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41783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doc(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某山区二级公路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精品文档.摘 要3ABSTRACT4前 言5课题背景5公路运输的功能,特点,地位及作用5我国公路现状5我国公路发展规划6设计背景6第1章 道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81.1 项目建设背景81.2 工程实施可行性论证8第2章 自然情况的影响分析92.1 自然情况对道路选线的影响92.2 自然情况对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的影响9第3章 技术指标的研究与确定103.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03.1.1 直线103.1.2 圆曲线103.1.3 缓和曲线123.1.4 行车视距123.1.5 平面视距的保证123.2 纵断面

2、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33.2.1 纵坡133.2.2 竖曲线143.3 路基153.3.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153.3.2 路基宽度153.3.3 路基高度163.3.4 路基压实163.3.5 边坡坡度173.4 路面要求173.4.1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73.4.2 路面等级173.4.3 路拱坡度183.4.4 路面排水18第4章 平面线形设计194.1 选线和定线204.2 出图26第5章 纵断面设计275.1.1 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要求275.1.2 注意平纵配合275.1.3 纵断面设计的步骤295.1.4 纵断面的竖曲线设计29第6章 路基及横断面设计326.1 路基设计3

3、26.1.1路基宽度326.1.2 路基超高设计326.1.3土石方量计算346.1.4土石方的计算和调配346.1.5排水设计376.2 路基边坡设计386.2.1 路堤边坡386.2.2 路堑边坡396.3 沟渠设计396.3.1 边沟设计396.3.2 截水沟406.3.3 排水沟416.4 路面排水设计416.4.1 确定路拱坡度416.4.2 路拱形式的确定416.4.3 路拱横向坡度42第7章 交通附属设施设计437.1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概述437.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437.2.1 标志设计437.2.2 标线447.2.3 安全护栏设457.2.4 其他附属设施设计47结论48

4、致谢49参考文献50摘 要本设计是铜溪中和村山区二级公路A段方案设计及附属交通设施设计。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全线)、纵断面设计(全线)、横断面设计(1km)、路基设计(1km)及交通附属设施设计(全线);同时计算出1km范围内的土石方挖填量,给出各部分内容相关的表格与图纸,包括逐桩坐标表、高等级直曲表、竖曲线表、土方计算表、平面线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以及路基设计表。关键词:山区二级公路,设计,交通设施设计ABSTRACTThis design is a A segment project of some mountain area Level-2 way design and

5、the subsidiary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design.。Mainly include Flat surface design(whole lines), vertical section design(whole lines) and cross section design(1 km), roadbed design(1 km) and transportation subsidiary facilities design(whole lines)。At the same time , we compute the scope to dig to f

6、ill quantity in 1 km ground square , draw the form and diagram paper related of each parts of contents , include the sit to mark form of every point , high grade straight line and curve form , curve form , the scope to dig to fill quantity form , Flat surface design diagram , vertical section design

7、 diagram , cross section design diagram and roadbed design form.KEY WORDS: level-2 way,subsidiary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design前 言课题背景公路运输的功能,特点,地位及作用公路运输分为直达运输、干线运输和短距离集散运输三种形式。因此,公路运输有通过运输和送达或集散的功能,尤其是送达或集散功能作为其它几种运输方式(管道除外)的终端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高速公路向网络规模的发展,利用高速公路的干线运输

8、功能,公路运输作为一种具有功能齐全(通过和送达或集散齐备)的运输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公路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又实现着快速性门到门运输和被称为零库存(just in time)的运输特点,促使着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 公路运输的灵活性和快速性主要表现在批量、运输条件、时间和服务上的灵活性以及时间上的快速性。由于公路运输的批量小和要求的运输条件相对宽松,所以在运输时间和服务水平上容易得到保障。也正因为如此,公路运输具有生产点多、面广的特点。我国公路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从完成的运量和周转量看,公路客

9、运已成为主要的客运方式,公路货运量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周转量也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公路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公路运输服务方式和经营主体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公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 公路交通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较差。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修建各种级别的公路近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然而,路网密度仍然较低,只相当于巴西的1/2,印度的1/5,美国的1/6,日本的1/30。公路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公路数量少、等级低、质量差。(2) 运输车辆的车型结构不合理,技术性能还较差(

10、3) 运输生产的效率,效益较低;(4) 运输经营组织与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输市场缺乏基础。我国公路发展规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产业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呈如下趋势:(1) 随着高速公路由单线向跨区域和全国网络的发展,开展公路快速客、货运业务;(2) 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WTO的加入,促使公路运输企业按规模化要求建立集约化经营的运输企业;(3) 公路货运业将纳入物流服务业发展的系统中,更强调在专业化原则上的合作,包括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与服务对象的合作;(4) 在经营管理方面

11、,现在许多运输企业都建立并运用了运输信息管理系统;(5) 运输组织方式按生产力水平分层发展。(6) 逐步加强运输规划,使公路建设及运输站场设施的配置与客货流规律更好地协调起来,同时还根据效率与效益原则,把运输服务向纵深推进。设计背景本次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土方调配等内容主要采用了由西安立德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软件(以下简称纬地),该软件是一套具有领先技术的工程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主要应用于测绘,道路设计,铁路设计和管道工程领域。纬地系统将道路设计所需的各种平面线形,纵断面坡度组合,横断面形式,超高方式等设计要素归纳为符合设计者设计习惯和思维的

12、“设计目标”概念,进行目标化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绘制线,点等几何图素。设计者是在三维数据模型中进行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的,其中各种地形信息,中线线位,超高控制,数模数据可互相传递,参考,辅助设计者设计出合理的平,纵,横断面组合。设计完成后,纬地系统能够自动绘出所需任意比例的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第1章 道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1.1 项目建设背景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平均气温1718.8oC,极端最高气温43 oC,极端最地气温-3.8 oC。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年平均雾天50天,平均风速1.75m/s。本地区地震烈度为IV。该地区的现有道路已经不能适应该地区交

13、通量增长的需要。1.2 工程实施可行性论证材料供给:沿线附近可采集到砂、碎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根据计划需要供应。第2章 自然情况的影响分析2.1 自然情况对道路选线的影响本设计的路段所在地区处于山区,途经当地重要农业区及经济开发区,选线时应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绕开经济开发区和民房。该地区属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错综复杂,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适当的掌握标准,提高线形质量。2.2 自然情况对道路路基路面设计的影响路基路面裸露在大气中,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应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从总体到局部,从大区域到具体路

14、段,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基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中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稳定性下降,出现破坏现象。(1) 地质条件沿线山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状况,山坡上1米以下是碎石土,山顶多有碎落现象,在碎落带地区设置碎落台,以堆积碎落岩屑和土石,便于养护时清理。(2) 气候条件该该区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平均气温1718.8oC,极端最高气温43 oC,极端最地气温-3.8 oC。平均降雨量1032毫米,年平均雾天50天,平均风速1.75m/s。本地区地震烈度为IV。(3) 建筑材料分布沿线附近可采集到砂,碎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

15、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根据计划需要供应。(4) 深路堑应加强边坡防护和防排水设计,高路堤应注意边坡稳定。第3章 技术指标的研究与确定 本设计为山区二级公路,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作为集散公路,混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设计行车速度宜采用60km/h。3.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1.1 直线3.1.1.1 直线的适用条件(1)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2) 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得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3) 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造有利的引道条件;(4) 平面交叉点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5) 双车道公路在适当

16、间隔内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较好的超 车路段。3.1.1.2 直线的最大长度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规定,山区二级公路最大直线长度为1200米,本设计速度不大于60km/k故无最大长度限制。3.1.1.3 直线的最小长度规定山区二级公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6V,即36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2V,即120米。当直线两端没有缓和曲线时,可直接相连,构成S形曲线。本设计中采用大半径曲线相连或曲线间通过缓和曲线构成S型曲线。3.1.2 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

17、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3.1.2.1 圆曲线的最小半径(1) 极限最小半径(2) 一般最小半径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3)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表3-1 圆曲线半径(m)技术指标山岭重丘二级公路一般最小半径 200极限最小半径 1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1500路拱19003.1.2.2 圆曲线的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3.1.2.3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

18、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400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用,设置曲线最小半径为150米。 3.1.2.4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9s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内的行驶距离。平曲线的最小长度:145.388m平曲线中圆曲线的最小长度取:45.388m3.1.2.5 关于小

19、偏角的曲线长规范规定:山岭重丘区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平曲线长度一般值是500/m,低限值是70m。3.1.3 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1)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2)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3) 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4) 符合视觉要求;因此,规范规定:山区二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3.1.4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速度,它是公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规范规定,二级公路设计视距应满足

20、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对于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停车视距St取40 m,超车视距Sc一般值取200m,低限值取150m。3.1.5 平面视距的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所遮挡,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线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遮挡时,则必须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当视野内有稀疏的成行树木,单棵树木或灌木,对视线的妨碍不大并可引导行车或能构成行车空间时,则可予以保留。3.2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2.1 纵坡纵坡的大

21、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行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纵坡、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3.2.1.1 最大纵坡汽车沿纵坡向上行驶时,升坡阻力及其他阻力增加,必然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一般坡度越大,车速降低越大,这样在较长的陡坡上,将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 、气阻、熄火等现象,导致行车条件恶化,汽车沿陡坡下行时,司机频繁刹车,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容易升温发热导致失效,驾驶员心里紧张、操作频繁,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尤其当遇到冰滑、泥泞道路条件时将更加严重。因而,应对最大纵坡进行限制。最大纵坡值应从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在纵坡段上行驶的安全

22、、公路等级、自然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规范对二级公路最大纵坡规定如下: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最大纵坡为 7%。本设计中设置最大纵坡为1.505%。3.2.1.2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的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顺利,防止水浸路基,规定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0.0%)或小于0.3%的坡度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3.2.1.3 最小坡长如果坡长过短,变坡点增多,形成”锯齿形”的路段,容易造成行车起伏频繁,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减小公路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公路的平顺性,应减少纵坡上的转折点;两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间的间距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同时也应保证在换档行驶时司机有足够的

23、反应时间和换档时间,通常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9s7415s的行程可满足行车舒适和插入竖曲线的要求。标准规定山区二级公路的 Smin=150m。3.2.1.4 最大坡长汽车沿长距离的陡坡上坡时,因需长时间低挡行驶,易引起发动机效率降低。下坡时,由于频繁刹车将缩短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一般汽车的爬坡能力以末速度约降低至设计车速的一半考虑,对坡度的最大坡长应加以限。标准规定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最大坡长如下表:表3-2 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的纵坡长度限制纵坡坡度(%)3456纵坡长度(m)120010008005003.2.1.5 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

24、合理运用最大纵坡、缓和坡段及坡长,应控制路线总长度内的平均纵坡,规范规定二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米)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为宜。并注意连续3000m路段范围内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i平均=h/L (52)式中 i平均平均纵坡h相对高差L路线长度3.2.2 竖曲线为保证行车舒适平顺、安全、视距良好及满足平、竖曲线组合的要求,在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3.2.2.1 竖曲线最小半径(1)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对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考虑:限制离心力不过大、汽车在跨线桥下行车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车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车前灯照射范围内的视距保证等

25、三个方面。规范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取Rmin=6000m的要求设计竖曲线设计中设置的凹曲线最小半径为6000米。(2)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确定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主要考虑保证汽车行驶视距和汽车能够安全行驶通过曲线段。通常当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附近时,由于变坡角的影响在司机的视线范围内将产生盲区。此时司机的视距与变坡角的大小及视线高度有密切关系。当变坡角较小时,不设竖曲线也能保证视距,但变坡角较大时,必须设竖曲线以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规范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取Rmin=9000m的要求设计竖曲线设计中设置的凸曲线最小半径为9000米。3.2.2.2 一

26、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满足上述凹、凸竖曲线的视距要求,但上述的最小半径,在条件较差时,并不是设计竖曲线所必须的最小值要求。标准规定在设计速度为60km/h时,凹形竖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为2000m;极限值为1400m;凸形竖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为1500米,极限值为1000米 ,竖曲线最小长度为35m。当然通常采用大于或等于上述一般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上述极限最小半径值。3.3 路基3.3.1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路基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法进行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影响路基

27、强度和稳定性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采取将其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设计排水设施时,应保证水流排泄畅通,并结合附近农田灌溉,综合考虑。修筑路基取土坑和弃土堆时,应尽量将取土坑、弃土堆平整成可耕地和减少弃土侵占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下的路基,应做好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地实际经验,进行个别设计。3.3.2 路基宽度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时,尚应包括这些部分的宽度。标准规定设计速度为60km/h时,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的车道宽度为3.5米,硬路肩宽度取0.75米(一般值)或0.25米(最小值),土路肩宽度取0.75米(一般

28、值)或0.5米(最小值)。3.3.3 路基高度路基高度有中心高度和边坡高度之分。中心高度是指路基中心线处设计标高与原地面标高之差。边坡高度是指填方坡脚或挖方坡顶与路基边缘的相对高差。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的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高度应根据临界高度并结合公路沿线具体条件和排水及防护措施确定路堤的最小填土高度。若路基高度低于按地下水位或地面积水位计算的临界高度,可视为矮路堤。使用边坡高度值作为划分高矮深浅的依据。填土高度小于1.01.5m,属于矮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8m(土质)或20m(石质)的路堤属于高路堤;填土高度在

29、1.51.8m范围内的为正常路堤。大于20m的路堑为深路堑。路基设计标高,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为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可与新建公路相同,也可采用路中线标高。设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3.3.4 路基压实公路路基的压实度应符合表53的要求:表列数值系重型击实试验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表内压实数值可减少2%3%。表33 路基压实表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路基压实度()零填方及挖方00.3000.8095填方路基00.80950.801.50

30、941.50923.3.5 边坡坡度3.3.5.1 路堑边坡坡度路堑边坡坡度,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石种类及其结构、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确定。当地质条件良好且土质均匀时,可参照规范所列数值范围,结合已成公路的实践经验采用。表3-4 路堑边坡表土和岩石种类边坡最大高度(m)路堑边坡坡度一般土201:0.51:1一般岩石1:0.11:0.53.3.5.2 路堤边坡坡度路堤边坡坡度,当路堤的基底情况良好时可参照规范规定出本设计的路堤边坡坡度为1:1.5(小于6m)。3.4 路面要求3.4.1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各级公路的行车道、路缘带、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硬路肩和紧急停车带均应铺筑路面。公路路面应根据

31、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公路等级、使用任务、性质、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结合路基进行综合设计。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达到平整、密实和抗滑的要求。各级公路路面可根据交通量发展需要一次建成或分期建成。3.4.2 路面等级路面等级一般按下表的规定选用。表3-5 路面等级公路等级采用路面等级汽车专用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级二级公路高级或次高级一般公路二级公路高级或次高级三级公路次高级或中级四级公路中级或低级3.4.3 路拱坡度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按表56规定的数值采用。土路肩横向坡度一般应较路面横向坡度大1%2%。表3-6 各种路面的路拱坡度路面类型路拱坡度()沥青混

32、凝土、水泥混凝土12其它黑色路面、整齐石块1.52.5半整齐石块 、不整齐石块23碎、砾石等砾料路面2.53.5低级路面343.4.4 路面排水各级公路,应根据当地降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时将降水排出路面,保证行车安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肩排水与中央分隔带排水组成;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肩横坡和边沟排出。第4章 平面线形设计本设计为山区二级公路设计,山区基本特征如下:自然特征:地面起伏,山丘连绵,沟谷与水岭较深,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上,地形对部分路段平,纵线性有约束。丘陵地形山势平缓,山形迂回,山丘连绵,地形多变,地物随地形变化而变化,农业较发

33、达,土地种植种类繁多,旱地经济林为主,居民点及建筑群时有出现。路线特征:路线以平曲线和竖曲线为主体构成空间线性;局部方案多,布线灵活,可能的路线走向多;路线平,纵,横三方面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约束较大;线性指标一般高,但指标变化幅度大。下面把所确定的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在设计中需要的一些技术指标汇总成表,见下表所示。表4-1 公路主要技术指标汇总公路分类一般公路公路等级二级公路地形山岭重丘计算行车速度(km/h)60行车道宽度(m)7.0路基宽度(m)10极限最小半径(m)125一般最小半径(m)20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500停车视距(m)40超车视距(m)200最大纵坡(%)6合成坡度(%

34、)10最小坡长(m)1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2000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140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0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最大直线长度(m)1200最小直线长度(m)同向曲线360反向曲线120以上为本设计所能用到的技术指标,如不全面将在后面的设计中给出。4.1 选线和定线设计的线形大致如下图所示:图4-1由地形图计算出起点、交点、终点的坐标如下:A/QD: (25000,33296) B/JD1: (25406,33184)C/JD2: (25810,33244) D/JD3: (26226,3

35、3164)E/JD4: (26660,33454) F/JD5: (27641,33408)G/ZD: (28078,33300)路线长,方位角计算(1) AB段 AB=(2)BC段 BC=(3)CD段 CD=( 4 ) DE段 DE=( 5 ) EF段 EF=( 6 ) FG段 FG=( 7 ) 转角计算(8)曲线要素计算曲线要素: 路线转角 L 曲线总长(m) T 切线长(m)E 外矩(m) J 校正数(m) R 曲线半径(m) 圆曲线长(m) (1)ABC段 已知 取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可得以下曲线要素:=86.509m=166.2985m=66.298m=12.772m=6.719m

36、特殊点桩号校核 A K0+000 +AB + 445.751 JD1 K0+445.751 - T - 86.509 ZH K0+362.601 + + 50 HY K0+412.601 + 1/2* + 1/2*66.298 QZ K0+445.751 +1/2*J + 1/2*6.719 JD1 K0+445.751由上表可得出JD1桩号=JD1桩号,故校核无误。(2)BCD段 已知,取圆曲线半径200m,缓和曲线长可得以下曲线要素:=78.714m=154.7145m=54.714m=7.5934m=2.713m特殊点桩号校核: JD1 K0+445.751 JD2 K0+868.605

37、 - T -78.714 ZH K0 +791.248 + + 50 HY K0+841.248 + 1/2* + 1/2*54.714 QZ K0+868.605 +1/2*J + 1/2*2.713 JD2 K0+868.605由上表可得出JD2桩号=JD2桩号,故校核无误。(3)CDE段已知,取圆曲线半径150m,缓和曲线长,可得以下曲线要素:=86.837m=166.858m=66.858m=12.897m=6.816m特殊点桩号校核: JD2 K0+868.605 JD3 K1+287.463 - T - 86.837 ZH K1 +204.034 + + 50 HY K1+254.

38、034 + 1/2* + 1/2*66.858 QZ K1+287.463 +1/2*J + 1/2*6.816 JD3 K1+287.463(4)DEF段已知,取圆曲线半径150m,缓和曲线长,可得以下曲线要素:=74.574m=154.3883m=45.388m=8.6495m=3.761m特殊点桩号校核: JD3 K1+287.463 JD4 K1+804.148 - T - 74.574 ZH K1 +731.454 + + 50 HY K1+781.454 + 1/2* + 1/2*45.388 QZ K1+804.148 +1/2*J + 1/2*3.761 JD4 K1+804.

39、148由上表可得出JD4桩号=JD4桩号,故校核无误。(5)EFG段已知,取圆曲线半径400m,缓和曲线长,可得以下曲线要素:=77.127m=153.6089m=53.609m=3.6408m=0.644m特殊点桩号校核: JD4 K1+804.148 JD5 K2+784.024 - T - 77.127 ZH K2 +707.219 + + 50 HY K2+751.219 + 1/2* + 1/2*53.609 QZ K1+804.148 +1/2*J + 1/2*0.644 JD5 K2+784.024由上表可得出JD5桩号=JD5桩号,故校核无误。4.2 出图平面设计结束后,利用C

40、AD软件绘制出平面CAD图形。第5章 纵断面设计5.1纵断面线形设计5.1.1 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要求对于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二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纵断面线形主要由纵坡和竖曲线组成,纵坡的大小与坡度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也反应了公路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坡度、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凹曲线的边坡顶点不要设在两边都是挖方路段,这样排水不利,使路基受到水的浸泡,降低路的寿命和使用质量。同时更应注意,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要设置小于3的缓和坡段,其距离要大于120米。相邻纵坡的代数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指标的确

41、定,详细情况见第5章所述。纵断面设计5.1.2 注意平纵配合5.1.2.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这种线形组合单调、呆板,行驶过程中路线视景不变,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感。尤其在高速行车时,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在交通比较复杂的路段,这种线形组合是有利的。设计中可采取措施来弥补景观单调的不足。5.1.2.2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凹形曲线组合这种组合具有较好的视距。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插入较短的凹形竖曲线,或插入小半径曲线(一般应大于最小半径的34倍),以免产生折点。(2) 两个凹形竖曲线间不要插入短直线,此时宜将两个凹曲线合并成一个凹曲线,可改善视觉条件。(3) 长直线的末端不宜插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5.1.2.3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凸形曲线组合这种组合视距条件差、线形单调,使司机对前方道路情况无法做出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