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30733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精品文档.动物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病原微生物总论,各论及免疫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等内容。本课程不仅有专门的理论,而且有独立的实验技术,是临床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家畜传染病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掌握预防兽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家畜内科学、外科学、寄生虫病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验技术。二课程要求理论知识方面:必须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分类,遗传

2、与变异机理,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生长繁殖条件及免疫学理论;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各方面特性;实验技能方面:要求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掌握培养基制备、细菌分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血清试验,主要病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及病毒学试验等基本操作技术。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序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使同学们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概念及常见微生物类群;2、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并掌握每一发展阶段的奠基人及其重要贡献。(二)、课程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3、我国微生物学发展概况(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微生物学发展简史领会:1、微生

3、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微生物的几大类群;3、微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奠基人及贡献。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同学们学会鉴别细菌;2、了解致病性,并通过研究细菌抵抗力,为疾病治疗提供用药依据。(二)、课程内容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大小与测量单位、形态分类、基本与特殊结构、各个结构的构成及内含物、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胞壁结构、革兰氏染色原理、质粒等。2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分类、基本结构、真菌孢子。3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基本特点、大小表示单位、形态、结构组成。4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形态与结构、大小。

4、(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细菌的大小、形态及类型(包括大小的测定方法及单位);2、球菌、杆菌、螺旋菌的分类;3、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成分与功能;4、真菌的分类及形态;5、其它微生物特性;6、病毒的结构;7、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领会:1、细菌的概念;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内容?3、G+与G-菌细胞壁的组成;4、病毒的基本特点;5、包涵体、质粒的定义。简单应用: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步骤;2、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其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第三章微生物的生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学习微生物的生理;2、了解微生物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一方面

5、可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可创造合适条件促使有益微生物生长。(二)、课程内容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水分、干物质2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营养要求、营养类型、内外物质交换、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3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生长繁殖条件及方式、繁殖速度、生长曲线;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病毒增殖周期、培养方法、繁殖方式4微生物培养特性细菌、真菌的菌落大小、颜色、隆起度、光滑度、透明度、质地等;液体培养基上浑浊度、有无沉淀、有无色素、菌环大呢感;病毒主要看CPE、包涵体、干扰现象(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3、微生物细胞内外的

6、物质交换;4、微生物代谢基本过程分类;5、微生物代谢产物;6、微生物的呼吸概念。领会: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2、正型乳酸发酵的定义;3、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速度及繁殖曲线;4、真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5、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6、细菌、真菌、病毒的繁殖方式;7、培养基的分类;8、细菌与真菌培养形状观察;9、CPE、干扰现象、培养基的定义。简单应用:基础培养基的制备过程。第四章微生物的分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2掌握细菌分类的指征、分类体系、分类单位、命名以及病毒的分类依据、命名。(二)、课程内容1 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六界方案、四界方案2

7、细菌的分类分类的指征、分类的三种方法、三个主要分类体系、分类单位、命名3病毒的分类依据、命名(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六界方案、四界方案的内容;2细菌的分类法及命名;3病毒的命名。领会:1细菌的分类的指征及分类体系;2种、亚种、变种、型、株的定义;3病毒的分类依据。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微生态方面的知识;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动物体内分布;3、掌握微生态平衡及失调方面的有关知识。(二)、课程内容1 概述微生态学、正常微生物群、无菌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2 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空气中细菌分布、空气感染、水中微生物3 土壤中微生

8、物生态学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分布4 动物微生态学反刍、非反刍动物微生态5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概念、标准、影响因素6 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菌群失调调整(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识记:1、空气、水、土壤中微生物分布;2、水的自洁作用;3、瘤胃内微生物种类、作用及种群关系;4、微生态平衡的标准。领会:1、正常微生物群、微生物生态、悉生动物、无菌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的定义;2、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大肠杆菌指数、大肠杆菌价;3、微生态失调的分类,简单应用:微生态失调的调整;综合应用:益生素在畜牧养殖应用情况。第六章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

9、握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方面能采取措施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另一方面,抑制和杀灭那些不利于人畜的微生物。(二)、课程内容1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干燥、光线、声波等影响,高温灭菌法种类2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化学消毒剂影响、化学治疗剂影响3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寄生、共生、拮抗、协同、抗生素、噬菌体和细菌素(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根据最适生长温,可将微生物分为哪三种类型?2、测定微生物对高温抵抗力的两种方式;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4、高温灭菌法有哪些种类?领会:1、灭菌、消毒、商业灭菌、防腐、无菌的定义;2、微生物在低温状态下的存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光复活作用

10、的定义、巴氏消毒法的定义。简单应用:1、低温、干燥与微生物菌种保存关系;2、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综合应用:物理因素在促进有益微生物及控制有害微生物方面的应用。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掌握遗传与变异的理论知识;2、了解常见变异现象,掌握一些变异机制,为培育优良微生物品种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1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为DNA、病毒为DNA或RNA、DNA的复制、细菌染色体、质粒2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毒力变异、培养形状变异、代谢和对药物敏感性变异3 微生物遗传变异机制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4 人工定向

11、变异的方法及应用筛选、人工诱变、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1、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类型;2、基因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3、基因重组的四种形式。领会:1、微生物的几种变异现象,并分别叙述每种变异现象的内容;2、S-R变异定义;3、质粒、溶原性转换、转化、转导定义。简单应用:基因工程定义、步骤及实际应用。综合应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及应用。第八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细菌的致病性、病原菌毒力以及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的区别及其它相关内容。(二)、课程内容1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要素侵袭力(细菌附着力、抗吞噬作用、促进扩散能力)、毒

12、素(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2 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3 动物体对传染的表现形式明显传染、隐性传染与带菌现象(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2、致动物传染的必要条件;3、根据动物传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将传染病区分为哪几类?领会:1、叙述构成病原菌的毒力要素,并详述每一要素内容;2、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的定义;3、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4、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的定义;5、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定义。简单应用: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过程。第九章 免疫学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初步掌握免疫学方面的知识;2、掌握诸如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常见的抗

13、原抗体反应等,为以后实践应用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1 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2 抗原抗体抗原、抗体概念、分类及特征3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反应类型4 机体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抗体形成规律、抗传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5 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原理、特点6 免疫学实际应用免疫诊断、免疫防治(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识记:1、T、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及二者的区别;2、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3、抗原的分类及抗原决定基和结合价;4、变态反应的类型及原理;5、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分别包括哪些内容?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及种类。领会:1、正

14、常免疫反应的三种功能;2、免疫细胞的种类;3、什么叫免疫活性细胞?主要包括哪些?4、抗原与抗体的概念;5、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以及抗原分类;6、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7、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8、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种类;9、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要素及判定法;10、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过程;11、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12、抗传染免疫的类型及每种免疫的定义;13、PCR技术原理及必备条件。简单应用:1、观察机体内抗体产生动态在实践中的意义;2、人工自动天然被动免疫应用;3、?啶橙荧光法在细菌检验中的应用。综合应用:1、免疫诊断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2、免疫检测新技术常见类型

15、及应用;3、常见的生物制品种类、应用及注意事项。第十章 重要病原微生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培养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为以后疾病诊断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1.结核分支杆菌:形态特殊染色法、培养特性、致病性2.布氏杆菌:特殊染色法、 形态 、培养特性 、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3.炭疽杆菌:致病性 、形态与染色 、特殊培养特性 、抗原构造 、微生物学诊断、 免疫4.猪丹毒杆菌:形态染色 、培养特性、 微生物学检查5.多杀性巴氏杆菌:形态及特殊染色法、培养形状、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6.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形态与染色特性、培养特性

16、、微生物诊断7.假单胞菌属:鼻疽假单胞菌、绿脓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诊断8.厌氧芽孢杆菌属:肉毒梭菌的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魏氏梭菌形态、染色、特殊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微生物学诊断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断与防治9.嗜血杆菌:培养特性、形态与染色10.沙门氏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11.埃希氏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及诊断12.钩端螺旋体:形态与特殊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13.病原真菌:自学14.口蹄疫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及特殊微生物学诊断法15.猪瘟病毒:生物学特性(END、HEIC试验)、致病性、常用微生物学诊断方法16

17、.猪细小病毒:生物学特性,特殊培养特性、致病性及诊断17.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生物学特、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18.伪狂犬病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及诊断19.禽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0.鸡新城疫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1.马立克氏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2.减蛋综合征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3.鸭瘟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24.小鹅瘟病毒:自学25.朊病毒:生物学

18、特性、致病性、诊断26.狂犬病病毒: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致病性(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1、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特性(严格需氧、营养要求、培养性状观察)2、布氏杆菌特殊培养特性3、炭疽杆菌形态及染色特性4、猪丹毒杆菌微生物学检查5、巴氏杆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6、葡萄球菌培养性状观察及致病性7、嗜血杆菌培养形状及形态与染色8、沙门氏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9、钩端螺旋体形态及染色10、猪细小病毒致病性及培养特性11、禽流行感冒的诊断与防制12、IBD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13、鸭瘟病毒的微生物学诊断法领会: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及特殊染色法及形态2、布氏杆菌致病性及特殊染色3、炭疽杆菌特殊培养特

19、性4、炭疽杆菌的抗原构造5、绿脓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6、大肠杆菌的特殊培养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7、口蹄疫病毒致病性8、END试验、HEIC试验9、完全病毒定义10、朊病毒生物学性及诊断方法11、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及培养特性简单应用:1、布氏杆菌微生物学诊断法2、炭疽杆菌微生物学诊断法3、巴氏杆菌微生物学诊断4、猪瘟病毒微生物学诊断方法5、MDV的微生物学诊断6、狂犬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法综合应用:1、试述肉毒梭菌、魏氏梭菌培养特性、形态与染色、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的异同。2、口蹄疫病毒与猪水泡病病毒(参照所讲)微生物学诊断异同。3、叙述主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伪狂犬及其他引起繁殖障碍病区别。第十一章

20、与食品卫生有关的微生物(本章仅供卫生检疫专业考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与食品卫生有关及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为以后从事卫生检疫工作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1、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2、乳及乳制品中微生物;3、肉类中的微生物;4、鱼类中的微生物;5、蛋中的微生物;6、罐藏食品中的微生物。(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识记:1、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及途径;2、鲜乳中微生物的来源及牛乳中微生物的种类;3、肉类中微生物的来源及种类;4、鱼中微生物的来源及种类。领会:1、肉类变质现象与微生物变化;2、鲜蛋变质现象与微生物变化;3、平酸腐败、TA腐败的定义。简单应用:1、不同酸度罐头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学分析;2、不同外观变质罐头的微生物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