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17142609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补体( 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2. 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剂蛋白3. 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4. 补体极不稳固,应储存在 -20 或冷冻干燥储存。5. 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经典途径(1) 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激活物:抗原 - 抗体免疫复合物( IC)条件:每一个 C1q分子必需同时与 IC 中两个以上 Ig 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 IgM 即可激活(2) 活化过程:【识别阶段】 C1识别 IC 进而活化的过程【活化阶段】形

2、成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阶段(3) 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 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 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 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 细胞膨胀而被溶解。6.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 )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2) )调理作用(3) )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4) )炎症介质作用(5) )免疫调剂作用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 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 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2. 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觉,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 HLA复合体。人类 MHC分子

3、一般指经典 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3. HLA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 Ig 样区、跨膜区、胞浆区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细胞表面不表达。抗原肽与类分子的结合有肯定的挑选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 23 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的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 多肽即可与之结合。4. HLA类分子的分布: 主要表达于 B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 T 细胞表面。5. 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 )参加抗原的加工与提呈(2)

4、)参加免疫应答的遗传掌握(3) )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CR识别 APC上抗原肽的同时仍必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 MHC限制性(4) )参加 T 细胞分化成熟(5) )参加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四节 其他免疫因子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一)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 IL )、干扰素( IFN)【最先发觉的 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TNF)、集落刺激因子( 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

5、F)、趋化因子家族(二) 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 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 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 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 (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 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2) 高效性和多效性( 3)拮抗性和协同性( 4)网络性(三) CK的生物学作用1. 刺激造血并参加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 参加免疫应答和免疫调剂3. 参加炎症反应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就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亲密相关。(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 CD分子的概念1. 白细胞分化抗原 (H

6、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显现或消逝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二) 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 参加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加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 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 MHC类分子相像】2. 参加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参加 T 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CD3、CD4、CD8、CD28【CD4- 与 MHC分子结合】【 CD28- 与配体 CD80和CD86结 合 , 提 供 T细 胞 协 同 刺 激 信 号 】 【

7、CD80/86CD28的配体】(2)参加 B 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CD40- 与 CD40L结合3. 参加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 CD95】第五章 免疫细胞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一、髓系免疫细胞【单核 / 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 )单核 / 巨核细胞 不仅参加固有免疫, 也参加适应性免疫 的免疫学功能: 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耗、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剂(2) ) 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C是专职性 APC中唯独能直接激活初始 T细胞的 AP

8、C。DC 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加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护。(3) ) 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 NK 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 )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加抗感染免疫和型超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 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 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 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 B细胞,通过 MHC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 CD4T 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 MHC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反常)加工为抗

9、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 CD8T 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二、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 T 细胞、 B细胞、 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 T 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 细胞抗原受体( TCR)的发育 与链的基因重排亲密相关2.T 细胞发育的阳性挑选和阴性挑选阳性挑选 -使 T 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挑选 -使 T 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挑选后, 成熟 T 细胞的特点为: 表达功能性 TCR。CD4或 CD8单阳性细胞。 获得抗原识别的 MHC限制性。 获得自身的耐受

10、性。 成熟的 T 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二) 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 细胞发育的阳性挑选和阴性挑选阴性挑选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挑选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三) 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三、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 唯独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 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干细胞的免疫细胞。 其次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一、T 细胞T 细胞表面具有 TCR-CD3复合体、 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点性表面膜分子。(一) T 细胞的表

11、面分子T 细胞表面分子是 T 细胞识别抗原, 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别T 细胞的重要依据。1. TCR-CD3复合体 TCR 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 ,仅能识别 APC或靶细胞表面与 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 pMHC),这也是 T 细胞与 B 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 CD3表达于全部成熟 T 细胞表面, CD3具有稳固 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加抗原识别过程。2. 共受体 CD4 和 CD8都是 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 T 细胞亚群上。CD4和

12、CD8分子可增强 T 细胞与 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 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gp120 的受体。3. 共刺激因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供应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仍必需有共刺激信号(其次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 负调剂分子 5.细胞受体因子 6. 丝裂原结合分子(二) T 细胞亚群与功能1.T 细胞依据功能不同分为:+帮助性 T 细胞( Th)-多为 CD4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 CTL)-膜分子多为 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 T 细胞( Treg)-膜分子多为 C

13、D4二、B细胞(一) B细胞的表面分子1. BCR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自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 与 BCR结合,为 B 细胞供应第一活化信号2. 共受体 CD19、CD21和 CD81CD21是 EB病毒的受体,可显著增强 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 B 细胞的活化。3. 共刺激分子 B 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 T、B 细胞活化供应其次信号。主要包括:(1) ) 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 细胞表面的 CD154CD40L(2) )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 B 细胞表面, 是 T 细胞 CD28和 CD152的配体, CD80/CD86与 C

14、D28相互作用,为 T细胞的活化供应其次信号。 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就可抑制 T 细胞的活化。4.B 细胞的功能+依据 B 细胞是否表达 CD5分子,分为 B1(CD5)细胞和 B2 细胞功能:产生抗体 -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加B 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 -B2细胞是专职性 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急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 T 细

15、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 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 -MHC复合物( pMHC)(1) 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 -MHC II 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 -MHC I 类分子途径(2) 抗原识别: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 pMHC的识别, T 细胞的 TCR识别 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需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 MHC分子,即 T 细胞的双识别,称为 MHC限制。2. T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1)T 细胞的活化CD8T 细胞、CD4T 细胞的活化:初始 CD4T、CD8T 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需由 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 .B7/

16、CD28 供应其次信号+3. 抗原清除阶段【 2 种形式, 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 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 ) CD4细胞介导的效应: Th1 细胞的效应 - 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 - 表达 CD40L+(2) ) CD8细胞介导的效应 :CTL 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 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的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 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 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 免疫损耗与疾病第一节 超敏反应1. 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 是指机体再次或连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耗为主的免疫应答。2. 分类:型超敏反应(

17、速发型)、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 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 细胞介导。一、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 IgE 介导,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点:发生快。 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参加成分1. 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 属于小分子半抗原, 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 IgE正常人血清 IgE 含量极低,过敏时反常增高。3. 主要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 细胞因子

18、IL-4和 IL-3诱导 B 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 IgE, 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气制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挑选性诱导特异性B 细胞产生 IgE。IgE 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 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护数月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步消逝。2. 发敏阶段 单个 IgE 结合 FcR是不能激活细胞的, 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IgE

19、 结合,使 Fc R发生交联, 方能启动激活信号, 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 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 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 D2、细胞因子依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 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 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 且快速消退的反应 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 于【

20、再次接触变应原 46 小时后发作并连续 24 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 Th2 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耗】(三)临床常见疾病1. 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峻的一种过敏反应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 )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 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峻可致死亡。2. 局部过敏性反应(1) )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 )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

21、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 )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二、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是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直接与 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 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细胞参加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耗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气制1. 激活补体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 调理吞噬3. ADCC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 输血反应2. 新生儿溶血症3. 免疫血细胞削减症4. 肺出血- 肾炎综合征5. 毒性充满性甲状腺肿三、型超敏反应可编辑资料 - - -

22、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准时清理,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通过激活补体, 并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等参加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耗。(一)参加成分可溶性抗原, IgG 或 IgM 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二)发生气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三)临床常见疾病1.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 和类 Arthus 反应(胰岛素依靠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 全身

23、免疫复合物病(1) )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 )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 )类分湿关节炎(4) )系统性红斑狼疮四、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 T 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耗为主要特点的炎症反应。 主要特点: 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 24-72 小时后发生。 抗体与补体不参加反应。 效应 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耗。(一)参加的主要成分1. 抗原 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 免疫细胞 主要是 CD4+Th1 细胞、 CD8+CTL细胞、巨噬细胞(二)发生气制抗原刺激使 T 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致敏

24、T 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 感染性超敏反应2. 接触性皮炎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1.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 值和温度有关。试验中常用0.85%NaCl作为稀释液,最适 PH值在 6-8 之间,最适温度 37。2. 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 )凝集反应(2) )沉淀反应(3) )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间接法 - 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 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 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 一抗)标本, 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看显色反应。(4) )蛋白质芯片技术3. 免疫细胞的分别与鉴定

25、: 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 T 细胞 CD2的配体,故可应用 T 细胞四周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 E花环试验)检测人 T细胞。第十章 医学病毒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 病毒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点有:个体微小, 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结构简洁,无完整的细胞结 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寄生的专一性, 严格细胞内寄生, 对抗生素不敏锐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 病毒的外形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

26、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 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 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 核衣壳 ,有的核衣壳外面仍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 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 是打算病毒遗传、 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础。(2) 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的主要功能: 爱护病毒核酸 参加感染过程具有免疫原性(3) 包膜: 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 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就源于宿主细胞。 包膜表面的不同外形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

27、要功能:爱护病毒参加病毒感染和释放具有免疫原性5.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 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不行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 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 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 - 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 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

28、段。6. 病毒的反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 )病毒的反常增殖: 顿挫感染 - 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 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帮助病毒)供应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 )干扰现象 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 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 垂直传播 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 - 胎儿、产道 - 新生儿和母亲 - 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

29、缺陷病毒和风 疹病毒多见。(2)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7. 病毒感染的类型(1) )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 )显性感染:依据显现早晚和连续时间长短分为:1 )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 )连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 - 病毒连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 埋伏性病毒 - 病毒不复制也不显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 - 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埋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

30、症状也分别不出病毒-HIV8.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耗和功能障碍。(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 。2)稳固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显现新的抗原。 3)包涵体的形成:有

31、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一般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 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 病毒颗粒集合体, 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 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帮助诊断, 如狂犬病病毒。4) 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掌握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 HIV 感染 T 细胞。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 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 )病毒感染的免疫损耗一般主要由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抗体介导的免疫损耗: 型超敏反应 - 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加下引起的细胞破坏。型超敏反应- 病

32、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 细胞介导的免疫损耗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耗(3)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耗(4) )病毒的免疫逃逸9. 抗病毒免疫+(1) )固有免疫:干扰素( 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 )适应性免疫: T 细胞介导的免疫: CTL(分泌穿孔素)和 CD4Th1 细胞 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挡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能够稳固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 仍可与病毒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 以及通过激活补体使病毒

33、裂解。 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介导 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 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就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 和输注免疫效应物 (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十一章 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1. 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 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 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常见的病毒包括: 正黏病毒科 (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 SARS病毒)2

34、. 正粘病毒概念:是指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 RNA基因组的病毒、3. 生物学外形: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 ) 核心 由分节段的 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 个 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 1-3 片段编码 RNA多聚酶, 第 4 片段编码血凝素( HA),第 5 片段编码核蛋白( NP), 第 6 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 NA),第 7片段编码 M1和 M2两个基质蛋白。 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 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 NP回旋包绕, 称为核糖核蛋白( RNP),即核衣壳。(2) )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

35、包裹在 RNP及 RNA多聚酶的外面。依据 NP和 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依据表面 HA和 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如干亚型,迄今发觉HA有 16 种抗原, NA有 9 中抗原,目前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有H1、H2、H3和 N1、N2 等抗原构成的亚型。4. 抗击力:流感病毒抗击力较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等化合物敏锐,不耐热, 56, 30 分钟即被灭活。5. 治疗措施: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 托纳米韦对甲型 H1N1流感病毒有效。6. 麻疹病毒 - 麻疹病毒的唯独自然储存宿主是人 - 麻疹- 接种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36、- 呼吸道感染 - 干扰素滴鼻、利巴韦林其次节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以肝细胞为宿主细胞并引起肝细胞损耗的病毒。1. 乙型肝炎病毒( HBV)为逆转录 DNA病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 生物学外形: 3 种外形的病毒颗粒大球形颗粒 - 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 HBV,双层结构,外层相当于包膜,内层相当于核衣壳小球形颗粒 - 无感染性管形颗粒3. 抗击力: HBV对外界环境的抗击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不能被 70%乙醇灭活。4. 致病性与免疫传播途径: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极微量带 HBV大球形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

37、体即可导致感染。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与围生期。 HBV也可通过哺乳传播。性传播及亲密接触传播。 HBsAg阳性的配偶更易感染 HBV。致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损耗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5. 病原学检查法HBV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血清中有关抗原抗体系统和病毒核酸。1.HBV 抗原、抗体检测:主要用 ELISA 法检测 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 HBc(俗称“两对半”)或加Pre S1 和 Pre S2 的抗原和抗体(“三对半”)(1) ) HBsAg和抗-HBs:HBsAg是机体感染 HBV后最先显现的抗原, 系 HBV感染的标志之一,是挑选献血员的必检指

38、标。抗 -HBs 的显现表示机体对 HBV感染有免疫力、(2) ) HBeAg和抗-HBe:HBeAg阳性提示 HBV在体内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抗-HBe阳性表示 HBV复制才能减弱,传染性降低。(3) )抗 HBc:抗 HBc IgM 阳性提示 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传染性。HBcAg表示病毒颗粒存在, 具有传染性, 但由于其仅存在肝细胞内, 不易在血清中检出。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是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的病原体。1. 生物学性状:球形。包括核心、衣壳和包膜。含反转录酶、整合酶HIV的衣壳蛋白主要是 p24,爱护病毒核酸。 包膜镶嵌有 gp1

39、20 和 gp41 两种糖蛋白。两者以三聚体的形式构成包膜表面的刺突, 是介导 HIV 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重要结构。2. HIV 的复制: HIV 的 gp120 先与靶细胞的 CD4分子结合。 HIV 仅感染 CD4+细胞3. 抗击力:抗击力较弱。4. 致病性与免疫性+(1)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2) )致病机制:CD4T 细胞的损耗与耗竭是 HIV 引起继发感染与肿瘤发生的主要缘由。1) 临床过程:典型的 HIV 感染包括急性期、埋伏期、 AIDS相关综合征期和典型AIDS发病期。2) 典型 AIDS发病期: 表现为严峻免疫缺陷, 显现多种机会性感染、 肿瘤和神经系统损

40、害三大特点。 没有人真正死于艾滋病, 大部分的艾滋病感染者死于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5. 治疗原就 - “鸡尾酒疗法”:可有效的把血液中的HIV 含量降到最低,但无法清除整合在 CD4+细胞染色体上的前病毒, 因此不能从体内完全清除 HIV。【前病毒:在整合酶的作用下,双联DNA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四节 狂犬病毒1. 生物学性状: 外形似子弹状, 有包膜可在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内增殖,有包涵体(内基小体),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达100%。2. 处理:(1) )伤口处理:立刻用 20%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对于较

41、深的伤口,应当对伤口深部进行灌流清洗,再用75%乙醇或碘酊擦涂。(2) )被动免疫:伤口四周用抗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作浸润性注射。3. 朊粒:不具病毒结构和未检出病毒基因组,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 具有感染性,埋伏期长,在人和动物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第十二章 医学细菌1. 细菌:具细胞壁,以二分分裂方式繁衍 的单细胞元和微生物。 大小以微米表示。2. 细菌的典型外形球菌、杆菌、螺形菌(依据菌体弯曲特点分为弧菌【只有一个弯曲,如霍乱弧菌】和螺菌【两个以上弯曲,如螺杆菌】)细菌的非典型性态 :L 型细菌 -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缘由是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合成障碍,导致细胞壁不完整或缺失,多数

42、L 型细菌具有致病性。芽孢- 某些种类的细菌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内生休眠体。医学上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 20min)进行灭菌生物膜细菌 - 细菌寄生部位可借助其分泌物联结为生物膜集团方式,构成生物膜的成员即生物膜细菌。 细菌生物膜是临床细菌感染的常见形式, 特殊是生物膜细菌由于自身代谢相对缓慢, 当菌膜解体, 裸菌逸出后可造成菌血症, 甚至败血症。3. 细菌的结构(1) )基本结构:维护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结构,为各种细菌细胞所共同具备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内含物及核质】(2)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菌毛】细胞壁革兰染色的过程: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43、乙醇脱色、沙黄复染+-依据革兰染色法分为: G菌和 G菌A.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 -G 菌肽聚糖由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 三部分组成+肽聚糖骨架:是由 N-乙酰葡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酸交替排列, 经-1,4 糖苷键连接而成。 G菌肽聚糖层高达50 层,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具有抑菌或杀菌的作用。 【青霉素可抑制肽链交联, 使之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 溶菌酶能切断 -1,4 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磷壁酸 - 是 G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是G菌重要的表面抗原,与血清分型有关。B.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

44、:肽聚糖、外膜和周质间隙构成肽聚糖 - 没有五肽交联桥外膜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主要结构,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LPS)【位于细胞壁最外层, G-特有结构, 包括脂质 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 O抗原) 为热原质,内毒素,某些噬菌体的特异性受体】外膜具有细胞外物质交换的作用,因此,青霉素、溶菌酶对G-菌无杀菌作用。细胞膜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中介体 - 多见于 G+菌,中介体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功能类似于线粒体,又称“拟线粒体”细胞质核糖体 - 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菌核糖沉降系数为70S,由 50S 大亚基和30S 小亚基组成。氯霉素、红霉素 - 作用于 50S 大亚基。链霉素、庆大霉素 - 作用于 30S 小亚基。而真核细胞为 80S60S+40S,故这些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却不会影响人体。质粒- 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链DNA核质又称拟核,为暴露的双股 DNA,无核膜核仁,在细胞质中有固定区域,是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被的一层疏松透亮的粘液状物质。抗吞噬作用和抗击干燥,构成细菌的毒力鞭毛-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瘦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使细菌具有运动性,由鞭毛蛋白组成,具高度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