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7333817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兰州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号)文件精神,为顺利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培育组建一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若干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动学校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学校人才、

2、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二、组织领导(一)领导机构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等工作。(二)专家咨询委员会校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体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负责规划咨询、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工作。三、基本要求(一)协同创新中心类型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二)实施范围在优势及特色学科,以我校为牵头单位,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在发展及培育学科

3、,我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积极加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承担相关研究任务。(三)实施周期“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两年后,学校将组织进行周期性评估。四、实施方式(一)培育组建根据学校整体发展需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培育组建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逐级实施、系统推进。学校每年进行一次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

4、申报工作。培育组建工作将按照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批准认定和启动建设的程序进行,每年择优培育组建不超过2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应重点围绕创新研究方向凝练、协同创新体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逐步建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申报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能够充分体现学科优势。 2. 具备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3. 围绕协同创新已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践。 4. 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规模适度,研究力量

5、雄厚,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5. 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二)组织推荐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按照“2011计划”的实施要求,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 推荐原则 在满足基本准入条件的前提下,经组织培育,选择在以下四个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择优推荐: (1)协同创新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和明确,符合“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

6、。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2. 推荐程序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申请;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推荐建议;领导小组

7、审议后,提交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推荐名单。(三)管理运行“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学校将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四)建设内容根据“2011计划”实施要求,“2011协同创新中心”应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1. 凝练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

8、求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练协同创新方向。2. 发展协同创新体。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3. 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4. 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

9、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五)绩效评价建立年度检查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中心应于每年12月15日前向学校“2011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提交当年的年度进展报告。综合年度检查和周期性评估结果,对于建设情况较差,评估不合格的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取消培育资格。培育期内升级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应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自动撤销。五、支持措施(一)政策支持学校将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人员聘用与评价、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赋予中心协同创新改革的相对自主权,全力支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二)经费支持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