生产的,意味着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是高度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水平,才能有利于各个环节的主体结成利益同盟,规避农产品所面临的许多风险。然纵观中国农业的产销一体化水平,合作的水平是很低的甚至大部分的农民生产和销售是脱节的。这样既不利于加速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很难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建立农业产销高度一体化的市场流通

9、体系任重道远。(五)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粮食供给基本能自给而丰年有余现在,中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生产发展,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提高。2002年,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57公斤,猪牛羊肉、牛奶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0.8公斤、10.2公斤和35.6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由供给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转变。三、农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评述农业生产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水、气、光、热等自然因素为基本条件,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是人的因素和自然生物因素

10、的组合。因此,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始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一)农业自然条件评述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刘秀珍:农业自然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页(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土地面积960万km2,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和园林地约1.33亿hm2,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四位;草地面积约4亿hm2,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森林和林地面积1.25亿hm2,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居世界第五位;河川径流量260000亿m3,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我国的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形成了

11、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具体表现在东农西牧,南水北草,山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河湖海散布环集,为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全国现有种子植物32800多种,居世界第三位。在众多的生物物种中,许多种类为我国所特有。(2)人均资源量小,生存空间狭小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是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从表1可见,人均耕地资源只是世界的1/3,草地1/2,森林1/6,水资源1/4。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与淡水供应不足,已经成为约束性的两个稀缺资源。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而东半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0%,平均225人/km2,特别是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更大,生

12、存空间狭小。人口多,耕地少,供水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表1 我国各类资源的人均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资源种类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耕地0.11hm232.3草地0.33hm250.8森林0.1hm214.3森林蓄积量8.36m312.2水资源2300m328.1矿产资源1.09万美元79.9(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我国耕地资源中,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和有限制因素的土地占60%;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半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质量普遍较差,中下等草地占87%;林地一等地占65%,但部分林地质量较差,而且林地中幼林比重大。(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由于地理、地质、生

13、物和气候的分异作用,使得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我国的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南方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但耕地只占35.9%,而且能源资源普遍短缺。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占64.1%,但水资源仅占19%,在华北地区,耕地资源占38.5%,水资源仅占7.5%,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干旱严重。(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各类资源在经济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根据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的研究,我国后备宜农荒地毛面积仅0.33亿hm2,其中可作为种植业使用的农作物用地仅约0.13亿hm2,如果全部开垦,按开垦系数0.5计算,净面积也只有0.06

14、7亿hm2。草原资源面临着超载放牧,土地沙化的危险。森林资源面临采大于育,采育失调的问题。华北平原地下水的超量开发,造成大漏斗的发生。2、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刘秀珍:农业自然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42页(1)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3亿hm2,林地2.85亿hm2,草地4亿hm2,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和华南地区,而草地则多分布在西北部,林地集中分布在西南及东北地区。(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a、土地面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4%,耕地面积占世

15、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第四位,草地占9.5%居第三位,林地占3.2%居世界第八位。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人均占有耕地0.1hm2左右,是世界平均值的1/3。同样,我国人均占有林地约0.19hm2,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5,人均占有草地0.26hm2,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3。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我国山地、高原、丘陵面积约665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其中山地约占33.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平原和平地约295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0.73%。按海拔高度估算,海拔小于500m的地区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16、25.18%,海拔高于3000m的地区却占25.86%,很多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土层薄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发展农林牧渔业困难,土地难以利用。c、地区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地区间具有很大的差异。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来看,大致将全国土地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土地生产力高,约占全国面积的48%的土地里集中了全国93%的耕地。区内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如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森林集中,土壤肥沃,荒

17、地多,只是热量略显不足,一年一熟;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多、森林少、水源不足,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土质疏松、热量足、降水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热和生物资源丰富,但山地丘陵多平原少,耕地不足,土壤黏、酸、瘦、薄,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共占全国面积的52%,而只有7%的耕地。西北内陆区的沙漠、戈壁、干旱草原面积大,这两个区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沙漠、冰川、寒漠、裸露石砾地、咸水湖、内陆河及大部分天然草场,畜牧业用地占首位,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d、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全国难以开发利

18、用的沙漠约0.6亿hm2,戈壁0.56亿hm2,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约2.48亿h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后备土地资源1.25亿hm2,其中宜垦土地约0.33亿hm2,质量较好,宜作农用的只有0.13亿hm2,即使全部开垦,按垦殖率60%计,只能净增0.07亿hm2左右的耕地。据初步测算,到2050年我国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将比现在增加0.23亿hm2,其中需占耕地0.13亿hm2。另外,在现有耕地中约有0.07亿hm2不宜做耕地,如果在此期间开垦荒地能增加耕地0.07亿hm2,尚需净减少耕地0.13亿hm2。因此,需要珍惜每一寸土地。3、我国的水资源条件刘秀珍

19、:农业自然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1页(1)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一半,城市供水普遍不足,缺水城市约300多个,日缺水量高达1000多万m3。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主要是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a、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量少我国年平均降水量超过61889亿m3,水资源总量28129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占总水量

20、的94%,居世界第六位,约占全球径流量的5.8%。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仅约为2260m3,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耕地水资源占有量28320m3/hm2,为世界均值的4/5,排在世界149个国家的110位,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13个人均占有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受降水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水资源总量80.9%的水资源,北方内陆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3.5%,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9.1%,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5.4%,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21、水资源数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市,每年拥有量1800亿m3以上,水资源相对较少的省份是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省市,每年的水资源量在280亿m3,宁夏最少,仅为10亿m3。c、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组合不匹配人口。我国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3.2%,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9.1%,南方人口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为全国的80.9%。特别是我国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仅为全国的6%,是全国平均值的1/4。另外,人口居住是相对集中的,而水资源却是分散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人口集中和人口占有水资源量减少,使水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22、更加突出。耕地。我国北方耕地占全国的58.3%,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9.1%,耕地年占有水资源9468m3/hm2,南方耕地占全国的35.9%,水资源占有量达80.9%,年耕地占有水资源57738m3/hm2,是北方的6倍。西南地区耕地年占有水资源量达92292m3/hm2,最少的华北地区年水资源占有量5626m3/hm2,相差16倍多。山西省仅2985m3/hm2,不足全国耕地占有量的13.5%。4、我国农业的气候资源条件刘秀珍:农业自然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9597页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季风强盛,加之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南

23、部湿润多雨,西北部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个农业气候大区。(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区该区面积占全国的46.2%,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地丘陵,著名的平原有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该区气候具有如下特点:季风活跃,构成我国季风性农业生产特征;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水热同季,适宜扩大高产作物栽培;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区本区位于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包括内蒙古、吉林、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及整个新疆。由于该区远离海洋,

24、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区内年降水量由400mm向西锐减到十几mm,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大于等于0积温5702100,除了南疆东疆为南温带气候外,主要为中温带气候,西北干旱区有充足的光照和夏季较温暖的条件,由于干旱限制了光温条件的发挥,使得没有灌溉的地区旱作种植退居为辅,而大片草原和半荒漠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有高山降水,冰雪融化水和水利灌溉的河套、宁夏灌区。河西走廊灌区、新疆石河子等灌区农业比较发达,成为戈壁上的绿洲。(3)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区该区东起横断山脉,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总面积250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多,平均海拔高于4000m

25、。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气候区:太阳辐射能多;年平均气温低,积温少,夏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温度不高;基本上没有绝对无霜期;水湿状况差异悬殊;农业利用独具特色。5、我国农业的生物资源条件 中国政府网,(1)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

26、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

27、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二)我国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评述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城市、工业、交通运输、邮电等发展状况,农业资金条件,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政

28、策。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有利的方面,也有许多不利的因素。改善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是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剩余劳动力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庞大的人口群既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同时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又成为沉重的负担;二是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三是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辐射不够;四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

29、目前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人口和劳动力董泽芳.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48卷第3期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是储备丰富的劳动力的基础,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对于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人口和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

30、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800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4.70亿,2050年前后将是16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2)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1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

31、,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7年,大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0. 4%;2025年达到13.59%;2030年达到16. 59%;2035年会20.13%。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3)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3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

32、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7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不足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4)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大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尚未达到初中毕业年限;15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达到11.04%,其中,文

33、盲率最高的西藏达到44.84%,贵州、云南、青海、甘肃4个省的文盲率都在20%以上。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8%,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7%,接受高等教育的仅占4.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5)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01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022.327.7,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

34、。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75%,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54.3%、44.1%与39.8%,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2、农业机械 孙政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321、322、323、326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事操作的装备和农业技术推广、农艺革新的条件,农业机械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行农业集约经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农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机装备水平、农机

35、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截止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69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657%。拖拉机保有量1834.3万台,比1978年增长95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04.8万台,比1978年增长368%;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310万台,比1978年增长260%;小型拖拉机达到1629.5万台,比1978年增长938%。联合收割机达到63.2万台,比1978年增长3326%。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1:1.67,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07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机耕、机

36、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75725千亩、791715千亩、633345千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8.9%、34.4%、28.6%,比1978年分别提高18、25.5和26.5个百分比。全国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其中10个省区市的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都超过80%,成为我国第一个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粮食作物。截止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已达到3650万个,其中农机专业户400万个。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由小麦机收向水稻机收、机插秧及玉米机收扩展,服务半径进一步外延,规模进

37、一步扩大,作业收入稳定增长。截止2007年底,我国农机制造企业总共约8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49家,农机工业总产值1517亿元,比1980年提高14.6倍。目前,我国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农用水泵、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等14大类、95小类、约3000多种农机产品,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经济适用的农业装备,有力的支撑了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我国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但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较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二

38、是虽然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三是虽然农机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产品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亟待进一步规范。四是虽然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庞大,但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尚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五是钢材、柴油价格居高不下,致使农机制造、农机作业的成本显著增加,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3、交通运输 中国政府网,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39、中,交通运输业处于先行官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要求各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较大规模上进行,并通过地区间专业化协作,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社会的商品优势,因此对交通运输状况的依赖日益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456

40、.1万公里,是1978年的3.7倍,平均每年增长4.6%。其中,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89.0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196.2万公里(不含村道),是1978年的2.2倍,平均每年增长2.8%;铁路里程从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是1978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长1.4%;管道输油气里程从1978年的0.8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万公里,是1978年的6.6倍,平均每年增长6.7%;2007年主要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1404个,比1978年增加10669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967个,增加834个;民航航线里程从1978年的14.9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

41、的234.3万公里,是1978年的15.7倍,平均每年递增10.0%,民用机场2007年达到148个,比1978年增加78个。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3.4万公里,有17个省(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2007年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8.5%,实现了99.0%的乡镇、88.2%的建制村通公路。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采取提高普及率和路面硬化里程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度,改善通行条件,着力提高农村客货运输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

42、7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23亿人、旅客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25.4亿人和1743亿人公里的8.8倍和12.4倍,年均分别增长7.8%和9.1%;完成货物运输量228亿吨、货物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是1978年24.9亿吨和9829亿吨公里的9.1倍和10.3倍,年均分别增长7.9%和8.4%。其中,铁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3.6亿人和7216亿人公里,是1978年8.1亿人和1093亿人公里的1.7倍和6.6倍,年均分别增长1.8%和6.7%;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31.4亿吨和23797亿吨公里,是1978年11.0亿吨和5345亿吨公里的2.9倍和4

43、.5倍,年均分别增长3.7%和5.3%。公路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205亿人和11507亿人公里,是1978年14.9亿人和521亿人公里的13.7倍和22.1倍,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3%;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164亿吨和11355亿吨公里,是1978年8.5亿吨和274亿吨公里的19.2倍和41.4倍,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3.7%。水运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28.1亿吨和64285亿吨公里,是1978年4.3亿吨和3779亿吨公里的6.5倍和17.0倍,年均分别增长6.7%和10.3%。民航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1.9亿人和2792亿人公里,是1978年231万人和27.9亿

44、人公里的80.4倍和100倍,年均分别增长16.3%和17.2%;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02万吨和116亿吨公里,是1978年6.4万吨和1.0亿吨公里的62.8倍和120倍,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7.9%。管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4.1亿吨和1866亿吨公里,是1978年1.0亿吨和430亿吨公里的3.9倍和4.3倍,年均分别增长4.8%和5.2%。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

45、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低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尽合理,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利于优势的发挥。我国目前的运输结构是在运输严重短缺的状况下形成的,各种运输方式在分工上只能通过“走得了”来实现;交通运输业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利于其 自身的发展壮大。4、农村金融孙政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266271页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

46、业,农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金融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状况,在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金融供给显著增加。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07年末,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支农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161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7381亿元,增长174%。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达7817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8%。与此同时,“三农”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服务范围不断扩展。

47、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局面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作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种类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6月末,50家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11.4亿元、存款余额18.35亿元、贷款余额10.68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3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89亿元。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活力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机制得到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

48、由省级政府,国家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其给予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活力,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形成。自2004年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以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初步扭转了农业保险萎缩的局面。据保监会统计,2008年15月,种植业共承保农作物及林木1.2亿亩,参保农户1216.3万户次;能繁母猪保险共承保1192.8万头,参保农户264.6万户次。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7.4亿元,为2004全年保费收入的6.92倍。赔款17.2亿元,受益农户250.9万户次。以此同时,农业保险品种不断丰富。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农村机构定位不够准确,支农合力不足,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高,可持续赢利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