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208477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快速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城市快速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快速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快速路.doc(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城市快速路1.发展历程70年代,城市中心市区是以客货混行以及自行车为主的一幅式断面,通行能力低,行车安全性差。为解决机非矛盾,提高行车安全与通行能力,三、四幅式断面得到大规模应用。一幅式道路断面三幅式道路断面四幅式道路断面80年代,改革开放,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全国掀起修建城市环线、立体交叉。环线就是城市快速路的雏形。城市环线立体交叉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二环路33km,31座立交,中国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90年代初1994年:三环路48.2km, 48座立交,快速路标准改建90年代末期2001年:四环路65.3km, 51座立交,全国最高标准

2、的城市快速路2000年至今:五环路98km, 86座立交2000年开始:加强联络线和放射线的建设,并对二三环路及部分节点进行了改造北京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桥建于1974年1979年的建国门桥二层长条苜蓿叶立交1980年,通车不久的西直门立交桥车辆寥寥无几1986年,广州天河立交通车典礼-市民上桥参观的盛况1991年8月1日颁布实施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 、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

3、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第二节 计算行车速度第2.2.1条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各类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表2.2.1道路类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级别IIIIIIIIIIIIIIIIII计算行车速度(km/h)80,6060,5050,4040,3050,4040,3030,2040,3030,2020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大值。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相关规定7.3.1.1 规划人口在200万以

4、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快速路应与其它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项目城市规模与人口(万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机动车设计速度(km/h)大城市2008060403020060-8040-604030道路网密度(km/km2)中等城市-404030大城市20004.-0.50.8-1.21.2-1.43-42000.3-0.40.8-1.21.2-1.43-4中等城市-1.0-1.21.2-1.43-4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条)大城市2006-86-84-622004-64-64-63-4中等城市-42-42道路宽度(m)大城市20040-4545

5、-5540-5015-3020035-4040-5030-4515-20中等城市-35-4530-4015-20尚不明确的问题:1.快速路要不要全互通?全立交?2.快速路是否全部设置辅路系统?3.快速路的横断面形式?4.快速路的线形标准与公路标准的区别?5.快速路的合理立交间距应为多少?6. 定义:准快速路、连续通行的主干路、快进慢出的快速路 德外大街与二环路的衔接 四环路与万泉河路的衔接设计速度:60km/h、80km/h、100km/h、120km/h 上海中环线:结合立交少, 平交多,路口间距小,局部小半径, 宽度不足等条件, 确定设计车速为60km/h。 北京二环路:60km/h80k

6、m/h;北京三环路:80km/h;北京四环路:设计100km/h,限速80km/h。 辅路:单侧辅路、双侧辅路、不设辅路 北京四环路全线双侧设置辅路上海外环线不连续设辅路,只在局部段设置连络道。北京南三环路单侧设置辅路纵断面敷设方式:地平式、高架式、地下式、路堑式 立交形式:全互通、半互通、机非分行、转向分行 出入口间距及形式:间距、先出后进、先进后出 硬路肩、 连续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应急车道、多功能车道 北京四环路全线路段设紧急停车带内环线浦西高架路,未设交织车道,紧急停车带,交通堵塞严重;北京三环路缩减车道宽度设紧急停车带天津内环路: 中心城区在地面快速路主路两侧设置了多功能车道,宽度3

7、.5m,承担事故车辆的紧急停靠、出入口车辆变速、公交车停靠、集散车道等功能,对于提高快速路通行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公交车:车道、车站 安全设施:指路、指示、防护、分隔、监控 2.技术内容2.技术内容 2009年10月1日版布实施共分10章、29节、153条规程共10章、29节、153条,其中强制性条文5条。重点内容1.定义快速路全部控制出入,把原来允许既连续又间断的交通流标准统一为连续流标准。2.提出了控制出入口间距替代控制互通式立交间距的理念。3.明确了匝道是专门连接两条道路作用的一段专用道路。包括:互通式立交转向匝道高架道路、路堑式道路与地面道路的连接道路快速路与辅路的连接道路3.主要

8、特点3.技术特点特点一:快速路的定义为“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 。7.3.2 出入口最小间距的规定特点二:辅路可以设置于快速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特点三:快速路设计速度取值范围,增加了100km/h设计速度下的平、纵、横技术指标。表6.2.2-1 圆曲线半径设计车速(km/h)100806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6001000600设超高推荐半径(m)650400300设超高最小半径(m)400250150表6.2.2-2 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设计车速(km/h)1008060平曲线

9、最小长度(m)170140100圆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表6.3.3-2 最大坡长设计车速(km/h)1008060纵坡(%)44.5555.5666.57最大纵长(m)700600500600500400400350300表6.3.4 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值设计车速(km/h)1008060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000045001800极限最小半径(m)650030001200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450027001500极限最小半径(m)30001800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四环路-设计速度100km/h特点四:给出集散车道、辅助车道的设计要求。

10、在给定交叉口的最小间距下,规范规定出入口的间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集散车道避免短交织的产生。莲花池立交集散车道的设置效果特点五:给出快速路人行过街、公交停靠站、交通管理设施的设计要求。二环路的公交车站9.3.1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设置路侧防撞护栏:1 路堤高度符合表9.3.1所列数值的。表9.3.1 必须设置路侧防撞护栏的路堤高度边坡坡度1:11:1.51:21:2.51:31:3.51:4路堤高度h(m)2.53456782 上跨的立交主线或匝道路段两侧。3 距城市道路边线或路基坡脚1m范围内有江、河、湖、海、沼泽等水域,车辆掉入会有极大危险的路段两侧。4 立交进、出口匝道的三角地带

11、及匝道小半径弯道的外侧。交通安全设施强制性条文4.主要条文解说1 总 则1.0.1 为统一城市快速路设计标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城市快速路工程的设计。1.0.3 城市快速路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快速路应系统设计,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1.0.4 城市快速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快速路(expressway)在城市内修建的,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2 术 语2.0.1 本规程对城市快速

12、路重新定义。修改了原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124-8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部分控制的内容,增加了控制出入口间距,改为全部控制出入的连续流交通设施。 2.0.2 出入口 ( entrance and exit )供车辆驶出或进入快速路单向交通路口,设置于快速路右侧,一般通过互通式立交匝道、高架路匝道、辅路匝道连接。 2.0.3 基本路段 ( basic section )快速路车行道不受出入口合流、分流、交织车流影响的路段。4.主要条文解说2.0.4 辅路(relief road)集散快速路交通的道路,设置于快速路两侧

13、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辅路设置根据需要分为两个互通式立交间间断的辅路或通过立交的连续辅路。2.0.5 匝道 ( ramp ) 专门连接两条道路作用的一段专用道路,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道路、快速路与辅路的连接道路、高架路或堑式路与地面道路连接的道路,一般为单向交通。 3 基本规定3.0.1 快速路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能与城市其它道路合理分配交通,达到路网最佳效应。 3.0.2 快速路线形设计中的平面与纵断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断均衡,横面合理。应保证视觉性诱导,线形连续,安全与舒适。3.0.3 快速路设计车速宜采用60km/h、 80km/h 、 100km/h。辅

14、路设计车速宜为3040km/h,路段改变设计车速时应设置过渡段。3.0.3 原道路设计规范将快速路设计车速分为60km/h、 80km/h两档,考虑到全部控制出入的条件,以及一些大城市的实践与需求,增加了100km/h一档,以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一些国家快速路设计速度国家采用的设计速度(km/h)美国 (高速路、快速路)80120德国80100日本80100加拿大80100英国6080法国80100莫斯科6080韩国6080新加坡6080我国主要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城市快速路主路(双向)车道设计速度(km/h)北京二环、三环、四环6880五环6100上海内环线(高架)480外环线880天津外

15、环线880重庆机场快速路880广州星光快速路880成都三环路680武汉内环线(二环线)66080中环线(三环线)680深圳南坪快速路680南京快速内环66080太原机场快速路460沈阳快速路(在建)680石家庄二环路(改造)680厦门机场快速路680大连市区快速路660郑州陇海高架路660合肥二环快速路改造880哈尔滨二环路660济南二环东路高架路660西安三环路6880佛山一环路8100为何不设置120km/h的速度标准?城市特点(路线长度较短、相交道路密集、进出口间距小)安全因素( 公共交通、安全设施标准)技术条件(线形标准、立交标准)经济因素(用地、拆迁)环境因素(尾气、噪声、景观)3.

16、0.4 按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及交通量,快速路车行道宜分为双向4车道、6车道、8车道。车行道宽度按行车速度及车型宜分为3.5m、3.75m。3.0.4 关于城市快速路车道数,国外大城市(美、法、日)机动车车道数一般为双向6车道以上;我国已建成的快速路机动车道,市中心区一般为双向4车道,少数为双向6车道。新建城区或中心区外围的快速路,因红线宽度增加,并且为满足设计交通量需要,机动车道多数为双向6车道,而位于市郊的快速路,多数为双向6-8车道(上海外环、天津外环、 北京四环)。 保证行车安全,车道组合根据车种组成而定,高架路车道组合目前有种,4车道(2*3.50+2*3.75)(停车带另加),6车道(

17、2*3.50+4*3.75)。北京市城镇道路机动车行车道宽度的研究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各国规范中车道宽度的取值国家 道路等级 中国(m) 美国(m)日本(m)台湾香港(m)英国(m)德国(m)高速公路 3.75 3.35-3.653.53.25-3.53.653.65-3.73.5-3.75城市快速路 3.75 3.35-3.653.53.253.653.65-3.73.5城市主干路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V40) 3.75 3.05-3.353.53.253.653.653.5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V40) 3.5 3.05-3.353.25-3.53-3.253.32-3

18、.653.53.25-3.5小型车道 3.5 3.05-3.353.2533.323.353.25城市次干路与支路 3.5 3.052.75-32.8-33.323.352.75-3.253.0.5 快速路的交通管理设施及服务设施应与道路配套设计,保证交通正常运行。 3.0.6 快速路设计应重点做好出入口设计,对出入口位置、间距、型式进行综合设计,达到系统通行能力的均衡。 3.0.7 快速路车行道下不得布设纵向地下管线设施。横穿快速路的地下管线设施应将检查井设置在车行道路面以外。3.0.8 快速路设计应与道路绿化、排水、照明设计协调统一,与城市景观、环境统一,做好整体设计。5 横断面设计 章节

19、组成:本章共分为6节21条 内容组成:规定了横断面的设计原则、类型、各组成部分相关指标。指标确定: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规定。 适用范围:快速路主、辅路横断面设计。 5.1一般规定5.2横断面布置5.3车行道5.4分车带5.5路肩和路面横坡5.6侧石、缘石5.1 一般规定5.1.1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横断面布置应按地面快速路、高架快速路、堑式快速路分别布设。5.1.2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整体式横断面可采用中央隔离带将上下行分隔单向行驶,分离式横断面上下行车辆可在不同位置单向行驶。图7.1.3 主辅路出入口设置图5.1.3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可分为

20、主路横断面和辅路横断面。主路可供机动车道行驶,双向车流必须设置中央隔离带分向行驶。辅路可供慢速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主辅路间必须设置隔离栅、两侧带,并控制开口。主辅路出入口设置图横断面布置首先应根据交通量发展所需要的车道数布置主路,并根据行车安全要求在主路双向车行道间设中间带,在主、辅路之间设两侧带,主、辅路的布置应根据本地段处地形、地物条件综合选择。5.2 横断面布置5.2.1 城区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可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城区,快速路主路宜布置在中间,辅路宜布置在两侧(车辆单向行驶)或布置在单侧(车辆双向行驶)。主路与辅路及两侧建筑地坪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层次。辅路车辆通过主路与辅路之间分隔带的

21、出入口驶入或驶出主路。与横向道路相交时,主路采用高架跨越或者隧道下穿的形式,辅路采用地面交叉口的形式。 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城市、规划红线较宽(规划红线较宽大于50m的路段)、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快速路、与高等级公路相连接地区快速路、新建城区用地较富裕或结合城市改造拆迁较少段。5.2.2 郊区快速路横断面主辅路可在同一平面,也可根据地形布置在不同平面,辅路可单侧或双侧布置。横断面主辅路可在同一平面,采用类公路型断面;也可根据地形布置在不同平面。辅路可单侧或双侧布置。并非大城市郊区通用形式,只是在山丘城市受地形条件限制时采用。5.2.3 高架快速路按道路用地和交通运行特征可分别选用整体

22、式高架路(上下行在同一平面运行)和分离式横断面。无匝道路段横断面主路与辅路及两侧建筑地坪基本位于不同平面层次,主路宜布置在中间上层(采用高架路),上、下行车道中间有分隔墩分隔;辅路布置在高架路桥墩两侧地面层,车辆在墩两侧单向行驶。主路车辆通过主路与辅路之间连接的上、下坡道出入。与横向道路相交时,主线采用高架跨越形式,辅路采用地面交叉口的形式。5.2.3 高架快速路按道路用地和交通运行特征可分别选用整体式高架路(上下行在同一平面运行)和分离式横断面。整体式高架道路无匝道路段横断面分离式高架道路无匝道路段横断面分离式高架道路有匝道路段横断面分离式高架道路横断面主路上、下行两个流向位于两个板块,不在

23、同一平面位置,辅路在桥下或地面,在两个桥墩之间布置辅路机动车道,桥墩外侧布设辅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主路与所有相交道路均构成立体交叉,辅路与相交道路相交为平面交叉。5.2.4 堑式快速路主路应设置在地面以下双向行驶,辅路(地面道路)应设置在主路两侧单向行驶或一侧双向行驶。路堑式是在地面以下开挖路堑修建的城市快速路,一般主路在地面以下,地面两侧或一侧修建辅路,主路辅路通过上下匝道联系。路堑式快速路适合修建在排水无问题的山丘城市。其优点是方便,与其它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缺点是排水困难,占地较大。隧道式是在地面道路以下开挖修建隧道作为快速路的主路,地面道路作为辅路,一般通过立交或与地面辅路的

24、交织实现与其它城市道路的联系。大城市中心快速路当遇到无法动迁的障碍物、地区以及特殊环保景观要求时(如过杭州西湖、天津快速环路过北宁公园段、上海中环),快速路只能从地下以隧道型式穿越,就采用堑式(隧道)横断面。路堤式是地面式一种,路堤作为快速路主路,两侧或一侧修建辅路,不在同一高度上,系城郊型,主路辅路通过简易上下匝道联系。 路堤式快速路适合修建在地质松软的平原地区。其优点是造价低,主路辅路之间联系方便,缺点是占地很大。在一般城市快速路中,主要采用高架式、地面整体式横断面。设计人按道路路线所经过的地形以及两侧地物,因地置宜的进行横断面布置,往往一条快速路横断面布置并不是一种,可按地面、高架、路堑

25、三种进行组合。当道路红线较宽(7080米)、或拆迁量不大的新建道路,景观、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路段,应首先考虑地面整体式横断面; 当道路红线较窄(小于70米)、或拆迁量受限、或需要跨越地面障碍物(如铁路、河流等)时、或改扩建工程利用现况道路时,应首先考虑高架式横断面;当地面道路无法改造时且地下排水、管线允许时,或景观要求较高时,应考虑隧道式横断面。名称型式北京三环、沈阳内环地面整体式+整体式高架青岛东西快速一期地面整体式+整体式高架+隧道上海南北高架路及延安西高架路整体式高架上海沪闵路市内-整体式高架、郊区-地面整体式杭州二环-西湖隧道式巴黎中环路地面整体式+高路堤+整体式高架+隧道天津快速环分

26、离式高架+整体式高架+地面整体式+隧道+路堤7 出入口设计章节组成:本章共分为5节14条28款 内容组成:规定了立交匝道及主辅路出入口的设计原则和相关指标。指标确定:主要参照90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第六章“道路与道路交叉”和94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第11章“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中规定。 适用范围:快速路主路出入口设计。 序号节条备 注17.1 一般规定7.1.1 位置、间距要求新增27.1.2 匝道布置要求完善37.1.3 出入口进出设计要求新增47.1.4 出入口设置要求新增57.2 出入口间距7.2.1 出入口间距要求新增67.2.2 出入口间距长度新增77.3变速车道、集散车道 7.3.

27、1 变速车道型式、横断、长度要求修改87.3.2 集散车道要求完善97.4 辅助车道7.4.1设置要求新增107.4.2 车道数平衡新增117.4.3 辅助车道长度新增127.4.4 辅助车道宽度新增137.5 出入口几何设计7.5.1 出入口车道设置 新增147.5.2 出入口设计要求新增7.1 一般规定7.1.1 快速路路段出入口的位置、间距及型式,应满足主线车流稳定、分合流交通安全迅速的要求。7.1.2 出入快速路的匝道应为单向交通。7.1.3 主辅路出入口连接的两条道路,在快速路主路上必须设置变速车道;相接道路宜增设一条车道,保证快速路进出通畅(图7.1.3所示)。图7.1.3 主辅路

28、出入口设置图7.1.4 出入口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 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2 出入口附近的平曲线、竖曲线应采用较大的半径。3 立体交叉区宜设单一出入口。4 出口端部宜设置在跨线桥等构筑物之前。5 出入口宜设在平缓路段,设置出入口处纵坡度不应大于2%。6 入口处应保证一定的通视区域(图7.1.4所示)。图7.1.4 入口处的通视路段7 出入口应采用缘石等设施与其它道路区别。 8 出入口型式应明确,其几何设计应能防止车辆逆行。7.2 出入口间距7.2.1 出入口间距应能保证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并应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条件。7.2.2 快速路路段上相邻两出

29、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表7.2.2规定的值。 目的:保证主线和进出车流安全正常运行。依据:沿用城市道路94版规定,按加速、减速、交织等长度确定。间距确定方法一:Genj出入口确定的间距类型行驶特征,各类型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出口-出口:L=L减+L标+L安出口-入口:L=L标入口-入口:L=L加+L标入口-出口(含交织):L=L加+L交织+L标+L减+L安式中:L出入口最小间距;L减减速车道长度;L标识别标志所需距离;L加加速车道长度;L交织交织运行所需长度;L安车辆驶出主路再次确认标志所需的长度。3.根据HCM,推导得到以下的计算公式Lw=0.3a(1+VR)b(V/N)c(SW/

30、1.6-15)/(65-SW/1.6)1-bLnw=0.3a(1+VR)b(V/N)c(SW/1.6-15)/(65-SW/1.6)1-bL=max(Lw,Lnw)式中:L交织区长度(m);Lw交织区内交织长度(m);Lnw交织区内非交织长度(m);Sw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Snw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N交织区内车道总数;V交织区内总流率(veh/h)VR交织流率占总流率的比值Vw/V;Vw交织区内总交织流率;a、b、c、d常数,见表五。表六 交织长度交织类型 A类B、C类辅路或匝道设计车速(km/h)30 35 405030 3540 50主线设计车速(km/h

31、)60 210 210 210 80 230 230 100 250230250500 500600 500600 600700 700表五 a、b、c、d常数表(m)1. 标志距离的计算知觉反应时间(PRT)根据AASHTO及各国的调查资料,取3.0秒。车辆转换车道时间,一般每秒移1m,城市快速路单车道宽一般为3.75m,一般情况下,城市快速路主路单向为三或四车道,三车道占多数,因此按三车道考虑,需要11.25秒。因此,标志反应时间一般需要14.25秒。表七 标志距离主线设计车速(km/h) 识别时间(s) 计算距离(m)取值(m)60 23980 14.25 317100 397 2503

32、504502. 安全距离指在最内侧车道的车辆能够保持为自由流的状态,在到达出口之前再次确认的安全距离,对应于不同车速60km/h、80km/m、100km/h,一般取为100m、120m、150m。间距确定方法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0版出入口型式设计车速(km/h)计算值(m)采用值(m)加速车道长减速车道长过渡段长标志距离总计出-出1009060500650760808060500640610607060630460出-入1005005002608050050021060500500160入-入1001806050074076080160605007206106012060500680460

33、入-出100180902x60500890127080160802x60500860102060120702x6050081076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版11.1.5 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4km。因路网结构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加速车道渐变段纵点至下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00m;11.5.5 相邻出、入口的间距7.3 变速车道、集散车道7.3.1变速车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变速车道可分为直接式与平行式(图7.3.1-1)。7.3 变速车道、集散车道7.3.1 变速车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2 变速车道宜另设车道,其宽度

34、应由车行道、左侧路缘带、右侧路缘带组成,左侧路缘带应兼作主线的右侧路缘带(图7.3.1-2)。行车道宽度可与直行方向干道的车道宽度相同或采用3.5m。第6.3.10条变速车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变速车道的布置3.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可与直行方向干道的车道宽度相同,其位置自干道的路缘带外侧算起。变速车道外侧应另加路缘带。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0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94版11.3.7 匝道出入口端部设计: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版7.3.1变速车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3变速车道长度应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段长度之和,变速车道长度与出入口渐变率应符合表7.3.1-1的规定,坡道上变速车道长

35、度的修正数应符合表7.3.1-2的规定。表7.3.1-1 变速车道长度与出、入口渐变率主线设计车速(km/h)100 8060减速车道长度(m)单车道90 8070双车道130 11090加速车道长度(m)单车道180 160120双车道260 220160渐变段长度(m)单车道60 5045出口渐变率入口 单车道1/25 1/201/15双车道单车道 双车道1/40 1/301/20目的:满足出入口进出交通速度变化的要求。依据:采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94版规定,公路路线设计规范94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0版1. 加速车道长度的计算L加=(V12-V22)/2a式中:L加加速车道长度(m);V1与

36、主线合流必须达到的速度(m/s);V2辅路或匝道的设计车速(m/s);a 平均加速度(m/s2)。表 加速车道长度(含过渡段)(m)项目辅路或匝道的设计车速(km/h)30354050主线设计车速(km/h)60美国96756642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193183164104中国城市道路规范20019018080美国210189174150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225215198141中国城市道路规范230220210180100美国336321300273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256246230176中国城市道路规范2. 减速车道长度的计算减速车道长度由两部分组成:L减=L1+L2式中:L减减速车道长

37、度(m);L1用发动机制动减速长度(m)L2用制动器减速长度(m)。a. L1=V0t-1t2/2式中:V0初速度(m/s);1减速度(m/s2);t发动机制动持续时间(s)。b. LZ=(V12-V22)/2az式中:V1用发动机制动减速后的行驶速度(m/s);V2辅路或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m/s)。表二 减速车道长度(含过渡段)(m)项目辅路或匝道的设计车速(km/h)30354050主线设计车速(km/h)60美国89807156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12211310378中国城市道路规范70656080美国12211610795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132126118101中国城市道路规范95

38、908570100美国150147138129日本及中国公路规范159153147131中国城市道路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版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94版加减速车道长度提高约1.31.5倍;7.3 变速车道、集散车道表7.3.1-2 坡道上变速车道长度的修正系数主线的平均坡度i(%)0i2 2i33i44i6下坡减速车道修正系数1.00 1.101.201.30上坡减速车道修正系数1.00 1.201.301.404 变速车道长度的选用除应符合以上规定的最小长度要求外,还应结合主线和匝道的设计车速、交通量、大型车所占比例等对变速车道长度验算,按实际情况确定其合理的长度。 7.3.2 集散车道的

39、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当出入口端部间距不能满足本规程表7.2.2的要求时,应设置集散车道。2 集散车道的设计车速宜与匝道或辅路设计车速一致,集散车道应通过变速车道与直行车道相接。3 互通式立体交叉内的集散车道与直行车道应采用分隔设施或标线分隔。7.4 辅助车道7.4.1 当前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加速车道末端至下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减速车道起点的距离小于500m时,必须设辅助车道将两者连接。 7.4.2 基本车道数的连续与平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车道数。2 相邻两段同一方向上的基本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一条,变化点应距互通式立体交叉0.51.0km,并设渐变率不大于1/50的过渡段。3 在分合流处车道数应按式7.4.2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