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共1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342480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共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共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为加快推进重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区县、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力争

2、用5年时间,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加快我市IT产业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力争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国内一流、西部领先水平,使我市成为西部教育信息枢纽、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最终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二)具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基础设施

3、建设。初步建成市级教育骨干网和各区县教育城域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高校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学校上网率达到95%;学生与计算机比中小学校达到12:1,中职学校达到6:1,高等学校达到5:1。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五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 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

4、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市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为我市IT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市区(县)两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市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到

5、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基础设施国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城域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高校、中职、中小学校学生与计算机比均达到东部地区学校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优质资源西部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一批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打造重庆数字化学习资源软件开发产业,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向西部地区辐射、推广。信息化应用西部一流。引进、开发一

6、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西部一流。管理服务国内一流。建设全市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市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西部前列。三、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

7、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城域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市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市区(县)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建设全市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建设覆盖全市

8、各级各类教育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以市级“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市区(县)和学校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市区(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四、创建规划我市“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是:2010年:在渝本科院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教委直属中小学,主城9

9、区的市级重点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校)和30的其它中小学,其它区县1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2011年:全市95的高校、70中等职业学校、90市级重点中学、90教师进修学院(校)、主城9区70的中小学和和其它区县5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2012年:全市所有高校、90%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市级重点中学和教师进修学院(校)、主城9区95的中小学和和其它地区80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2013年:主城9区所有中小学和和其它地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2014年:主城9区以外的其它地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五、评估验收重庆市“数

10、字校园”评估验收实行市区(县)两级验收制度,市级部门负责对高校、国家重点中职、直属中小学、市级重点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实施评估验收;区县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中小学、非重点中职、幼儿园实施评估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市级部门备案,市级部门根据区县验收结果实施抽查。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联合授予“重庆市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市10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重庆市“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高等学校、普通高中、教师进修学院、中

11、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六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重庆市“数字校园”合格学校。六、工作措施“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市级信息化建设、区县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三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

12、目标任务的完成。(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市技装中心负责。各区县、高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团队,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区县教委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

13、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本地区、本部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和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各区县、高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

14、地(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区县、高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

15、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区县、高校每年“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接受市级部门检查、指导。辖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县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县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县教委(教育局)立项建设。(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区县、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

16、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优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地(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出台优惠政策,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教育系统。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各区县应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每个区县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应有3-6名高级管理人员,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数字校园”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市教委直属学校实行目标考核,对按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并在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对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各区县、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实行层层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任务按期完成。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