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17303333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教师活动】气候

2、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问题】(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总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2.下垫面因素(1)海陆差异【教师活动】让学生观

3、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2)洋流因素【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

4、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3)地形因素【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环节三:巩固提高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

5、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

6、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最大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商业网点的概念【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7、”【提问】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提问】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生总结】

8、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环节三:巩固提高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参考答案】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

9、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答案】(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

10、考和探讨。(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环节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

11、进而引入本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基地【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提问】(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提问】(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

12、构成的特点。【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师生总结】(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最大,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提问】(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

13、在哪些省内?(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二)林业基地【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提问】(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师生总结】(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

14、半岛以及辽河平原。环节三:巩固拓展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参考答案】(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

15、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参考答案】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第二批)高中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浙江省杭州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内容: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

16、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离不开空气、土壤、水等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我国从南向北积温越来越少,

17、依次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这种温度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差异,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动植物种类、生长期、栽培和饲养方式、耕作方法与耕作制度、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等的地域差异。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这种水分条件的经向分异规律是引起种植物种类、灌溉方式、耕作方法与种植制度、生产力呈现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并且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由于海拔不同,山地气温和水分的数值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而雨量先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气温与水分的垂直性差异是形成土地立体利用的自然基础。3.基本要求:(1)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18、2)分析影响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答辩题目1.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图片导入法,首先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诗句,并展示出一张从山麓到山顶的不同景观图片,提问:为什么同一座山上,景观随着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概念【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库车、巴音布鲁克、库尔德宁、博格达峰的风光图片及新疆地形图。【问题】(1)根据四地景观图片,判断图中四地区的植被有何差异?(2)根据四地植被差异,分析它们的气温和

19、降水有何不同?(3)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什么是垂直地域分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读四地图片与新疆地形图,自主学习。【师生总结】天山地处我国内陆干旱地区,天山山麓地带是温带荒漠;天山由于海拔高,拦截了高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带来降水;山脉的海拔达到一定高度会引起水热组合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所以,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为:山体不同海拔区域水热组合状况不同。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教师活动】展示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并组织学生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有这么大的差异。【学生活动】学生以4人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时间5

20、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1)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坡各有多少自然带,分别是什么自然带?(2)引起这种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为什么同一座山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差异如此之大?【学生回答】(1)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有7个自然带,分别出现了常绿阔叶林、高山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高山荒漠、积雪冰川;北坡有3个自然带,分别为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荒漠和积雪冰川。(2)水热状况的差异。(3)山地的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数目越多,带谱越完整。【学生活动】结合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对比两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21、【师生总结】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数目也会越多。总体而言,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纬度、海拔、相对高度。环节三:巩固提高【学生活动】读“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阴阳坡向有什么关系?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搜集资料,思考天山为什么能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板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概念二、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参考答案】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3)迎风坡雪

22、线低,背风坡雪线高。(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注意: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参考答案】我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授之以渔”,重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1)帮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和各种地理图片、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一定要重视地理图片、图表的阅读。(2)帮助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力求让学生归纳和表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以提高。引导学生必要的时候通过

23、借助手势加强记忆。(3)培养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地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天山、喜马拉雅山和生活中的诗句,进行相关教学,逐步渗透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思想。高中地理区域产业结构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陕西省咸阳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区域产业结构2.内容: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诸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一般

24、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则比较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三、二、一”的格局。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科

25、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3.基本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2)提问要有启发性。(3)讲授内容要有逻辑性。(4)讲解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答辩题目1.请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有新闻话题引出“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关键词,引出课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在涉及到关于“经济”话题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个词,那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我们现在需

26、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环节二:新课教学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文字部分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图,思考:(1)我国的三次产业是如何进行划分的,请结合具体产业进行说明?(2)什么是产业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产业结构就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过渡】产业结构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其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同。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展示资料】蒙古国、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柱状图。【提问】材料中,三个地区国内

27、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个产业,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将学生分成6组,结合材料进行讨论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及评价)【归纳总结】在传统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工业化加速发展地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过渡】材料中的第三个国家也就是美国,其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但美国并不是最初就形成了这样的产业结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才形成的。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展示资料】“美国不同历史阶段各产业产值比重和人才产业分布”统计表。【小组讨论】学生分析各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

28、因,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进行陈述。【教师总结】美国的发展是经历了从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发展到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大这一过程的,尤其到现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甚至高于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推动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环节三: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并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撰写调查报告。【板书设计】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答辩题目解析】1.请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

29、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以上建议。【参考答案】(1)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2)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产业的比重。(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4)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5)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2.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建议的理解。【参考答案】个别差异式教学,即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

30、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高中地理商业贸易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8日 上午 四川省成都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商业贸易2.内容:商业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商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图3-3-8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吸引力和辐射

31、力的发挥,又是以发达的商品流通为条件。商品流通网络是联结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纽带,大、中、小城市就是这些纽带上的节点,在流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还有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等多种内容和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3)讲清楚商业贸易的表现及影响。(4)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答辩题目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2

3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谈话导入法,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大家早餐喝的牛奶从何而来,老师用的苹果手机在购买前都经历了哪些流程”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概念感知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展示连线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PPT上的商业活动哪些属于国内商业哪些属于国际贸易?并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商业活动列举出其主要环节?让学生对商业贸易形成直观的感知,为进一步探究奠定基础。(二)探究过程1.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教师活动】让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在中国简图上同桌之间分别合作画出自己所知道的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之后进行四人成果展示

33、,并小组讨论思考:(1)中国的主要商业中心城市都是哪类城市?(2)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将画出的结果展示交流、讨论。【教师讲解】我国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2.国际贸易的利弊【教师讲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主流,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那么在国际贸易中有利有弊。【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世界贸易分布图,列举出国际贸易的主要代表国家,并结合经济的便捷、奔驰车、物种入侵、贸易战、贫富差距加大等时政资料,分

34、析国际贸易的利和弊。【教师提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有很大不同的。【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国际贸易进出口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相对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来源,主要发达国家争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但是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现了商品竞争更加激烈、矛盾冲突加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现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环节三:巩固拓展如何帮助贫困山区的菜农解决500万斤的莴笋销售问题。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选择本地区自己

35、感兴趣的行业代表性企业,调查其在经营中的贸易合作伙伴,画一张贸易往来示意图。【板书设计】商业贸易一、主要环节二、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三、经济全球化【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关系。【参考答案】地域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把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比喻为人体系统的话,那么交通运输,就相当于血液循环系统,通信相当于神经系统,商业贸易相当于消化系统,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例如:假如要帮助偏远山区的菜农,处理500万斤的当季蔬菜,首先可以利用网络通信采用电商的形式帮助其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确认买家后需结合运价、运量、便

36、捷性来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在运输后,买家又会成为下一个卖家,对蔬菜进行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2.你认为本节课可以体现哪些地理教学特点?【参考答案】对于本节课,我觉得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的以下三大特点:(1)综合性。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以商业贸易的主要环节以及影响为主要内容,那么商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其对区域选择、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会造成影响。(2)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知识理论性不深,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

37、实践性。教学应该遵循从实践中来,再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体现实践性。(第三批)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一、考题回顾试讲题目1.题目:外力作用2.内容: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就会发生移动,有时甚至掩埋农田村舍、破坏交通。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

38、库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讲清楚风力作用的形式及形成地貌。答辩题目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是什么?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实验操作需要注意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复习导入法。展示冲积扇图片,提问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流水作用,之后展示沙丘图片,顺势提问:影响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39、,顺势进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风力作用表现形式【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内蒙古地区景观图集(如草原、沙丘、风蚀蘑菇、荒漠),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图片依次为自东向西走进内蒙,沿途的景观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并概括出:地表景观出现了明显变化,且越靠近内陆地区地表越干旱,以荒漠、沙丘为主。【问题】(1)沙丘、风蚀蘑菇、荒漠等地表景观主要受到了哪种外力作用影响?(2)结合上节课关于流水作用的学习,归纳风力作用有哪些形式?【学生活动】这些地表景观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由于风力的侵蚀或堆积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教师总结】在一些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形式为风力侵蚀和风力

40、堆积。2.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教师活动】风力侵蚀和堆积分别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展示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雅丹地貌等图片,提问哪些是风蚀地貌?哪些是风积地貌?【学生活动】思考得出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和雅丹地貌,沙丘和沙垄为风积地貌。【教师活动】分发小风扇、沙质泥土、水、土块。提问:能否利用手中的工具模拟相应风蚀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向全班介绍。【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的形式合作做实验,依次上台为大家示范并讲解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其他小组认真听并点评。【教师总结】对各个小组进行鼓励评价,利用PPT展示风蚀蘑菇和沙丘的形成原因。风蚀蘑菇:受风蚀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状,故称风

41、蚀蘑菇。沙丘:在风力推动下,迎风面的沙子,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就形成了沙丘。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展示雅丹地貌资料卡片,组织学生回顾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并用表格形式进行异同点区分。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其他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雅丹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

42、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实验操作需要注意什么?【参考答案】我认为想要操作好地理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实验的目的。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做实验的目的及预期结果是什么,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做实验的状态中,避免无关道具的影响,高效完成实验,因此也需要教师做好实验任务的布置,明确提出要求。(2)设计好实验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目的之后,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高效、合理的实验步骤,这

43、样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实验。(3)实验中规范操作。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由于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状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一方面规范学生的操作,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安全,这样才能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高中地理城市的区位选择一、考题回顾试讲题目1.题目:城市的区位选择2.内容: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因素河流对于城市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许多城市因水而兴。另一方面,一些著名大河沿岸,特别是宽阔的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水运便利,往往成为人员和货物的

44、主要集散地,并发展为城市。一些城市在发展初期还将河流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例如,法国巴黎就从塞纳河中的小岛发展起来的。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方。我国100万人口的城市中,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地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地表形态与城市的分布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平原地区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较方便。因此,我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世界

45、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区。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例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都是在开采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拉玛依、大庆等城市则是在开采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城市商品、资金、信息和人员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世界上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一般都分布在重要交通线

46、上。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运输发展,京沪高铁建成以及京杭大运河淤塞,大运河沿岸的扬州、等繁华城市曾一度衰落。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而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活动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问题1.读图2-2-8,说出地形对兰州的城市形态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运用所学知识,试分析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举例说明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答辩题目1.简述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2.请简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展示世界主要城市的分布图,同学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上城市分布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出来特点之后,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城市的区位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