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3948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精品文档.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部分一 、选择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草栿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铺作3.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宋 4.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蒯祥6.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西汉 7.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宗法制度 8.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W钱伯斯 9.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5.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0.迄

2、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11.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平江府图12.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城的风貌。13.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B歇山式)14.天坛的屋顶形式是、攒尖式15、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16.窑洞主要的三种形式: 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窑)、砖砌锢窑。17.故宫中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分别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18.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是: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19.五岳、五镇是山神,其中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27.我国古代的

3、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20.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主要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的 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 木骨泥墙 房屋。21.古代屋顶色彩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22.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 吕彦直),属于( 中国固有)风格。23. 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 秦汉 的开始兴起,到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24.赵州桥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

4、念碑。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二,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2.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5、,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4.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柱

6、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不再采用 柱 的升起、侧脚、卷杀,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6.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

7、应自然地形的变化,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7.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8、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8.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建筑成就: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富丽的色彩和装饰;技术设施9.论述天坛的总

9、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总体布局 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特点: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大片

10、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10.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

11、、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11、简要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特色答题要点: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1.规模宏大,遵循“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2.宫殿部分自成一区;然后划分景区,各个景区各有特点但相互呼应,并通过游线连成整体。 3. 很大一部分用于拜佛、居住、办公。 4.平面构图呈几何关系,轴线平行或转折。 5.立体构成:主体空间主体建筑通常位于岛上,起统帅作用;重视视觉收放,山面水开阔,背水幽深,丰富的轮廊线,“山之眉目,当在开面之处” 。“园中园”内向、封闭。 园林多层

12、次。私家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大致分为:第一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也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所普遍采用的。对景是园林造景中一个重要内容。第二水面处理方面。第三假山是园中重要因素,叠石堆山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重要的手法之一。第四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园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厅堂是园林内的主要建筑;以能凭眺最好的风景为首要条件;榭与舫为临水建筑,舫又称旱船;楼阁位置设在厅堂之后,楼多为二层;廊多起引导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墙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一般不宜临水。第五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丛成丛的栽培。1

13、2.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

14、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13.试论述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答重点就ok吖)答案(要点):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

15、们常说的“三宫六院”.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

16、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形成

17、秀丽淡雅的格调。翻译题翻译以下:“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卷第四十一冬官考工之匠人翻译: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高台建筑高台建筑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当时重要宫殿台榭多采用的建筑形

18、式。高台建筑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层层建屋,木构架紧密依附夯土台而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通过将若干较小的单体建筑聚合组织在一个夯土台上,取得体量较大、形式多变的建筑式样。这种建筑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建筑的需求。 高台的起源很早,殷代有鹿台,周代有灵台,其详则尚不知,国语楚语卷十七记有:“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一临观之高。”这就是台的雏形。战国时筑台之风盛极一时,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筑台,如魏的文台、韩的鸿台、楚的章华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台。“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反映出台必定是当时高标准的建筑物,极为高大华丽

19、,因此统治阶级才用以夸耀其权力和财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官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这里只说宫室殿屋没有提到台,却新出现了阁。阁就是阁道高架的道路,它间接表明许多宫室殿屋都是建造在高台上的,所以才需要用高架道路相联系,以免上下之烦。由此又可证明,到战国后期各诸侯国的宫室大多建于高台上。其典型建筑实例包括秦咸阳宫1号殿址,西汉未央宫前殿遗址等。春秋时期筑城的方法是什么?筑城按现代筑城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永备筑城和野战筑城。永备筑城包括城池筑城体系和长城筑城体系;野战筑城包括在攻防作战和行军、宿营中临时构筑的营垒、壕堑、距堙(高于城墙

20、的土山)、地道、筑城障碍物和对城墙的临时加固措施等。城池筑城体系 中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都把构筑和加强城池作为国家设防的重点,城池的构筑数量与当时统治的疆域、人力和经济力相适应。城池筑城体系是以城墙和护城河(或护城壕)为主体组成的环形防御工程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守城者针对攻城者常用的攻城方式(攀登或毁坏城墙、破城门、掘地道、水淹、火攻等),对城池筑城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城墙由低矮变得高厚,使敌人难以攀登和撞毁;沟壕变得更加宽深,使敌人难以跨越;在墙与壕之间加筑羊马墙(矮墙),使守军可在羊马墙下对进攻之敌实施近距离的杀伤。此外,还在城墙上构筑有雉堞、敌台、弩台、炮台、战棚,在城墙拐角处构筑有角

21、楼,在城门上方构筑有城楼,城门前构筑有瓮城、箭楼等。这些设施既可用于观察,又可用于射击和隐蔽。重要的城池如都城、府城,在城中央或重要位置建有钟鼓楼,平时用于报时,战时用于报警。长城筑城体系 中国长城的出现是城池筑城体系在边境设防上的运用和发展。从先秦时期楚方城的构筑到明代,历史上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修缮过长城,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构筑的长城规模最大。至明代,由于筑城技术的进步,使长城筑城体系更加完善,设施更加齐全、合理。长城筑城体系是由绵亘的城墙、关隘、烽堠、障碍物等工程设施组成的有机整体。城墙、关隘是长城筑城体系的主体,城墙与设于交通孔道的关隘相结合,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筑城体

22、系。烽堠、障碍物等是长城筑城体系的配套工程或外围工程设施。明代长城在重要地段建有多道城墙,加大了长城筑城体系的防御纵深。野战筑城设施 在古代,不论是城池的攻防战还是车骑战,都曾运用过野战筑城。如在攻城作战中,进攻一方为瞰视和射击城内守军,构筑距堙,而城内守军也堆土山相抗衡;进攻者从城外挖地道进入城内,守军则于城内掘壕堑横截之,斩杀敌军于地道出口或以烟熏、水淹等方法迎击;攻城者还可将地道挖于城墙下,烧毁地道的支撑木,使城墙坍塌造成缺口,而守城军则边战斗边修复,或在缺口处内侧抢建月城围堵缺口。在车骑战中,构筑壕堑、鹿砦等障碍物以阻对方车骑奔突是较为常见的。在两军对战中,一方处于不利情况时,立即将战

23、车前后相连接,构成环形屏障,车上放置盾牌,似城墙上的雉堞,军士持长、短兵器和弓弩据以防守,外围还可布设蒺藜等障碍物。这种以战车构筑的营垒,如防守时间较长,还可以土墙、防栅逐渐加固。上述车营从奴隶社会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的明代。隋炀帝大业八年(612)第一次攻高丽之战中,曾以木板构筑“六合城”,城周长约4千米,高约20米,城隅建楼橹,一夜即建成,可见构筑速度之快。在两军对峙和行军中,常根据情况构筑立枪营、拒马营、掘壕营和筑城营等。其中以筑城营的设施较完善,它是在营区周围筑高厚的土墙,墙上设堞墙、战楼,城内设望竿(观察设施),城外掘壕,并设置防栅、陷马坑(即陷阱)等障碍物。三名词解释生起 屋宇檐柱的

24、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十八斗 清代斗栱称谓,宋称交互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都是十八斗 斗口 斗口为清代建筑基本模数,斗口为平身科的大斗所开的口的大小。斗

25、口分十一等,最大6寸,最小1寸。清代的斗口实际上就是宋代的材宽,以斗口制取代材分制,是对建筑模数制的重要改进。梭柱5、257;卷杀5;收分52、材栔制、材分制、模数制242宋代的八等材261清代的斗口制2823、举折法268;举架法280 4、斗栱4、2595、大式建筑、小式建筑277 6、营造法式(阐述产生的背景、内容与成就)四,画图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中国皇家园林的特征1. 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300公顷。2. 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

26、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3. 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寿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5.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

27、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

28、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颐

29、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

30、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3.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

31、大。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论述时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8.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

32、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二)基本分类: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三)主流:木构架建

33、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二、木架建筑的优势:(一)取材方便:(二)适应性强:(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四)施工速度快:(五)便于修缮、搬迁三、木架建筑的不足:(一)原料短缺: (二)易遭火灾:(三)简支梁体系:四、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建筑也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了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一)善择基址:各类建筑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后作出选择;(二)因地制宜: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适宜地

34、布置建筑与村落。 1、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多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2、唐柳宗元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即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天然”。因其地则为关键。(三)整治环境:即对建筑环境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调整。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即建筑对环境的反作用。(四)心理补偿:1、文学: 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等等,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2、风水: (1)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

35、,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对建筑进行选址、布局。 (2)它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地点等。(洛阳、淮阴;衡阳、华阴) (3)大量的迷信内容: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等。使之最终成为一种芜杂的江湖术。 五、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城市乡村各类住宅;2、政权建筑:宫殿、衙署、驿站、军营;3、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太庙、孔庙;4、宗教建筑:寺庙、道观、教堂;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商铺、会馆、酒楼、作坊;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国子监、天象台、藏书阁、戏台;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

36、家园林、风景区;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六、工官制度(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二)、国家最高工官: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或少府;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三)、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

37、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CH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一、概述:、穴居与巢居: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

38、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真正建筑的诞生: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

39、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二)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着若干近亲氏族

40、组成的一个部落。黄河流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最早分别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及山东历城龙山镇发现此二种文化,故以之命名。至今考古界仍采用此法命名新发现的史前文体遗存。仰韶文化一般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龙山文化一般代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三)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主要代表有: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

41、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型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三、其它知识点: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庙内设有成组的女神像。2、到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把壕沟和筑城墙结合起来,形成双重防御结构。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42、 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一)、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内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可能是汤都西亳。它的发现,为追溯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和资料。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二)安阳洹北遗址:199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安阳发现第四座商朝都城-洹北商城。洹北商城宫殿基址

43、群由25个单体夯土基址组成。其中编为1号的基址,东西长170多米,南北宽9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基址、柱洞、台阶、门道保存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

44、都的设计时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认为国都应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门内有九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在大城之内,中央部位的南面是朝廷,北方是市场,在朝廷的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考古发现表明,这对中国历代帝王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宫殿建筑面北朝南,成为我国中原王朝历代都城规划建设上的一大特色。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上)(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一)齐都临淄城(山东淄博临淄区):那时手工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

45、梁,都是当时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闹非凡(史记 苏秦传)。(二)秦都咸阳宫殿: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之一。 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开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筑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三)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兆域图: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比例尺约为1比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

46、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下)(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

47、20年)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一)概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木架结构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已经形成。(二)汉阙: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