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44685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23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doc(2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_图文.精品文档.第一部分:XX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正文:A01XX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201X年XX月目 录1现状与发展要求21.1XX信息化现状21.2XX智慧城市发展需求52指导思想与规划思路92.1指导思想92.2基本原则92.3编制依据102.4规划思路112.4.1总体架构112.4.2业务架构133发展目标153.1总体目标153.2具体目标173.2.1基础设施建设目标173.2.2智慧应用发展目标173.2.3产业带动目标194基础设施204.1信息基础设施204.1.1感知基础设施204.1.2网

2、络基础设施234.2地理空间基础设施294.3云计算基础设施304.3.1XX市云计算中心304.3.2各行业云计算中心375应用体系规划395.1融合服务平台415.1.1应急联动系统425.1.2经济分析预测系统485.1.3行政服务系统525.1.4园区服务系统585.1.5社区服务系统705.1.6个人服务系统735.2重点应用领域865.2.1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885.2.2智慧国土规划945.2.3智慧市政设施1005.2.4智慧公共安全1085.2.5智慧医疗卫生1125.2.6智慧旅游1185.2.7智慧交通1225.2.8智慧城管1275.2.9智慧文化1325.2.10

3、智慧教育1375.2.11智慧环保1445.2.12智慧水务1495.2.13智慧食品药品安全1515.2.14智慧社区1555.2.15智慧物流1715.3信息安全1765.3.1智慧城市云安全基础设施1765.3.2安全服务云1785.3.3终端安全1785.3.4安全监管1795.4标准规范1796产业体系规划1826.1带动机制1826.2发展重点1836.2.1扩大产业辐射力,重点培养支柱产业1836.2.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带动产业1866.3带动策略1896.3.1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融合1896.3.2发展产业基地,实现集群化发展1906.3.3产学研发展,加快技术

4、成果转化1906.3.4制定产业政策,形成配套机制1916.4带动计划1916.4.1打造现代化商贸物流集散中心1916.4.2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1926.4.3实施车联网示范工程1936.4.4物联网网关产业带动计划1946.4.5光网通信产业带动计划1956.4.6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带动计划1967运行体系规划1987.1运行组织1987.2建设模式1987.3实施计划1997.3.1工程总体设计2007.3.2试点示范2007.3.3全面推广2027.4实施运维2027.5运行评估2037.6经费估算2067.6.1试点示范阶段经费估算2067.6.2全面推广阶段经费估算2197

5、.7效益分析2267.7.1经济效益分析2267.7.2社会效益分析2278保障措施2308.1加强组织领导2308.2建立配套政策2308.3创新产业模式2318.4构建运行机制2338.5健全创新平台2348.6创新体制机制2348.7资金保障到位2358.8强化人才培养237在全球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战略途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010年,XX市获批科

6、技部认定的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并同深圳市一起成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2010年以来,XX市以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实施为契机,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1年,XX市通过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的方式,整合国内外一流机构的规划理念和技术优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体经过激烈竞争中标。在XX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基于长期以来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运维等方面的经验,受XX市科技局的委托,融合对XX市二十多个委办局的访谈、调研成果,参考2-5名投标公司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在市信产办、市政法委、市规划局、市建委、市交委、市交管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文化

7、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物流局、市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工商局、市质检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历时一年编制了XX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同时,在部分应用领域咨询了XX大学、XX邮电科学院等本地高科技研究院所和大型公司,使方案充分体现XX特色和优势。最终,形成“1总4分”的总体规划方案和15个应用领域方案共计20册规划设计方案。1 现状与发展要求XX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1.1 XX信息化现状(1) 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国民经济信息化进展显著。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

8、信息技术在钢铁、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已向制造、医药、化工、教育、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延伸,年交易额从不到10亿元发展到200多亿元。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已形成网络信息、热线服务、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点。物流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医药、钢铁等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投入应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金保工程完成了直接服务XX市800余万参保人员的社保、医保、养老、就业等业务,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的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

9、医疗管理信息系统、“XX通”相继建成并投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向现代化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形成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组成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得到广泛使用。“中国.XX”政府门户网站始终处于全国同类政务网站前列。国税、地税、工商、建设等部门的79个应用系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跨部门信息化系统应用逐步加强。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接线盒公共服务,网上行政审批信息平台逐步纵横发展,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与全市41个市直部门和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

10、批业务系统同步全程监控,面向全市108家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提供了可量化评价的工具。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断加强。覆盖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投入使用,面向居民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在两区八个部门进行了试点,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XX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按工信部统计体系)从2005年的30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十二五”期间XX

11、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XX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东西湖国家经济开发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洪山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两区多园”的格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曾强。XX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XX.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3)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设,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和“无线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整体推进。XX市成为中国宽带互联

12、网全国八大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已建成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全方位、多功能光纤传输网。通信业务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不足115亿元,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272亿元,成为全市增长率最快的行业之一。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11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与“十五”期末分别同比增长99.6%和下降26.3%。有线电视用户23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10万户。计算机普及率55台/百户。光纤到户覆盖规模92万户。互联网出口带宽每秒800吉比特,互联网用户157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46万户,同比增加288.5%。IPTV业务已经开始规模部署,商用前景良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政策环

13、境不断优化。XX市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为打造新兴产业,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安全环境不断完善。全市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防护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安全管理不断加强。1.2 XX智慧城市发展需求(1) 面临挑战智慧城市理念为XX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一些主要挑战。1) 如何破解体制障碍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智慧XX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

14、和协作,但XX市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不强,实现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标不明确。而且应用面不够广、规模不够大、应用层次偏低,进展缓慢,尚未形成以应用促产业的发展态势。信息化管理运营体制和机制尚未健全,尤其缺少运营准入标准,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互不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何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服务协同是构建XX智慧城市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和最大挑战。2) 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XX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XX市政府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管理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治庸,优化XX的投资环境,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3) 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打

15、造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XX地处中国核心,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具备发展物流和旅游产业的绝对优势,但这两个本来应该非常发达的产业并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物流产业方面,XX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通过规范权威、真实准确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运输规模化管理,从而改善物流行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重塑XX物流产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4) 如何在泛在互连、资源共享前提下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智慧城市是一个全面感知的城市,一个信息全面共享的城市,惟有达到泛在互连和资源共享,各类信息、数据、服务才可能被整合,才有可能为市民、企业

16、提供一体化的整合服务。但是这也增大了信息安全的管理难度。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是否被篡改和伪造、是否在传输中被恶意获取等关系到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有效性。如何在这种集成各类数据、各类网络、各类应用的智慧城市平台上构建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关系到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和产业生命力的重要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要充分认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必然趋势,以实现各级政府高效便捷运转为手段,以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健康为目标,使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实现XX跨越式发展。(2) XX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

17、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XX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十二五”期间XX市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1)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强化“科技治庸”,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XX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政务资源的高度整合、政务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高效灵便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创新和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优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政府运转成本,打造高效、透明、灵活、应变的智慧型、服务型政府。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科技治庸”手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2

18、)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安定有序,打造平安XX通过XX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的预防体系,构建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预警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进一步推动城市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实现城市安定有序,构建和谐幸福XX。3)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难题,构建幸福XXXX市“十二五”规划中,将民生大改善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着力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XX市努力构建幸福城市,切实解决衣、食、住、行,以及交通、医疗、卫生、养老、就业、教育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4)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XX产业发展,

19、打造产业强市XX市作为重要的商贸都市和光通信产业基地,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需要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带动企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通过XX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带动XX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XX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等,需要企业的参与配套,形成市场巨大、范围很广、链条很长的智慧产业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型企业。2 指导思想与规划思路2.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

20、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XX市公共管理、城市服务和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以大力发展智慧产业为基础,以组织实施示范工程为手段,以科学构建智慧城市运行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通过10年左右时间,将XX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建设典范。2.2 基本原则XX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顶层设计、长远规划。从智慧城市整体出发,利用系统工程思想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2) 滚动发展、综合

21、集成。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高标准规划和统筹建设各领域的智慧项目,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3)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政府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4) 民生导向、全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市人民积极参与,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5) 基础共建,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6) 面向应用,带动产业。把智慧应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智

22、慧应用。(7)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抓住国家赋予XX市创新试点的机遇,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XX”建设整体工作。(8) 开放合作,安全高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智慧XX”建设服务。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2.3 编制依据(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3) 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4)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 中国共产党XX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6) XX市信息化和信息产

23、业发展十二五规划(7) 建设“智慧XX”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8) XX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9) XX市无线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10) XX市信息管网专项规划(2010-2020) (11) XX市城市管线建设管理办法2.4 规划思路基于XX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本方案重点加强XX市的智慧应用,丰富城市感知,横向加强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并综合考虑XX智慧城市产业和运行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2.4.1 总体架构在综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XX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1个发展目标,建设1套信息基础设施,构建3大核心体系”,形成了XX智慧城市

24、建设“113”的总体架构组成。图 21 XX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图(1) 1个发展目标:XX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时空一体、城市生态系统理念,落实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发展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通过十年努力将XX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2) 1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市的感知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宽带无线泛在融合的通信网络,打造XX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

25、为XX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大体系:XX智慧城市建设包括产业体系、应用体系和运行体系三大体系。应用体系是XX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产业体系是XX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运行体系是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三大体系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成XX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4.2 业务架构图 22 XX智慧城市业务架构图XX智慧城市将构建XX市云计算中心,建立面向政府和公众的两类云服务系统,基于现有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将公安、交通、医疗卫生、城管、教育环保、水务、旅游等行业连为一体,通过在城市广泛部署面向公共安全、医疗卫生、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的传感系统

26、,全面感知城市的信息,把握城市运行状态;并通过各领域应用系统,应急联动、经济分析仿真预测、行政服务、园区服务、社区服务、个人服务等六大融合应用系统为全市的政府、企业、市民提供高效的服务。3 发展目标3.1 总体目标XX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时空一体、城市生态系统理念,落实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发展目标,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通过十年努力将XX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五年发展目

27、标: 到2015年,支撑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效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一批面向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国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社区、城管、水务、环保、物流、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基本建成,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XX城市的规划发展能力、公共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新兴业态活力大幅提升;优势产业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智慧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基本构建完成现代化智慧产业体系,形成自主创新带动发展的增长模式,培育形成全球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创新产业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28、基本形成;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备全面、完善的保障能力。形成基础网络发达、基础设施集约建设、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信息安全体系充分保障、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整体格局,智能交通、绿色城市等智慧民生应用得到普遍应用,城市功能、运作效率和城市品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可视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使大江大湖大XX特色更加鲜明,将XX创建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打造“绿色江城、宜居XX”,基本形成具有XX特色的两型社会发展模式,XX智慧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十年发展目标: 到2020年,XX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在前五年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通过技术支撑、业务创新、应用带动、观

29、念转变、制度保障、产业推动,打造精确的全景化城市态势感知能力、精细的网格化城市社会管理能力、精准的一体化城市运行指控能力、精心的全程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与精良的智慧化城市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完成一个集应急指挥、行政管理、社会民生、公众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智能化协同信息系统;智慧基础设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国信息传输枢纽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初步建立,“信息通衢”成为城市新品牌;一批独具特色的智慧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产生示范样板效应;智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有效引领和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和提升;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高效透明、无缝服务的政府建设,达成政府各部门之

30、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有机融合、动态和谐。3.2 具体目标3.2.1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XX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为原则,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不断建设和完善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云计算中心。进一步扩大XX市城区感知基础设施感知设备规模达到百万数量级,形成覆盖全市范围的视频感知网、GPS感知网、无线感知网、数字集群专网等感知网络,建设国内首个位置源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全市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实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城区“3G+WLAN”为一体无线宽带覆

31、盖率接近百分之百,接入带宽达到每秒20Mbps以上。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多屏融合与互动业务得到广泛应用。建成面向政府、企业和市民服务的XX市云计算和面向特定领域的行业云计算服务体系,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服务和云应用服务,云计算能力超过1000万亿次/秒,存储能力达到100PB(10万TB)。3.2.2 智慧应用发展目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迅速提升XX城市功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一系列智慧工程,构建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宜居的城市,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

32、面的目标:(1)城市智能运行方面。全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综合监控比例达到90%以上。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网络监管覆盖率达到约100%。重点单位的消防智能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环境智能在线检测率达到90%以上。城市和社会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2)市民智能生活方面。基本实现全民上网,全体市民享受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人人拥有电子档案,全面普及电子商务,智慧生活进入普通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以上。3G用户比例达到55%以上。能够提供在线预订服务的旅游星级饭店比例达到85%以上。(3)企业网络运行方面。实现智慧的供应链,提供无所不在的电子商务,建成绿色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的规

33、模以上企业比例75%以上。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达到75%左右。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0.5%左右。(4)政府整合服务方面。实现移动的政府,贴身的政府和24小时服务的政府。通过市民主页提供的服务比例75%以上。全流程在线办理的政府公关服务比例达到85%以上。行政服务事项网络监察率达到90%以上。基层政务数据统一采集和部门数据实现共享与需求比例达到75%以上。3.2.3 产业带动目标XX市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遵循“建立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不断扩张产业规模,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XX市智慧城市产业规

34、模化、纵深化和高端化发展,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重要产业支撑。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化进程,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300亿元,云计算产业产值500亿元;巩固发展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保持XX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到201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发挥XX光通信产业优势,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渠道,加强优势企业联合发展,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位,信息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大力发展XX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百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

35、18%左右。4 基础设施4.1 信息基础设施4.1.1 感知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架构由感知范围、感知手段、接入方式和感知网四大方面组成。通过以视频、移动终端、射频技术等感知手段,对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务、环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区、物流、城管、公共安全、旅游等感知范围进行智能、全面、深度的感知,采集信息经过有线/无线传输技术进行延伸、扩展,接入网络层进行传输,形成多类感知网。感知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城市数字化信息采集和监控的功能,对由基础市政设施、基础城市实体、移动的商品和物体、城市资源与环境和城市居民的个体及群体等几大部分构成的城市进行全面深度的感知,形成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感知、生命线监

36、控、交通监管、建筑设施监测、公共设施监控等在内的、覆盖城市组成部分的智能互联感知网络,实现室内定位,为智慧城市的综合应用和建设提供智能化、泛在的信息感知网络,体现XX智慧城市“人人都是传感器、人人都是摄像头”。构建覆盖XX市区的感知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考虑XX市各个领域对感知类型的需求统筹规划全市的传感设施布局,统一建设服务全局的信息感知网,在避免智慧领域之间同类感知设施重复建设的原则下,形成几张以通用感知手段为核心的市级感知网。重点构建视频感知网、GPS感知网、无线感知网、数字集群专网和综合传感器网等几类应用规模大、领域多、范围广、感知方式集中的物联网。在对感知基础设施进行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

37、虑各类物联网的可扩展性以及感知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同时要考虑传感设备的兼容性和信息的标准化等因素。图 41 XX智慧城市感知基础设施架构图基于统筹规划XX全市范围内的传感设施分布、集中建设服务全局的物联网感知应用原则,避免智慧领域内同类应用的重复建设,将重点建设以下几类感知网:(1) 视频感知网在XX市布点25万视频监控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视频感知范围,将楼宇建筑内部监控、市郊开阔地环境监控、企业厂区园区监控等区域纳入城市视频智能监控体系,形成视频传感网。在高清视频的基础上,增加图像智能识别应用,在行为异常模式识别、遗留物品报警、突然奔跑、人脸特征识别等方面智慧先行。市级视频智能监控感知采集

38、的数据能够共享与智慧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物流等领域。(2) GPS感知网构建XX全市范围内对车辆、特殊物品、特定人群的GPS感知网,对移动的人和物位置和移动轨迹进行有效的监控。XX市交委在交通行业已初步建成了GPD的车辆移动跟踪系统,车辆感知网基本形成。以车辆感知网为GPS定位的示范和基础,将定位范围扩大至特殊物品(易燃易爆品、危险品等)以及特定人群(警察、执法人员、老年人等),将为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提供实时的地理信息服务。(3) 无线感知网构建以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或其他手持设备为感知方式的无线感知网。移动终端将获取的包括定位信息

39、、图片信息、指纹信息、身份证信息、条码扫描信息、RFID扫描信息、IC卡扫描信息等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层,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共享和存储。无线感知网为政府提供移动执法、为市民提供移动查询、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的功能。(4) 数字集群专网构建面向铁道运输、公路交通、民航航运、公安消防以及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等业务的数字集群专网,实现对讲、GSM、CDMA和图像传输于一体的通信功能,保证个人与群体间任意通讯,满足这些领域业务信息保密性高的要求。数字集群专网侧重于指挥、联络、调度,应用于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交通等领域。(5) 综合传感器网以上几类感知网络具有应用规模大、领域多、范围广、感知方式集中

40、的特点。除此之外,在特定领域、特殊行业需要应用专业传感设备,构成专门的感知网络。如应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水质监测仪器等感知设备的组成的水资源感知网;应用污染源(废水)自动监测设备、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站、噪声监测设备、核与辐射监测设备等感知设备组成的环境监测感知网;应用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传感器的组成医疗监护网,等等。这些传感器网通过无线网络或者光通信网接入互联网,构成综合传感器网。4.1.2 网络基础设施以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为原则,基于XX市“光城计划”、“无线城市”,不断提升和完善XX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

41、,为XX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网络基础保障。为满足XX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XX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 分类优化建设根据各应用领域中系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建造并优化XX智慧城市公网、智慧城市专网和行业专网三类网络。智慧城市公网是XX整个城市公用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中的有线/无线接入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城域骨干网络等。智慧城市公共网络把政府、企业、市民联系到一起,是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智慧城市公网建设主要包括光网改造建设、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建设等。建议智慧城市公网建设时按照集约、融合、共享的原

42、则,在已有信息通讯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升级和扩建。智慧城市专网是政府各委办局办公业务资源网,主要用于机关非涉密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业务流转,它通过网闸、防火墙等设备与智慧城市公网进行逻辑隔离。智慧城市专网是各委办局非涉密的内部专用网络,使政府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用于处理政府公务,不对公众开放。根据智慧城市专网的特性,建议智慧城市各领域专网在已有政务网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行业专网是政府的内部办公业务信息网,处理政府部门间涉密信息,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分析、处理,公文办理、流转审批和运行本单位业务等工作。智慧城市行业专网为各委办局自有网络,仅与其所在系统内的网络相连,与智慧城市专网和公网均

43、为物理隔离,因此智慧城市中各领域内网相对独立,各领域内网无需关联,建议分别进行规划建设。(2) 拓建光网都市为了满足XX智慧城市的网络基础需求,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必须加速推进XX整个城市的光网建设,实现“光进铜退”的目标任务。XX市光网络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XX市现有光纤到户的家庭137万户,接入宽带达到8-12兆,未来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光纤到户的家庭数量,最终实现光纤到户的全覆盖。随着接入带宽的增加,对城域网压力也会增加,未来会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对城域网进行改造和扩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广泛普及的光纤接入式宽带连接,“双平面、多核心、全冗余”的骨干网络,统一规划、建设及管理集

44、约型信息化管网,支持IPv4到IPv6协议的平滑过渡,最终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实现汉口王家墩商务区、汉阳四新新城、武昌滨江商务带等城市新兴文化商业中心的高标准网络规划,与新区建设同步完成光网建设,一次性的实现百分百光纤到户。分批对原有老城区的网络实现技术改造,通过FTTB+LAN或FTTB+DSL的方式进行升级,并逐步演进成为FTTH模式,实现全市光纤到户用户数突破200万,同时大幅提高“最后一公里”终端用户的带宽速率,对于所有光纤带宽用户群都可达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的业务需求。积极开展存量信息管网资源置换和收购,充分发挥公

45、共信息管网效能。积极推动信息网络资源的整合,尽快使公共信息管网成片成网,形成规模。加强规范管理,避免信息管网重复建设。结合现有通信网络扩容以及3G建设的需要,加快城区新建信息管网建设,积极推进架空信息线缆入地敷设工作。建设CBD信息管网枢纽中心(智能化管理中心),将XX电信、XX移动、XX联通通信枢纽楼引入该中心。通过集约化建设管理,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信息管网系统。加大城域网的改造力度,在XX市核心节点之间,采用80100G的OTN技术组建环网,连接核心路由器,实现8T大容量的传输能力,满足智慧城市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通过采用ROADM、PTN技术,支持面向多业务融合的汇聚传送和统一交叉调

46、度,支持波长/子波长协同和灵活的光层、电层调度,便于业务快速扩展。逐步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实现高可信网络管理及智能控制,在全网形成“双平面、多核心、全冗余”的网络结构。在光网络改造的同时,实现整个网络数据交换设备的IPv6协议支持,以双栈方式为主,保证IPv6和IPv4在网络上动态有序共存,业务上保证IPv6用户的业务体验和IPv4相同,保证IPv6用户可以访问IPv4网络资源,保证IPv4用户在迁移到IPv6以后,不会造成对原有业务的使用损失,确保网络平滑升级。通过大量无源光网络的部署,采用单位能耗更低的传输设备,大幅降低整个通信网络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同时,通过新一代光网提

47、供更加丰富便捷的绿色信息应用产品,促进XX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3) 筑造无线江城XX市现有3G网络覆盖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未来无线城市建设会在此基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3G网络覆盖,并对现有网络优化,提高用户容量,增加上下行带宽,建成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基础网络。深化推进智慧政务、科教文化、公众信息服务、移动办公、数字城管、平安城市和无线应急指挥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无线宽带应用,构建无线城市应用体系。无线城市建设的规划策略包括:1)市场需求导向原则,2)先覆盖后容量原则,3)精确选点原则,4)融合组网原则。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 重点打造“3G+WLAN”为一体的“无线城市”网络。打造“3G+WLAN”为一体的“无线城市”网络,优化升级3G网络质量,快速实现城市热点区域的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形成立体的网络覆盖,系统推进各制式3G网络向4G网络的发展演进,鼓励企业参与TD-LTE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建设宽带无线城市。通过3G网络作为广域覆盖和容量负担的基础网络,对室外片区和室内区域整体覆盖,通过WLAN实现热点覆盖和容量分担,对片区/区域中的热点进行覆盖。无线终端在3G和WLAN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