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31647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doc(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改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能研究.精品文档.诚信声明本人声明:我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本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题目: PVC改性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学院

2、: 材料学院 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 高材0702学号: 200721039 学生: 孙旭阳 指导教师: 武德珍 专业负责人: 李齐方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1) 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和综述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论文的写作能力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1) 查阅题目有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2) 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3) 制备出PVC改性的聚氨酯泡沫材料并对其力学等性能进行研究3主要参考文献1 M.MODESTI,N.BALDOIN,F.SIMIONI.Formic acid

3、as a co-blowing agent in rigid polyurethane foams J.Europe Polymer,1998,34(9):1233-1241.2 朱吕民,刘益军,等.聚氨酯泡沫塑料(第3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 张京珍.泡沫塑料成型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进度安排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起 止 日 期1查阅文献写综述及开题报告2011.02.162011.02.282设计实验流程及准备实验2011.03.01 2011.03.153进行实验及性能测试2011.03.162011.05.164分析实验数据及完成论文2011.0

4、5.162011.06.01PVC改性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制备硬质聚氨酯发泡材料的方法并制定出了基本的配方,还研究了如何加入PVC才能得到性能最好的泡沫产品。实验中试验了直接以PVC粉末、将PVC溶于溶剂中以及将PVC和增塑剂DOP混合三种加入方式。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的发泡剂对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两种发泡剂:化学发泡剂去离子水和物理发泡剂正戊烷。此外,还设计了一组研究PVC用量对泡沫性能影响的实验。随着PVC用量的增加泡沫的密度和压缩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实验得到的泡沫材料为闭孔结构,并且泡孔均匀,孔径约为500m。通过压缩强度测试、密度测试、热

5、失重分析(TGA)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关键词: 聚氨酯;硬质泡沫;聚氯乙烯;泡沫材料Preparation of Polyvinyl Chloride-modified Polyurethane Foam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dthepreparation ofrigid polyurethanefoammaterials and worked out abasicformula, also studiedhow to mix PVC into the formula with the best way. This experi

6、ment tried three methods to add PVC to the formula: mixing the PVC powder into formula directly; dissolving PVC firstly and mixing the PVC with DOP firstl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how thevesicant affecting the properties of foam. Twovesicanthave been used to product the foam: chemical vesicantwate

7、r and physical vesicantpentane. In additio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PVC to the foam. With the amount of PVC increasing, thedensity andcompressive strengthof foam hasalsoincreased. The structure of foamcell is closed and uniformed, the cell s diameter is about 500m. The pa

8、per characterized the product through the compressionstrength test, the density test,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TGA), the 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he optical microscope.Key words: Polyurethane; Rigid foam; Polyvinyl chloride;foam material目 录第1章 绪论1第1.1节 聚氨酯简介1第1.2节 泡沫塑料概述31.2.1泡沫塑料的定

9、义31.2.2 泡沫塑料的分类41.2.3 泡沫塑料的特性41.2.4 泡沫塑料的进展5第1.3节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6第1.4节 生产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体成分及各种助剂71.4.1主体成分71.4.2各种助剂8第1.5节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工程上的应用8第1.6节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发泡过程及发泡体系91.6.1聚氨酯发泡过程中的基本化学反应91.6.2聚氨酯泡沫塑料中气泡的形成过程111.6.2.1气泡核的形成111.6.2.2气泡的增长121.6.2.3气泡的稳定131.6.2.4热固性泡沫塑料的固化定性过程131.6.3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基本发泡体系14第2章 实验部分16第2.1节

10、 实验原料及主要物化指标162.1.1 实验原料及其主要物性指标162.1.2 实验仪器及测试仪器17第2.2节 产品合成路线172.2.1 合成聚氨酯主要反应的方程式172.2.2 制得泡沫产品的过程182.2.3 发泡材料的改进办法18第2.3节 产品表征19第3章 结果与讨论20第3.1节 纯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20第3.2节 以不同方式混入PVC对泡沫性能的影响22第3.3节 不同发泡方式对泡沫性能的影响24第3.4节 PVC用量对泡沫性能的影响27结 论32参考文献33致 谢35第1章 绪论第1.1节 聚氨酯简介聚氨酯(polyurethane)是聚氨基甲酸酯的简称,是由多元醇和多异

11、氰酸酯反应制得的一类主链上带有重复-NHCOO-基团的聚合物的总称。根据所用原料官能团数目的不同,可以制成线型结构或体型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聚合物的结构不同,性能也不一样。利用这种性质,聚氨酯类聚合物可以分别制成从液体到固体、从软质到硬质的涂料、黏合剂、塑料、纤维、橡胶等各种不同性能和类型的聚氨酯制品1。聚氨酯的开发历史应该追溯到有机异氰酸酯的合成。德国化学家沃尔茨(Wurtz)最早于1849年用烷基硫酸盐与氰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合成了烷基异氰酸酯:之后,化学家霍夫曼 (A.W.HOffmann)于1850年由双N-苯基甲酰胺化合物成功地合成了苯异氰酸酯:1884年,亨切尔(Hentsche

12、l)等人将胺类化学物质与光气反应合成了异氰酸酯:后来德化学家拜尔(Bayer)及其同事们对异氰酸酯的加聚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可以生成各种聚氨酯及聚脲化合物,但实用性还不大。193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罗瑟斯 (WH.Carothers)发明了尼龙,刺激德国想获得一种类似产品与其竞争,加速了拜尔对聚氨酯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1,4-丁二醇的加聚反应可以制得链状的聚氨酯,产品具有热塑性、可纺性,能制成塑料和纤维。当时在商业上将这种树脂命名为伊加密U(Igamidu),由这种树脂熔融纺丝制得的纤维称为贝纶U(PerlonU)。在德国发展聚氨酯的同时,美国,首先是杜邦的研究人

13、员,也开始对异氰酸酯进行研究。1941年首先被德国人利塞 (TLieser)获得了二异氰酸酯和二羟基化合物起反应的专利权。次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卡特林 (W.E.Catllin)、汉福德(Hanford)和霍姆斯(HolmeS)等也得到了专利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星野、岩仓等也研究了二异氰酸酯的反应,成功地合成了聚六亚甲基四亚甲基氨基甲酸酯,并将其命名为坡卢冉(Poluran),但一直没有工业化。德国拜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对二异氰酸酯及羟基化合物的反应进行研究,制得了硬质泡沫塑料、涂料和胶黏剂。1945-1947年间,美国对德国的几种科技和工业情报刊物调查之后,激

14、起了美国工业,特别是与空军有关工业的兴趣。1947年杜邦公司和孟山都公司建立了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试验装置,在固特异航空公司 (GoodyearAlrcraftcorp.)、洛克希德航空公司进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造。当时,聚氨酯的优良性能己被人们公认,但其高价格阻碍了工业应用。直到1952年,拜尔公司报道了软质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成果,才改变了这种情况。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重量轻、密度低,有很高的比强度,这些特点给聚氨酯的扩大应用打下了基础,所以一般将1952年作为聚氨酯工业开始的一年。聚酯型软质泡沫塑料虽然性能优良,但成本较高,价格较贵,因此促使人们寻找比聚酯价廉的树脂来取代它。

15、美国杜邦公司首先用聚四亚甲基醚二元醇来代替聚酯制造软质泡沫塑料,后来改用以廉价的氧化烯烃、蓖麻油等为原料制备的聚醚树脂用于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生产。用这种聚醚制得了泡沫塑料性能较好,价格较低,使聚氨酯工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可以说,聚氨酯泡沫塑料是由聚酯型开始,从聚醚型发展起来的。在泡沫塑料的制备工艺技术方面,在聚醚型泡沫生产初期,采用“二步法”工艺,即先制备预聚体,再加入各种助剂,比较复杂。1958年底,美国莫贝(Mobay)公司和联合碳化物公司 (UnionCarbideCo.)采用了催化活性高的三亚乙基二胺(三乙烯二胺)作为发泡催化剂,并结合采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以后,开辟了一直沿用至

16、今的“一步法”工艺技术。之后发现采用复合催化剂对聚氨酯反应更有效,最常用的是叔胺和有机锡类化合物。在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工艺中,配方是个重要因素。目前可以做到利用各种不同原料,通过改变配方制备各种不同密度、不同性能、满足不同应用的泡沫塑料,软的可以赛棉花,硬的可以比木材,十分自如。聚氨酯泡沫塑料起始于硬质,开始时用作飞机机件的包芯材料和填充材料、船舶浮力材料和绝热材料,以后逐步推广到其它各方面的应用。软质泡沫出现后其性能超过了泡沫橡胶,作各种垫材和衬里十分合适,从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硬泡,大量代替了木棉、棉絮和其它衬垫材料。1961年,采用蒸汽压较低的聚合多异氰酸酯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提高了

17、硬质泡沫塑料的性能并减少了施工时的毒性,大量地应用于现场喷涂工艺,使硬质泡沫塑料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我国聚氨酯工业起步于1958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大连与上海均以聚酯多元醇为基合成聚氨酯软泡生产线,而江苏省化工研究所以方禹声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开创了以聚醚多元醇为基合成聚氨酯软泡、硬泡、弹性体、胶豁剂等系列产品,并建成几个几千吨级原料生产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引进万吨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装置与技术,以及石化系统引进万吨级聚醚多元醇生产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全面发展。八十年代以来,聚氨酯泡沫塑料用各类

18、助剂发展迅猛。其中胺类催化剂发展较快,双(二甲胺基乙基)醚已由江苏省化工研究所攻关成功并已商品化,商品名JSPC1。金坛助剂厂等几家工厂生产的N,N-二甲基环己胺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有广泛的用途。用于模塑发泡的多种新型催化剂,包括延迟催化剂也已商品化2。第1.2节 泡沫塑料概述1.2.1泡沫塑料的定义泡沫塑料是以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内部含有无数微小泡孔的塑料泡沫塑料,又称为微孔塑料或多孔塑料3。现代技术几乎能把所有的热固性和热塑性树脂加工成泡沫塑料。主要品种有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酚醛、脲醛等泡沫塑料。1.2.2 泡沫塑料的分类泡沫

19、塑料常用以下三种分类方法3。(1)按泡沫硬度可分为软质、硬质和半硬质三类泡沫塑料。在23和50%的相对湿度下,软质泡沫塑料弹性模量小于70MPa;硬质泡沫塑料弹性模量大于700MPa;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模量70700MPa。(2)按泡沫密度可分为低发泡、中发泡和高发泡三类泡沫塑料。低发泡泡沫塑料密度在400 kg/m3以上;中发泡泡沫塑料密度在100400 kg/m3之间;高发泡泡沫塑料密度在100 kg/m3以下。(3)按泡沫结构分类可分为开孔和闭孔泡沫塑料。所含泡孔绝大多数都是相互连通互相通气的泡沫塑料称为开孔泡沫塑料。所含有泡孔绝大多数都是互不连通孤立存在的泡沫塑料称为闭孔泡沫塑料。1.

20、2.3 泡沫塑料的特性泡沫塑料具有以下特性3。(1)密度低。泡沫塑料中有大量气泡存在,其密度约在10500 kg/m3。(2)减震性好。泡沫塑料在受到冲击载荷时,泡孔中的气体受载荷作用而压缩,外力消失而回弹,这种压缩、回弹会消耗掉冲击载荷能量。(3)隔热性优良。由于泡沫塑料中有大量气泡,泡孔内气体的热导率比塑料低很多,所以泡沫塑料的热导率很低。(4)隔音效果好。泡沫塑料隔音效果是通过吸收声波能量,使声波不能反射传递而达到的。(5)比强度高。由于泡沫塑料密度低,比强度自然要比非发泡塑料高。泡沫塑料的力学强度随发泡倍数的增加而下降,一般微孔或小孔泡沫塑料强度高。1.2.4泡沫塑料的应用由于泡沫塑料

21、具有优良的特性,所以在日用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工业、航空航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减震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保暖材料、隔音材料、电器材料、日用品、医疗用品、船舶、车辆、飞机等方面3。1.2.4 泡沫塑料的进展近些年来发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新的泡沫材料也不断出现3。(1)微孔发泡工艺微孔发泡(或超微孔)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普通泡沫塑料的泡孔直径一般为150250m,而微孔泡沫泡孔直径不大于50m (超微孔小于30m),泡孔密度1091013泡孔cm-3之间。微孔发泡泡沫塑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包括高冲击强度、高疲劳寿命、高热稳定性、更好的隔热、绝缘性等特点。但其加工难度比较大,

22、一般采取间歇加工工艺和连续挤出工艺。(2)注射结构发泡技术结构发泡技术包括注射、挤出两种成型方法,其中注射结构发泡技术是注射成型技术中的一种改进技术。它既保留了注射成型工艺中的许多优点,又避免了传统注射工艺中的一些问题,还能减轻泡沫塑料质量。结构发泡技术还可模塑大型复杂泡沫塑料、使用低成本模具、可多模同时操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结构发泡多采用多点低压注塑技术进行生产。(3)吹塑发泡技术吹塑发泡技术是一种新工艺,其基本过程与普通塑料的中空吹塑成型相似。一般使用氮气作为中空吹塑发泡剂,生产出低发泡中空吹塑泡沫塑料。日本的一些公司共同开发了一种将吹塑成型与发泡成型相结合的结皮发泡成型技术,其关键工艺

23、是外皮树脂(型坯)未冷却固化时就立即将发泡泡沫注入该中空体内。再用蒸汽将此发泡泡沫加热,使发泡泡沫互相结合,同时使此泡沫与外皮树脂的内面熔合,冷却后即成为结皮中空发泡泡沫塑料。(4)新型发泡聚合物聚丙烯是聚烯烃中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种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刚性、优良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是制备发泡泡沫塑料的的首选材料。但通用聚丙烯在发泡温度下表现出熔体强度的骤降,使泡体黏度难以控制,甚至塌陷,很难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泡沫塑料。比利时MOTELL公司开发出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是一种含有长支链的聚合物,这种均聚物的熔体强度是具有相似流动性的通用聚丙烯的9倍,可生产出密度低达15kg/m的聚丙烯发泡片材。而通

24、用聚丙烯通过共混改性、接枝交联等手段也可生产出高熔体强度的聚丙烯,对发泡非常有利。(5)新型发泡剂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替代CFC系列的物理发泡剂的研究和开发相当活跃,新的发泡剂不断出现。有的新型发泡剂是临界的氮气或二氧化碳,可生产出泡孔直径在100200m之间的泡沫制品,而且该发泡剂还可用于工程塑料的发泡。第1.3节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可分为软质、半硬质和硬质三种类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声学性能、电学性能和耐化学性能,其密度大小及软硬程度均可以随着原料和配方的不同而改变。它不必像聚乙烯、聚氯乙烯等聚合物那样,需先将单体聚合成粒后才能加工成泡沫塑料,而可以

25、直接从单体原料一次加工成聚合物泡沫塑料,省去了聚合、分离、精制、挤出成粒等中间工序。聚氨酯合成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多元醇或多异氰酸酯的化学结构(如官能度、分子量、分子链的大小、结构和形态)、规格、品种等调节配方组合,制出各种性能和用途的终端制品,如导电、导磁、耐高温、耐低温、耐磨、阻燃、高回弹、慢回弹、高密度、低密度、网状泡沫、亲水泡沫等泡沫塑料,满足国民经济中各个工业领域提出的各种技术要求,因此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特别在家具、床具、运输、冷藏、建筑、绝热等部门使用得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近年来,聚氨酯泡沫塑料又在农业、医药卫生、三废治理、节能、宇宙飞

26、行、国防军事尖端等领域开辟了新的用途,成为塑料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品种之一。因此,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化以来,它的发展一直非常迅速,到目前为止,除聚烯烃、聚氯乙烯、酚醛、氨基塑料等大吨位的塑料品种外,在某些工业发达的国家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产量已上升到第六、七位1。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Rigid Polyurethane Foam,简称RPUF)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是指在一定负荷作用下不发生明显形变,当负荷过大发生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聚氨酯泡沫塑料1。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由多元醇、异氰酸酯和各种助剂制得,因其泡孔以闭孔为主,使用CFCS作发泡剂时发泡气体保留

27、在泡孔内,所以它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较低的密度、一定的强度和硬度,电学性能、隔声抗震效果优良,经过添加剂处理,又能提高阻燃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冰箱、家具、包装、造船、石油化工等行业。由于其极低的导热系数和耐水性,以及密度小、比强度高、易切割等特点,其应用在冰箱、冷藏柜的保温,建筑业上屋顶墙体窗户地面管道等的保温,工业上水、水蒸气等保温、保冷管道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另外它还应用于造船工业中船体的防湿和堵漏,而在包装工业中由于硬泡的增强作用不需昂贵的木质包装箱运输,纸板即可满足要求4- 5。随着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机械强度的不断提高,它作为结构材料用于支撑、

28、填充等方面的前景将日趋广阔。第1.4节 生产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体成分及各种助剂1.4.1主体成分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是聚氨酯发泡体系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有机异氰酸酯工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至今,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6。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形成了以引进技术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为主,辅以自主开发的技术生产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等小吨位品种异氰酸酯的生产格局2。1.4.2各种助剂1.4.2.1发泡剂1.4.2.

29、1.1化学发泡剂化学发泡剂的发泡原理是根据异氰酸酯分子结构中的异氰酸根基团可以和发泡剂分子上的羟基、氨基等多种基团发生反应,产生的小分子气也(如CO2)被封存于固化后的体系中,就形成了泡孔。化学发泡剂中最普通的就是水,因其污染小、成本低、工艺简便、发泡效果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7。1.4.2.1.2物理发泡剂物理发泡剂主要是一些低沸点的小分子,常温下一般是液体,其发泡原理是依靠酸酯与多元醇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使发泡剂温度升至沸点以上,形成气体,产生泡其中氟里昂发泡剂是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理想的发泡剂。1.4.2.2泡沫稳定剂泡沫稳定剂对于聚氨酯泡沫材料中泡孔的形成、稳定、孔径大小的调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30、用,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有机硅泡沫稳定剂,主要由低含氢聚硅氧烷和端烯丙基聚醚在铂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制得。1.4.2.3扩链剂1,4-丁二醇、1,4-环己二醇和对苯二酚-双(p-轻乙基)醚三种不同结构的二元醇可作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扩链剂8。当硬质聚氨酯泡沫密度相对较小时,1,4-丁二醇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压缩强度。三种扩链剂中,仅有对苯二酚-双(p-经乙基)醚对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有贡献。而与不含扩链剂的硬质聚氨酯泡沫相比,三种扩链剂对提高材料的热降解反应活化能均无贡献。第1.5节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工程上的应用聚氨酯硬质泡沫材料在工业和民用设施上有广泛的应用。在建筑业上,主要是利用聚氨酯硬质泡沫较

31、低的导热系数和吸水率,将其用于保温防水材料9-12。现场喷涂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导热系数一般只有0.021 WM-1K-1左右,广泛采用CFC-11替代技术时,硬泡(除真空绝热板)的即时导热系数最低可低达0.019WM-1K-1,而且蓄热系数很小,是目前工程上常用的其它材料无法相比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分子不亲水,独特的闭孔结构使它具有极高的水蒸气渗透阻隔性和良好的不透水性,另外还有吸音降噪14、抗震、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徐归德15总结了硬质聚氨酯泡沫作为屋顶、墙面、地面等保温材料的应用和施工技术,其施工工艺简单,既节能又环保,值得大力推广。郭晓飞16等研究了应用于寒冷地区建筑外墙保温的硬质聚氨酯泡沫,

32、从原料、工艺、设备等方面,介绍适合寒冷地区的建筑外墙聚氨酯现场喷涂保温系统。硬质聚氨酯泡沫在公路、铁路方面也已得到了应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已经在公路行业得到了应用,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外技术己实践多年,最主要的为优特(URETEK)方法17-19。此方法1980年于芬兰发明,之后迅速传至全世界。1988年在英国开始工业应用,主要用于混凝土板的支撑、抬升和重置水平,地基增强,填充管线和大的孔洞。URETEK技术所用的聚合物主要组成即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将液体原料通过地面钻出的孔洞注入地下的孔隙中,发泡固化形成填料。相关专利称其组分反应时间约为30秒,10分钟可基本固化完全。泡沫塑料泡孔孔径0.05-0.

33、5mm,发泡倍率30左右,闭孔率90%以上(雷明顿方法),硬度约为70。其密度可在10kg/m3压500范围内变化,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可达10MPa以上,剪切强度约为5MPa,断裂伸长率低于10%,拉伸强度约为7MPa。URETEK技术由于其快速、经济、地面损坏程度小、材料性能优异、耐久性强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第1.6节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发泡过程及发泡体系1.6.1聚氨酯发泡过程中的基本化学反应在聚氨酯发泡的整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先后或同时发生,并且互相影响。深刻理解并尽可能地控制各个反应的速率和程度对得到性能优良的泡沫塑料非常重要。主要反应包括以下几个1。(1)异氰酸酯

34、与羟基反应,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聚醚、聚酯或其它多元醇)反应生成聚氨基甲酸酯:(2)异氰酸酯与水反应,带有异氰酸酯基团的化合物或高分子链节与水先形成不稳定的氨基甲酸,然后分解成胺和二氧化碳。胺基进一步与异氰酸酯基团反应生成含有脲基的高聚物。上述两项反应都属于链增长反应,后者还生成二氧化碳。因而既可看成是链增长反应,又可视作发泡反应。通常在无催化剂存在下,上述异氰酸酯与胺基反应速率是很快的,所以在反应中不但使过量的水与异氰酸酯反应,而且还能得到高收率的取代服,且很少有过量的游离胺存在。这样,可以把上述反应直接看作是异氰酸酯与水反应生成取代脲。(3)脲基甲酸酯反应,氨基甲酸酯基团中氮原子上的氢与异

35、氰酸酯反应,形成脲基甲酸酯。上述反应均属于交链型反应,一般说来,反应速率较慢,在没有催化剂存在下,需在H于130下反应,在较高温度下,则反应速率较快。缩二脲和脲基甲酸酯链节都不太稳定,在较高温度下又能和过量的胺基反应生成脲基和氨基甲酸酯。综合上述四种反应概括起来有下列三种类型即:链增长反应、气体发生反应和交链反应。在聚氨酯泡沫制造过程中,这些反应都以较快的速度同时进行着。在催化剂存在时,有的反应甚至在几分钟内即能大部分完成。最后形成具有高分子量和一定交联度的聚氨酯泡沫体。1.6.2聚氨酯泡沫塑料中气泡的形成过程气泡的形成过程是首先使气体溶解在液态聚合物原料中,形成饱和溶液,然后通过成核作用形成

36、无数的微小泡核,气泡核增长而形成气泡。所以泡沫塑料的成形和定形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气泡核的形成、气泡的增长、气泡的稳定。这三个阶段的成形机理、影响因素各不相同3。1.6.2.1气泡核的形成(1)气泡核形成的过程塑料发泡过程的初始阶段是在塑料熔体或液体中形成大量的气泡核,然后使气泡核膨胀成泡沫体。所谓气泡核就是指原始微泡,也就是气体分子最初聚集的地方。在聚合物液相中增添了气体相,气体分布在溶液中产生泡沫。如同时加入很细的固体粒子或微小的气泡核,就出现了作为气体的第二分散相,有利于泡沫的形成。所加入的有利于气泡形成的物质称为成核剂。气泡核的形成阶段对成型泡沫体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若在液态体

37、系中能同时出现大量均匀分布的气泡核,则将有利于得到泡孔细密而均匀的泡沫体。反之则泡沫体密度较低、泡孔大且质量较差。所以在发泡过程中控制好气泡核的形成阶段是非常重要的。(2)气泡核形成的条件把化学发泡剂加入到液体混合物中,经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就会形成气液溶液。随着生成气体的增加,溶液成为饱和状态,这时气体就会从溶液中逸出形成气泡核,这时溶液中形成气液两相。气液溶液中形成气泡核的过程称为成核作用。成核有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之分。1.6.2.2气泡的增长(1)气泡的增长过程增加溶解气体量,升高温度,使气体膨胀和气泡合并有利于促进泡沫增长。气体从小气泡中形成气泡后,气泡内气体压力与其半径成反比,气泡越小

38、,内部压力就越高。当两个尺寸大小不同的气泡靠近时,气体从小气泡中扩散到大气泡中而使气泡合并。同时,通过成核剂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气泡的数量,加上气泡膨胀使气泡的孔径扩大,这样就使得泡沫体不断胀大。所以气泡形成后气体的受热膨胀和气泡之间的合并促使气泡不断地增长。(2)气泡增长的影响因素影响液体中气泡膨胀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为两大类:一类是原材料,包括原材料的品种及用量,如发泡剂的类型、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等;另一类是成型加工条件,包括成型工艺过程、工艺条件和设备结构参数等,如成型的温度、压力、剪切速度和模头的几何参数等。在整个发泡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塑料的熔融粘度降低,局部区域过热(一般称为热点)

39、,或由于消泡剂的作用,使得树脂熔体局部区域的表面张力降低,会促使泡孔壁膜减薄,甚至造成泡沫塑料的崩塌。要控制气泡的膨胀过程,必须了解气泡膨胀的动力和阻力,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影响气泡膨胀的因素很多,如聚合物的流变性能、发泡剂和成核剂的类型和用量、成型工艺及设备结构参数等。在气泡增长过程中,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粘度是阻碍气泡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的作用程度要适当。为了得到泡孔均匀、细密、质轻的优质泡沫塑料,在发泡成型时,首先应在熔体中同时形成大量分布均匀的气泡核和过饱和气体。熔体中过饱和气体的总量与气泡核数之比决定了气泡的大小。气泡表面积之和与熔体外表面积之比越大,过饱和气体从熔体中扩散到

40、气泡表面进入气泡的数量就越多。这样可以减少气体从熔体外表面丧失的量,提高了气体的利用率。假如气泡核的数量太少,就会使较多的气体从熔体的外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结果每个气泡核得到的气泡量可能会多一些,但总的气体利用率是低的。1.6.2.3气泡的稳定(1)不稳定因素气液相共存的体系多数是不稳定的。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由于气泡的不断生成和膨胀,形成了无数的气泡,使得泡沫体系的体积和表面积增大,气泡壁的厚度变薄,致使泡沫体系不稳定。己经形成的气泡可以继续膨胀,或者气泡之间合并,或者出现气泡塌陷、破裂,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气泡所处的条件。对于低黏度液体中的泡沫,通常由于气泡壁的排液现象,造成气泡的破裂和塌

41、陷。气泡壁不断变薄,最后导致气泡壁破裂。(2)泡沫稳定方法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由于气泡的不断生成和增长形成了无数的气泡,使得泡沫体系的体积和表面积增大,气泡壁的厚度变薄,致使泡沫体不稳定。引起泡沫塌陷或破裂等的不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稳定泡沫。第一种是在泡沫配方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有利于形成微小细泡,减少气体的扩散作用,可促使泡沫稳定,例如在成型聚氨酯泡沫塑料中可加入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第二种是提高聚合物的熔体黏度,防止气泡壁进一步减薄以稳定泡沫体。或者通过对聚合物的冷却或增加聚合物的交联作用来提高聚合物的熔体黏度。1.6.2.4热固性泡沫塑料的固化定性过程热固性塑料发泡

42、成型的固化机理与热塑性塑料有所不同,热固性塑料的发泡成型与缩聚反应是同时进行的,随着缩聚反应的进行,增长的分子链逐步形成网络,反应液体的粘弹性逐渐升高,流动性逐渐下降,最后反应完成,达到固化定型。泡沫体的固化是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要提高热固性塑料泡沫体的固化速度,应加速缩聚反应,加快使分子形成网状结构的速度。加快热固性泡沫塑料的固化过程,一般通过提高加热温度和加催化剂等途径实现。因为热固性泡沫塑料的粘弹性和流动性取决于分子结构交联的程度,因此气泡的膨胀和固化必须与聚合物缩聚反应的程度相适应。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关系比较复杂,因此热固性泡沫塑料的固化定型的控制难度比热塑性泡沫塑料大。对于硬

43、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来说,如果发泡体系中异氰酸根基团和经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为1,过量的异氰酸酯或多元醇会对整个发泡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的多元醇对发泡过程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比如以胺类为起始剂合成的多元醇对发泡和聚合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如果异氰酸根基团和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其发泡过程主要通过发泡剂、催化剂和泡沫稳定剂来控制。多数对聚氨酯发泡体系的研究认为,发泡初期产生的气泡核是均匀地分布在体系中的。但事实上,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要原料组分如PAPI和聚醚多元醇有较高的初始粘度,使得发泡剂(水)在其中难于均匀混合,从而一开始水与PAPI反应生成的CO2气体在体系中的分布就不均匀。尽管

44、溶解和扩散过程可以改善CO2的分布,但在较高黏度的体系中及较短的时间内,这种改善效果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生成的气泡核在体系中的某些地方含量较少,而在另一些地方又富集较多。当进一步反应,水含量较多的部分产生较多的反应热和气体,反应生成的热使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反应生成更多的气体,局部形成相当高的气体压力,气体在高的压力下很快与前期形成的气泡核作用,使气泡核快速膨胀,从而形成较大的气泡。相反,在水分布较少的地方的气体压力较小,气泡核膨胀较慢,形成的气泡较小。从此时就出现了泡孔形状的不均匀性。当气泡进一步胀大,出现气泡之间的碰撞,产生破泡,使两个气泡合并形成更大的气泡。也有一些气泡,尽管距离很近,

45、有相互作用,但并未破泡合并,因粘度急剧增大,各自的形状最终被保持了下来,因此,彼此之间的树脂膜很薄,两者不是点接触,而是一个较大的面接触。还有些小气泡在体系粘度急剧升高的过程中,与大气泡碰撞破裂,但因黏度特别大,树脂不可能流动使两者形成一个规则的球面体,而是产生两球冠相交的复杂形体。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过程,最终使得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结构成为一个复杂的具有多种形状的复合泡体结构。不难想象,当发泡剂含量较少,即泡沫塑料的密度较高时,形成的气泡体积较小、数量较少,树脂的相对含量较高,气泡在形成过程中彼此间的碰撞、合并机会要少得多。所以其球形泡孔更完整一些,且气泡直径范围和平均直径都要小得多15。1.

46、6.3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基本发泡体系发泡配方和发泡工艺是决定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最终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发泡配方中,异氰酸酯和多元醇是两个主要反应原料,后者对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更大一些。一般来说,凡硬质泡沫塑料所采用的多元醇大都是官能团多、羟基高、分子量较低的聚醚(或聚酯)多元醇,它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后,其分子中网状结构多(即交联点多且稠密),所得泡沫塑料硬度大、压缩强度较高、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也较好。硬质泡沫塑料需要多元醇的羟值官能度在38,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约在400800之间,其羟值当量约在100左右(羟值当量=相对分子质量/羟基官能度),这样形成的聚氨酯分子中的交联点之间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

47、100150之间。聚醚或聚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速率随其结构不同而各异,其中伯羟基反应最快,仲羟基次之,叔羟基最慢。这主要是由于多元醇中活性氢原子转移难易程度不同的缘故。同一级羟基聚酯或聚醚多元醇的反应性,也因微量酸碱的存在、基团的浓度、NCO/OH摩尔比以及羟基位置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比如同一条件下,官能度相同的聚醚或聚酯多元醇,凡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反应活性就高。第2章 实验部分第2.1节 实验原料及主要物化指标2.1.1 实验原料及其主要物性指标实验中采用的实验原料及其主要物性指标如表21所示:表21 实验原料及主要物性指标药品缩写牌号/规格生产商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PM-200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聚醚多元醇H-4110H-4110天津石化三厂三乙醇胺TEA分析纯北京化工厂有机硅泡沫稳定剂AK8805AK8805南京德美世创公司四氢呋喃THF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化学纯北京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1,4-丁二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