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24214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精品文档.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Graduatio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The Research on the NPA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Undergraduate: Zhou ShiranSupervisor: Zhou ZhouMajor: EconomicsSchool of Public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3摘 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

2、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银行经营的信贷资产风险极高,其质量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发展,更是对金融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量逐年累计,情况日益严峻,虽然近年通过政府、银行等机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随着08年金融危机和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不良资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所以,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仍是深化银行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不良资产的产生与发展也存在极强的特殊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不良资产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接着综合分析了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在回顾美国、日本、波兰的处理方式的

3、情况下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虽然我国采用传统的处置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种手段的弊端日益暴露。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最受瞩目的金融创新手段,为我国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选择。文章最后为我国在关键转型期的不良资产处置给出了几点合理建议,主要包括促进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以及建立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 现存问题 解决对策AbstractChinas commercial banks play a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4、 operation. However, the risk of banks credit assets is extremely high The quality concerns not only the bank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a major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orde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accumulated a number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year by year and the situation b

5、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nd chang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non-performing assets have increased in some degree,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have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rat

6、e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remain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deepening banks reform.Based on our countrys special situati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are extremely special. Thi

7、s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and the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th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as well a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s for the problem of how to deal with t

8、he non-performing assets, this thesis concludes some experience grounded o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Polands, which are worth learning. Although our traditional means for dealing with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ifferent kind of means increasin

9、gly exposed. Asset securitization is the most popular means in recent decades, which has provided a new choice for us to dispose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ispose the non-performing assets in such a critical transition period for China will be given: Includ

10、ing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mprove bank credi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mature capital market.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11、 Non-performing asset,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s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1 绪 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国外研究现状11.2.2国内研究现状2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2 我国不良资产现状及其成因分析42.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42.1.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42.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52.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62.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92.3.1国有企业亏损因素92.3.2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影响102.3.3政府干预因素112.3.4银行内部因

12、素112.3.5金融制度不合理因素122.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122.4.1不良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22.4.2对银行自身的不利影响。122.4.3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13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143.1几个典型国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143.1.1美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143.1.2波兰对不良资产的处置143.1.3日本不良资产的处置153.2基本经验15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174.1我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传统手段的局限性分析174.2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模式194.2.1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194.2.2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程序2

13、0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建议22参考文献241 绪 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使金融效率有飞跃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金融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成员国都经历过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中半数以上是由不良资产问题引起的。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银行不良资产都是威胁银行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也是阻碍一国金融体系良好运行的重大难题。银行大厦一旦坍塌将作用于整个经济系统,不利于我国经济平稳、高速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作为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中枢神经的银行业及其不良资产问题,它

14、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融通资金功能的实现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形成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对开放,届时银行业将面临更多来自国外的严峻挑战,在这个特殊的时点讨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方案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Tohnny.P.Chen(2008)对美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进行研究,并对日本和韩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宏观环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Stiglitz和Greenwald(2005)提出信贷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增长阶段不良贷款趋于下降很容易使商业银行对经济前景盲目乐观,进

15、而过渡扩张信贷规模儿忽视其风险。当经济衰退时暴露出来得不良贷款将通过侵蚀利润和资本的方式对银行的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以社会“信用链条”断裂的形式出发银行系统的崩溃。Ball和Feltenstein(2001)采用一个地区(存在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银行数据建立均衡模型,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评估该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的特殊原因和带来的巨大危害。John P. Bonin和Yipping Huang(2001)估计,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和之后分别为24%和29%Gregory C. Chow(2001)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解决坏账问题,可以让人行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冲销坏账,但是这种做法

16、极大可能引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Obay(2000)采用200家商业银行的1995年财务数据,应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得出:采用资产证券化手段的商业银行具有较低的资本风险。1.2.2国内研究现状胡海峰、曲和磊(2009)认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83年之前为第一阶段,只有很少量的不良资产产生;(2)1984年至1990年为第二阶段,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后,不良资产开始出现,总额较少不超过2000亿元;(3)1991年至1998年为第三阶段,不良资产数额急剧增加,由于经济过热、国企破产等原因到98年底不良资产已达2万亿元;(4)1998年至今为第四

17、阶段,在政府、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共同努力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总体都是下降的趋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公有资产研究中心(2007)指出,截止到2006年底,四家AMC均完成了财政部确定的现金回收率指标,现金费用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完成了确定的目标经营责任制任务。钟京华(2006)认为,造成不良资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成本和经济转轨付出的代价,还有就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银行资金财政化等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周小川(2004年)指明不良资产主要的五个来源:30%为投入国企造成;30%因为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20%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造成;剩下10

18、%与地方行政、司法环境相关。彭慧(2004)指出我国已基本具备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客观条件。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间横向比较的方法。首先分析了我国不良资产特殊的形成原因和现在的规模,然后对美国、日本、波兰三国的不良资产问题及处置方式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得出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能够更好的借鉴从而更好的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搜集各类官方数据和文献,尽可能找出不良资产问题的现实情况,同时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以便对不良资产问题有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2 我国不良资产现状及其成因分析2.1我国商业银行

19、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2.1.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银行资产的定义首先理解银行资产的概念,它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商业银行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主要内容包括:现金、证券投资、客户贷款、同业拆放和回购协议下购买的证券以及其他资产。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其界定银行不良资产一般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预期收益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现金资产由于流动性强的特点基本没有风险;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以及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我国银行是不允许进行证券业务操作的,所以也没有证券投资的风险;第四类银行资产

20、所占比例较小加之信誉高一般风险也很小;其他资产是与银行的主营业务无关是附属资产。综上,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源于客户信贷资金,本文的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银行的不良贷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划分贷款的标准是基于借款人的还款状况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其中后三类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开始推行“五级分类法”。将贷款资产根据其内在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银行不良贷款。 表2.1 五级分类法正常贷款指借款人能够完全履行合同,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银行没有理由怀疑借款人足额偿还本息的能力。贷款损失的

21、概率为0关注贷款指尽管借款人现在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对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将受到影响。贷款损失的概率5%次级贷款指还款人的偿还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或缺陷,依靠正常营业收入已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需通过对外融资、处分资产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30%50%可疑贷款指借款人依靠其主营业务收入已经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处置担保品后也肯定会造成部分经济损失,只因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置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具体损失金额还不能确定。贷款损失概率50%75%损失贷款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即使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

22、法律手段,也无法收回或收回极少部分,贷款的大部分或全部将发生损失。银行对于这类贷款在履行必要的程序后应立即注销。贷款损失的概率75%100%2.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首先,我国不良资产数量大范围广。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广泛存在于各个网点各个银行各个地区的普遍现象。其中,国有四大行的历史包袱最重,不良资产数额大。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265亿元,这已经是2011年第四季度后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六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为0.96%,与去年年末相比略有升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不良贷款规模可能还会有所攀升。其次,我国不良资产形

23、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国内一般研究认为,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的错位是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最重要原因。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政府赋予银行一定的行政职能,国有银行承担了大量政策性贷款,而这些贷款往往是有去无回的。再次,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所涉及的利益方关系特殊。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是市场正常交易行为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却因为两者处于相同产权主体下而造成“预算软约束”。最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类型比较特殊。在国外,大多数银行不良资产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房地产、股票等。我国的不良贷款则大多是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信用贷款、关系贷款,缺

24、乏还款来源。从结果来看,股权和物权所占比重较小,大多是债权,由于处置债权资产的困难、资产不易盘清等问题不良资产难以变现。2.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不良贷款的出现是无法规避始终存在的。如何将其数额控制在意一定的范围内是各国都面临着的巨大难题。不良资产率的国际警戒线的10%,我国监管标准要求是15%。一旦商业银行积累大量不良资产,不仅是一种严重的风险隐患,还会其削弱市场竞争力、阻碍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在我国,不良资产的规模统计由于道德风险、信息不透明和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一直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下面是引用较高的一系列数据:表2.2 19942010年银行账面不良贷款额及

25、不良贷款率统计年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亿元人民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亿元人民币)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94N/AN/A6371.2620.001995N/AN/A8597.3322.001996N/AN/A11574.6924.401997N/AN/A14279.8827.001998N/AN/A21453.2135.001999N/AN/A35027.4739.002000N/AN/A19521.8029.182001N/AN/A18773.8025.372002N/AN/A22080.6026.102003N/AN/A19641.3019.7420041

26、717613.2115751.0015.57200513133.608.6110724.8010.49200612549.207.0910534.909.22200712684.206.1711149.508.0520085681.802.454208.202.8120094793.301.583627.301.8020103646.101.153081.001.31数据来源:2004年以后来自银监会网站,2004年来自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载金融研究,2005(12)。1994年是我国不良资产问题的一个重要时点,是不良资产问题的开端,紧接着

2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得不良资产的严重情况得以暴露出来。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的数额庞大的不良贷款一直是危机整个中国银行业风险隐患。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对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部分进行处置。表2.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92009年账面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年份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亿元)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亿元)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亿元)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亿元)199939.479579.8537.426054.59200034.4383

28、09.9927.24096.0420.272781.8033.244933.60200129.787919.8927.514360.2019.352888.2142.126933.70200225.417628.0822.494085.3115.172680.3236.657011200321.247206.6016.283527.609.121935.2130.666594.89200421.167845.595.121060.703.92873.4526.736923.2620054.691544.175.20974.143.84944.6926.187407.7620063.791377

29、.454.65960.893.29943.9923.447362.0720072.741117.743.48847.262.60851.7023.538166.0820082.291044.822.92833.472.21838.824.331339.5320091.54884.671.52747.181.50721.562.911204.21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及各大商业银行网站。从2000年起,我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2001年9月末,国有四大行不良贷款额为1.8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26.62%,到2002年至2005年由于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的

30、大规模政策性剥离,余额有所下降,见下表。表2.4 20022005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亿元年份2002200320042005不良贷款余额20881191681575110724.8不良贷款率(%)26.120.3615.5610.5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金融网站截止2009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0%,以及接近发达国家的不良贷款率。这也是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家实习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稀释不良贷款造成的。从不良资产最初的产生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最佳时期。9月末,商业

31、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达到了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最低点。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季度增量为201亿元、103亿元、182亿元、224亿元、141亿元和339亿元。其中,今年的第一季度和去年第三季度是这轮新增不良贷款的两个高峰,分别为339亿元和224亿元。表2.5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机构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机构201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43820.94%45640.94%47880.95%49290

32、.95%大型商业银行29941.04%30201.01%30701.00%30950.99%股份制商业银行6080.63%6570.65%7430.70%7970.72%城市商业银行3590.78%4030.82%4240.85%4190.81%农村商业银行3741.52%4261.57%4871.65%5641.76%外资银行480.49%580.58%630.62%540.52%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图2.1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机构分布图 图2.2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分机构对比图截至2013年3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243亿元,比年初增加339

33、亿元,不良贷款率0.99%。2.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各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的根源和背景都有所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的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生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不良资产总量大约为2000亿元,主要是向传统老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对盲目重复建设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整个九十年代是第二阶段,因为金融秩序混乱、监管不力加上国有企业的利润下滑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银行不良资产急速扩张,达到峰值25027亿元。1999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通过补充资本金、剥

34、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上市改制等方式不良资产规模总体上逐年下降,不良资产类率也在不断降低。以下文章将从宏观环境、微观主体等多方面对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总结。2.3.1国有企业亏损因素首先,财政职责金融化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的艰巨任务。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统统都是国家计划拨款。1994年“拨改贷”之后,都变为了银行贷款。数字表明,1986年,银行贷款与国企流动资金总量的比例为76%,1994年上升到98%,1995年以后,已高达100%。商业银行提供给国企的贷款名义上是以债务的形式,但国企通常采用过度负债来扩大经营规模,将流动贷款长期化,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贷款

35、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最终由于国企经营困难,沉淀、呆滞贷款大幅增加,长期贷款永久化。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也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负担。上世纪的90年代,国企开始两极分化,部分国企因为各种原因经营状况恶化、经济效益差、负担沉重。如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我国进入需求不足的经济周期,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企亏损严重。在现有破产体制和债务履行责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借口产权改革,搁置、逃脱银行债务,或趁企业兼并、收购及破产风潮,将资产转移,对债务置之不理,形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最后,从政府和企业关系角度来考虑,政府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地方财政税收和政府官员的政绩等因素

36、考虑都会尽量避免让企业破产,此时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银行发放贷款,这种非市场化手段会给银行带来损失,也会加剧不良资产的产生。2.3.2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影响图2.3 2000年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与GDP增长率关系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较紧密的契合性。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和居民都会增加带款需求,商业银行将增加贷款供给,推动经济的持续高涨。此时银行与债务人之间形成了良性的资金循环链条。但是,当经济进入下滑阶段,企业、居民还款能力减弱甚至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回流延迟、受阻,银行将缩小信贷规模。在经济衰退时期,之前扩张的信贷资金将以不良资产的形式表

37、现出来,甚至使银行破产触发银行系统的崩溃,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2.3.3政府干预因素可以说我国政府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上起了主导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快速降低,难以维持庞大的行政体系和支持经济建设,从以前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直接的财政借款和政策性贷款扭曲了银行资金的商业性质,给银行造成巨大的负担。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无力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公共服务等所需资金。同时基于以GDP增长率为指标的政绩考量,地方政府开始争夺金融资源,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提供信贷资金。由于多方原因,这些贷款质量普遍较低,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还会帮助企业逃脱债务

38、,导致不良资产不断增加,损失了银行的利益。2.3.4银行内部因素在银行业改革前,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不仅降低了央行的独立性,使其职能不清,调控效果不佳;还主导着银企关系,控制着金融体系。1994年之后通过改制完成了商业化的改革,也难免存在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通常具有双重性。一是其经济行为缺乏自主权,往往带有强烈的政府意志,此时银行已然成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的工具。二是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为了越来越独立的市场中的主体,逐渐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时期国有银行虽处于垄断地位,但效率却是十分低下。原因可以概括为:长期以来国有银行都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39、实体,经营管理者的权利、义务、利益不对称,缺乏风险约束和激励约束机制;生存于一个特殊经济环境中,不管是组织结构还是管理模式都基于行政制度,没有建立现代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几乎没有经历过较为严重的经营危机,银行缺少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防范,没有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制度。2.3.5金融制度不合理因素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此种模式的弊端已初步显现。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一直没有对宏观领域的风险性引起重视,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测量工具。并且监管手段也极为落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这些都不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及稳定性。除此之外,金融

40、机构特别是银行同业间不规范、正当的竞争给许多违法行为提供渠道,累计了大量不良资产。2.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2.4.1不良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纵观世界金融或经济危机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庞大的不良资产孕育无疑是给金融危机装上了定时炸弹。不良资产会给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带来冲击,直接影响了银行的收益能力。不良资产会使资金运转速度减缓,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另外,如果银行爆发信任危机,将极易引起挤兑风潮,后果将不堪设想。总之,不良资产会极大地降低金融系统的效率,给宏观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2.4.2对银行自身的不利影响。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其比例大概占到总资产的75%,

41、因此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必然会使银行的资本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遭到极大削弱。 大量不良资产使银行的信用度降低,摧毁了银行的形象,导致银行的筹资困难。 银行正常利息收入受到影响,往往会造成银行形成经营性亏损,加大银行经营的困难。 贷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会极大影响银行的存款支付能力,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破产,甚至诱发金融危机,影响社会的安定。 将打破信贷资金正常循环,严重银行的再贷款能力严重削弱,不仅导致银行经营困难,还会因贷款能力不足而不能保障市场资金融通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我国加入WTO之后在之前受保护的金融领域的银行业也将与国际上的银行进行全面的竞争。如果我国大量的银行不

42、良资产不能在短期之内清除,而国外的一些大银行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届时我国的金融系统都将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考验。2.4.3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有企业大量向银行借贷,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收回,便形成了资金流转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如此将难以实现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国有企业丧失信誉不仅阻碍其成为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市场经济主体主体,还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经济信用基础。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3.1几个典型国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3.1.1美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的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由于其银行业制度性缺陷

43、和监管体制的不完善而产生了巨额的不良资产。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注重早期防范并主要采取一系列跟进措施企图使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首先,制定相关立法。会先后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RTC再融资、重组与改良法。其次,美国政府根据立法设立了重组信托公司RTC这样专门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RTC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一起处置不良资产。措施主要有:其一通过公开拍卖和暗盘竞标方式出售破产银行资产。其二通过资产管理合同将不良资产委托给私营公司处置。其三创新地采取股本合资手段。其四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理住房抵押贷款。15年间两家公司处置了共多达7959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虽然成效明显,但政府财付出数额庞大的财

44、政资金。3.1.2波兰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波兰是典型的经济转轨型国家,它的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指导性经济体系下存在的所有制问题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在过渡期间呈现出来。波兰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时候采取的主要处置手段是:法庭诉讼、破产清算、债权出售、债转股、债权与股权置换等方法。由于其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前的密切联系,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企业改革。波兰最具创造力的“庭外调解协议”赋予了银行准司法权力,银行有权减免债务、降低利率、调整债务期限、提供新贷款、债权转股权、二级市场上公开销售其债权等,这样使得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矛盾得以简化解决。这一制度为解决波兰的不

45、良资产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大大充足,监管力度也得以加强。3.1.3日本不良资产的处置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的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在短时间内相继倒闭,日本政府直接动用政府财政拯救银行业以避免更大那你范围的金融恐慌和挤兑风潮。但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银行危机是由其长期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97年日本开始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成立金融厅)和会计制度。1998年修改存款保险法,之后又颁发了金融再生法、早期健全法为处理破产银行、解决不良债权、健全银行经营机制提供法律依据。政府决定动用共计60万亿日元设立过渡银行、向银行注资以提高自有资本比率以及用于金融机构破产后对存款者的保护。

46、日本还启动了“金融再生计划”来强化日本RCC功能(专门收购不良资产的机构)和面向企业重建。但是,在问题的萌芽阶段日本政府担心大规模处理不良资产会对经济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而掩盖、拖延,丧失了处置的好时机。最终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且因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而加剧不良资产的问题。3.2基本经验第一,树立标本兼治的正确观念。对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防范与存量的处置应该同时进行。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应该是首要任务,尽快健全银行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不良资产预警机制。在不良资产问题产生后不能拖延问题的解决,必须及时果断的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降低不良资产的处理成本。第二,政府必须对处置以后不良资产提供资金、政策的支持。纵观全球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市场机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在面临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是,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绝大部分是经济转轨、体制改革的成本。国家财政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否则仅依靠银行自身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政府主导不良资产清理有利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