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教育手册.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191066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众教育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公众教育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众教育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众教育手册.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公众教育手册.精品文档.34ee目 录三、为智障人士提供的(专业)服务(一)服务模式1、封闭式教养院模式2、社区化/社会融合模式(二)前瞻性服务理念1、社区化2、正常化3、适龄化4、尊重5、以人为本/个别化6、充权(赋权)7、优势视角8、保密9、接纳四、残障人士(含智障人士)相关福利政策介绍五、智障人士权利维护途径及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名录六、有关心智障碍人士题材的影视与书籍介绍七、后记一、正确认识智障人士(一)中国残障人士(含智障人士)群体现状(二)智障的界定(三)智障的表现(四)智障的成因及启示(五)公众对智障的认识误区二、心智障碍者的类型(

2、一)智能障碍者(二)自闭症(孤独症)(三)脑瘫(四)唐氏综合症(五)癫痫(六)苯丙酮尿症(七)其他三、如何与智障人士进行交往(一)智障人士的行为特点(二)智障人士的需求(三)智障人士的潜能(四)与智障人士沟通的技巧一、正确认识心智障碍人士(一)中国残障人士(含智障人士)群体现状问:全球的残障人士有多少人?目前,全球有6亿5千万的残障人士, 约占世界人口10%, 处于少数全体地位。问:中国有多少人残障人士及智障人士?中国残障人士约8700多万人,其中智障人士超过1100万人。问:甘肃省有多少残障人士及智障人士?甘肃省残障人士187万,其中智障人士约20万人。兰州市残障人士19.2万人,其中智障人

3、士15600多人。世界人口构成公式:97%+3%=100%问:听说人的一生平均有7年处于残疾期,是真的吗?在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中,平均每人有8年、11.5%的生命是在残疾中度过的。问:如何理解公示:97%的健全人+3%的弱势群体=全世界100%的人口? 一份调查表明,无论世界的科技、医疗及教育水平多么发达,总有3%的人会处于弱势(如绝症、残疾等),只有97%的世界人口健全。而3%的弱势人口的机率是不分地区、民族、宗教、官职大小及学历高低的,因此如果您是97%的健全人,您应当感谢那3%的弱势人口及其家庭,因为他们承担了您也可能会遭遇的命运之苦。所以,如果您千万别歧视那3%的人,如果您有能力

4、帮一帮那97%的弱群体,因为他们已经代替你受苦受难了。 (二)什么是心智障碍?根据美国智能障碍协会之定义,心智障碍是指在发展期间自受胎到满十八岁,智力功能显著低於常态,同时伴随有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心智障碍者时,就是说他在学科学习和处理日常生活以及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比同年纪的同伴显著缓慢。 参见资料 中国台湾家長總會编: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心智障碍者的类型主要有:(1)自閉症。(2)亞斯柏格症候群。(3)唐氏综合症。(4)智力障礙即智能障碍。(5)腦性麻痺即脑瘫。(6)癫痫等。 摘自中国台湾學習障礙協會:心智障碍者简介,身心障礙資訊服務網http:/d

5、isable.yam.org.tw/在中国,人们对残障人士的称呼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这些演变背后彰显的是人们的理念的人性化。如下图: “残废”歧视+消极抛弃的时代无助“残疾”弱化歧视+留有余地 怜悯的时代施舍“残障”残损在个体+障碍在环境 养护的时代福利“障碍”近乎中性+积极环境教育的时代能力“限制”中性平常+支持环境权力的时代支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称呼心智障碍这个群体呢?在中国大陆,许多人把心智障碍与身心障碍、智力障碍三个概念混为一谈。实际上,三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大陆与港台及国外对于残疾人的称谓话语不同,背后体现的执政的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程度。对残疾人的称谓演变沿革为

6、:残废残疾残障身心障碍。但目前中国大陆仍然使用残疾的概念,而台湾早在1997年就开始使用身心障碍的概念了。 “身心障碍”这一概念其实是取代了“残障”的概念,其所的障碍包括中国大陆所指六大残障类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智能障碍、精神障碍、肢体障碍)。台湾早在民国八十六年四月(即1997年4月)公布的身心障碍者保护法(简称身保法),以身心障碍者取代残障者,一则是要突显障碍可以是来自个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也可能是来自社会的限制;再则是要扩大残障福利的适用范围,让一些确实有医疗、教育、福利等需求的人,可以纳入被照顾的范围内。 身心障碍的范畴,比心智障碍要大;而心智障碍的范畴比智力障碍(即智能

7、障碍,中国大陆称为智力残疾)大。二、心智障碍者的类型(一)智能障碍者(简称智障,被比喻为蜗牛)1、对于智障的界定,2002美国智能协会(AAIDD)对其做出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智力功能(IQ)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2002AAMR定义,Luckasson et al.,1993)。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用“十八岁以上”来界定主要是方便在医学上因病患或行为失常做区别,如老人痴呆。适应能力表述为概念化技能,社会技能和实践技能(Conceptual Skills, Social Skills and Practical Skills)

8、。其中:概念化技能包括: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阅读和写作,金钱概念(含数字有关的一切)和自我引导。社会技能包括:人际关系,责任,自我尊重,信任,真诚,遵守规则,服从法律和避开危险等;实践技能包括:个人生活自理技能,使用日常工具的活动能力,职业技能和维持安全环境。2、ICF对智障的最新定义ICF是指国际功能、障碍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2010年ICF对智障进行了最新的界定: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

9、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3、中国大陆一般是根据IQ即智商测试来确定残障等级,虽然不合适但是一直在沿用:智力障碍分类(AAMR1983年分类系统)智商程度IQ(分)类别残障等级教育性分类心智年龄行为表现50-5570轻度四级可教育类9-12岁在0-5岁时在感觉运动方面损害不严重,能发展一些社会能力,成年可生活自理,可掌握一些职业技能。354050-55中度三级可训练类6-9岁学龄前一般可学会与人说话、与人交往,可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能力;若上到小学二年级再难升班。202535-40重度二级严重的多重障碍3-6岁常伴有癫痫等神经障碍及躯体畸形;出生后不久就会表

10、现出明显差异、语言能力差。年龄稍大阶段能说简单句子,极少交流语言、缺乏抽象概念,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生活自理。20或25以下极重度一级严重的多重障碍0-3岁兼有严重的神经障碍和躯体畸形,甚至不会站立和行走,通常不能分别亲人,不能表示最简单需求,情绪反应极原始。(二)自闭症(摘自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网站,自闭症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1. 孤独症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疾病吗? 回答: 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

11、的联系。2. 孤独症和自闭症有什么关系? 回答: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 一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 则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地区,亦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 Autism 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 - 他们的自我兴趣。 3. 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吗? 回答: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

12、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 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 4. 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障碍吗? 回答: 虽然该孤独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孤独症儿童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会使

13、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象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孤独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的孤独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5. 孤独症有什么特征呢? 回答: 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主要从观察其行为特征中得知,具体症状行为表现如下: 人际关系障碍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

14、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

15、,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刻板行为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

16、仪式性的行为。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对外界 反应异 常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

17、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6. 孤独症是怎么得的呢? 回答: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有关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遗传是唯一造成孤独症的原因。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7. 孤独症是一种后天的疾病吗? 回答: 虽然对孤独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那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后天环境原因所致

18、的说法已被否定。目前一致认为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诊断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患儿在三十六个月之前即有症状表现”。8. 如何确定孩子患有孤独症呢? 回答: 首先,当发现您的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时,要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般是由儿童精神科的医生进行诊断。有位美国精神科医生曾说过:“如果您的孩子在说话方面比别的孩子弱,首先怀疑他是否可能患有孤独症。” 由于在孤独症的发病部位及致病因素方面还没有准确的实验数据及有效的检测工具,因此诊断的依据不是化验或仪器检测结果,而是根据幼儿异常的外在行为表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曾有近四十种诊断标准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两种标准体

19、系逐步赢得了各国普遍的认可,它们是DSM(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和ICD(国际疾病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出版)。9. 孤独症与听障(失聪)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听障儿童即我们常说的聋哑儿童,是因为个别感觉器官(听觉系统)受损所致。虽然他们因为失去听力而发生语言障碍(失去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但他们不会因此而失去主动观察、了解及与外界交往的兴趣。听障儿童会用身体动作、眼神、面部表情等其它工具努力与人交流与交往。虽然孤独症儿童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表现是“不说话”、“听而不闻”、“不理会外界的声音”,但他们的听觉系统基本上是完整的,只是因为大脑中枢系统的障碍使他们失去对外界正常反应的能力

20、。同时孤独症儿童除了几乎不能使用语言进行交往外,他们的另一个特征是不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其它交流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交往。“雨中起舞”一书译成中文后,在许多家长中引起极大的兴趣,纷纷寄希望于“听觉统合治疗”能像治愈乔琪一样挽救他们的孩子。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布拉德医生(治疗乔琪的医生)的治疗统计资料,他共对八千个病人进行过“听觉统合治疗”,其中有48位孤独症患者,仅有乔琪完全从孤独症中走出来。目前美国孤独症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听统训练的基础是患者有听觉过敏现象。但目前的实验表明,听统训练并不能改变听觉过敏,却能改变患者的行为?!所以这种治疗理论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最后须说明

21、的是首先必须确定参加听统训练的儿童是否是由于听觉敏感所导致孤独症,否则听统训练对于他就失去了前提条件。世界自闭症日:全球约有6700万人患有自闭症,并且数量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2007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是心智障碍人士一个特殊的群体。2006年起中国将自闭症被归为精神障碍的一种,纳入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但此前的第一次全国残疾人人口调查则将自闭症被归入智力障碍中。10. 孤独症儿童是弱智儿童吗? 回答: 弱智儿童通常是在各个方面的发育发展均比一般人迟缓,但发展的次序则基本保持正常。弱智儿童的智商有可测性

22、,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兴趣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其智商成正比。孤独症儿童虽然伴有全面性发育迟缓现象,但发育次序异常,且各方面发育不平衡。如:有的儿童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却能有很强的计算、绘画能力;有的儿童完全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语言,却在记忆力方面、识别颜色方面表现突出。孤独症儿童由于社会性极弱,在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主动性方面远远低于弱智儿童,目前尚没有能准确测量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如一位同时教过弱智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培智学校老师所体会的:弱智儿童愿意学,却学不会;孤独症儿童是能学会却不愿意学。11. 孤独症与语言发育障碍有什么不同? 回答: 语言障碍儿童的状况与孤独症儿童不同,前者在感知反应上

23、不会有异常,在与人与物相处的方式上也是正常的。他们能够模仿别人,用手势来表达抽象的内容(与听障儿童相似),虽然有时会有较少的“鹦鹉式”对话。在参与想象性游戏和小组活动方面与正常儿童同样有兴趣。孤独症儿童自身的语言障碍特点在孤独症与听障中已有叙述。除此之外,他们在集体性活动和游戏中表现出明显地不适应(不介入),更无法参与想象性游戏。对于游戏的规则完全忽视或不理解,对游戏的结果(是否赢了)不在意,常常首先对小组性活动和游戏不感兴趣。当其他儿童专注于游戏之中时,他们往往游离于游戏外12. 孤独症是儿童期精神分裂症吗? 回答: 精神分裂症儿童的特征是思绪混乱,而开始发病的时间通常较迟。孤独症儿童的发病

24、时间是在36个月以前。有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这样描述:精神分裂症儿童是力图从这个世界逃出去;而孤独症儿童是从来没有进来过。13. 孤独症可以治愈吗? 回答: 由于尚不明了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因此仍没有效果显著的医疗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孤独症目前属于无法治愈的疾病,也就是说孤独症将长期甚至终生伴随着患者。但如果“治疗”定义为并非仅指医学治疗,而是包括一切能够有效促使患儿病情好转,增强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力的训练疗法,目前国际上各种类型的训练疗法则是名目繁多。由于孤独症的各种表现特征可能分散出现在患儿不同的发展时期,且不同的患儿的具体表现也往往各不相同,很难进行比较。所以在面对不同疗法和训

25、练手段时,不能因某一种方法适合某一患儿,或曾对某一患儿病情的好转有显著疗效,而把这种疗法视为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三)脑瘫(台湾地区称为脑性麻痹,摘自中国脑瘫网)问:中国有多少脑瘫导致残疾?脑瘫在小儿神经科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病,发病率在千分之三左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脑瘫患者达600 万人以上,每年新增患儿约5 万人。脑瘫患者 70% 生活在贫困地区,这与当地医疗条件差和医疗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医疗条件及多数脑瘫孩子家长对脑瘫疾病不能正确认识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期或错误的治疗方法,最终导致 家境贫寒,往往只能放弃治疗,造成终生残疾。众多的脑瘫患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据统计,脑瘫在基本

26、生活需要支持方面位居残障的第三位,在致残原因方面位居第五位。问:脑瘫儿的特征是?小儿脑瘫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要素,即发育时期的脑损伤,非进行性运动障碍,永久性的姿势异常与异常运动模式.还有两个条件,即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反射与异常运动模式。所谓运动障碍是指: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握东西。竖头困难、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爬、不会站立、不会行走、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等等。所谓异常姿势是指:脑性瘫痪儿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双拳紧握,双上肢内旋、外展,

27、双下肢内收、交叉、越紧张越严重。问:引起脑瘫的原因是什么?引起脑瘫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母亲糖尿病、妊高症、胎儿宫内缺氧、脐带绕颈、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病理性黄疸、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其中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重症新生儿黄疸(核黄疸)等。问:家长对小儿脑瘫常见的误解有哪些?1、愚昧、迷信。不少家长为患儿烧香拜佛,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延误治疗,康复结果较差。2、缺钙所致。常碰到一些家长带患儿看病时,一问病史,有明显的脑瘫发病危险因素,加上患儿的特殊表现,基本可以诊断为脑瘫。然而,有些家长对此病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

28、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并非补钙补错了,一些脑瘫患儿同时也有钙缺乏,而其软、瘫的真正病因是脑瘫。3、欲速不达。有些家长为患儿治病过于心切,只要一听到哪里能治这种病,都要去试一下,有的跑遍全国,却得不到有效治疗,有的受骗上当,叫苦不迭;也有的心情急躁,住院几天,效果不明显,就认为治疗无效。殊不知,脑瘫是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只有当损伤的脑组织达到激活状态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在治疗脑瘫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治疗麻痹阶段,患儿的反应很可能不如初进院时,有部分家长就沉不住气了,

29、以为越治越坏,而放弃治疗。事实上,这种暂时的麻痹,往往是治疗高潮即将到来的征兆,越过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会明显表现出来。因此,家长应有思想准备,不可半途而废。4、不可治。治疗脑瘫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可治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5、单一疗法。有些家长希望能用一种单一治疗方法,让小孩少受苦,是不可能的。因为手术疗法有严格的适应症,具有高选择性,各种物理疗法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经过临床治疗实践,认为治疗小儿脑瘫的最佳方案,是中西医结合,采用综合疗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四)唐氏综合症唐氏综合症的小孩外貌以

30、至体质上都有很多明显的症状。他们智能较正常小童低,通常智商只有40至60,但性格温驯。患此症的小孩发育迟缓,加是肌肉张力低,令他们学习坐立及走路也比正常小孩迟。他们也有很特殊的面貌,易于辨认,又患此症的小孩通常双眼距离较远、眼睛向上斜、鼻梁骨平坦,嘴、牙齿及耳朵均细小,大部分患者手掌纹呈猿型(俗称断掌),手指呈特殊的蹄状纹,第一及第二双脚趾的距离特宽。唐氏综合症患者通常在一生下来就能被诊断。以往这类疾病的产前诊断唯有通过做羊水或绒毛检查,而这些方法因费时长,费用高,操作麻烦,故只能局限于部分高危孕妇。 (五)癫痫学员癫痫发作时,当班员工作第一时间处理,并急叫医护到场处理。速让病人仰卧,不要垫枕

31、头。趁病人嘴唇未紧闭之前,把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牙刷把)垫在上下牙齿间,以防病人自己咬伤舌头。随即松开衣领,将病人头偏一侧,使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防止口水误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还要把病人下颌托起,防止因窝脖使舌头堵塞气管。发作时不要强行喂水或强行按压肢体,应剌激或点压人中、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要保护患者勿摔伤,跌伤。抽搐病人不可用力按压肢体,以免骨折。注意心脏,呼吸情况,把维持生命放在首位。对持续发作状态者要给予吸氧,抽搐后呼吸未能及时恢复应作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医院抢救。学员癫痫后,要让其休息,并注意其情况,以防连续发作。(六)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

32、s; 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由于黑色素缺乏,患儿常表现为头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黑色素的缺乏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太阳光中紫外线的伤害,因此患者应尽量减少阳光照射的机会,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患儿尿液中常有令人不快的鼠尿味。同时,患儿易合并有湿疹、呕吐、腹泻等。低苯丙氨酸饮食 主要适用于典型PKU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

33、1.22mmol/L(20mg/dl)的患者。由于苯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完全缺乏时亦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对婴儿可喂给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七)其他三、(三)心智障碍的表现(四)心智障碍的成因及启示导致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通常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目前已确知的主要原因有:(一)产前因素 1、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患儿体细胞中第21对染色体多一条,形成21-三体,造成智力障碍; 2、先天性代谢疾病,最常见的是苯丙酮尿症,由于基因缺陷,人体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导致食

34、物中所含的苯丙胺酮酸不能正常转化,积累在婴儿体内,严重影响大脑发育;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造成智力障碍的先天性糖类代谢性疾病; 3、由于神经管闭锁不全导致的发育异常,如无脑症、脊柱裂、脑膨出、脑积水等都会严重影响大脑智力功能,导致智力障碍。 4、母体因素,由于母亲孕期营养不足导致胎儿营养不足,母亲酗酒、吸毒以及母亲患水痘、风疹、糖尿病、接受放射性照射等,都可导致胎儿智力发育迟缓。 (二)围产期因素(围产期是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围产期是影响胎儿智力的关键时期。常见的导致智力障碍的围产期因素包括: 1、母亲患有高血糖、低血压、贫血、糖尿病; 2、异常生产如早产或低体重、胎位不

35、正、脐带绕颈、助产不当等造成的窒息、缺氧或意外产伤等都有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3、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癫痫等,败血症、脑膜炎、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三)产后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头部受伤害、高热惊厥、癫痫、中毒、营养不良、脱髓鞘疾病、退化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智力障碍。(四)社会文化因素 处于社会文化不利环境中的儿童,其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明显受到制约,会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如贫困边远地区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不利而对儿童的智力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五)公众对智障的认识误区三、如何与智障人士进行交往(一)智障人士的行为特点 智障人士一般专注力短暂,欠缺抽象思维

36、; 领悟力记忆力较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胜任一些需要耐心的工作,如用手做简单及重复的操作等,语言发展迟缓,性格率直; 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未必能独立处理问题。(二)与智障人士接触的技巧 沟通技巧说话简单,使用正面意思,以浅白的词句交谈,需要时说慢一些并作重复;尝试请他们重申谈话的要点,以确保他们理解交谈内容;可用身体语言具体表达增强沟通;不要要求智障人士猜测事情,因为他们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弱,而猜测亦无助于对于抽象能力的锻炼 聆听技巧耐心聆听智障人士的说话,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其说话的内容,同时也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加深彼此的了解、信任感及亲密程度。 沉默技巧当要

37、求智障人表达或回答问题时,应保持适度时间的沉默,让对方有充足时间思考和组织要回答的问题。 协助适应尽量给予智障人士足够时间,切勿催促,尤其在转换一项活动时,更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适应。 鼓励和赞赏应对智障人士的正面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及赞赏,这样不仅会使他们有成功及满足感,同时也会引导他们对正面行为作正确认识。 活动设计原则设计活动时配合其实际年龄而非智龄,配合其实际程度(如不设计抽象游戏)由于部分智障人有其他生理疾病(如唐氏综合症患者常伴有心脏病),故避免过分激烈的游戏,注意其健康情况。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或游戏时,应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注意减少其挫败感。三、目前社会为心智障碍人

38、士提供的(专业)服务(一) 年龄段服务1、0-6岁学前教育、康复训练、融合教育0-6岁是心智障碍者尤其是自闭症、脑瘫孩子训练的黄金阶段,如果错过这个阶段训练的话难度非常大,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训练教育得到了很多社会资源的最大支持。训练的重点包括语言发展、协调训练、感统训练等,ABC理论是应运比较普遍的理论之一、还有例如戏剧、音乐调理等形式也加入到训练心智障碍者的方式方法中并体现出效果。目前对于这个年龄段提供的服务有两种模式:一是专门针对某个障碍类型提供的专业服务机构,目前专门以自闭症、脑瘫孩子康复训练机构居多,例如星星雨主要是自闭症研究与训练。二是心智障碍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进行教育训练为主的融合教

39、育模式机构,例如广州慧灵幼儿园。2、6-15岁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小组训练此年龄段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等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阶段,目前主要是以部分中度、轻度学员居多,包括各类辅读学校、培智学校、随班就读生等。同时对于无法上特殊学校的部分中度、重度心智障碍者来说目前是“无处可去”,少部分在接受机构康复训练,同事大部分都是在家里。3、16-45岁成人服务、康复训练、小组训练此阶段是心智障碍人士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性阶段,这个阶段根据心智障碍的程度有很多种务模式:包含托养服务、日间活动中心、职业训练、庇护工坊、支持性就业、独立就业、福利工厂、家庭式居住等4、46岁及以上托老服务据统计心智障碍人士比普通人士

40、老化快,所以大部分心智障碍人士到这个阶段就需要类似于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也可以是社区化的托养服务模式。由于此年龄段服务需求特别大,然而没有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模式,使得许多家长特别着急自己心智障碍儿女的后半生生活。(二)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1、相对开放式社区化/社会融合模式社区化服务模式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本社区公共资源引导心智障碍者参与社区活动,活动的目标使心智障碍掌握生活中的常识和技能,认识新朋友和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例如机构可以适时组织本社区成年智障人士开展文体、美工、参观、游览等活动,促进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在活动中获得自信、自尊。社区能够整合资源,动员公众关心、理解、帮助智障人士

41、走出家庭,融人社区,创建残健融合的好社区。引导支持心智障者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和创造这样的活动,例如乘公共交通、到社区餐厅就餐、去社区超市买东四、引导心智障碍参观探访图书馆、老人院、博物馆、社区文体中心,到商店、超市和公园购物等。残障者与非残障者生活在共同的社区,使用共同的社区设施,参与共同的社区活动,并自然生发互动行为。诸如此类的机构例如: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社区化服务模式形式很多,主要根据心智障碍的程度分以下几种:J 日间活动中心日间活动中心主要存在于以社区训练为主的机构中。对象为部分轻度、重度心智障碍者为主、或者严重行为问题、功能缺陷之个案。主要方案焦点在于心理/社会性技能,日常活动,

42、娱乐或专业治疗例如:职能治疗、物理治疗,另外还有在一些生活自理、生活技能方面也有训练,训练方法一般是把握由易到难,由浅人深,逐步训练的原则。具体的训练可采用四段训练法:说明一示范一辅导一支持独立;情境训练法: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根据当时的具体活动进行训练,例如就餐时训练吃饭的技能;沟通训练法: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与成年智障人士沟通;任务分析法:将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在逐步进行训练;融合训练法:创造与正常人共同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自然地向正常人学习等几种常用方法进行。J 职业训练、庇护工坊(农场)、支持性就业、托养等服务的社区化服务 职业训练职业训练的目的使一个人具备胜任某一职位之技

43、能,而能担任是项工作。因此职业训练必须考虑所训练的技能能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并因所学习的技能获得未来就业,例如为服务对象提供学习手工艺品和在社区内就业的机会。所以它有别于以教育为目的职业陶冶。职前训练的内容有:任务完成、出勤与工作习惯、人际间适当行为、工作技能训练、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工作人格与感官动作技能等。能够提供与职业有关得基本能力,习惯态度等之养成。职前训练与日间服务可以在同样的单位及督导安排下进行。庇护工坊(农场)庇护工厂包含以代工、加工为主的庇护工厂、庇护农场等,主要的特点是提供受保护的环境、局限性在于是一个非统合、隔离的环境。庇护工场有以下特点:一般工人与身心障碍者一同工作,在庇

44、护工厂参与生产的工作人员中,除了使用身心障碍者外尚可雇用非身心障碍者,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身心障碍者与一般人互动,改善庇护工厂为隔离的环境的作法;也因为庇护工厂雇用一般人担任技术性的工作,得以提升庇护工厂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除了因此可以提高产值外,也可以提升在其中工作的身心障碍者学到有价值的技术;工作场所一般设在社区中,例如在社区中设立超商或洗车中心,它除了可以使智障者在一个统合的环境中,在足够的保护与支持下获得工作,又因为与一般社会有较高的互动,使一般人由这互动中了解身心障碍者,对于改善社会大众对身心障碍者的接纳有正面的价值。工作的具体目的就是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不论在庇护工厂的目的是为训练或为暂

45、时之安置,更高的工资所得是必需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支持性就业身心障碍者在统合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找到工作后,在实际的工作现场中进行、运用生态评量的方式、持续提供支持。服务是把智障人士安置在正常人群中,相信他们有能力与正常人一样可以从事工作,只是需要适当的指导和恰当的鼓励,以及必要的辅助帮助其完成工作任务。服务于家庭是指导家人为智障人士提供自然支持;服务于社区是帮助社区干部、邻里或专业人士为智障人士提供自然支持或社会支持;服务于机构是提高专业人士的专业素质为智障人士提供更好的专业技术服务。只要是成年智障人士需要我们的服务,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它们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支

46、持(全面的、广泛的、有限的、间歇的)。支持性就业的型态包括:个人安置就业型态由就业辅导员在工作现场个别的辅导身心障碍者,直到能符合工作的要求以后辅导者才逐渐撤离,但仍视个别的状况给与持续且必要的支持。有身心障碍者(通常在四到八名之间)在一般的工作场所工作由专职的就业辅导员或非残障工作伙伴提供协助,薪资的给付由雇主交由辅导机构,再由机构按身心障碍者担负的工作量发给。这种型态的优点在于,机构或就业辅导员得以更自主的调整工作生产方法,或变更生产流程以适应身心障碍者,此外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工作训练站,把技术熟练的转介到相似的工作上个别的安置。机动工作队由机构对外承揽一些定期的服务工作,如整理庭园、清扫社

47、区的公共设施、大楼楼梯间清扫或打腊等,然后由辅导员率领身心障碍者按排定行程前往不同工作地点工作,收取到的工资由机构计算,按工作责任分别付给薪水。J 专业、兴趣小组(例如:烘焙小组、社交小组、软陶小组、化妆小组、舞蹈小组、绘画等)的社区化两人以上(理想人数不超过八人)有着共同目标,通过活动可以相互影响同共达成效果的小群体。此种方式比较专业化后的形式。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慧灵的“蜗牛网”项目就是主要以小组活动进行支持智障人士的一种模式,让心智障碍自主进行选择或者引导心智障碍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小组,更加能够体现心智障碍的独立自主权,使得他们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小组中得到沟通以及潜能的发挥。J 社区化中的挑战:1) 保护-同理心的方式、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样的对策;存在风险,同时学会化解生活中的风险,对于容易伤害他人及个别化对待,需要熟悉,是处理问题不是限制他2) 权力(权力系统,生活品质)-减少恐惧,融入大环境,提供改变信息;支持、力量的权利 ,求知识的欲望;考自己,独立及自我表达机会。3) 人性(如何对话)-重视选择,公平,融合,独立和权利的重要性;多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